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文档:专题七 文言作品阅读 含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来自“课内”,所以,巩固好课内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才是复习备考的关键。
分析解读1.从选材方面看,每年都有变化。特别是从20xx年以后,开始摆脱传统史传作品的束缚,把触角伸向了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野史、笔记和文以载道的唐宋散文。
2.从考查内容看,是“言”“文”并重。既有对字词的理解分析,也有对“文”的理解分析归纳。而20xx年考查了古代文化知识,2018年《考试说明》也增加了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考点,这一新变化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解题方法①明确答题指向法,针对问题指向的答题区间定向寻找答案;②合并同类项法,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③文中关键词概括法,在具体概括时力求用文中出现的词语概括。
易错警示①不能归类概括,导致写了好几点其实都属于一方面;②概括用词不够准确;③不能理清文中思路,看不懂文章意思。
命题规律①江苏从20xx年开始,每年必考,且均为4分;②20xx—20xx年,除20xx年外,考查的都是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考查均有明确的命题指向,不是泛泛考查传主的总体形象。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先生天性朴实直率,不修饰仪容举止,痛恨当时所为都要讲究阴阳禁忌、听从佛道神仙鬼怪的说法,不遗余力地指责它们。而每当遇到美好的一行、一文一诗,便不停地称颂。他侍奉母亲因为孝而闻名,贫穷而没有食物供养长辈,就卖掉自己的文章来供养,在长辈身边服侍劳作,不嫌麻烦,不觉耻辱。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先生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边去世。
3.从考查方式看,题型大致稳定。每年设置4道小题,分值多为18分,20xx、20xx年为19分。这一考查趋势预计仍会继续保持。
4.从答案设置看,没有陌生感。选材、题目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所学的文章中找到出处或“影子”。学生可以据此解题。
命题探究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文档:专题七 文言作品阅读 含答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七文言作品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1.理解,能力层级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解析文言翻译需要联系上下文,翻译成句后,务必默读一遍,检查是否做到“信、达、雅”,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和语气是否落实到位。比如:(1)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按照,依照”的意思,“北面”是“尊人为师”的意思;(2)句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存问”是“慰问,问候”的意思,“笃厚”是“忠实厚道”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
核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定的句式。
审题关键①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信、达、雅”;②审准关键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解题方法①补充省略成分法,如(1)句中“先”后面省略了“于”字;②关键词落实法,即对一些承载实际意义的词语,尤其是对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务必要落实到位,如(1)句中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按照,依照”的意思;③默读法,大致翻译后一定要进行默读,验证整个句子是否通顺合理。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题干提示明确而具体,“第三段”告知答题区域,“治学、为文”明确了答题指向,“不超过30个字”则是硬性要求。根据“先生于……所未有”不难得出“治学”的特点;根据“为文根柢……故卓然成一家言”不难得出“为文”的特点。
核心考点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
考情观察
1.近几年江苏省的文言文阅读选材由人物传记类向其他风格的散文转变。内容上,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也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预计以后选材仍会有所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2.一方面,篇幅、题量、分值等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文言虚词偶有考查,句式虽没有单独设题,但不可轻视,翻译中也会有所考查。
命题技巧①将文言句子翻译和文言文语段理解结合起来考查;②所设置的考查点基本为翻译中的关键性词语、特殊句式和特殊语气,所考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有所接触;③句子的选择往往与传主有一定的关系,且能有效避开前几题的考查。
核心考点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
审题关键①强调“治学”“为文”方面,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②要有“概括”,需要分类,不是细细罗列;③字数不能超过30个字。
审题关键①不正确的一项;②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表明解说是结合语境的,强调在语境中的意思。
解题方法①文化知识积累法,日常学习中要做有心人,能熟记课本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②通读文章法,对文章大致意思要有所了解;③代入语境判断法,将所给解释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易错警示①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够,难以正确理解;②不看语境,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
易错警示①不看语境,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②实词积累不够,不能理解实词的意思;③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不能准确识别。
