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39 人教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 经济的发展。
5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 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三、道家和法家
1. 老子的思想:
老子:名聃,传说 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 国人。老子退隐后,著 有《老子》,又称《道 德经》,是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
比较
仁的思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异
治国之 道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以德、礼治国
礼法并施 以礼为主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⑶ 影响: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成为蔚然大宗
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
倡它吗?为什么?
发展:(1)“齐物论” (任何事务在本质上是相
同)
(2)“逍遥”的人生态度 (3)天与人“不相胜”,顺应自然
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 美结合,如《逍遥游》等。
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
• 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教育: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 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 荣局面,是在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封 制崩溃,封建经济逐渐形成,阶级关系 剧烈变化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仁、礼”对后世中国人有何影响?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 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礼”一方面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 伦理关系的协调,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 爱幼、团结和睦的家庭伦理关系。但同时又形成了三纲五常,三 从四德之类的东西。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 庭伦理,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u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 课
u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u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 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则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 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也成为历代变革者 的思想武器。)
3、宽松的文化环境及对人才的重视促进了文化 的发展,产生的人类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乃至 亚洲的文化基本精神。(兼容并包,宽容开放)
“仁”:为仁政者以爱德人实施方法
“忠恕”之道 改良政治


“礼”:周礼 实施方法
“克已复礼” “正名”
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 ——《颜渊篇》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篇》
3.礼子路的曰实:质“: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 先礼正—名乎—!西…周…等名级不名正分,制则度言不,顺克;己言复不礼顺实,际则事上不是成; 事维不护成,西则周礼奴乐隶不制兴统;治礼乐秩不序兴,,代则表刑奴罚隶不中主;利刑益罚。不中,
······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3、韩非子的思想: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一前 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 禹州市),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 学生。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 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 非子》一书中。韩非是战国末期 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法 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写出了《孤 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著作。
庄子(约前369-前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 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 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 (又被称为《南华经》)阐 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 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 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的思想 继承: (1)世界本原是道
(2)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 孔子晚年对《诗》《书》《易》《礼》《乐》 《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 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A.孔子(至圣)---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创始人
1.政治思想:
核 心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实施方法
“忠恕”之道 改良政治
⑴ 孟子和荀子简介 ⑵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简介
•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
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 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 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 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 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 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 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
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荀子的简介
• 荀子,名况,战国晚
者或思想家都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 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 自己的见解。
一、“百家争鸣” • 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1) 互相诘难、批驳;(2)彼此吸收、 融合而形成的局面;
•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 • 政治: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 阶级关系:“士” 的崛起和活跃 • 教育: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 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 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 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辞让则悖于情性矣 。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异同
思想 思想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身世
孔子的生平 从政经历
成就
政治思想: “仁”、“礼”
孔子的思想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等
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的地位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世界历史名人
孔子的身世
•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 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 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 551年)夏历八月二十 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 年(公元前479年)夏 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 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 他的尊称。
1.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篇》
2.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
仁仁篇的实》质: 4ab..“.民维本护为思统政想治以(阶德调级整利,人益譬际(如关奴系隶北,主辰抑贵,制族居暴)政其,所稳而定社众会星秩共序) (拱)之。……” 《为政篇》
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篇》
“仁”对中国人为人处世产生极大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谦恭的 性格;
“礼”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规定了应当为、可 以为、不得为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限制了中国人的 创新思维,造成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观念障碍。他所强调的 “不怨天,不尤人”,不正视矛盾,不具开拓精神,形成中国人 内敛的性格特点。
老子的思想
哲学思想(1)世界万物的本 原是 “ 道 ”(世界观)
(2)世界万物和 人类社会总在运动,事物是 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方
法论) 鸡犬相闻, 政国道 是治 寡:无主民指意张无志(民 不3形的至 相)无、无往老迹无为来死,为而治玄的,妙自小莫然塞福测本翁祸,失相马 依;

三、道家和法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上大人、孔(丘)乙己、化三千、七十士(贤)、尔 小生、八九子、佳作仁(美)、可知礼(福禄寿)”
孔子的思想:
A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 B、以德治民 C、“克己复礼”
D、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 主张“有教无类”
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
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 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 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 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 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现实 荀子是儒家的
主义代表。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 思想主张。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 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 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助 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孔子的从政经历
•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 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 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 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14年之久, 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 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孔子的成就
•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 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 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一、“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 代表
一、“百家争鸣” •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 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
“争鸣”指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韩非子的思想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将法、术、 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 集权国家
韩非子认为,"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法”是为达到某种目标而订立的办法、 规章之类的强制性制度,应明文公布,"法 "应是静态的和公开的,
"术"则是统治者控制其臣下的技巧,应当潜 藏胸中,择机使用,不轻易示人。"术"则 是动态的和隐秘的。
韩非子的思想
(1)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将法、术、势 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 家
(2)变法革新 影响: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
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 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有关韩非子的成语
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 买椟还珠
四、墨家
墨家创始人墨子,名翟, 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 “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 人;宣扬“非攻”,谴责战 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提倡 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他的 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 任人 唯亲。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 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3、百家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 道家:老子、庄子 • 法家:韩非子 • 墨家:墨子
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这 样评价孔子,“他是唯一有 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 界迷惑,而是照亮了方向, 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 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 圣贤,甚至在全国也如此。”
二、儒学的创立和发展 1、孔子和儒学的兴起
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 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你有什么感想?
感想:志向专一, 执著探索,
不断完善, 追求完美。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