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认识岩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认识的岩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进行简单观察研究和分类,并进一步了解科学上的分类和初步了解岩石的用途,知道岩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应、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和使用简单工具初步认识岩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欲望。
★教学方法: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
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观察及使用简单的工具初步认识岩石,并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师:岩石标本、实验表格、铁钉、放大镜、盐酸、滴管、水槽、水、铜钥匙、锤子、小刀。
2、学生:采集各种岩石标本并洗干净,记好采集地点,搜集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1、教师展示带来的岩石标本
师: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带来的什么?(石头)
对,确实是石头,地质学家把石头叫岩石。
课前,老师也让你们采集一些石头,你们完成的怎样?谁愿意先来展示一下你采集的成果。
2、检查学生的采集情况
提醒:同学们在汇报自己的成果时,请说明你是从哪里采集到的石头?教师要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岩石,以便学生搜集不齐的情况下,分发给学生小组研究。
3、师:看得出,同学们此时对岩石非常好奇,感觉很有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岩石,走进岩石的世界,好吗?你想知道岩石的哪些知识?
好我们就来研究岩石的一些初步知识。
(板书课题;3.认识岩石)
二、探究体验,解决问题
1、研究岩石的方法
提出问题
师:通过刚才汇报我们采集到的岩石,大家不难发现:岩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那它们的特点肯定也会不同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岩石呢?(2)制定方案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结合手中的实验器材制定出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
(小组开始讨论设计探究方案)
(3)汇报探究方案
师:老师发现在刚才的交流中大家都很用心,相信你们都相出了很多方法,哪个小组先说说你们组制定出的探究方案?
(指名说)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大家都想出了不同的探究方案,比如:
用眼睛看一看,岩石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
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结构。
用锤子、手指甲、小刀、铜钥匙来检测岩石的硬度。
将盐酸滴在岩石上,看一看有什么反应?
……岩石的特征【首先小组内先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生:【用眼睛看:形状、颜色、花纹 (条纹、斑点) 、颗粒(紧密松散) ;(大小)长:宽:高;用鼻子闻:(原先)气味,摩擦(敲打)后气味;
用触觉摸:手摸的感觉光滑(或粗糙)程度,重量(轻重) ,软硬程度;
用听觉听:敲打时的声音……清脆(沉闷)
还可以,借助放大镜、铁钉等观察工具深入观察。
】
师:总结,看、摸、闻、敲,借助工具等来区分不同的岩石【板书】
有了这些可行的研究方案,老师相信,你们在研究中会有更新奇的发现,想不想马上开始研究(想)。
不过在研究前,请同学们先看一段小资料:(P8资料卡)
2、研究岩石
小组内研究
师:根据刚才读的资料卡中的内容,此时的你对岩石的软硬程度知道是怎样区分的吗?接下来请同学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并根据自己制定的探究方案,开始研究吧!不过在研究之前,先认真读一下老师为你们写的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
使用盐酸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看清提示,小心使用,千万不要溅到皮肤、衣服上,小心使用。
使用放大镜时,要先阅读课本P8资料卡。
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填好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表
(2)展示研究成果
师:同学们刚才研究得可真投入呀!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的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要认真听,并做好及时的补充和指正。
(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你们的研究、我们共同的交流,我们发现原来岩石在颜色、形状、硬度、滴盐酸的变化等方面不一样。
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岩石的硬度给采集的岩石分类呢?3、给采集的岩石分类
学生自己分。
指名说分类标准及分类情况。
师补充:同学们说得真棒。
硬、较硬、较软、软是人们依据硬度给岩石分类的常用种类。
三、拓展延伸,应用创新
给你采集到的岩石起个名字,看谁起得名字好听?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命名?
板书设计:
3.认识岩石
颜色形状结构硬度滴盐酸…….
知识乐园:
1、填空。
(1)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是__________。
(2)用、、在岩石的新断面上刻画,来测试岩石的硬度。
(3)取盐酸时要用。
(4)研究岩石的方法有、、、等。
2、选择题。
手指甲刻画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有刻痕的岩石。
A 较软
B 较硬
C 很硬
D 非常硬
3、科学与生活
如何测试岩石的硬度?
