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
关 于 *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古文运动。 * 提倡“文从字顺”;“不平则鸣”。 韩 *被尊为唐代文坛之首;苏轼称赞他 愈
“文起八代之衰”;杜牧将之与杜甫 诗歌相并列,称“杜诗韩笔”。
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又因谥“文”,称韩文公。
韩愈-传世名言
悍:捍卫 以:用,凭借 守一城捍天下,以 就:将近 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 日滋:一天比一天大 蔽遮:保全 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也:表反问的句 式,那是……呢?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 图:图谋,谋求
(第三段——4)
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 擅:掌握 兵:军队 二数; 擅强兵坐而观 者,相环也。不追议此,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兵器,武器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 追议:追究、议论 而:反而,表转折关系 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其:第三人称代词,他们 而助之攻也
文言句式
疑 畏死而辞 服 于贼 而 贼 语 以 国 亡 主 灭
所 欲 忠 者,国 与 主 耳
( 之)
省略句,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
这段主要写谁?
许远
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 3、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4、贼语以国亡主灭(被诱降)
得出什么结论?
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 下,不能全面理解他们父 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 而许远成了俘虏,便认为 许远是怕死而用言辞向敌 人降服了。
本句写后人受流言蜚语的惑乱,对许 远的误解。
(第二段---3) 诚:如果。
远诚畏死,何 食(sì ):(把东西供给人)吃。 苦守尺寸之地,食 以:来,用来 其所爱之肉,以与 围守:被围困 贼抗而不降乎?当 当其围守时:被动句 fú):一种黑色大蚂蚁。 其围守时,外无蚍 蚍蜉(pí 蜉蚁子之援,所欲 此喻很小的力量. 忠者, 国与主耳; 蚍蜉蚁子之援:此处用以形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容力量极弱的援军。 远见救援不至,而 益众:益,更加;更加多了。 贼来益众,必以其 信:真实。 言为信。
成就:功业 其他:那么其他人, 其:那么;他:他人
宁:哪会,怎能 卒:最终,最后
苟:如果 及其:古代,及:等到;其: 他们 现代,意思与“和”相 近 而且:古代,而,而且,并 且,表递进;且,将要。现 代,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穷:绝境 将:率领 达:通达,达到目的 精:周密
(第三段——3)
小人之好议论,不 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 此卓卓,犹不得免,其 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 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 不救,弃城而逆遁?苟 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 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 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 余,虽欲去必不达。二 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第三段——1) 说者又谓: 远与巡分城而 守,城之陷自 远所分始。以 此诟远,此又 与儿童之见无 异。
造谣的人又说什么许远与张 巡分守雎阳城,城池的陷落, 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 想用这些来诽谤许远。这种 论调又跟儿童的见识没有什 么两样。
另一种人对许远的诬陷——由于他个 人的过失导致睢阳城的沦陷 。
学习第3段:
此段为什么而辩论?
“分守”不是睢阳失陷的主因,也不是许远的过失。
提下应有适当的艺术加工。
三、传记的分类:
别传或他传:由别人写的。 自传:由自己写的。 合传:把几个人合在一起写的。
题解
张中丞,即张巡,邓州南阳人。开 元未进士。安禄山反,张巡起兵抗击, 同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共同守 护睢阳,被拜为御史中丞,故称其张中 丞。 “叙”是文章体裁的一种,古人常 用它来说明著作写作出版的情况,和对 作家作品的介绍评论,一般放在书前, 变称作“叙”或“引”。“后叙”除具 备“叙”的作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 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本文 是作者在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后, 对有关材料作的补充,对有关人物的议 论,所以题为“后叙”。
在外无援兵可待的情况下仍 (第二段---4) 誓死守城,已经人吃人且将 外无待而犹死 要吃尽,即使是愚蠢的人也 守,人相食且尽, 能数着日子知道死的地方了,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 由此看来,许远不怕死这是 知死处矣,远之不 很清楚啦!哪有城被攻破、 畏死亦明矣。 乌有 部下都死了,只有自己蒙受 城坏、其徒俱死, 羞愧耻辱而求活命的呢?即 独蒙愧耻求活,虽 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 至愚者不忍为。呜 么做。唉!难道说像许远这 呼!而谓远之贤而 样贤明的人会做这样的事吗! 为之邪? 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说明许远抱定必死的决心。
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 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 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 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 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 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 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 抗敌英雄诋毁。
此处提出反诘为许远澄清,点明事实——远非畏死而降敌
(第二段---4) 外无待而犹死 守,人相食且尽, 虽愚人亦能数日而 知死处矣,远之不 畏死亦明矣。 乌有 城坏、其徒俱死, 独蒙愧耻求活,虽 至愚者不忍为。呜 呼!而谓远之贤而 为之邪?
