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的皮肤镜镜像特征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的皮肤镜镜像特征及促炎因子表达水平蒋亚辉;邓玲俐;罗辉;杨和荣;万焰;王晓磊
【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处的皮肤镜镜像特征及促炎因子表
达水平.方法:选取2016-06-2017-06期间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诊治的108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寻常型银屑病病人为病例组,并选同期我院骨科手
术(均在术中修剪四肢新鲜正常皮肤)病人72例为对照组,采用皮肤镜对病例组皮损部位进行观察,并以ELISA法检测病例组皮损组织及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中干扰
素7((FN-7)、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结果:银屑
病躯干四肢、面部、头皮、掌趾皮损皮肤镜特征主要为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形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而黏
膜未观察到明显鳞屑.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病例组皮损组织中IFN-y水平明显增高,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的皮肤镜表现具备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形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等特征,皮损组织中Th1/Th2亚群功能失衡可能与该病发生相关.
【期刊名称】《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40)004
【总页数】4页(P379-382)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皮肤镜特征;促炎因子
【作者】蒋亚辉;邓玲俐;罗辉;杨和荣;万焰;王晓磊
【作者单位】[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遂宁629000;;[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遂宁629000;;[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遂宁629000;;[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遂宁629000;;[1]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四川遂宁629000;;[2]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8.63
寻常性银屑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症状不典型者常需行组织病理检查,创伤较大,等待时间长,且成本高[1]。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性影像诊断技术,能够观测到肉眼无法看见的多种皮肤微小组织结构、血管及色素等变化特征,对较多皮肤病均有着较高诊断价值[2]。
目前,皮肤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色素性皮肤病的诊断中,能够显著减少传统肉眼诊断的误诊发生,且可有效避免盲目活检所造成的无意义创伤。
近年研究发现,皮肤镜可通过观察皮损血管形态、密度、分布等特征来对非色素性皮肤病进行诊断,但国内尚缺乏深入研究[3]。
寻常性银屑病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研究认为,细胞因子表达紊乱所致的炎症反应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笔者通过观察总结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处皮肤镜特征,并分析了其皮肤组织促炎因子变化。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06~2017-06期间在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诊疗的108例寻常型银屑病病人(病例组),男性59例,女性49例;年龄19~61岁,平均40.15±7.68岁;病程0.5~23a,平均9.54±2.55a;稳定期34例,进展期74例。
纳入标准:(1)符合寻常型银屑病诊断标准[4],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属于进展期或静止期;(2)均接受皮肤镜检查;(3)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脓疱型银屑病者;(2)合并其他类型
皮肤病者;(3)近2wk有接受过激素、维甲酸类等外用药物治疗者;(4)近4wk内接受过紫外线光疗或其他系统治疗者。
并选取同期我院骨科手术病人72例(对照组),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龄20~60岁,平均39.68±8.25岁,均在术中修剪四肢新鲜正常皮肤。
1.2 皮肤镜检查方法
采用广东创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CH-DSIS-标准版皮肤镜及30倍、50倍偏振光镜头。
检查时,取坐位,采集头皮、躯干等部位皮损,分别行一般观察与皮肤镜偏振光观察,先对皮损表面鳞屑进行观察,再厚鳞屑剥除,并进行其他皮肤镜特征观察。
由皮肤镜操作医师分析皮肤镜图像,统计相关结构特征出现的次数。
并观察如下指标:(1)背景颜色包括淡红色、暗红色等;(2)鳞屑颜色包括银白色、白黄相间;(3)血管形态低倍镜(×30)下,有点状、点线状等形态;高倍镜下(×50)下,有肾小球样、细分支血管及非典型血管等形态;(4)血管排列模式高倍镜下(×50)下,有规则与不规则两种;(5)血管排列其他特征,如是否存在周围血管袢向心性走形。
1.3 皮肤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采集病例组皮损皮肤组织及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适量,加入PBS缓冲液,充分匀浆,并将匀浆后组织离心(12000r/min)20min,取上清液,以ELISA法检测其中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on-4,IL-4)、白细胞介素-
10(interleukon-10,IL-10)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算各种皮肤镜特征阳性率,并对指标灵敏度进行描述。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皮肤镜下特征
