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曼居士讲《老子》第七十九章
第七十九章
上一章讲弱如何胜强,柔如何克刚,这一章是说圣人给了人家不忘回报,于是他们不要求人家跟自己在一起,自然有人会和他们在一起。
否则即使你用尽了力气,想让人家来和你,勉强和了也会有裂痕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
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
“和大怨,必有余怨”。
我们看底下的注解,“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你不明白这个理把它契合了,必定是有大怨。
“已至而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当大怨已经来了的时候,就算你想尽办法拿德来愈合他,结果伤痕还在,很难恢复如初。
所以我们知道言语不攻人心病,我们杀人一刀,砍人一下,伤了人家的皮肤,伤了人家的身体,就留个疤痕,这个是可以愈合的。
拿言语伤人,这是伤到人家心里头去,心里的伤很难愈合,所以我们言语要非常谨慎。
所以我们说一个大怨怎么来的,这个怨一定有原因。
冤家宜解不宜结,怨放在心里头,问题不解决,恨他,讨厌他,自己就每一天被这种怨恨折磨,伤人害己。
大怨虽然表面和了,可是里头有伤痕,所以必定有“余怨”。
怨恨之心很难消灭的,所以能够不结怨最好了。
怎么不结怨?嘴上饶人,不逞一时之快。
因为很多怨恨都是因为想占人便宜来的,尤其是嘴上的便宜。
做事情宁可自己损伤一点,让一点,吃一点亏,不要占人便宜。
我们之所以出大毛病,就是言语伤人,嘴上逞一时之快。
这种余怨最终很难消除。
安可以为善﹖
怎么可以称之为善呢。
当然最好开始的时候根本不要结怨,假设结了怨,记得冤家宜解不宜结,自己先解,从心里解。
这样才可以称为“善”。
只要我们心里头有一点点仇隙,一点点怨恨,即使只有一点点,只有一小丝一小毫,在我们心里头跟一座大山都没什么分别。
所以说根本就不要跟人结怨。
我跟诸位说过一个事情。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年我们平常不是太常见面。
一天他突然跑来了,提着礼物,说“我来给你道歉”。
我很纳闷,问为什么,他说你没有觉得我这一年都对你很冷淡么?我说“没有啊,怎么啦?”他说,“我很生气啊,我恨了你一年。
”我说:“我没觉得,我还以为你家里头有事情或者怎么样呢。
”他说,“我今天来就是给你赔礼道歉的,因为我受到人家挑拨了。
”原来事情牵涉到演艺人员跟中国政府的事情,我们那时候在国外要演一出戏,中国官员去谈,我就推荐他的女儿。
后来有人反跟他挑拨,说我两面三刀,当着面夸他女儿,背后却贬得一钱不值。
他就生气得不得了,所以一年都不理我。
结果今天有一个人来了,就谈起这件事情。
那个人说的情况正好相反,那人当时正好在场,说那一天我其实是在大力的夸他的女儿。
他说他真是难为情极了,因为冤枉了我,十分愧疚,就赶紧跑过来赔礼。
我说我一点都不生气,一点都不在乎,因为我不知道。
所以心里要真正问心无愧的话,谣言是非随它满天飞,我自身正不怕影子斜。
而散播谣言的,为谣言所困的,心怀怨恨的,这是你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和痛苦。
因此我常说不要生气,生气是你把别人的错误拿来惩罚自己;不要怀恨,怀恨是你把别人的错误拿来虐待你自己,都是很愚笨的行为,能够丢开就丢开。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注: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左契是什么呢?古时候我们要定契约,把一个竹子刨成两半,然后在两半中间刻一个东西。
契约你拿一半我拿一半。
左是下,右才是上。
我们常常把降职叫左迁,左居下。
把钱借出去的人居下方,执左契;借钱进来的人反而拿上方的。
注解说,“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执左契就是谦让,即使是在帮忙也还是谦让。