待:期待,指望。 虽:即使。 数(shǔ)日:计算日期 死处:死的地方,死期 乌有:哪里有 徒:指一同守城的人。 为(wéi) :做 而:反而,副词
(第二段---3) 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为什么
远诚畏死,何 还要苦苦坚守住那小小的地 苦守尺寸之地,食 盘,吃他所爱之人的肉,来 抗击敌人而不投降呢?当他 其所爱之肉,以与 在围城中坚守时,城外没有 贼抗而不降乎?当 其围守时,外无蚍 一丁点的援助,他所要效忠 的,国家与君主而已,而敌 蜉蚁子之援,所欲 忠者, 国与主耳; 人告诉说唐朝已亡了,国君 已经死了。许远眼看救援的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 军队不到,而叛军却越来越 远见救援不至,而 贼来益众,必以其 多,必定会认为他们的话是 真的。 言为信。
他忠于国家,毫无私念,以大局为 重
(第二段---2) 通知:古:完全知晓,深入了 两家子弟 解;今: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材智下,不能 或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 通知二父志, 以为:认为 以为巡死而远 省略句, 疑(许远)畏死 就虏,疑畏死 而辞服于贼。 辞服:说了屈服的话,投降。 状语后置句
(第二段---2) 两家子弟 材智下,不能 通知二父志, 以为巡死而远 就虏,疑畏死 而辞服于贼。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 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 缘起。
(第二段---1) 远虽材若不及 巡者, 开门纳巡, 位本在巡上,授之 柄而处其下,无所 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 而虏,与巡死先后 异耳。
材:才能。 纳:接纳. 竟:最终 成功:古:成就功名, 今:达到预期的结果 虏:被俘虏。 城陷而虏:被动句
睢阳城的沦陷,许远不当 独任其责
(第三段——3)
好:喜欢
乐:以……为乐,乐意,意动用法
小人之好议论,不 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 此卓卓,犹不得免,其 他则又何说?当二公之 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 不救,弃城而逆遁?苟 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 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 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 余,虽欲去必不达。二 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韩愈写作本文的意图就是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 雄,驳斥流言,颂扬正气,打击邪恶。本文完美地体现了 韩愈的为人及为文的风格, 疾恶如仇,力排众议,表明 了作者对忠臣烈士的景仰之情。感情充沛,叙事与议论的 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课文解读
自由朗读,圈出不会读的字
借助课下注释及重点词解,翻译第1段
(第二段---1) 远虽材若不及 巡者, 开门纳巡, 位本在巡上,授之 柄而处其下,无所 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 而虏,与巡死先后 异耳。
对许远的总评
许远虽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 但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 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的权力 交给张巡自己甘居其下,而且 丝毫也不怀疑和猜忌,最终与 张巡一同守城至死,成就了功 名。雎阳城陷落而被俘获,与 张巡死的时间前后不同罢了。
比:并列 设:制造 之:代词,代叛贼
(第三段——4)
守一城捍天下,以 守住一座城池,捍卫着整个天下, 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 凭借着千百名濒临灭亡的士乓,抗 击着百万个一天比一天多的敌军, 日滋之师,蔽遮江淮, 掩护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 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 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 其谁之功也?当是时, 在那个时候,弃城保命的,不能一 个两个地数;掌握强大的军队坐而 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 观望的人,环绕睢阳城四周有的是。 二数; 擅强兵坐而观 不追究评议这些人,反而指责张许 二公以死坚守,也可见他们自己把 者,相环也。不追议此, 自己和叛贼并列了,编造夸大失实 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 邪说而帮助叛贼攻击(张、许等英 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 雄)啊。 而助之攻也 城池失守,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而谓远之贤而为之 邪”。
写许远的目的是什说者又谓: 远与巡分城而 守,城之陷自 远所分始。以 睢阳城被攻破 被动句 此诟远,此又 垢:责备 与儿童之见无 与 …… 无异:和 …… 没有区别 异。
说者:制造流言的人,乱 发议论的人 之:置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第一段重点词解: 1恨: 为……遗憾. 2阙: 通“缺”,缺少,不足. 3 为: 写|替 4 首尾 古义:始末;今义:头尾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 (仇恨,怨恨) 花》。(《泊秦 淮》) 成语“一失足成千 (遗憾) 古恨”
翻译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
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 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 详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 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
小人喜欢发议论,不乐于成全 别人的美名就是这样啊!像张 巡、许远所成就的事业,如此 卓绝不凡,还不能免遭非议, 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当 初许、张二公初守雎阳时,哪 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因 而抛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如 这里守不住,即使逃避到其他 地方又有什么用处呢?等到他 们终无救援而又困难到极点时, 带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疲弱的 残余士兵,即使想离开,也不 可能达到目的地了。凭着张、 许二公的贤明,他们考虑得太 精切了。
(第三段——2) 人之将死, 其藏腑必有先受 其病者;引绳而 绝之,其绝必有 处。观者见其然, 从而尤之,其亦 不达于理矣。 藏腑:脏腑 引:拉 然:这样
从而:古:从——跟从; 而,并且,表承接的连词 现:一个词,连词
绝:断
尤:责怪
其:指示代词,那。 达:合
(第三段——2)
人快要死了,他的五脏六腑 人之将死, 必定有先患病的地方,拉绳 其藏腑必有先受 子而拉断它,绳子的断绝 其病者;引绳而 必定有裂痕处。旁观的人 绝之,其绝必有 处。观者见其然, 看到它这样,就跟着归罪 从而尤之,其亦 它(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 之处),也太不通达事理 不达于理矣。 了! 比喻论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韩愈治
学名联)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 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呈水部张 十八员外》) 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
关于背景
辅助理解
写作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公元57年),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关于题目
认识“传记” ”(见课本P30)
一、传记的概念:
“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 “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 记载人物经历的作品叫传记。
二、传记的基本特征:
所记人物和事件应有历史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
所记事件应相对完整,着意表现传
主的个性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时在保持真实性的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