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策》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赵策》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赵策》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战国策·赵策》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赵策》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客见赵王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

”“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

”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

”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既妇人也,不知相马。

”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

”“买马而恶,何危于国?”王曰:“无危于国。

”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

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日:“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

”“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

此皆能乘垩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

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①赵王:即赵孝成王。

②而若:或者。

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

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

⑤便辟:素近宠爱者。

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译文:
有游说之士拜见赵孝成王说:“我听说大王要派人去买马,有这回事吗?”赵王回答:“有这回事。

”说客问:“那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派人去买呢?”赵王说:“没有找到会相马的人。


说客就问:“大王为什么不派建信君去呢?”赵王答道:“建信君要处理国家大事,何况他又不懂相马的事。

”说客又问:“大王为何
不派纪姬去呢?”赵王回答:“纪姬是个女人,不懂得相马。

”说士继续问道:“如果买来了马匹而且特别强健,对国家有什么好处?”赵王回答:“对国家没有什么好处。

”又问:“那么买来了不强健的马匹,又会对国家造成什么危害呢?”赵王答道:“对国家没有什么危害。

”说士说:“既然买的马好或者不好,都对国家没有什么益处或危害。

大王您买马却一定要等待一个会相马的人。

现在大王治理国家的措施不当,国家衰败,几成废墟,甚至不能祭祀,可是大王不等待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却把大权交给建信君,这是为什么?”赵王无言以对。

说客继续说道:“郭偃之法有所谓‘柔痈’的说法,大王您知道吗?”赵王说:“我没听说过。

”说客说:“所谓‘柔痈’,是指您左右受宠幸的亲近之臣以及您的夫人、优者和美女等等。

这些人都是趁你酒酣耳热之际向您提出自己非分要求的人。

这些人的欲望如果能在宫中得到满足,那么大臣就能在外面为非作歹、贪赃枉法了。

所以说,太阳和月亮的光芒照亮了世界,可它们内部仍然有黑点。

人们十分谨慎地防备自己憎恶的人,可祸患往往却发生在自己溺爱的人身上。


《战国策·赵策》
2、苏辙《君术策五》原文及翻译译文
苏辙《君术策五》原文及翻译苏辙
原文: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

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

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

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

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

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

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

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蹙,溃乱未发之
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

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

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

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

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

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

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

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

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

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

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

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译文:
臣听说,有的事情看起来演化似乎很缓慢,但它一旦发生变化的时候,却又异常迅速。

天下的大势就是这样的。

天下人,幼年的时候让他们学习,长大以后教他们按照成人的标准行事。

大家在彼此的喧闹呼叫声中慢慢养成一种风气,在相互随从当中逐渐造就一种习俗。

但这样的群体却是涣散的。

人们向各个方向涌动的都有,乱纷纷的一片,难以形成一股势力。

在这种时候,那上面的统治者惩罚他们,他们就会恐惧;驱逐他们,他们就会顺从,那样子看起来好像不能有所作为。

然而一旦等到他们出来变乱,常常至于破坏巨大而不可防御。


以,做天子的,应该是观察天下的趋势然后制定发展的方向,来确定天下归从的人。

那天下的人民,如果让他们宽弛而放纵,拱手不管,任其为所欲为,那他们势必会无所不至。

那情形就像长江大河,日日夜夜,浑浩流转,流向下游不能止息。

一旦受到阻挡,转变流向,就会激荡不已,激荡不已又得不到宣泄,就会向四处漫溢。

结果,冲垮了堤岸,淹没了丘陵山谷,浩瀚汪洋,再也无法控制。

所以,善于治水的人,总是顺着水的流向而疏导它。

这样,水流就不至于变得湍急奔涌而不可驾驭。

而假如水流已经出现了湍急的情况,则又能够慢慢地让它排泄。

这样,就不至于发生冲决堤岸、四处漫溢而不可控制的局面。

然而天下的人们常常在长江大河安然流淌没有什么灾祸的时候,轻视狎玩,认为没有什么可怕的,而不去考虑去除那造成激荡的隐患;当看到水流相激荡,相蹙踏,还未发生溃乱的时候,认为不值得过于恐惧,这个时候不能缓缓地宣泄水流的怒气,因此最终造成了横流原野而无法根治。