练习题答案:
1、填空。
放大镜(2)手指甲铜钥匙小刀(3)滴管
(4)看摸刻滴盐酸
2、选择题。
B
3、见课本第八页下面。
《认识常见岩石》效果分析
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提高,既重视学生的动手,更要重视学生动脑。
任何动手活动之前都要动脑,动脑是为了保证动手的顺利进行,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途径。
因此,在〈认识岩石〉一课探究岩石特征之前,我先让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研究岩石的方法,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把想到研究岩石的方法都一一记录在了记录表中。
然后我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进行设计探究岩石的方案,然后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看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齐全,设计的探究方案更细致,可行性更强,其他的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
让学生发扬团结协作
的精神,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带着问题有准备有目的地去经历探究,是培养学生正确地进行实验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
只有让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动手动脑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在教科书中提到的7种岩石中,有四种岩石:石灰岩、砂岩、砾岩、页岩,在我们身边都很容易找到,大理岩、花岗岩在石料加工厂门口也很容易捡到。
于是,我将这6块岩石作为观察对象,删去了不容易找到的板岩。
同时,由于岩石是教师自己到野外采来的,可以稍大块一些,使岩石的结构特征更明显一些。
不仅如此,学生研究身边的岩石积极性更高,在课内没有完成的观察任务,在课外还可以继续探究。
《认识常见岩石》教材分析
地球是一个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同心圈层构造所组成的球体。
这些圈层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外部圈层是指地球表面以外的圈层,按照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内部圈层是指从地球表面往里直到地球中心的各圈层,有表及里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由岩石构成的,也就是说,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的表面。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动物、水、土壤、空气等知识后,认识岩石的特征,会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物质。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覆盖在地球的表面。
教科书第58页左图展现的是地球表面的低凹处被水所覆盖,高处裸露着岩石,教科书第58页右图展现的是由岩石组成的高山。
以两幅图为引子,导出“对于岩石,你了解多少?”的话题,为后面学习岩石的特征、岩石的种类建立联系,作好铺垫。
教科书第58页下图展现的是美丽的鹅卵石,借此引发学生研究岩石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区分第59页上图中,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图中的煤、水泥块、玻璃、砖头不是岩石,其余的都是岩石。
第二部分:首先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各种岩石,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结构,用锤子敲击观察岩石的软硬,用滴盐酸(与放在水里比较)观察岩石是否胃气泡等方法,全面了解常见岩石的特征,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第88页上。
其次是引导学生根据本组的分类方法给岩石分类并与其他小组交流。
第三部分:教科书提供了地质学家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阅读资料,喷出的岩浆冷却后形成的浮石,中图是放大镜下观察的花岗岩,右上图是玄武岩。
左下图是具有明显层状构造的页岩,中图是泥沙沉积形成的砂岩,右下图是由卵石、贝壳等堆积形成的砾岩。
上图是琥珀化石,含有树叶遗迹的化石和贝壳化石。
学习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这部分内容不是重点,学生作一般了解即可,到了六年级学习“地球运动和地表变化”时,再作更深入的研究。
《认识常见岩石》评测练习
1、填空。
(1)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是__________。
(2)用、、在岩石的新断面上刻画,来测试岩石的硬度。
(3)取盐酸时要用。
(4)研究岩石的方法有、、、等。
2、选择题。
手指甲刻画没有刻痕,铜钥匙刻画有刻痕的岩石。
A 较软
B 较硬
C 很硬
D 非常硬
3、科学与生活
如何测试岩石的硬度?
练习题答案:
1、填空。
放大镜(2)手指甲铜钥匙小刀(3)滴管
(4)看摸刻滴盐酸
2、选择题。
B
3、见课本第八页下面。
《认识常见岩石》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满足孩子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创设条件让他们能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大量的亲历活动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岩石的多种特征,并在过程中体会并学会科学观察、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开始上课我就利用标本给学生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岩石,激起学生对岩石的兴趣。
问学生原来对岩石有什么了解?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因此,当我提供几种常见的岩石供学生实验时提问:"想不想认识这些岩石?你打算认识岩石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你又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认识呢?"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根据学生所说的"摸,看,刻,"等方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时间进行认识岩石的特征,并随时作好记录,我参与到了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帮助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交流讨论岩石的特征时,我引导学生对相互之间实验情况、记录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完善、评价。
完善对岩石的基本特征的认识。
并且让学生及时参与评价,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认识了岩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认识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不足之处:合理的安排时间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但是科学探究不能走过场,只有保证孩子充分探究的时间,才能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特征,亲历探究的全过程。
《认识常见岩石》课标分析
(1)更适宜于让学生获得从事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研究。
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通常都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标的。
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让小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的情境和途径。
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与科研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十分相似。
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
尽管小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但是组织形式和探究过程的相似,为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
相关体验提供了基础。
(2)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
学习既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浓厚的情意色彩。
学习行为又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唯有同他人沟通、互动,才能取得较大的成效。
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多元目标,包括激发创造精神、增强主体意识、陶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习体验科学研究、学会人际交往养成合作精神、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等。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如人际交往等)的提高,同时也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将不仅使学生“学会”、“会学”,而且使学生“乐学”、“好学”,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建构主义科学教学中比较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3)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探究并非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它面向的是全体中小学生;它并不十分注重研究的结果,而是要让每个智力正常的学生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往往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赋予全体学生远比传统课堂教学中多得多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
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探究式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担当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所以,对于组织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
(4)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
在探究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实践研究并取得研究结果,也都由小组学生按自己意愿去完成。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够对学习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学生以研究方法和学习条件方面的支持而已。
(5)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
在接受性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往往体现为结构化的教学程度,而在探究式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始终。
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
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同学之间建设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不仅如此,探究式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还表现在同社会方方面面的联系中,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等,不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协力,而且要独立地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
可以认为,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此外,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减轻教育情境中不必要的竞争压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尤其是可以促进后进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