命题规律①江苏每年必考;②考查内容结合文言句子;③所考实词未必是常见的,如20xx年的“鬻”、20xx年的“鞫”;④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能力要求①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核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审题关键①不正确的一项;②解释是结合语境的,强调说出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解题方法①实词积累法,要加深对常见实词,特别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实词的理解;②词性推测法,根据语法知识推测加点词的大致词性,如“陈”后面是代词“之”,可推测“陈”是动词;③代入语境判断法,将所给解释代入句子进行判断;④组词法,即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利用平时掌握的与这个词相关的词汇加以判断,如“谒”可组词“拜谒”,进而推测“谒”字有“拜见”的意思。
命题技巧①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实词理解的应用性;②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大部分是正确的,有利于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③即使个别实词较为生僻,也能让考生根据语境推测出解释的正误。
答案B先认真审读各个选项,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初步判断选项的内容是否正确;然后将解说代入原文语境中,结合语境进行综合判断。单纯看选项内容,B项没有错误,但是只要联系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就可知“三代”在文中应指“夏商周三代”;况且“博考”是广泛求证的意思,三代履历也无须求证。再验证其他选项没有发现问题,因此,可推知选B项。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丧父,喜爱学习。家贫买不起书,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于是读遍了经史百家之书,并且看过就能记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参加提学官主持的考试,写的《射雁赋》被评为第一,补录为附学生员,所写的诗词和古文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仪征运盐的船失火,烧死的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它写序,认为这篇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因此名声大著。当代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如朱筠学士、卢文弨学士,看见先生撰写的文章,都赞叹称扬,认为他是个奇才。
命题规律①江苏20xx年新增考点,而课标全国卷20xx年就已考查该考点;②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xx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的通知》明确规定,加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工作,所以此类题估计是20xx年必考内容。
能力要求①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命题技巧①巧妙地将文化知识和文言文语段结合起来考查;②把文化知识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文化知识理解的灵活性;③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有利于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④材料选择基本倡导家国意识,倡导正能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阐释
最新的《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在理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翻译题为必考题,着重掌握对句意的理解,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复习;信息筛选题和概括分析题,重在对全文的分析、整体把握和对人物品行实绩、具体事迹的概括分析;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到的文化知识,要求能结合文本进行理解和判断。
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
B.先生往谒谒:拜见
C.称之不置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
答案C这类实词解释类题目,因有三项是正确的,可以分别代入原文语境,结合上下文进行研读并综合判断。C项所在句子意思是“遇到美好的一行、一文一诗,便称颂不停”,不可能为“称颂不办”。因此,“置”应解释为“弃置,放弃”,选C项。
易错警示①关键词语不能具体落实,翻译不到位;②整个翻译的句子不够通顺合理;③具体的虚词、语气有时容易忘记翻译,落实不到位。
命题规律①江苏每年必考,两句翻译的分值近几年一直为8分;②江苏高考不仅仅考查实词、虚词,有时还兼顾考查特殊句式及语气;③所翻译的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有所涉及。
能力要求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②能够辨别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通假字;③能够辨诗文、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晓的。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礼仪,至于对古书中的字句解释、名号物类事物吉凶,他用自己的论述做了补充,写了《述学》内外篇。(他)又深入研究了《春秋》,写了《春秋述义》,见解和议论超然不凡,评论的人认为这是自唐朝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根基,又为汉魏风骨所影响,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流派,却取法古人,所以高远独立地形成一家之言。
先生二十九岁时,才开始专门研读经书之类书籍。侍郎谢墉到江东担任提学官(掌管江东学政并主管考试的官),特意选拔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外贴一张榜,侍郎名字排列在众位生员的前面。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像这样被人看重。文正公朱筠到浙江担任提学官,先生前往拜见,回答叙述扬州分割占据一方土地的事迹、为守节而死的人士,创作三千字的《广陵对》,(《广陵对》)博通古今,是天下的奇文字。尚书毕沅在湖广担任总督,招揽精通文学的读书人。先生前往应职,为之撰写了《黄鹤楼铭》,此文和安徽××县孝廉程瑶田的书石、嘉定通判钱坫的篆书匾额,被当时的人称为“三绝”。
能力要求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的能力;②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①材料的选择基本以纪传类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将归纳概括与传主的某一特点紧密结合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定向概括能力;③在命题题干上提示了答题区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④因为20xx年及以前江苏文言文选择题中有考查“概括分析”的情况,容易和本题造成考查内容的交叉,所以20xx年取消了选择题中考查“概括分析”的问题,有效避免了重复。
