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的编辑技巧及文稿修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刊的编辑技巧及文稿修改
李阳忠
很高兴能够与各位一起分享、交流一些编辑、学习和生活体验。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新媒体的兴起,碎片化的信息,传统的编辑工作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网上一搜就是大把的相关资料,编辑工作者有了较大的挑选余地,为编辑工作提供了不断创新的机会。

不少学校创办了校园小报《青青草》《起点》《凤凰摇篮》编排合理、版式新颖、印制精美,其特有的魅力,成为校园师生学习和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但作为编辑,我们要做的是必须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需要具备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技能。

随着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发展,网络正在改变国人的生活,甚至可以说网络在促进中国的社会进步。

要办好一本既符合领导要求,又适合读者口味的内刊,真是越来越难,做一个优秀的编辑,一个优秀的通讯员,也同样很难。

首先,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你的思维方式要逐渐像互联网的方式去想问题。

哥吃的不是牛腩(nǎn)不是煎饼,哥是在咀嚼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对传统工业思维的一种颠覆。

互联网思维就是开放、共享、共赢的大数据思维。

敢于跨界创新,专注协作(跨时空的高效协作),敏捷灵活,简约极致(选择你的理由,一个就足够,超越用户想象),快速迭代(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主要特点:
1、“简”,简洁。

“微”,细微。

“快”,快捷。

“精”,精致。

( Google首页永远都是清爽的界面,苹果的外观、特斯拉汽车的外观,都是这样的设计。


2、阅读习惯的变化,人们更注重碎片化阅读。

3、一些网站,已局部地去颠覆或者影响传统的纸质媒介,比如微博对应报纸,微信对应杂志……比如,微信里面新加入的“小视频”功能,真的非常可怕——6亿微信用户,人人都是电视记者,拍立得,随时发布——用在新闻报道上,难以想象吧
4、用户创造内容。

原创---跟帖---互动(WiFi---免费,360免费,靠后期的广告、游戏、软件下载等进行赢利——服务体验,将客户变成用户。

5、功能到情感的转变。

极致的体验、追求强烈的情感诉求。

其次,互联网思维更注重人的价值。

最近,安徽作家杜子健说了一句猛话:建议每一个大公司都去挖一个杂志的总编去当公司的网络部总管。

年薪100万也在所不惜。

一个优秀的总编足抵100个优秀的销售代表。

过去拥有读者最多的杂志,他们卖的是什么?
《知音》》——八卦,《故事会》——段子,《读者》——心灵鸡汤。

现在,打开你手机、电脑,最不缺的就是这三样东西!(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过度泛滥)
第三,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

农业文明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土地跟农民,工业时代最重要的资产是资本、机器,到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最核心的资源,一个是数据,一个是知识工作者。

一、编辑工作的新要求
(一)应具备熟练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的能力。

网络软件、硬件知识,文字、图像表格的处理。

(二)较强的验证、过滤信息的能力。

使刊物向良性方向发展。

(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打破常规思维,竞争残酷、激烈,只有有特色、档次、水平的刊物,才能赢得读者。

二、教育内刊的价值体现
教育内刊的价值体现于它的影响力。

只有通过满足读者了解教育、“熟悉”教育的心理需要,进而影响读者来“喜爱”教育,才算实现了内刊的功能与价值。

在充分娱乐化的今天,一份板着面孔教训人的杂志,很难吸引到人的眼球。

稿件必须简短、生动,另外最好加上原创、独家。

(《读者文摘》为什么办得如此艰难——申请破产)
内刊是教育最忠实的记录者。

它记录着教育决策者对教育发展的思路,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的方针、政策,采取的措施和办法;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内部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事迹,他们的故事
可以感染一代人,同时也可以鞭策几代人。

如果再过十年、二十年,你才会发现,它真实地记录了教育教学发展的历程。

(企业家对内刊品牌的关注——承担着传播企业文化的重任,就要告诉读者:“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正在干什么”“我怎样想、怎样干”启发——引领——建构)
内刊是传播教育文化的载体。

优秀的内刊,承担着对学校进行人文教化的重任。

从阅读心理上看,读者喜欢在内刊上读到“冲突”,读到“矛盾”,读到“解决方案”,读到“实现路径”。

内刊具有独特性与专业性。

稳定设计质量,稳定版面风格。

针对刊物的行业特点及客户的要求,对刊物进行风格定位,并使之形成版式标准固化下来,如:封面风格设计、目录及版权页设计、页眉页脚、标题字号、色块、线条、图片处理、版面整体布局,将每一项都形成许多可描述的和可操作的具体的标准。

