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
一、桑代克的联结论
联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规律的认识上。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明确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人的联结系统。
”所谓联结,是指某种情境(即刺激)仅能唤起某种反应,而不能引起其他反应。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桑代克依据他对动物(猫)实验的材料,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因此,他认为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后人也称这种理论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
(三)对学习规律的认识
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
学习的三条主律是:
1.准备律
2.效果律
学习的五条副律是:
1.多重反应原则
2.倾向和态度原则
3.选择性原则
4.同化或类化的原则
5.联想交替原则
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论
斯金纳(B.F.Skinner)作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提出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理论。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斯金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属于反应型条件反射的过程,没有已知的刺激,是由有机体本身自发出现的反应,如老鼠揿压杠杆的反应是由有机体发出的,杠杆对这种反应起诱导作用。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学习是操作学习,人不是被动等待刺激,而是积极主动地对环境进行探索,先有反应,然后才知道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调节行为。
因此,他侧重于对操作学习进行研究。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操作学习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其中,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
强化物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强化物,它是指跟随在一个操作反应之后,并能提高这个反应概率的刺激物,这种刺激物对反应产生正强化,另一种是负强化物,它是指一个刺激如果从某一情境中排除时,由此能够加强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它就是负强化物。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班杜拉(A.Bandura,1925—)是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它试图研究并阐明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的,以及人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的。
(一)对学习实质的认识
班杜拉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
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
社会学习理论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前者是指从自身活动以正反两方面结果及其经验教训中学习。
活动结果具有三种功能:(1)传递信息功能。
(2)引发动机功能。
(3)强化行为功能。
班杜拉认为,通过直接经验而进行的直接学习只是学习的一种形式,而通过直接经验进行的任何学习,只要通过观察榜样示范就能够进行。
班杜拉非常重视观察学习,他认为:
(1)观察学习能够产生与直接学习相同的效果。
(2)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对学习过程的认识
观察学习不一定必须有强化,也不一定产生外显行为,班杜拉将其分为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复制过程
4.动机过程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1.经典性的条件反射理论:
1)本无关系:无关刺激和反应之间本来毫无瓜葛
2)已有关系:非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原来就有关系
3)建立新关系: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相互伴随,反复多次结合出现,使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构成非条件刺激信号,最终也能单独引起非条件刺激所能引起的反应,产生条件反射。
4)本质:条件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新的联结关系,强化。
无关刺激-――条件刺激
强化作用:非条件刺激在经典条件反射形成过程当中其的逐步促进和增强无关刺激向着条件刺激的转化,并确保无关刺激最终能够变成条件刺激的重要功能。
1) 多级条件反射
2) 消退
3) 类化
4) 分化
5) 两种信号系统:
现实的各种具体信号,声音,颜色,形状―――第一信号
语词系统――具体信号的信号。
由语词信号作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
引申:
1)沃尔普:赫尔的“驱力消灭论”――学习就是满足个体各种需要的活动过程
系统脱敏法+相互抵制原理
2.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共同点:都是属于联结学习理论,都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形成规律也是一致的,他们都需要强化作用的支持,都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的基础之上的。
差异:经典:1)动物是束缚的,没有主动性,无关刺激变化成为条件刺激的过程,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几乎同时配对出现的方式,并非考条件刺激在其中其强化作用形成的;2)操作:动物是自主的;从偶然性到主动性的转化,需要考操作活动本身引起的强化无的结果。
结果满足,增加行为;结果厌恶,减少行为。
3.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强调机体内部变项在S-R联结过程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和关注个体认知信念对行为形成或者学习过程的影响。
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或者思维模式造成了个人的情绪困扰。
因此,对于不合理的,不健全的思维模式进行重建和调整。
集中个体的思想、信念推理、判断和其他内隐事件上,借助想象、自我言语、抗辩、模仿和行为演练的方式,训练和教导个体获得积极性的认知和行为技能;以帮助个体达成自主,自制和自我矫正的目标。
偏重对个体认知模式的重建,更加注重促进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和谐和统一。
1)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个人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情绪困扰:由治疗者给予抗辩,诱导患者能够合理思考。
用“理性的思考方式”代替”非理性的想法“
2(贝克:认知疗法:抑郁症――――患者本人对于周围世界的解释、想法和认知模式,决定了感情和行为。
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决定了她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
改变患者不良的或者歪曲的认知模式和思想信念。
3)梅成保:自我教导:自我教导在行为训练当中的作用,教会患者认清自己不适当的想法和消极的判断,训练患者学会正确地自我指导方法以对付焦虑和应激情境的产生,并用和利的想法和积极而现实的判断来取而代之。
4.社会学习理论:
1)观察或者模仿学习:学习者不必直接对刺激做出反应,也不一定直接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而使得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
因此,认知的因素比强化作用更加重要。
2)个体是行为矫正的主宰者,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行为矫正的自我导向的潜在能力。
A. 注意过程
B. 保持过程
C. 动作重现过程
D. 动机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