先生,是我父亲推崇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从我父亲那里听说很久了。而先生对我讲的有关《尚书》的解释很是赞赏勉励,认为可以读(我)父亲的书,(我)就又有了知己的感觉。我虽然不擅长写文章,还是想略举大要地陈述一下,来告诉后代的君子。
五年高考
模块一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一、(20xx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分析解读1.从选材方面看,每年都有变化。特别是从20xx年以后,开始摆脱传统史传作品的束缚,把触角伸向了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的野史、笔记和文以载道的唐宋散文。
2.从考查内容看,是“言”“文”并重。既有对字词的理解分析,也有对“文”的理解分析归纳。而20xx年考查了古代文化知识,2018年《考试说明》也增加了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考点,这一新变化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解题方法①明确答题指向法,针对问题指向的答题区间定向寻找答案;②合并同类项法,对相似的内容进行整理合并;③文中关键词概括法,在具体概括时力求用文中出现的词语概括。
易错警示①不能归类概括,导致写了好几点其实都属于一方面;②概括用词不够准确;③不能理清文中思路,看不懂文章意思。
命题规律①江苏从20xx年开始,每年必考,且均为4分;②20xx—20xx年,除20xx年外,考查的都是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③考查均有明确的命题指向,不是泛泛考查传主的总体形象。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先生天性朴实直率,不修饰仪容举止,痛恨当时所为都要讲究阴阳禁忌、听从佛道神仙鬼怪的说法,不遗余力地指责它们。而每当遇到美好的一行、一文一诗,便不停地称颂。他侍奉母亲因为孝而闻名,贫穷而没有食物供养长辈,就卖掉自己的文章来供养,在长辈身边服侍劳作,不嫌麻烦,不觉耻辱。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先生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边去世。
3.从考查方式看,题型大致稳定。每年设置4道小题,分值多为18分,20xx、20xx年为19分。这一考查趋势预计仍会继续保持。
4.从答案设置看,没有陌生感。选材、题目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几乎都可以在所学的文章中找到出处或“影子”。学生可以据此解题。
命题探究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
《5年高考3年模拟》A版江苏版语文文档:专题七 文言作品阅读 含答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七文言作品阅读
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1.理解,能力层级B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答案(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朋友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
解析文言翻译需要联系上下文,翻译成句后,务必默读一遍,检查是否做到“信、达、雅”,关键实词、虚词、句式和语气是否落实到位。比如:(1)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按照,依照”的意思,“北面”是“尊人为师”的意思;(2)句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存问”是“慰问,问候”的意思,“笃厚”是“忠实厚道”的意思,“然”是“这样”的意思。
核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握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特定的句式。
审题关键①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信、达、雅”;②审准关键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解题方法①补充省略成分法,如(1)句中“先”后面省略了“于”字;②关键词落实法,即对一些承载实际意义的词语,尤其是对和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语务必要落实到位,如(1)句中第一个“以”是“凭借”的意思,第二个“以”是“按照,依照”的意思;③默读法,大致翻译后一定要进行默读,验证整个句子是否通顺合理。
答案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解析题干提示明确而具体,“第三段”告知答题区域,“治学、为文”明确了答题指向,“不超过30个字”则是硬性要求。根据“先生于……所未有”不难得出“治学”的特点;根据“为文根柢……故卓然成一家言”不难得出“为文”的特点。
核心考点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应用。
考情观察
1.近几年江苏省的文言文阅读选材由人物传记类向其他风格的散文转变。内容上,与作者写作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多少联系,也较少涉及古代的名物典章制度。预计以后选材仍会有所变化,具有不确定性。
2.一方面,篇幅、题量、分值等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另一方面,文言虚词偶有考查,句式虽没有单独设题,但不可轻视,翻译中也会有所考查。
命题技巧①将文言句子翻译和文言文语段理解结合起来考查;②所设置的考查点基本为翻译中的关键性词语、特殊句式和特殊语气,所考内容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有所接触;③句子的选择往往与传主有一定的关系,且能有效避开前几题的考查。
核心考点归纳概括文言文内容要点。
审题关键①强调“治学”“为文”方面,不需要考虑其他方面;②要有“概括”,需要分类,不是细细罗列;③字数不能超过30个字。
审题关键①不正确的一项;②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表明解说是结合语境的,强调在语境中的意思。
解题方法①文化知识积累法,日常学习中要做有心人,能熟记课本上出现的一些重要的文化知识;②通读文章法,对文章大致意思要有所了解;③代入语境判断法,将所给解释代入原文,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易错警示①对文化知识的积累不够,难以正确理解;②不看语境,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
易错警示①不看语境,有些词在不同的语境内有不同的解释;②实词积累不够,不能理解实词的意思;③对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不能准确识别。