有了版式标准,就可以确保每一期刊物都能延续这一风格,不会因为设计人员的变动而受影响。

三、编辑职能及工序
(一)编辑是具有某一种具有专业素质,并从事该专业的文字(语言文字功底)工作的文职人员,最主要的任职单位包括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络媒体等。

(二)编辑的职能:负责行文措辞、知识点描述、内容结构,揣摩分析着作的选题、中心思想、学术真伪、理论价值,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等。

(三)编辑工序。

编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编辑工序,包括生成过程的约稿、编辑加工、内容取舍、剪接、排版、校对(专业校对软件,准确率可达99%,编辑人员重点关注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审核等过程。

在信息高度泛滥的时代,刊物办得好不好,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看它的内容吸不吸引人,第二就是看它的视觉设计好不好。

一本好的刊物必然是图文并茂,内容与视觉设计相得益彰。

内刊是否引人喜爱,就看它能否提供独特的声音、具有竞争性的信息。

四、编稿技巧
(一)浏览全篇
浏览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稿件的大意,看稿件能不能发,是不是发过;看稿件哪些地方需要大砍大杀,哪些地方只需小削小补。

浏览的方法主要有:看稿件的标题,看稿件的开头,看每段的开头,看每段的结尾,看稿件的结尾。

编辑初审看论文本身就看论文的切入角度(主要是看文章标题和摘要)、文章结构、文章观点以及参考文献。

如果在编辑的学术视野中论文的切入角度都是老生长谈,基本上就pass掉了。

标题一般是稿件内容的高度浓缩;开头或结尾一般是稿件内容的提要;每段的开头或每段的结尾,一般是某一段落的大意。

因此,以上几个地方是必须放慢速度浏览的,目的是准确了解稿件的内容。

其余的地方可以加快速度一目十行,目的是发现需要大砍大杀的地方。

(二)砍出雏形
编辑要像木工做家具一样,先把材料砍出一个毛坯,然后再刨光。

砍出雏形,
必须三板斧。

一是砍掉不必要的背景。

二是砍掉多余的事例。

三是砍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

(三)精雕细琢
对保留下来的内容还须精雕细琢。

一是纠正错别字。

错字容易被发现,别字往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要认真区分。

二是把生僻字词改通俗。

生僻字词是“拦路虎”,令读者望而生畏。

三是留意固定词组,看有没有用错,有没有被篡改。

四是注意词句的简写是否恰当。

稿件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某词句时决不能简写。

五是把病句改通顺。

六是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逻辑。

七是注意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法定要求。

(四)精制标题
稿件有没有人看,根本在于稿件的内容如何。

但内容再好,如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仍然没有读者。

标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标题的口语化和亲和力;
2. 标题的刺激性和冲击力;
3. 标题的抒情性和表现力;
4. 辅题的信息量和新功能。

(五)仔细阅读
这是编辑对一条稿件最后的把关,目的是减少或消灭差错。

重大差错往往在这一关被发现,也往往因为忽视这一关而见诸报端。

仔细阅读应做到,逐字逐句通读包括标题、标点在内的全文。

决不能像第一个步骤那样粗略地看,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词。

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写作的技巧;要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稿件的内容,千万不能放过导向错误的稿件。

法国历史上曾这样骄傲而谦逊的写道:构成整个法兰西上升的动力,是30个诗人,25个经济学家,15个科学家,3个政治家,2个将军和一个商人。

看来,文学,不单培育了一个民族的浪漫和理想主义情怀,展示民族精神,而且锻造着一个民族的伟大的创造力!
有史以来,人们视文学为宗教,为神圣,作家乃无冕之王。

然而从事文学的人却不大有曾见过谁赫赫富豪过,现如今,文学居然交了好运,竟终与孔方兄与富豪们携手坐到了一起......
新兴网络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正日益受到来自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的猛烈冲击。

既要看到传统纸媒具有明显的优势,发挥这些优势,又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内刊水准,改变发展模式,力求与新媒体融合。

如果跳不出传统思维,就不可能转变思维。

这就如同,许多人接受了许多培训、开了许多会议、走了很多地方,但所思所想依然固化在传统思维中,始终跳不出传统思维的束缚,没有
任何实质改变,就别说颠覆性改变。

这世界没有传统的媒体,只有传统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