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人与波希米亚王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捷克人与波希米亚王国
一、捷克人
捷克人(Czechs),.属于中欧的西斯拉夫人,主要居住于捷克。
小部分捷克人分布于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德国、俄罗斯。
属欧罗巴人种阿尔卑斯类型。
使用捷克语,属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西支。
有以捷克语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信教者多为天主教徒。
大部分信仰天主教。
自6世纪起,捷克人居住于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地区。
公元7世纪上半叶,摩拉维亚和波希米亚出现了萨摩公国。
9世纪初组成大摩拉维亚帝国,波希米亚各部于9世纪末10世纪初脱离大摩拉维亚国,建立捷克王国(波希米亚王国),并于11世纪中叶兼并摩拉维亚地区,遂为统一的捷克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34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布拉格设立查理士大学,
促进了捷克民族文化的发展。
15世纪初在捷克地区爆发的反对德意志封建主和天主教会的胡斯运动,增强了捷克人的民族意识。
17世纪20年代末,捷克新教贵族发动的武装起义是欧洲30年战争的导火线。
起义失败后,捷克沦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行省,捷克语不再是捷克地区的官方语言。
战祸和宗教迫害使捷克人口锐减,城市开始德意志化。
18世纪80年代,农奴制废除,大批捷克农民和手工业者进入城市,成为新兴工业的自由劳动力,以复兴捷克语言和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复兴运动随之兴起。
1848年布拉格市民起义,掀起了捷克民族为争取独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专制统治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崩溃。
捷克人于1918年10月获得独立,并与斯洛伐克人一起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捷克斯洛伐克领土苏台德被割让,次年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被法西斯德国占领,至1945年5月始获解放。
1946年成立新联合政府。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民粉碎联合政府中的复辟阴谋,国家进入发展时期。
捷克工业发达,有机器制造、钢铁、纺织、化工等,以制鞋和酿造啤酒著名。
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麦类、玉米、甜菜、亚麻,饲养猪、牛。
二、捷克公国
捷克公国是欧洲国家,首都在布拉格。
108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vradislav 2)以波希米亚国王称号,此后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
12世纪后半叶,公国改称波希米亚王国(波希米亚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
1867年后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
5~6世纪,斯拉夫人西迁至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区。
623年斯拉夫(SLOVANE)部落联盟萨摩公国形成,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斯拉夫王国。
830年建立大摩拉维亚公国(VELKA MORAⅥA)。
公元906年,大摩拉维亚帝国灭亡后,在普舍美斯王朝领导下,以布拉格为中心建立国家,故又称布拉格公国。
此后封建关系不断发
展。
公元996年,波列斯拉夫二世(Boleslav II 967~999)统一捷克各部落。
十一世纪中期,捷克公国的疆域从波希米亚扩大到摩拉维亚,封建制度得到迅速发展。
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以波希米亚国王称号,从此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
由于工商业发达,捷克在神圣罗马帝国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波希米亚王国(捷克王国)
波希米亚王国(捷克语:Českékrálovství,即捷克王国;德语:Königreich Böhmen;拉丁语:RegnumBohemiae)是以前位于中欧的一个国家,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捷克共和国摩拉维亚地区以外的地方。
波希米亚是拉丁语、日耳曼语对捷克的称呼。
在历史上曾是神圣罗马帝国内独立的一员,七大选帝侯之一,查理四世等许多国王皆兼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首都布拉格于14世纪末期曾为神圣罗马帝国中心,历经普舍美斯王朝、卢森堡王朝,1526年王国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后实际上失去独立地位完全受奥地利统治。
先后为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组成部分。