108例病人中,躯干四肢有皮损105例,面部有皮损24例,头皮有皮损50例,黏膜有皮损2例,掌趾有皮损5例。
各部位皮肤镜特征如下:(1)躯干四肢主要特征为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形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敏感度分别为100.00%、99.05%、99.05%、99.05%、85.71%。
(2)面部皮肤镜特征与躯干四肢基本一致,仅敏感度存在略微差别,依次为100.00%、100.00%、100.00%、100.00%、75.00%。
(3)头皮特征与上述两个部位类似,敏
感度依次为100.00%、98.00%、96.00%、98.00%、66.00%。
(4)黏膜主要特征
为低倍镜下红色背景、血管呈规则排列、血管形态呈点球状、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灵敏度均为100.00%。
(5)掌趾特征主要为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呈点球状、血管呈肾小球样及高倍镜下血管形态呈肾小球样,敏感度均为100.00%(见附图)。
2.2 皮损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中IFN-γ、IL-4、IL-10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比较,病例组皮损组织中IFN-γ水平明显增高(P<0.05),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1 各部位皮损皮肤镜特征分布(n,%)特征躯干四肢(n=105)面部(n=24)头皮
(n=50)黏膜(n=2)掌趾(n=5)背景颜色淡红色
66(62.86)21(87.50)35(70.00)2(100.00)3(60.00)暗红色
39(37.14)3(12.50)15(30.00)0(0.00)2(40.00)鳞屑颜色银白色
104(99.05)24(100.00)49(98.00)-5(100.00)白+黄1(0.95)0(0.00)1(2.00)-0(0.00)血管形态(低倍镜×50)点/球状
104(99.05)24(100.00)48(96.00)2(100.00)5(100.00)点/球+线
1(0.95)0(0.00)2(4.00)0(0.00)0(0.00)血管形态(高倍镜×200)肾小球样
90(85.71)18(75.00)33(66.00)2(100.00)5(100.00)非典型血管
15(14.29)6(25.00)13(26.00)0(0.00)0(0.00)细分支血管0(0.00)0(0.00)4(8.00)--
血管排列模式规则104(99.05)24(100.00)49(98.00)2(100.00)5(100.00)不规则
1(0.95)0(0.00)1(2.00)0(0.00)0(0.00)周围血管袢向心性走形有
21(20.00)7(29.17)0(0.00)--无84(80.00)17(70.83)50(100.00)--
“-”表示此项未进行观察或不存在
3 讨论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丘疹鳞屑性炎症性皮肤病,具有红斑、鳞屑、点状出血、薄膜现象等典型皮损表现,部分易于诊断,但针对无典型临床表现者,常需行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存在一定创伤性[5]。
该病组织病理表现为炎症细胞浸润、表皮角质细胞增生过度与分化异常、真皮浅层血管迂曲、扩张并一直延伸至乳头顶部等[6]。
随着病程发展,银屑病组织病理特征亦会发生改变,疾病早期主要出现微血管病变、炎症细胞浸润,疾病进展期角质细胞增生过度、棘层厚度增大,炎症细胞嵌入,消退期主要为真皮浅层可见噬色素细胞沉着。
表2 皮损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中 IFN-γ、IL-4、IL-10水平比较组别nIFN-γIL-
4IL-10病例组10814.36±1.687.43±0.914.63±0.61对照组
726.79±0.8412.08±1.489.06±1.14t35.37726.09733.801P<0.05<0.05<0.05
附图各部位皮肤病特征
图A上肢皮肤皮损,可见红色背景、白色鳞屑、红色点状血管呈线状均匀规则排列分布于整个皮损区域(×30);图B面部皮损,可见红色背景、血管呈“浓密模式”,曲张扩张的肾小球样毛细血管呈均匀规则的网状及线状分布、邻近血管形态与距离类似(×50);图C上肢皮损,皮损中心可见红色点状血管规则分布(×30);图D头皮皮损,白色鳞屑,鳞屑剥除后可见到红色球状血管均匀规则排列(×30);图E头皮皮损,肾小球样血管规则排列呈环状或线状(×50);图F掌趾皮损,点/球状血管沿皮脊呈规则线状排列(×30)微血管病变及真皮血管增生过度为银屑病的重要特征。
皮损
血管及表皮变化是否属于银屑病早期改变特征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
证据显示,表
皮增生基于血管增生之上,结合银屑病具有表皮增生的病理特征,这说明银屑病皮损
部位微血管存在异常生长[7]。
另有证据表明,表皮角质细胞能够产生血管内皮生长
因子等多种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8]。
通过观察推测银屑病皮肤改变原因可能在于
非皮损处角质产生细胞因子增多,加上白细胞趋化黏附增强而导致病变。
黏附分子
与趋化分子水平增高,将引起皮损部位炎症细胞聚集,经过一系列变化,不断促进角质细胞增生。
在银屑病皮损形成过程中,真皮乳头微血管亦在逐渐延伸、扩张。
正常
情况下,皮肤微循环处在表皮,走形与皮肤表面一致。
银屑病皮损下微循环,整体组织与正常皮肤无异。
但其有着多方面解剖、生理改变,在微循环真皮乳头层上,虽然每
个乳头仍由单一毛细血管送达,但血管形态出现朝向长轴的扭曲,且内皮细胞直径相
比于正常皮肤组织宽度明显增大,在皮损病变处乳头微血管是呈均匀分布的[9]。
皮肤镜是一种无创的可视诊断技术,可进行多种倍数放大,从而实现对在体血管进行
观察。
皮肤镜下,正常皮肤血管模式为均匀分散在皮肤表面的微小红点[10]。
当放
大足够倍数时,皮肤镜可观察到毛细血管袢长轴走形,特征表现为真皮乳头内的逗号
状外观。
正常皮肤不同部位皮肤镜图像存在差别,多与表皮厚度相关。
国外早有研
究报道了银屑病血管结构的皮肤镜特征,如血管呈均匀排列[11]。
Pan等[12]对255例银屑病病人的皮肤镜进行观察,总结了银屑病皮损皮肤镜特点:血管均匀规则排列、呈红色点状、淡红色背景,且上述三种特征共存的特异度为99%。
党延玲等[13]研
究表明,银屑病皮损处皮肤镜特征主要为淡红色背景、散在分布的点状血管与表面
银色鳞屑。
本研究发现,银屑病皮损皮肤镜特征主要为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
鳞屑、血管形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形态,与上
述研究结果类似。
血管呈规则排列是低倍镜下观察的结果,血管呈线状或网状均匀
分布在整个皮损区,邻近血管在形态、距离上与之类似。
本研究中,低倍镜下红色背景、银白色鳞屑、血管形态呈点球状、血管呈规则排列及高倍镜下血管呈肾小球样
形态等皮肤镜特征,躯干四肢敏感度分别为100.00%、99.07%、99.07%、99.07%、83.33%。
其他部位皮肤镜特征与躯干四肢类似,敏感度亦无明显差异。
对于不典型的银屑病,临床上常需与湿疹、扁平苔藓、玫瑰糠疹等相鉴别。
