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译文】大好江山如画卷一般壮美,一时间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出典】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注:
1、《念奴娇》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惊涛拍岸:有版本为:惊涛裂岸。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本作“桥”。
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
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
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
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
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尊:有版本作樽。
通“樽”,酒杯。
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
虏:对敌人的蔑称。
3、译文1: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历
史)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译文2: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幻,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译文3:
滚滚长江向东而去,有多少英雄人物淹没于滔滔巨浪。
昔日战争时构筑的营垒两边,人们都说是当年周瑜曹操赤壁大战的战场。
奇形怪状的巨石直插云天,惊天动地的浪潮拍打着江岸。
卷起千万堆霜雪般的巨浪。
美丽的江山啊,就像一幅图画,一时涌现出多少英雄好汉!
回忆起遥远的周瑜当年,刚刚与美丽的小乔结婚,英姿勃发,雄心昂扬。
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谈笑镇定,顷刻之间,曹操那如云的战船就化成烟灭消亡。
今日神游于三国的古战场,想必人们会笑我多情善感,头上已经华发斑斑,人生啊,就像一场繁华美梦,对着江天明月祭奠英杰,把酒浇洒江上。
译文4:
长江滚滚向东而去,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也像这江水一样,
一去不复返了。
西边是古战场遗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战场。
这一片地方乱石高耸入云,江水汹涌,波浪拍击着石岸,击起雪白的浪花。
这美丽如画的江山,历史上曾孕育、造就了多少英雄豪杰啊!
回想当年,周瑜与小乔姑娘新婚燕尔,显得那么英俊潇洒。
他穿着漂亮的衣服,手摇着鹅毛扇,谈笑之间,就把曹操的大军火烧净尽。
我在这古战场上神游千古,真是应该笑话我自己,这么多愁善感,什么事业还没做成呢,头上就已生出了白发。
人生真是像梦一样,即使是英雄豪杰也难免要被大浪淘尽,我又何必自寻烦恼呢?还是斟上美酒,邀请江中的明月共饮一杯才是!
译文5:
长江滚滚朝东而去,千百年来,那些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这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常说,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层层雪似的浪花。
俊美的江山啊,那时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正是姿态雄俊。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便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
神往于三国的古战场,不禁笑我太过多愁善感,以至于早早生出了白发。
人生就像一场梦,还是把这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译文6:
滔滔的长江奔流不歇,千古风流人物被惊涛洗绝。
人们都说,旧垒西边的赤壁,三国周瑜曾建伟业。
峭壁直插云霄,怒涛拍击江岸,浪冲岸阻卷如潮,涌起千堆皑皑雪。
锦绣河山美如画,当时涌现多少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初娶小乔年正少,雄姿英发展才略,言论见解更高超。
持羽扇,戴纶巾,运筹帷幄,谈笑间,敌船灰飞烟灭。
神游故国,世人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人生如梦,还须洒酒祭奠江月。
4、苏轼(1037~1101,出生于公元1036年12月19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
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
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5、如果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项基本素质的话,苏轼之于伟大是当之无愧的。
与《花间》词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的幽约词境相比,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无疑是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世界。
他的那些"似诗"的小词、"句读不葺之诗",尽管在当世备受争议,但如此高远的气象、如此开阔的境界、如此旷达的风格,毕竟是此前罕以见到的。
即此我们也可估量到苏轼这一类词在词史上的重
要地位。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
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
或曰非也。
曹公败归,由华容路,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葭苇,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
'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
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
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
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
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
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苏轼这里所描述的风起水涌景象和对曹操、周瑜赤壁之战的联想,在这首《念奴娇》词和《赤壁赋》中都有鲜明生动的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对于黄州之赤壁是否三国时赤壁之战的故地是颇存疑虑的。
此词怀古抒情,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
上阕以描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
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
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
千古风流人物既被大浪淘尽,则一己之微岂不可悲?然而苏轼却另有心得: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而同归,则汲汲于一时功名,不免过于迂腐了。
接下两句切入怀古主题,专说三国赤壁之事。
"人道是"三字下得极有分寸。
赤壁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
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已改为赤壁市。