1918年正式灭亡,大部分地区被划入当时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1)起源
波希米亚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Boii”,公元前500年,波希米亚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一支叫波希人的凯尔特人的聚居地。
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占据了此地,但这个名字却留了下来。
公元6世纪,从东部迁来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亚王国就开始了它漫长而坎坷的历史,并繁衍出灿烂的文化。
波希米亚大地上形成的最早国家是7世纪法兰克商人建立的萨莫帝国。
公元623年~658年,以法兰克领袖萨蒙为首的捷克人的帝国兴起,曾在这里建立一个抵御阿瓦尔人的斯拉夫部落联盟。
公元658年萨蒙死后,此地受摩拉维亚人统治。
833年,捷克人与斯洛伐克人建立了大摩拉维亚帝国,鼎盛时曾
占据着相当辽阔的土地。
由于内部势力割据和外部列强侵扰,大摩拉维亚帝国于907年灭亡。
(2)普舍美斯王朝
9世纪是捷克历史的荣光时期,普舍美斯王朝是捷克的第一个王朝,8世纪末,波希米亚地区的布拉格诞生了普舍美斯王朝。
在邻国大摩拉维亚的影响下,居住在今天波西米亚中部的捷克部落在9世纪80年代逐渐在普舍美斯家族的波日沃伊周围结合为统一国家,他在874年由大摩拉维亚主教梅都迪乌斯施洗礼。
普舍美斯王朝——被称为“捷克人”的一个波西米亚部落的成员,“捷克”这个词就是由此而来——在995年统一了周边的捷克部落,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
普舍美斯王朝在公元800年~1306年间曾统治波西米亚及附近地区达五百多年。
9世纪普舍美斯王朝纳入大摩拉维亚帝国。
10世纪起,摩拉维亚帝国没落,在日耳曼人和波兰人的夹缝中,普舍美斯王朝苦心经营。
弗拉吉斯拉夫二世(vlafislavⅡ)于1085年正式称王,108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以波希米亚国王称号,从此捷克公国臣服于神圣罗马帝国。
12世纪后半叶,捷克公国改称波西米亚王国。
1182年,反扩摩拉维亚为波西米亚王国的疆土。
1285年后,波希米亚王国已经壮大到包括现在奥地利甚至匈牙利,普舍美斯王朝末期和之后的卢森堡王朝统治期间,波西米亚王国是神圣罗马帝国中最强大的王国。
成为当时中欧最强大的王国之一。
查理大帝由罗马主教加冕,诞生了名义上的帝国,到1254年开始使用神圣罗马帝国头衔。
波希米亚王国与这个试图集权,实质上松散的联盟性质的神圣帝国之间,开始了几百年难解难分的历史纠葛,也开始了在日耳曼和斯拉夫中间挣扎和摇摆的命运。
(3)卢森堡王朝
1306年,普舍美斯王朝绝嗣,在一系列王朝战争后,卢森堡家族的约翰被选为波西米亚国王,波希米亚由卢森堡王朝统治。
约翰的儿
子,第二位卢森堡王朝君主查理四世在法国宫廷中长大,抱有普世主义态度。
1346年时,波西米亚王国的继承人,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被选为罗马人的国王,在1355年又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四世还使布拉格成为帝国都城。
他实施了一大批建筑计划,其中就包括在旧城区东南部建立新城。
王室城堡也得到重建。
于是,波希米亚历史上的兴盛也随之而来(在近年的民意调查中,查理四世仍然当选为最伟大的捷克人。
)
由于日耳曼人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大,波希米亚的日耳曼裔贵族成立一独立王国,君主由推举制产生。
但后来卢森堡王朝王族绝后, 1526年,波西米亚国会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继任波西米亚国王,哈布斯堡家族以外戚身分继承波希米亚王位。
(4)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从1526开始,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直接入主波希米亚王国将近四百年。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带来了波西米亚议会与之两个世纪的冲突。
在斗争中,捷克人损失了一大部分地方贵族,特殊的宗教形式,甚至捷克语的广泛传播也被阻碍。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集权政策自第一位统治者,斐迪南国王(1526-1564)就开始了。
他消除波西米亚议会影响的努力遭到顽强抵抗。
但是波西米亚议会自身也是分裂的,首要原因就是宗教分野。
在几次灵活的政治活动之后,斐迪南建立了哈布斯堡在波西米亚的世袭继承权。
议会无权建立选举原则,甚至无权确认国王,这使他们的地位大大降低。
尽管波西米亚王国和摩拉维亚边区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它们走上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
摩拉维亚人承认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统治权,于是没有发生当地议会与哈布斯堡君主的激烈冲突。
波西米亚王国历史悠久的议会则一直准备着保卫他们认为是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权政策,激发了冲突,而民族和宗教
问题又进一步使之复杂化。
在15世纪,波希米亚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
(宗教矛盾)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被受挑战。