命题规律①江苏每年必考;②考查内容结合文言句子;③所考实词未必是常见的,如20xx年的“鬻”、20xx年的“鞫”;④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能力要求①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核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审题关键①不正确的一项;②解释是结合语境的,强调说出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解题方法①实词积累法,要加深对常见实词,特别是课本上出现过的实词的理解;②词性推测法,根据语法知识推测加点词的大致词性,如“陈”后面是代词“之”,可推测“陈”是动词;③代入语境判断法,将所给解释代入句子进行判断;④组词法,即对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利用平时掌握的与这个词相关的词汇加以判断,如“谒”可组词“拜谒”,进而推测“谒”字有“拜见”的意思。
命题技巧①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实词理解的应用性;②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大部分是正确的,有利于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③即使个别实词较为生僻,也能让考生根据语境推测出解释的正误。
答案B先认真审读各个选项,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初步判断选项的内容是否正确;然后将解说代入原文语境中,结合语境进行综合判断。单纯看选项内容,B项没有错误,但是只要联系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就可知“三代”在文中应指“夏商周三代”;况且“博考”是广泛求证的意思,三代履历也无须求证。再验证其他选项没有发现问题,因此,可推知选B项。
[参考译文]
先生名叫汪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丧父,喜爱学习。家贫买不起书,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于是读遍了经史百家之书,并且看过就能记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参加提学官主持的考试,写的《射雁赋》被评为第一,补录为附学生员,所写的诗词和古文一天比一天有进步。仪征运盐的船失火,烧死的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为它写序,认为这篇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汪中因此名声大著。当代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如朱筠学士、卢文弨学士,看见先生撰写的文章,都赞叹称扬,认为他是个奇才。
命题规律①江苏20xx年新增考点,而课标全国卷20xx年就已考查该考点;②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关于20xx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的通知》明确规定,加强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工作,所以此类题估计是20xx年必考内容。
能力要求①积累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②能够大致理解文言文内容。
命题技巧①巧妙地将文化知识和文言文语段结合起来考查;②把文化知识结合语境进行考查,更能体现对文化知识理解的灵活性;③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其中有三个选项是正确的,有利于考生对文言文语段的理解;④材料选择基本倡导家国意识,倡导正能量。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考点阐释
最新的《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在理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翻译题为必考题,着重掌握对句意的理解,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复习;信息筛选题和概括分析题,重在对全文的分析、整体把握和对人物品行实绩、具体事迹的概括分析;古代文化知识题,重在考查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到的文化知识,要求能结合文本进行理解和判断。
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
B.先生往谒谒:拜见
C.称之不置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
答案C这类实词解释类题目,因有三项是正确的,可以分别代入原文语境,结合上下文进行研读并综合判断。C项所在句子意思是“遇到美好的一行、一文一诗,便称颂不停”,不可能为“称颂不办”。因此,“置”应解释为“弃置,放弃”,选C项。
易错警示①关键词语不能具体落实,翻译不到位;②整个翻译的句子不够通顺合理;③具体的虚词、语气有时容易忘记翻译,落实不到位。
命题规律①江苏每年必考,两句翻译的分值近几年一直为8分;②江苏高考不仅仅考查实词、虚词,有时还兼顾考查特殊句式及语气;③所翻译的句子中,关键词语的意思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有所涉及。
能力要求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②能够辨别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通假字;③能够辨诗文、金石的学问,没有不通晓的。于是广泛地查考夏商周三代的制度礼仪,至于对古书中的字句解释、名号物类事物吉凶,他用自己的论述做了补充,写了《述学》内外篇。(他)又深入研究了《春秋》,写了《春秋述义》,见解和议论超然不凡,评论的人认为这是自唐朝以来从未有过的。写文章以经史作为根基,又为汉魏风骨所影响,不沿袭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流派,却取法古人,所以高远独立地形成一家之言。
先生二十九岁时,才开始专门研读经书之类书籍。侍郎谢墉到江东担任提学官(掌管江东学政并主管考试的官),特意选拔先生为拔贡生。每次考试,另外贴一张榜,侍郎名字排列在众位生员的前面。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先生就是像这样被人看重。文正公朱筠到浙江担任提学官,先生前往拜见,回答叙述扬州分割占据一方土地的事迹、为守节而死的人士,创作三千字的《广陵对》,(《广陵对》)博通古今,是天下的奇文字。尚书毕沅在湖广担任总督,招揽精通文学的读书人。先生前往应职,为之撰写了《黄鹤楼铭》,此文和安徽××县孝廉程瑶田的书石、嘉定通判钱坫的篆书匾额,被当时的人称为“三绝”。
能力要求①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理解的能力;②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命题技巧①材料的选择基本以纪传类为主,内容相对浅显,便于学生理解;②将归纳概括与传主的某一特点紧密结合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定向概括能力;③在命题题干上提示了答题区间,有效提高学生做题的效率;④因为20xx年及以前江苏文言文选择题中有考查“概括分析”的情况,容易和本题造成考查内容的交叉,所以20xx年取消了选择题中考查“概括分析”的问题,有效避免了重复。
先生,是我父亲推崇佩服的人。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从我父亲那里听说很久了。而先生对我讲的有关《尚书》的解释很是赞赏勉励,认为可以读(我)父亲的书,(我)就又有了知己的感觉。我虽然不擅长写文章,还是想略举大要地陈述一下,来告诉后代的君子。
五年高考
模块一 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
一、(20xx江苏,6—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