过去天下安定以后,那些人想要安坐无为保守天下,把循规蹈矩当做敦厚,把默默无言当做忠信。

使得忠臣义士的愤怒郁闷之气不得发泄,豪迈俊杰之士忍不住心中的郁怒,起来振作士气。

而世上那些喜好勇敢轻于进取、气盛而不容易被震慑的士大夫都乐于跟从他们群起而唱和,正直敢言忤逆世俗而在所不顾,刚直而行触犯圣上而毫不忌讳。

现今的君子成群结队地来做这种事。

只不过天下的人们还没有全部起来响应他们。

这是因为,旧的风俗习惯还在许多方面留存着,并没有完全消除。

这样,新旧两种思想和势力就在社会上形成对抗,谁胜谁负,一时还难以预料。

结果,邪正曲直的双方互相搏击,互相冲突,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乱作一团,谁也不知道最后将会出现什么局面。

这种状况说明,天下的形势已经由平静而稍稍转向激荡了。

然而,身居高位的人却不顺应趋势,对这种堵塞现象加以疏导。

臣恐怕天下一些贤能的人将抑制不住他们的愤怒情绪,要自己起来冲决堵塞的障碍了。

世上只有国君凭借自己的威严,想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天下的人们才会全部听从。

现在上边不加疏导,却听任下边的人们自
己冲突。

这样,那部分并不赞同的人便会愤愤不平,心中不服;而天下的豪杰俊迈之士,也会奋勇不顾而冲决堤坝,怒气喷发如果不能成功,大的就会受伤,小的也会死亡,横然溃决无法挽救。

比如,东汉时的李膺、杜密、范滂、张俭这些人,慷慨议论,本意只是想以此矫正世俗的弊病。

然而,当时的国君却对那正和邪的势力不加区分,使正气得不到伸张,天下的有识之士不得不奋起而自行冲决障碍,结果便造成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由此看来,对天下的英雄豪杰,是不能不适当地顺从他们的意愿的。

所以治水的人,只要能使水流日夜不停地流淌,那即使有蛟龙和鲸鲵那样巨大的怪物,也会顺流奔走,踊跃愉悦,没有工夫来得及制造变乱。

即使水流蓄积浑浊,壅塞而不疏决,那水中各种各样的怪物都将会勃然兴起,放肆作怪,寻求自己的快意而致使水流不可阻挡。

所以治理天下也不可不稍微地疏通民意,来使人们郁积德心情得到顺应和快适。

苏辙《君术策五》
3、《战国策·燕策》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燕策》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太傅曰:“请入,图之。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

”即起,趋出。

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谨奉敦。

”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

”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误,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译文:
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害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

太子丹为此而担忧,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太傅说:“请进来,让我好好考虑考虑。

”鞫武回答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谋远虑勇敢沉着,您不妨跟他商量商量。

”太子丹说:“希望通过太傅结交田光先生,好吗?”鞫武说:“好吧。

”于是鞫武去见田光,说:“太子希望和先生一起商议国家大事。

”田光说:“遵命。

”于是就去拜见太子。

太子跪着迎接田光,倒退着走为他引路,又跪下来替田光拂拭坐席。

等田光坐稳,左右人都退下后,太子就离席,向田光请教道:“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能尽量想个办法来解决这件事。

”田光说:“我听说好马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一天可以飞奔千里。

可到它衰老力竭的时候,连劣马也能跑在它的前面。

太子现在听说的是我壮年的情况,却不知道如今我的精力已经衰竭了。

虽然这么说,我不敢因此耽误国事。

我的好朋友荆轲可以担当这个使命。

”太子说:“希望能通过先生与荆轲结识,可以吗?”田光说:“好的。

”说完起身就走了出去。

太子把他送到门口,告诫他说:“我告诉您的和先生刚才说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田光低头一笑,说:“好。


