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第11卷第5期中国水运V ol.11
N o.5
2011年5月Chi na W at er Trans port M ay 2011
收稿日期:3作者简介:刘远亮(),男,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岩土工程、岩土力学和非开挖技术等。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刘远亮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00)
摘
要:一直以来,广东省的地质灾害发生得十分频繁,危害也越来越大,文中分析了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今后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意义。
关键词:地质灾害;存在问题;解决方法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1)05-0167-02一、引言
广东省地处我国南部沿海,热带风暴(台风)频繁、强降雨、强风力等气候多变,还有我省地貌类型复杂,是一个多轮回旋山区,丘陵山地占全省地面积62.43%,地质构造和岩浆频繁,地质环境相当脆弱。
近年来,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综合以上各种致灾因素,使得我省地
质灾害发生得十分频繁,其危害性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省
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存在问题
我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加上台风、暴雨多,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在山区,旧的地质灾害隐患尚未消除,新的隐患点又不断产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我省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滑坡、崩塌、地
面塌陷和泥石流等。
据相关统计,2010年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600起,造成39人死亡,5人失踪,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2716.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数(含失踪)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了152.1%、131.6%和162.6%[1]。
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我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为重点防治监督管理,使我省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总体上来讲,很多工程勘查精度较粗,防治率低,已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地质灾害的难以预测性和突变性,使得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目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广且危害较大
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全省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1070多处,危及近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威胁1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655处。
在韶关、河源、梅州、肇庆这4个市目前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约占全省的60%左右;其中威胁10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311处,占全省的47.5%[2]。
2.地质灾害仍将处于长期高发态势
我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山地丘陵占全省面积的76%,具有极易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自然条件;另外,据气象部门预测,气候变化进入活跃期,降雨量略偏多。
每年平均受到5~6次台风和热带风暴的影响,加上汛期降雨量增强,强降雨过程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将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我省地质灾害仍将呈长期高发态势[2]。
3.基础调查工作滞后
广东省在我国属地质灾害多发的省份之一,大部分的县(市)尚未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地质灾害隐患点数、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尚不清楚。
还有很多地区需要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4.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
害呈上升趋势
人为的工程活动,如开挖矿山隧道、依山建房、开山修路、修建水库等已经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的丘陵山区里,由于群众建房欠整体规划和合理选址,挖坡建房、无序开发等都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
随着我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高速公路、隧道等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在一定时期内仍有上升的趋势。
5.监测体系尚未健全,监测手段落后
目前全省建立了9个地级市大型的地质环境监测站,目前,全省有11个地级市和78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县(市、区)没有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和人员编制。
个别县市缺少必要专业技术人员和监测设备。
群测群防网络还处在初级阶段,地质灾害监测和信息传输手段比较落后。
6.群众的防灾意识还有待提高
广大群众地质灾害防灾意识薄弱,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干部群众仍缺乏必要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自救与互救的应急反应能力不强。
7.缺乏地质灾害专项防治资金
由于长期没有稳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一些危害严重又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不到及时治理,处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农村还受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从而严重影响防治工作的开展。
三、解决对策
2011-0-01
1980-
168中国水运第11卷
1.继续健全相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
地质灾害防治属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拟订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同时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将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明确具体负责人,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管理制度,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
作执法力度,把好地质灾害易发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关,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评估、勘查、设计、施工的质量,有效控制不合理的经济工程活动,减少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
2.做好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在每年汛期前应组织开展本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预案,划定监测预防重点区域,确定监测和预防责任人。
汛期防灾是我省防治工作的关键,各地区应当在汛期前对防灾预案中确定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并层层落实汛期值班、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落实临灾前群众撤离信号,疏散路线方案等,完善各项应急抢险措施。
3.不断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投入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各级政府应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纳入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并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和防治资金,同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
自然作用形成的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大的地质灾害以政府为主,防治经费实行分级出资:重点防治区以省财政为主,市财政为辅,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以市、县两级财政为主,省财政为辅,鼓励企业个人资助;各产业、企业部门所辖建设区地质灾害防治由各部门自己负责。
地质灾害监测、基础调查与区划工作由各级政府财政共同出资[3]。
4.依靠高新科技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确立高新科技创地质灾害防治的核心地位,将科学技术研究贯穿于地质灾害防治的全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科技含量,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理论有新突破。
充分发挥科研单位与院校技术力量的优势,围绕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攻关,加强合作和交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方法。
切实加强示范工程的指导和管理,积极推广使用地质灾害防治的新技术、新方法。
5.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制定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加强以县、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编制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和减灾规划和建立群测群防体系。
根据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严惩程度和将来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按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开展地质灾害的勘查、监测与防治工作,提出具体危险的防灾预案、建立地质灾害住处系统和群查结合的监测网络,力争把我省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的同时,我省应尽快对全省地质灾害现状开展系统的在规模调查和建档工作,特别是摸清全省山区岩易引起山体滑坡的情况,提出防治措施[4]。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全社会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水平。
各级政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防治地质灾害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抵御地质灾害的能力,并将宣传重点放在山区的农村和乡镇。
每年举办1~2期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培训班,有计划组织地方各级政府领导干部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人员参加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培训,增强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意识。
7.加大经费的投入,保障地质灾害防治的经费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地质灾害调查、预防和治理经费,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
省级财政在经费安排上应更注重偏远地区。
对实施避险搬迁的农户,参照搬迁标准给予补贴等,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
四、结束语
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一直是我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它将直接影响到我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以要切实做好地灾防治的各方面工作,坚持“政府领导、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原则,群测群防,促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2010年地质灾害情况通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11.
[2]2010年度广东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2011.
[3]陈燕,孟凡熙.浅谈我国地质灾害与防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
[4]南玮超.城市地质灾害成因分析与规划建议[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