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精准服务理论与方法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精准服务理论与方法探究
关键词:图书馆;精准服务;个性化服务;理论与方法
摘要:精准服务的思想、特征、理论内涵和方法对图书馆服务创新具
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文章通过对图书馆精准服务进行文本分析和案例研
究后发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其核心思想,个性化、层次性、数据化、主动性、智能化和交互性是其主要特征,个性化服务理论、用户细分
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是其主要理论基础,基于数据库的方法、基于互联网
的方法和基于社交媒体的方法是其主要方法。
图书馆利用这些思想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人
们更加关注自我发展及强调个性,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更加个性化和多
元化,对图书馆服务提出了精准化和科学化的要求[1]。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人们
的认知模式从经验认知向数据认知的转变,促进了数据密集型研究范式的
建立,各领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数据的搜集、分析和预测,进而
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这也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
契机。
1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思想与特征
20世纪30年代,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精准服务的思想。
20世纪90
年代,美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克劳福特和戈曼提出的图书馆学新五定律,为
新形势下图书馆精准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方案。
图书馆界从不同角度研
究了图书馆服务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问题,但大多数研究是基于普适化服务
理念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方案,还不能精准地把握每个用户的个性化
需求。
信息时代,随着用户普适化需求的减少和个性化需求的增多,图书
馆不断尝试新的服务模式和方法为用户提供個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服务,以
实现资源和服务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对接。
1.1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核心思想
目前,图书馆精准服务还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研究者的解读可
以归纳为两种:一种认为图书馆精准服务是图书馆在传统普适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功能和技术改造,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唐斌[2]、裘惠麟[3]等。
另一种认为图书馆精准服务是图书馆将市场意识和精准营
销的理念应用于服务实践,以提高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如刘大维[4]、初景利[5]等。
笔者认为,图书馆精准服务是指图书馆通过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对目标用户进行细致分析,并根据用户的心理诉求和行为特征,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策略,形成完善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机制,为用户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2图书馆精准服务的特征
目前,图书馆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方案多是基于供给侧和技术侧制订的,而图书馆精准服务则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过程和机制,也是图书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基于需求侧的资源
配置和服务机制。
关于其特征,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进行了论述,如:牛勇[6]将图书馆精准服务的特点归纳为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驱动
和精准绩效评价两个方面;丁海容[7]基于高校图书馆的精准服务实践,将
精准服务的特征归纳为层次性、针对性、个性化、专业化、主动性和创新
性等;杨焕昌[8]认为,图书馆精准服务意味着图书馆服务的准确、及时和
高效,具有个性化、智能化、移动化、专业性和主动性等特点。
笔者认为,
其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个性化、层次性、数据化、主动性、智能化和交互性等。
2图书馆精准服务的理论基础
2.1个性化服务理论
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和心理诉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强的信息服务等,并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9]。
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是图书馆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标的服务。
个性化服务既是图书馆精准服务的重要内容,又是图书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服务的时空、方式和内容具有个性化。
2.2用户细分理论
用户细分是指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阅读喜好划分的用户群或用户集合。
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温德尔·史密斯提出了用户细分理论,其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用户需求的差异性。
图书馆只要有两个以上的用户,他们的需求就会不同。
因此,图书馆用户行为的多元化使用户需求呈现出差异性。
二是资源的有限性。
受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图书馆都不可能满足整体用户的普适需求。
因此,图书馆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和外在属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普适性需求,也为开展个性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用户细分理论是图书馆进行用户分类和评估、资源配置及制定服务策略的重要依据,对于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3需求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
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
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0]。
他认为,人的需求是其行为的原动力,当其
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低层次需求对其行为
的影响和激励则呈弱化趋势。
刘军、金淑娜[11]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
论将用户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文献资源层需求、知识管理层需求、知识
交流层需求、知识评价层需求和知识创新层需求,并构建了面向用户需求
的分层知识服务模型。
用户需求的层次性必然伴随着图书馆服务的层次性,这为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持。
3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的方法
3.1基于数据库的方法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信息时代,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数据资源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重要技术
手段。
为了提高个性化服务的水平,图书馆构建用户数据库已成为必然选择。
通过全方位搜集用户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聚合和关联,进而发现、预测和揭示
用户的潜在需求,是提高图书馆服务精准性的有效方法。
目前,基于用户
数据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3.1.2兴趣图谱。
兴趣图谱的核心理念是根据用户相同或相似的兴趣
偏好、兴趣特征等形成的一种网络图谱。
图书馆可以将用户的兴趣偏好等
数据进行聚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发现其需求图谱,进而提高服务的精
准性。
3.1.3室内导航定位。
传统的室内导航是基于图书馆物理空间的资源
布局和功能定位的指引。
随着RFID技术、大数据和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
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当用户进入图书馆的不同区域,图书馆服务中心
就会根据用户偏好和潜在需求等向用户推荐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对推荐资
源进行精确定位和指引。
3.2基于互联网的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服务是指图书馆基于互联网搜集用户的心理诉求、
兴趣偏好和行为特征等数据,并借此分析和预测其潜在的需求,以提高服
务的精准性。
3.2.1个性化推荐引擎。
在Web3.0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数据将
被高度地聚合,用户也被深度地细分和聚合。
图书馆可利用个性化推荐引擎,分析用户的网络轨迹,开展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
3.2.2语义网。
语义网是一种智能网络,它不仅能理解词语的概念,
还能理解词语之间的内在邏辑关系。
图书馆应用语义网技术,可有效管理
和利用各种资源和数据。
王福[13]认为,基于语义网技术构建的数字图书
馆服务平台能提高图书馆精准服务的水平。
3.2.3用户状态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
技术,先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并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再进行交互处理
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图书馆可利用可视化技术对用户状态进行呈现和表达。
可视化技术能对用户的行为和状态等进行更加准确和直观的揭示和描述,图书馆将这些揭示和描述与数据分析相结合,不仅能分析和预测用户
的潜在需求,提高服务的精准性,还能帮助用户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3.3基于社交媒体的方法
3.3.1微博。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个字左右的
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用户可以即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更新动态。
图书馆不仅可利用微博与用户进行实时交流沟通,还可基于用户偏好对用户需求进行聚合和过滤。
4结语
开展精准服务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新趋势,也是图书馆转型和变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图书馆利用这些技术使服务的精准性和即时性得到了极大提升,潜力也得以深度激发。
图书馆利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开展精准服务,将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