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壁者,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
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
"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
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
"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
"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
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
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
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不留意的人容易把"羽扇纶巾"看作是诸葛亮的代称,因为诸葛亮的装束素以羽扇纶巾著名。
但在三国之时,这是儒将通常的装束。
宋人也多以"羽扇"代指周瑜,如戴复古《赤壁》诗云:"千载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
"
苏轼在这里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但感情是复杂的。
"故国"两句便由周郎转到自己。
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
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却沉郁。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
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样的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
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
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
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慨。
正如他在《西江月》词中所说的那样:"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
既然人间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
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赋》于此说得更为清晰明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这种超然远想的文字,宛然是《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翻版。
但庄子以此回避现实,苏轼则以此超越现实。
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也以此养护自己淳至的精神。
这首《念奴娇》词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
此词自问世后,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誉之者如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其"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
贬之者如俞文豹《吹剑续录》所云:"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
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幕士的言论表面上是从演唱风格上区分了柳、苏二家词风的不同,但暗含有对苏词悖离传统词风的揶揄。
清代更有人认为此词"平仄句调都不合格"(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朱彝尊《词综》并详加辩证,亦可谓吹毛求疵者。
此词在今人王兆鹏、郁玉英、郭红欣的著作《宋词排行榜》排名第1名。
该排行榜以“历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唱和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互联网链接次数”五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
其中历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1,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8名,唱和次数排名第1,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1,互联网链接次数排名第11名。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读东坡词,听着那一场与天地的壮丽对话,不难发现,那明月、水光、箫声、凉气、墨迹、酒香的意象中,跃现的正是大师最旷达的人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无一,难得多得的大文人,他无复唐代李杜的豪放之风,却敢于突破北宋婉弱纤靡的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
变绮丽婉媚之清雄刚健。
同是山水,早期的“花间词人”常取“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舡归极浦”的温和明媚,而苏轼笔下却是“漂流江海,万里烟浪花云帆”的宽大博大,以及“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的高大雄健!
在苏轼笔下跃然而出的是“帕手腰刀”的投笔将军,“气挽雕弓
如满月,西北望,射北望,射天狼”的出猎太守,还有那“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青年才俊,他为宋词塑造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开了先河。
东坡先生命运多舛,身后有朋友的出卖,捕风捉影的诬陷、莫须有罪名的笼罩,他有过“乌台诗案”的满身脏水,有过丢宫保命的侥幸和穷途末路的绝望,还有过被放逐的寂寞,于是他的豪放词作难免一丝阴影,写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他曾做“我欲乘风归去”的奇想,却有“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态,然而,他在发出“人生如逆旅”的慨叹之后,依附然能写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我般极富理趣的名句。
东坡先生上承屈原、李白空灵飘逸之风,下启辛词清旷隽永之风,这位豪放派的先导,实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骄傲。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与周公瑾交,若饮醇
醪,不觉自醉。
”“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闲”“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宾礼名贤,而张公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
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晋书》陆机语“公瑾卓尔,逸志不群…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晋书》卷九十二袁宏<三国名臣颂>
历史上的周瑜是个有胆识有气魄,心怀天地的大度之人,史书中没有任何言论记载说周瑜心胸狭隘的,即使总和周瑜不睦的程普,最后也被周瑜的气度折服。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艺术的需要篡改了周瑜的性情,以衬托诸葛亮对汉室天下的忠义,而三气周瑜的故事以及和诸葛亮的敌对故事都是虚构,因为周瑜和诸葛亮这三国里的两个狠角色根本就没有在战场上较量过,这也是历史中的一大憾事!