田光弯腰曲背地去见荆轲,对他说:“我和您交情很深,燕国没有人不知道。

现在太子只听说我壮年时的情况,却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当年了。

有幸得到他的教导说:‘燕秦势不两立,希望先生尽力想想办法。

’我私下里没把自己当外人,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中去拜见太子。

”荆轲说:“遵命。

”田光又说:“我听说,忠厚老实之人的所作所为,不使人产生怀疑,如今太子却告诫我说:‘我们所讲的,都是国家大事,希望先生不要泄露出去。

’这是太子他怀疑我啊。

为人做事让人怀疑,就不是有气节的侠客。

”田光这番话的意思是想用自杀来激励荆轲,接着又说道:“希望您马上去拜见太子,说我已经死了,以此表明我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

”说完就自刎而死。

荆轲见到太子,告诉他田光已经死了,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把国家大事泄漏出去。

太子拜了两拜,双腿跪行,泪流满面,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我之所以告诫田光先生不要泄密,是想实现重大的计划罢了。

现在田先生用死来表明他没有泄密,这哪里是我的本意呢?”
《战国策·燕策》
4、《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秦策二》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楚王曰:“何也?”对曰:
“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

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译文:
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

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礼物,我请求去楚国游说楚王试试看。


张仪去南方面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

敝国国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

现在敝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结为友好同盟,因此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张仪我也不能够做大王的忠臣。

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臣会请求让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於土地。

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

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於的土
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廷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於600里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客卿陈轸最后晋见,却不向怀王道贺。

陈轸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

”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

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

受了张仪的欺骗,以后大王必然懊悔万分;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切断了齐国的后援,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将进攻楚国。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妥当了,希望你闭口,不要再多说,你就等待寡人的好事吧!”于是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跟齐断绝邦交,还没等第一个绝交使者回来,楚王竟急着第二次派人去与齐国绝交。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

楚国派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竟然装病不上朝。

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不愿诚心跟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齐国骂齐王。

张仪在证实楚齐确实断交以后,才勉强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敝国赠送贵国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6里。

”楚国使者很谅讶的说:“臣只听说是600里,却没有听说是6里。

”张仪说:“我张仪在秦国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可能说有600里呢?”
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就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

陈轸说:“楚国发兵去攻打秦国,绝对不是一个好办法。

大王不如趁此机会,再送给秦一个大都市,跟秦连兵伐齐,如此可以把损失在秦国手里的再从齐国得回来,这不就等于楚国得到保全吗?大王既然已经跟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的失信,这等于在加强秦、齐两国的邦交,楚国必受大害!”
楚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就发兵北去攻打秦国。

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军事同盟,结果楚军在杜陵被三国联军打得惨败。

《战国策·秦策二》
5、《战国策·齐二、楚四》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齐二、楚四》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

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天下合从。

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选自《战国策•齐二、楚四》)
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

秦国的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


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

苏秦对齐王
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燕的计谋错了。

况且赵国对于燕、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

(秦国)今天把赵国灭亡,那么明天它就要灭掉齐、楚了。

现在救赵之事,应该像手捧一只漏水的瓦瓮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

(齐国)救赵国,是一件高尚的正义行为,退却秦兵,是扬显名声的事情。

(我们)用高义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用威严使强秦退兵,(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这是制定国策的人的错误。

诸侯各国合纵抗秦,赵国派遣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说:“您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我想让临武君为大将。

”魏加说:“我年轻时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比喻这件事,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

”魏加说:“过去,更羸与魏王站在一个高台的下边,抬头看见天上飞着的鸟。

更羸对魏王说:‘我替大王空拉弓弦,就可以给大王射下一只鸟来。

’魏王说:‘这样说来,您射箭的技术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更羸说:‘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

’时候不大,有一只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用拉了一下空弦,就让雁从高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说:‘这么说来您射箭的技术已经达到这样高的地步了?’更羸说:‘这是一只经受过灾难的鸟。

’魏王说:‘先生怎么知道的?’更羸回答说:‘这只鸟飞得慢鸣声又悲。

飞得慢,是因为往日的疮口还在疼痛;鸣声悲凄,是因为长久失群无依无靠。

旧疮口未好,加上惊恐之心也没有去掉,这时它听到弓弦之声就要抽身高飞,旧疮口就要裂开,因而落了下来。

’临武君曾经被秦国打败,所以他不可以成为拒秦之将。

《战国策·齐二、楚四》
6、《战国策·燕策三》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燕策三》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