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授与波希米亚人宗教自由。
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
但在1617年,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神圣罗马皇帝,一改诸先王的作风,对新教采取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
1620年后至18世纪末,捷克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黑暗年代”。
在这百年间,捷克遭到外国军队蹂躏,被德意志化,经济和政治也十分衰弱。
波西米亚议会于哈布斯堡专制权力的斗争导致波西米亚议会完全从属于哈布斯堡的利益。
白山战役之后,捷克失去了自己的本土贵族阶层,改革教义和生机勃勃的捷克新教文化。
随着外国人,主要是德意志人的涌入,德语在政府和社交场合的地位日渐提高。
波西米亚王国现在无非是哈布斯堡帝国的一个省份罢了。
为夺回王位,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导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后来演变为一场席卷全欧洲的颠覆性的战争,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参与到三十年战争中来。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
瑞典获得了西波拉美尼亚,东波拉美尼亚非则归于勃兰登堡选帝侯。
法国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阿尔萨斯及其周围的一些土地。
这一和约再一次确认了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给予德意志各诸侯以自由结盟的权力从而进一步削弱了皇帝。
在宗教事务方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1555雷根斯堡条约的基础上补充了加尔文派的权利。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得在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完成德意志统一的希望彻底破灭,德意志分裂状况更甚于前,这对欧洲以后数百年的地缘政治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战争直到1659年才结束,比利牛斯条约使法国又获得了西属尼德兰和西班牙北部的一些领土。
为了表示诚意,
菲利浦四世将女儿玛利亚嫁给了法王路易十四。
此后的法国成了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确认波西米亚并入首都位于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帝国。
波西米亚王国实际上失去了独立地位。
三十年战争过后,波希米亚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但仍然保持为一独立王国,拥有自己的政府。
直至1743年,波希米亚成为奥匈帝国的一个省,德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
三十年战争后,威斯特法利亚系统建立,这为后来的欧洲单一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以后,欧洲各国形成了各国都平等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各王室之间因为联姻关系而随意要求对方割地统辖的局面。
1806年8月6日,著名的奥茨特里斯战役(奥匈帝国和俄国联军与拿破仑的战争)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弗兰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帝号,波西米亚王国则自动转成奥地利帝国辖属。
1867年,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就是我们所说的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王国则又成为奥匈帝国的省份。
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欧民族觉醒的时代。
德意志民族主义——被与法国革命军的对抗点燃——和拿破仑的扩张都激发了作为被统治者的斯拉夫人的民族复兴情怀。
以共同语言和文化定义的“民族”概念引发了人们的观念觉醒,为日后为争取政治自治的斗争打下了基础。
(5)捷克斯洛伐克
在贵族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或被德意志化的波西米亚,捷克民族复兴运动的领袖就是新知识分子,且大多数出身农家。
只有一小部分贵族为复兴运动提供了支持。
在世纪之交,一些捷克和斯洛伐克领袖开始使用“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举世闻名的无解方程浮出水面,“—个国家究竟是一块土地,还是一群同种同源的人民。
如果是同种同源的人民,哪一个共同因素应占优先地位,是种族、宗教还是语言?”
无论有没有答案,波希米亚与摩拉维亚、斯洛伐克旧梦重温。
1918年,奥匈帝国崩溃,捷克和斯洛伐克谋求建立独立、统一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于同年10月28日独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波希米亚成为东欧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