不以自己的功为功,不以自己的劳为劳,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觉得自己在做善事,不去要求别人怎么样,这就叫“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后责于人也。
彻,司人之过也。
“有德的人司契”,就是想着这个契,不要让怨生出来。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后责于人也”,不要因为这个东西人怨生出来,大家吵了,然后你去责备别人。
我们知道“道”是在内不在外,修行是在自己不是在别人。
我们要常常反躬自省。
“无德司彻”,没有德的人就专门整天想别人的过错。
对人,对朋友,对一些东西,我们要记着“人之好善,谁不如我”?不是就我一个好人,人人都想做好人。
这样我们凡事往最好的想,绝不把人心想得坏。
假如说无意间得罪人了,那么先自责先反省,我到底错在哪里,把这个想明白的话,有误会,能解释就解释,没法解释就算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是非常不自私的,天道无亲,没有谁是它最亲的人。
“常与善人”,可是它帮谁呢,帮善人。
天是至公无私的,它不会亲某一个人来疏某一个人,也不会给某一些人常常赐福。
但是它常常赐福给善人,为什么?因为善人和天道。
外国有句话“天助自助者”,我们做事情不能靠天,靠运气,靠命。
天真正助助那个自助的人,自助的人有德行,你自己原谅人,你自己厚待人,你自己不自私不自利,这是你自己助自己,天一定也降福给你。
《道德经》很快就讲完了,有很多人没有听过《道德经》,还有很多人大概今天是头一次听。
《道德经》原来就叫《老子》,它是诸子百家中间的一子。
他怎么会成为《道德经》呢?这是因为在唐朝的时候,皇帝原本是胡人,他自己没有本家的,就得找一个老家。
他们看到书上有人说老子姓李名耳——其实老子就姓老——于是他就把老子当成了本家,就是李家,老子就姓了李了。
老子是周朝的图书馆长,或者是专门管文史的。
到了后来,周的天下乱得一塌糊涂。
老子就离开了,跑到外国去了。
他跑到哪里去了?就是秦,函谷关以外。
他走到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人早上看到有一股紫气从东边来,知道有圣人来,就在那里等着。
然后就看到老子骑着一匹青牛就来了,就把他强留下来,让他把他的学问写出来。
这样逼着老子写书,老子就写《老子》,一共五千多字。
虽然总共就那么点字,但从古至今,一共有2700多学者注解它。
平均起来,《老子》里的一个字约用了一万个字来注解。
我们说中国三大文化主流:道家、儒家、佛家。
为什么称它为道家呢?因为到唐朝的时候,既然皇帝都认他为本家了,他的书也应该是经。
——儒家有十三经,道家不能没有经,所以把《老子》称为《道德经》,《庄子》则称《南华经》。
这样就把老庄捧起来了。
《老子》被奉为经典以后,这里头的东西不但我们中国人重
视,在国外也倍受推崇。
其被翻译的次数,和《圣经》可以相媲美。
老子出了函谷关以后,没有再回来,就死在秦国。
那时候秦国还不是特别强盛的国家。
但据说老子死的时候,有一百多岁。
人家去哭他,老的像哭儿子一样的,年轻人就像哭爸爸一样的,那么伤心。
在此以后,纵横家、兵家、阴阳家都是从《老子》这里演绎出来的。
道家跟道教不同。
老子谈的是谈养生之术,后来道家出了很多不得了的人,他们把老子的东西融会贯通,然后告诉大家修行之道,所以道家也有道藏。
道教就不同了,它利用很多佛教的方法,融合了佛道释的东西,就成立一个道教。
它又跟佛教不同,可以娶妻生子。
道家、儒家、佛家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纠缠不清的地方。
就是佛家来到中国以后,没有老子没有道家的话,佛家大乘也不能一下子被我们所接受。
佛家里有很多名词就是从道家出来的。
《老子》一共八十一章,最要紧的就是第一章,是总纲。
为什么称它为《道德经》呢?因为它半部谈本体,“道可道非常道”。
然后底下谈启用,“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下连在一起,成为《道德经》。
我从二十岁看到它,到我七十岁的时候我把整本都背下来了,每一天背一章,受用无穷。
仔细体会,你会发现给你很多学问,给你待人处世之道,同时也告诉你许多修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