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博爱二夹弦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博爱二夹弦的研究
李慧娜;冯岚岚
【摘要】博爱二夹弦是民间土生土长的一个地方剧种。

它的主要特点是朴实真切、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因其旋律和韵味与全省流行的二夹弦既有某些相同之处又有一定差别,故称为“上二夹弦”。

%The Erjiaxian of Boai County is one of the native folk opera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is simple and real, lively and vivid, with a strong local flavor.Because of some similarities in its melody and rhythm to Erjiaxian popular in Henan Province , and some differ-ences, it is called “Upper Erjiaxian”.
【期刊名称】《焦作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3
【总页数】2页(P51-52)
【关键词】地方戏曲;博爱二夹弦;濒危剧种
【作者】李慧娜;冯岚岚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3;焦作大学,河南,焦作454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博爱县地处中原,素有北方“小江南”之称,依山傍水,林盛竹茂,水质优越,气候温和,不仅是河南省粮棉的重要产区,也是历史上文化艺术发展较快的地方,特
别是戏曲更为盛行。

元明以来,戏曲活动几经兴衰,延续至今。

在这块小小的地域内居然有当地孕育和外地移植的七个剧种,修建戏楼接近百座,各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五百多出。

这些活动丰富了历代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充实丰富了我们的民族戏剧艺术宝库。

二夹弦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大部分地区,是由菏泽的民间小调“花鼓丁香”发展而成的。

1910年前后始有职业班社演出,它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有些地方也称之为“大五音”。

关于二夹弦的起源,没有文字可考。

一种说法是:在很早以前,黄河岸边住着一户
人家,有兄弟二人,能歌善舞,后来分了家,哥哥分了鼓,弟弟分了锣,每当农闲“玩会”时,兄弟俩就拿出各自的乐器合作演唱,因此称之为“两家弦”。

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早年在濮州白马杨村有一姓白的穷秀才,酷爱诗词,精通音律。

一天,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的小调和纺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非常协调,便把谱子记下来,另编新词,教给女儿唱。

后遇天旱,父女南下逃荒,便以这些小调沿途乞讨,到曹县的大徐庄,因村里人都很爱听,便落户住下。

后来,这些小调便发展成了二夹弦戏,据说二夹弦的老艺人多是大徐庄人。

博爱二夹弦并非指流行在河南全省的二夹弦,它是流行在旧怀庆府一带的小剧种,因旋律和韵味与全省流行的二夹弦有某些相同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故称为“上二夹弦”。

博爱二夹弦是1926年(民国十五年)由彰德(或武安县)二夹弦戏班的薛成(唱包头)教会的,以七方村唱得最红火,当时有“老鳖、钢钉、白喜、五星、红遍全城”之誉。

七方二夹弦戏班还外出“写戏”,名噪一时。

钢钉(蔡景文)还外出教徒,使二夹弦在焦作、沁阳、修武得以发展。

博爱二夹弦是民间土生土长的一个地方剧种,长期以来人们称之为“庄稼玩艺”。

它的主要特点是朴实真切、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最擅长表现家庭生活
和儿女情长的故事戏,重唱不重做派,有的剧目甚至一唱到底,没有说白。

它基本是板腔体,但也吸收了一些曲牌小调穿插于某些唱腔板式之中,演唱时真嗓吐字,假嗓送腔。

唱腔多用闪伴起腔,跳动性大,刚劲有力,老调粗犷淳朴,新腔绚丽花俏,很受群众喜爱。

四股弦演奏多戴钢指甲,铿锵嘹亮,婉转动听。

今日七方二夹弦虽无往日的红火,但年轻人仍有学唱者。

柏山、小中里、西西庄、东良仕等村庄还有二夹弦演出活动。

博爱二夹弦以演出小三门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旋律活泼、跳荡,唱腔好学,唱词易懂,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博爱县七方村、东良仕村将这株别具一格的艺苑之花较好地继承了下来。

据七方村83 岁的化妆师王书云老人讲,从前他们的二夹弦曾在山西晋城、河南焦作、济源、修武、武陟等地贴报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博爱二夹弦的主要板式有清板、二板、寒腔、八句、飞板、娃娃等。

胡胡是主要乐器,笙、笛、二胡、闷子都曾为该剧种伴奏服务。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手风琴、三弦、小提琴等乐器也介入了“上二夹弦”的伴奏。

武场配备和曲剧、越调相同,以手板掌握唱腔的快慢变化。

建国前,博爱县各剧种乐队伴奏的坐法基本相同:打击乐在上场口一方,弦乐和敲
梆在下场口一方。

一般戏班两人操弦,极少数戏班操弦者有三至四人。

敲梆和打二锣分守上下场门,艺人们称之为“二门神架”。

他们二人除完成执梆和打二锣任务外,还负有操场之责,故戏曲界过去曾有“三、七场”的行话。

具体含意是:打二
锣负责演出过程中移动台中的椅子一把和靠自己一方的椅子两把,此乃“七”之说,执梆的负责移动靠自己一方的椅子两把,此为“三”之讲。

随着戏曲逐渐趋向正规化,加之乐器不断增添和剧院建筑的更新,剧团演出每到一处根据舞台大小,乐队坐法因地而定。

新中国建立前,博爱二夹弦受人歧视,艺人又多目不识丁,所以演出的剧目多为言传身教,很少有脚本。

其取材多是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唱词道白通俗易懂,具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二夹弦由原来只演“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一类剧目发展到演“袍带”戏,不断丰富了演出内容。

博爱戏曲活动虽有近200年的历史,但建国前在表演技巧上还是极为简单的。


台步,仅有慢步、快步、调补、丁字步、弓箭步、圆场步等;武功只会打飞脚、打
车轮、蝎子爬、轱辘毛、抢背等;武打方面,持兵械者上下碰头,一过两过耍下场。

总之,以前的基本功与今差距很大,特别是至今还保持着较粗俗的表演本色。

戏曲表演的常用手段和方法,是以生活为基础,而不拘泥于生活的自然形态,采取集中、简练、鲜明夸张的手法,概括为唱、做、念、打(舞)。

长时间,随着全国剧种的进步发展,各剧种在表演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程式化仅为各行当的表演划出了一个初步的轮廓,进一步的塑造要靠表演者本身的挖掘、创造和苦心锤炼。

博爱县历代各剧种的广大从业者,多是依样画葫芦、生吞活剥,有的在此基础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个别尚有所发展创造。

本县化妆大致上也遵循着红忠、白奸、黑直、金神、绿怪的总原则。

演出场所一般为扎搭高台、戏楼、戏园。

博爱二夹弦戏班有:
七方二夹弦班:1926年,请彰德戏班薛成(旦)等教戏,先后培养出白喜、钢钉、老鳖、五星、大裹脚、麻圪节、老五等高手。

曾唱过行戏,影响颇大。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衰落。

九街二夹弦班:1935年,曾请安阳的老板执教,培养了毕石头、张宝善等二夹弦演员,新中国建立后已衰落。

东良仕二夹弦班:曾请蔡景文执教,培养出了张承全、张柱田等好手。

近年仍可演
出大戏。

柏山二夹弦班、小中星二夹弦班、西西庄二夹弦班也涌现出一些爱好者,并坚持活动。

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戏曲事业的发展,经过加工整理陆续出版了大批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剧本。

特别是自1956年以后,博爱县剧团排演的剧目均以剧本为依据,口传剧目必须经过加工整理方可使用,至此,口传心授的剧目几近绝迹。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麻文琦.中国戏曲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2]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3]宋继光.博爱县戏曲志[M].博爱:博爱戏曲志编辑委员会,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