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9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特殊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知人论世,理解苏轼豁达乐观胸襟产生的客观原因,正确评价作者的乐观豁达。
(3)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2)品味鉴赏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予的旨趣,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掌握本文的通假字、活用词、多义词、特殊句式。
2.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其人生态度。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3.理解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学习三者融为一体的艺术手法。
【教学策略】
1.设计艺术:以幻灯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辅以创作背景介绍,让学生认识苏轼的性格和创作风格;再配以赤壁风光图片和舒缓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赤壁夜游的意境,让学生得以赏析同时期苏轼的另一篇文赋。
2.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文本研习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中,第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听、多读,强调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旨在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本,充分理解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注意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做初步的知识梳理,理清文章思路;第二课时强调教师
设疑,点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自主探究文中的情和理,从而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苏轼的资料。
课上让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设问:如果你是一个旧时代的读书人,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环境下遭到连年挫折和打击,你会怎么做?再让学生介绍初中所学苏轼的诗文,设问:从苏轼的作品中看出他怎样对待这种境遇?
二、问题设置
1.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介绍《赤壁赋》的创作背景。
(投影以下文字)“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寂灭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浓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河流汇成了湖。
”(《苏东坡突围》作者:余秋雨)
“乌台诗案”后的被贬是苏轼第一次遭受人生重大挫折,但对中国文坛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前后《赤壁赋》等都是其颠峰之作。
(说明:这两个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和信息搜集处理的能力,创设学习前的氛围,激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
)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情景设置:展示苏子泛赤壁的画面并配放优美的音乐。
请学生配乐朗诵,其他同学从读音、语速、语调、情感把握等几个方面加以评价。
(2)以诵读为手段,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听示范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揣摩录音中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快慢﹑情感变化等细微处。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学生找出韵脚。
学生在自由诵读、疏通文意过程中提出疑问,教师最后提示并要求学生总结重要文言知识,例如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特殊句式中的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朗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
3.默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全文思路:夜游之乐→由乐而悲→客人之悲→主人旷达→转悲为喜
内容要点: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暂的悲观情绪;
第四段作者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变与不变的道理,抒发豁达开朗的心情;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
三、作业
1.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总结
2.完成质量监测
3.安排课下思考的问题:作者的感情脉络及其人生态度;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四、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朗读关键:字音、语气语调文言知识:通假字、多义词节奏快慢﹑情感变化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清思路:夜游之乐→由乐而悲→客人之悲→主人旷达→转悲为喜
概括要点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配乐,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明:学前热身活动,进入课文情境,利于后面对文本内容的鉴赏。
)
二、问题设置
1.课文强调了苏轼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从文中筛选出能表现他乐观精神的语句及文段,并说出自己的感悟来与大家交流。
(说明: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是否理解了课文,是否进行了独立思考并能有所感悟。
)
2.学生筛选的语段主要是第一段和第四段。
引导学生品读第一自然段优美的写景文字,要求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体会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的妙处。
并以第一人称改写成写景抒情的现代文片段。
(说明:这一环节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苏轼散文的“行云流水”的艺术风格,体会他写景而富
于想象,抒情而兼用夸饰的浪漫文风,正如新课标中“感受·鉴赏”的阐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而改写的小练习又能锻炼课堂上书面表达的能力。
)
3.对于第四段的处理,在学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所要表达的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同时,分析出描写与议论相融的艺术手法。
(说明:彻底改变学生认为文言文“译通了就是懂了”的误区,设计此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文章,把握思想。
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既是呼应前文写景,又是顺应客人思路,阐发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
4.由“乐”的情感探究转入“悲”的情感探究,找出体现“悲”的情感的语段并探究客人“悲伤”的缘由。
(说明:学生基本能找到关于箫声描写的语段及第三段,引导学生分析箫声描写的高妙之处。
)
引导学生找出第三段中写景、抒情、议论的语句,理解三者间的联系。
由眼前的“江水”“明
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当年何等辉煌,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于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
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三、深入探讨
1.找出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并体会景、情、理三者间的联系。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宇宙观并进行评价。
(说明:第一步让学生课前准备并进行独立思考;第二步让学生相互交流、切磋来感受古代优秀作品的思想,理解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
四、课堂小结
因为教学思路是由“乐”与“悲”两种情感串联,而非传统的按自然段学习。
所以,学习过
程之后的总结、巩固就显得更为重要。
于是我在总结的环节上设计让学生从内容、情感两方面用精炼的语言谈谈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既让学生自己梳理了全文思路,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明确: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
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
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终以自己豪放乐观的胸襟去拥抱生活。
五、疑难探究
设计辩题:第四段是否可以理解为苏轼的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明确:文中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苏轼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的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苏轼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虽然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苏轼
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是积极的。
(说明:辩论环节能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对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理解得更深入、更彻底。
)
六、作业
以苏轼的口吻,用白话文给那些因政治失意或生活遇挫而陷入苦闷与迷茫的封建文人士大夫,写一封信进行开导。
七、板书设计
乐悲
山水之乐历史人物之悲
乐极而歌人生须臾之悲
寄情山水之乐不能长终之悲
八、学科组长点评
该课例逻辑性强,从诵读到理解,层层深入。
使学生对课文由掌握字音到领悟主旨,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掌握了分析文章的方法,对其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孙喜良)
九、区县教研员点评
该课例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重视诵读,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学习过程。
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学法的点拨,采用诵读法、文本研习法、点拨法、探究法指导学生学习,注重学生的自感自悟。
而且注意分层次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王秀爱)
十、教学反思
《赤壁赋》教学反思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银春
我区初中各校教学参差不齐,或因教师水平,或因取舍不当,有不少的文言知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对有些基础的知识、能力、方法,如断句、句式判断、句子句群的整体把握等都依靠死记硬背,并且对古人的行文习惯、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学生也了解甚少。
所以新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文言文,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多为死
记硬背课文及译文,没有理解更谈不上自主思索。
在学生进入高中后,一定要夯实基础,充分注意好衔接,落实文言文中“言”的教学;同时必须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通过独立的阅读、思考,相互的交流、切磋来感受古代优秀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从而落实文言文中“文”的教学。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那么必须将学生引导到独立阅读,自主探究的新路子上来,使学生能因文得意,在阅读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凭借自身知识经验,生活阅历及想象能力去占有、认识、开掘、补充作品,才能达到积累知识、锻炼思维、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宋代美文《赤壁赋》为载体,利用教师的引导、点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只见“言”不见“文”、枯燥机械的串讲模式,力争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带领学生进入快乐的古文学习园地。
由于面对的是高一新生,所以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独立,重在引导,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试图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预设目标设计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课文,探究情理,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最终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过程中,改变了原来教师单一讲授的方式,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学生自主活动较多,无论是通过朗读初识文意,还是对文意深层理解和探究,都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学生作为阅读主体通过思索、探究发现的。
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能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交流、有所收获,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新课标中关于“感受·鉴赏”有这样的阐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关于“思考·领悟”有这样的阐述:“……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中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文学作品阅读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了培养健
康的思想、情感、道德。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传达出来的在被贬流放的境遇下拥有坦荡旷达的心胸及强烈的生活信念,对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有一定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教学过程中,我也把这篇文章当成是对学生进行人生教育的课程。
在让学生感悟、鉴赏文章思想情感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