对周瑜的才干,刘备、曹操、孙权都非常清楚。
刘备曾私下挑拨周瑜和孙权的关系。
一次,孙权、张昭等人为刘备送行,张昭等人先离开了,孙权和刘备谈话。
刘备叹息说:“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只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权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三国演义》评书里说诸葛亮“能掐会算”,周瑜的预见性才真正令人惊叹。
战事的发展果然如同周瑜战前之议:曹军不习水战,初次遭遇便“引退江北”,而后果如周瑜所料发生疾疫。
也同样如周瑜事先保证的,周瑜果然以以不足三万之兵为孙权大破曹操。
以寡敌众,这是至今以来最为金典的战例
周瑜借助赤壁-南郡的胜利,镇定大江,制衡曹刘,营六合之谋。
曹刘本来并称两雄,却一为周瑜所败,一为周瑜所制,兼规取巴蜀,更是意在千秋,可谓前程不可限量。
无奈天意弄人,周瑜之死,似乎注定当时的中国无法走出三国鼎立的格局。
故南唐徐铉在周瑜碑铭上称:“将主犹主,汉室不倾;将军既没,天下三分
周瑜的二分天下之计,有人认为周瑜取蜀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但是“隆中对”是一种“无奈选择。
而周瑜的策略具有“隆中对”所没有的联络关中军阀这一层,而这恰恰由西侧打击曹操的关键。
关中军阀不仅有骑兵优势,而且早就想和曹操对着干了(后来,马超于建安十六年、十八年两次起兵反曹),而最关键的是,当时马超仍占领着秦岭以北。
而后来诸葛亮多次北伐,试图越过秦岭蜀道进攻曹魏,无论经天水、经斜道、经子午谷,都是注定失败的。
没有及时与关中军阀结盟,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
难怪南宋思想家陈亮为周瑜感叹道:“使斯人不死,当为操之大患,先主无处矣!”
借用这句话,可以做为对周瑜最后两谋的最评价。
清康熙年间的首辅李安溪(即李光地)评价周瑜这段军事分析时语:“可谓算无遗策”;《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则直言:“公瑾生长江淮,谙识险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涛,横江当利而后战无不胜,而又洞悉敌情,熟筹彼我,用能以寡击众,遁走阿瞒,一战而霸,克建大勋。
玄德谓为文武筹略,万人之英者岂虚语哉。
”更是赞周瑜有百战百胜之能。
军事科学院主编的《中国军事史》,称周瑜“积极大胆的攻势战略思想,是天下分崩阶段的产物。
”周瑜所处的时代,正是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期,是充满变数也充满机遇的时代。
而周瑜积极进取、抢占先机,“该说不就说不,该用兵就用兵,该乘胜发展战果就发展战果”(摘自《中国军事史》中“周瑜军事思想”)的谋略作风,显然是最适宜当时那个时代需要的。
结合周瑜最后两谋,其整体思想是:联合、利用并压制刘备,积极扩张势力,为东吴争取“六合归一”至少是“两分天下”的机会
更有人认为周瑜还不如鲁肃,周瑜一直是代表孙权直接与刘备斡旋的人物,周瑜时代是孙刘联盟的“黄金时代”,双方不仅同共取得赤壁之战和抚定荆州的胜果,而且遵循以谈判解决一切问题的原则。
周瑜在世,刘备为了要地再三与东吴谈判。
而周瑜刚死,刘备就敢于以武力阻止孙权派兵取蜀。
这种冲突意味着联盟开始出现危机。
李安溪曾评说:“周瑜在则可,如无瑜者,权必不能独挡曹,无玄德则无吴耳,子敬之谋未为非也。
”实行进取政策,必需国有“奇才”;而无才担当此任,只能实行保守政策,所以,鲁肃“多操之敌”的政策也有可取处
周瑜的最成功之处,就是擅长在联盟中、在对待刘备的问题上平衡轻重、把握其度。
周瑜积极维持双方的互相信任,如在南郡之战时,与刘备互换了部下。
周瑜也抢夺盟友利益,比如刘备在南郡北部中出过力,而周瑜却将南郡北部据为已有,同时又做出一定让步,如分公安给刘备。
以这种软硬兼施的手段,使得孙权集团一直在联盟中居强势,唱主角,在既得利益的分配上占了优势。
“肃与公瑾之高下,由此可见矣!”
周瑜短短一生,留下的文字议论,只有两封书信、三段议说,即“作徒备置吴疏”、“临终上疏”、“不质子议”、“赤壁战前议”、“取蜀议”。
这两疏三议,不仅是周瑜一生谋略的概括,也体现出周瑜的语言艺术。
周瑜精通音乐,这使得他的言辞充分感染力、鼓动力,也体现出过人的韬勇抗威、不畏强敌的谋略风格。
三国英才纵多,我独爱公瑾,他有总角之交、断金之义的至交孙策;他有国色妖娆的红袖佳人小乔;他有“曲有误,周郎顾”的风雅名声。
而他更像流星,在世间一闪而过,纵使他多么地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