湿疹特征为红色背
景下显示不均一的黄色鳞屑,皮损处分布有不均一的红色血管团。
扁平苔藓具有中
心白色Wickham纹的特征皮肤镜表现,主要为淡粉红色背景,鳞屑特征不显著,血管分布呈放射状;玫瑰糠疹则表现为黄褐色背景,无零星点状血管分布,由内至外分散有白色鳞屑;而银屑病呈红色或粉红色背景,呈现均匀、散在的点状血管及弥漫性白色
鳞屑[14]。
在总结了寻常性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后,本研究还进一步分析了该病的发生机制。
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反应是寻常型银屑病的重要病理特征,促炎因子不但在局部组
织炎症反应发挥重要作用,还能够刺激新生血管生成[15]。
CD4+T淋巴细胞对免疫应答有重要应答作用,包括Th1、Th2等辅助性细胞亚群。
Th1细胞在IL-12、IL-
18的诱导下可产生大量IFN-γ,进而促使皮损组织炎性浸润及表皮细胞增殖;Th2可分泌IL-4、IL-10等多种抑制性细胞因子,从而对Th1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有抑制作
用[16]。
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病例组皮损组织中IFN-γ水平明
显增高,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这提示Th1/Th2亚群功能失衡可能与寻常型银
屑病发生有关联。
综上所述,银屑病皮损处皮肤镜图像具有皮损颜色、血管排列、血管形态等方面上
的特征,针对不愿接受有创性病理组织检查的可疑病例,可利用皮肤镜实现无创、快
捷的辅助诊断。
此外,皮损组织Th1/Th2亚群功能失衡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发生的相关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杰,李睿亚,段妍,等.免疫三氧自血疗法对寻常型银屑病病人外周血vegf和hif-1α表达的影响[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6;38(3):224-227
[2]杨番,吕世超.寻常性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及促炎因子、tgf-β信号通路、凋亡分子的表达量[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3):2908-2910
[3]方石峰,马翔,林景荣,等.应用皮肤镜诊断眼睑色素性疾病的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
志,2015;33(6):639-642
[4]郑蕾,刘巧.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S 100 A12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
学,2017;17(5):518-519
[5]Lallas A,Kyrgidis A,Tzellos TG,et al.Accuracy of dermoscopic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psoriasis,Dermatitis,Lichen planus and pityriasis rosea[J].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2;166(6):1198-1205
[6]罗丽敏,李军,刘劲松,等.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8(11):1323-1325
[7]韦斌,蒋祖玲.阿维A联合舒肤散熏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1):45-47
[8]李一雷,刘新媛,操洁,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瘦素、脂联素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7;40(3):248-251
[9]李锋,宋印娥,杨帆,等.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中波窄谱紫外线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4):237-239
[10]刘晓洁,张峻岭,刘雪,等.头皮银屑病和脂溢性皮炎的皮肤镜特征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
志,2015;12(1):36-38
[11]Vázquez-López F,Manjón-haces JA,Maldonado-seral C,et al.Dermoscopic features of plaque psoriasis and lichen planus:new observations[J].Dermatology,2003;207(2):151-156 [12]Pan Y.Dermatoscopy aids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solitary red scaly patch or plaque-features distinguishing superficial basal cell carcinoma,Intraepidermal carcinoma,And psoriasi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08;59(2):268-274
[13]党延玲,耿松梅.寻常性银屑病皮损皮肤镜特征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1):30-33
[14]刘晓洁,张峻岭,孔祥君,等.寻常性银屑病、慢性湿疹和玫瑰糠疹187例皮肤镜特征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14(8):484-486
[15]Eleni V,Savita B,Anna B,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n-adherence to treatment for immune-mediated inflammatory diseases[J].Advances in Therapy,2015;32(11):983-1028
[16]Campanati A,Orciani M,Consales V,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profiling of immunomodulatory genes in resid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flect the Th1-Th17/Th 2 imbalance of psoriasis[J].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2014;306(10):915-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