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仿古陶瓷香炉形制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仿古陶瓷香炉形制探析
作者:赵帆宁张晓宇
来源:《大观》2018年第01期
摘要:宋代好古成风,曾掀起复古运动,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以及《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古器物图录的出版,使得玉器、青铜器、瓷器等器物在造型上多崇尚和仿照“三代”青铜器的造型。

主要以考古资料为基础,从仿古入手,以宋代仿古陶瓷香炉为研究对象,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梳理分析宋代仿古陶瓷香炉的形制特征。

关键词:宋代;仿古;陶瓷香炉
一、宋代仿古陶瓷香炉概述
宋代时期仿古的陶瓷香炉数量较多,仿古陶瓷香炉在器型上与青铜器最大的不同是:仿古的陶瓷香炉是不设置炉盖的。

这一典型特征使得陶瓷香炉在后世的发展当中有了辨识度,对后世的陶瓷香炉在造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宋代仿古陶瓷香炉器形分类
宋代仿古陶瓷香炉多则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在仿古陶瓷香炉中比较常见的有簋式炉、鬲式炉、鼎式炉、筒式炉、高足杯式炉等。

(一)鼎式香炉
鼎式香炉的造型来源于商周时期青铜鼎的造型,也是宋代仿古陶瓷香炉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典型的瓷器造型。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宋代陶瓷鼎式香炉没有商周时期青铜鼎上的繁复的饕餮纹、云雷纹等装饰图案,而是通过自身的釉色进行装饰。

如图1哥窑的鼎式炉,米黄色双耳三足鼎,高17.1厘米,口径13.3厘米,足距9.2厘米。

唇口,口下略内收,口上立起两环耳,圆腹,丰底,下承以三柱足,足中空。

通体施釉,釉面光润,呈米黄色,釉面布满金丝铁线纹,虽不高大,但隐约透露着神圣不可侵犯的霸气。

(二)鬲式香炉
鬲式香炉的造型来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鬲,商周时期的青铜鬲与宋代的仿古鬲式香炉比起来,没有太多的繁复的装饰,整体比较简洁。

鬲式炉的造型特征特点是:具有饱满的鼓腹和三个乳状的足部。

有些仿古陶瓷鬲式香炉有双耳、有些无耳。

如图2宋代龙泉窑鬲式炉,高10.5厘米,口径14.1厘米。

器形属于仿青铜器鬲而成,香炉的造型和装饰都为官窑范制,平口、束颈、鼓腹,腹部分为三个袋足,各接一个柱形足根,整体简洁大方。

(三)簋式香炉
簋式香炉的造型来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簋。

整体造型的特点为束颈、鼓腹、底足较平,几乎都有细小的双耳。

如图3,哥窑青釉簋式炉,高5.3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5.7厘米。

器物虽小,但气度不凡,颇有皇家风范。

炉为敞口,口沿下内收,腹部外凸,重心偏上,圈足。

外观线条不及上器圆润,使其与近乎方形的戟耳相匹配,颇有硬朗风韵。

(四)高足杯式香炉
高足杯式的造型来源于商周时期的青铜豆形香炉,类似于青铜盛食器的豆形器。

高足杯式香炉的尺寸比较小,足较高,底座呈敞开式喇叭形,如图4,宋代定窑白釉喇叭形高足杯,高12.6厘米,口径15.3厘米,直口,平折沿由内向外下展,筒形腹上收下展,喇叭形高圈足,器形古朴雅致。

(五)筒式香炉
筒式香炉的造型源于战国时期的青铜尊,整体的造型特征是炉身呈直筒形,有些筒式香炉口部会比底部大,呈斜筒状,底足多为三只兽足。

如图5定窑的弦纹三足炉,高20.2厘米,口径15.9厘米,足距14.4厘米。

炉的筒腹,器外凸起三道六条弦纹,由上至下二、三、一排列,下承三足,器形优美端庄,为定窑弦纹三足鼎的标准式。

三、宋代仿古熏香炉大量出现的原因
宋代在政治思想上追求“复古风”,希望通过恢复到三代的“礼乐制度”来创建理想和完美的治世,因此“三代”具有等级代表性的青铜器为宋代帝王所喜爱。

古器物的复兴是其政治意图表面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包含在其政治意图。

同时,帝王对仿古制造的重视和支持是促成仿古造作高峰的重要因素。

经济方面:宋代经济变革,使得宋代社会国泰民安、政治安定,经济的富裕也使得瓷器业鼎盛发展,各大窑系的烧制工艺方面都有了进一步提高,从而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也直接造成了制瓷业的迅速发展。

文化方面:宋徽宗时期编著的《宣和博古图》详细记载了商周时期的古器的形制、铭文,使得有了可参照的模本。

复古观念,对当时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客观上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

四、结语
宋代仿古陶瓷无论是当时社会的好古成风,还是统治者对“古制度”的向往和崇尚,总体上来说,在造型上,宋代仿古陶瓷香炉在造型上趋向小巧简洁,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熏香文化的影响。

总之,仿古陶瓷香炉在宋代兴起和繁荣,是统治的需求,更是精神的诉求。

宋代的仿古陶瓷香炉满足时代审美特有的美感,并且极力满足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需求,既具有艺术美感,又满足功能需求,是宋人的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铁源.宋辽陶器鉴定(下)[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
[2]刘伟.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傅正初.瓷器鉴赏[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
[4]李辉柄.两宋瓷器(下)[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罗雨林.宋代陶瓷艺术研究[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