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_鲜血梅花_解读_郑志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一、传统武侠小说的反叛与颠覆 我国传统的武侠小说一般都是快意恩仇、行侠 仗义之类的文学主题,而人物的设置往往也是具有 盖世武功、侠义豪爽,并配以绝世武器或暗器,在环 境或场景的设置上或血腥或优美不尽相同。比如说 我国武侠小说大家像金庸、古龙的作品几乎都是如 此,以至于让读者读后十分欣羡降龙十八掌、一指禅 等传奇式 的 功 夫 绝 技。 而 余 华 在 他 的《鲜 血 梅 花 》 这部“武侠 小 说 ”中 却 对 传 统 的 武 侠 小 说 进 行 了 反 叛与颠覆。 “复仇”这个文学主题,在从古至今的武侠小说 中几乎成为惯用套路。往往是一个角色背负着血海 深仇,然后苦练武功,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仇人,用自 己超凡脱俗的武功将对方打得一败涂地。例如金 庸、古龙的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复仇者的姿态生 存于作品之中。在余华的《鲜血梅花》中,作者设置 的主人公阮海阔也是一个“复仇者”的形象,可是他 却与传统武侠小说中复仇者截然不同。在作品中, 余华所设置 的 主 人 公 阮 海 阔 是“没 有 半 点 武 艺 ”的 一个“虚弱不堪”的青年男子,令他的母亲“惨不忍 睹”。阮海阔像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主人公 戈多一样的毫无目的地寻找自己的杀父仇人,作品
宽容面对,终将如 何才能走向最后的宿命? 这样的追问或许永远找不 到最佳的答案。
同样是复仇主题的文学作品,鲁迅的《铸剑》和 余华的《鲜 血 梅 花 》都 不 约 而 同 地 借 鉴 了 武 侠 小 说 的情节模式与武侠元素,但鲁迅是肯定性的书写复 仇,在文中正 面 突 出“侠 ”的 形 象 与 行 动,并 且 张 扬 人类精神情感中的坚贞的复仇精神。先锋小说家余 华的这部《鲜 血 梅 花 》却 着 实 在 人 生 的 隐 喻 中 写 了 所谓的“复仇”,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情节模式也进行 了大胆的解构与颠覆。这也就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武 侠故事中 的“复 仇 ”思 想。 这 一 文 学 主 题 中 作 者 更 多地掺杂了关于“永恒寻找”的人类隐喻,而故事里 的主人公也好象只有在不断的寻找中才能不断地成 熟成长。
三、暴力与鲜血主题的延续 “暴力与鲜血”与余华的小说创作紧密相连,不 可分割。余华的小说一开始只是为了寻找一种真实 的世界,但他却发现了现实的离谱与荒谬,于是他只 能在鲜血与暴力的叙述中寻找一丝安慰与心灵的寄 托。他所迷恋的是一种“虚伪的形式”。《余华作品 集》里曾说:“余华苦苦追求的是他自己心目中的那 种真实。”“我觉得真实是对个人而言的我将为虚无 而创作。”余 华 的 许 多 小 说 中 精 细 地 描 写 血 腥 的 屠
2014 年第 4 期 ( 总 94 期)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4 2014
General No. 94
余华的小说《鲜血梅花》解读
郑志平
( 铁岭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铁岭 112000)
中几次写到他阴差阳错地与仇人失之交臂。他把母 亲离世前的遗言当作是一种命令,而当他进入社会 后面对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的请求,“复仇”这个生存 目标又被代人打听消息的使命取代了。就像阮海阔 忘记了“白 雨 潇 ”而 只 一 味 记 得 胭 脂 女 和 黑 针 大 侠 想要打听 的“青 云 道 长 ”,当 他 碰 到“青 云 道 长 ”以 后,他的第一个问题不是问杀父仇人是谁,而是帮别 人问人。这不免让人觉得他有点不负责任、玩世不 恭,他好像根 本 不 把 自 己 的“复 仇 ”使 命 放 在 心 里, 因而缺 乏 传 统 意 义 上 武 侠 小 说 的 主 人 公 形 象 特 征———将复仇作为最大的人生使命。而他的曲折的 “复仇”之路更像是他自己的一次放逐心灵的旅行。 这就与一般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替父报仇 ”本 来 应 该 是 作 为 侠 客 最 最 神 圣 儿 不 可 替代的使命,但主人公阮海阔却毫无目的与计划地 浪迹天涯,这就使余华的这部小说背离了传统武侠 小说的发展轨迹,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一 种打击与嘲弄。如果说金庸、古龙、等的武侠小说是 以神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或者是超凡脱俗的武打场面 来吸引读者的话,那么余华的《鲜血梅花》则恰恰相 反,在《鲜血梅花》里面的打斗场面是作者刻意使其 缺席的,甚至是没有任何的打斗痕迹,没有传统武侠 小说中的传奇招式,这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一场反 叛与颠覆。
在《鲜血梅花》中余华同样把现实抛下,将自己 置身其中,展开对传统与历史的怀疑与否定,也一样 充斥着暴力与鲜血,延续了他一贯的文学主题。文 章开始就写到:“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须轻轻一 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梅花剑一旦出鞘, 血光四射”。其实这里暴力与血腥的描写是作者故 意设下的一个圈套,这是一篇质疑和颠覆传统武侠 的经典之作,对暴力与血腥的描写只是一种表达作 者意图的一种方式。小说以一个没有武功的人为报 父仇寻找杀父仇人,最后却阴错阳差地通过别人报 了仇,这种方式既能表现对传统武侠的否定与颠覆, 又能体现作者对血腥场面的喜爱。余华在这里对暴 力是痴迷的,虽然对暴力与血腥场面的描绘有所缓 和,但他觉得这是人在困境中的本性,他用自己的想 象来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他对鲜血的流失没有任 何的不舍,只是冷眼旁观地叙述着发生的过程,在世 人眼里无比珍贵的鲜血在他眼里只是被人废弃的垃 圾。他想象着发生的一切,可是他最后还是回归于 对和谐精神家园的渴望 ,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作 者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只是比较含蓄,运用隐喻的方 式来对人生苦难和人类生存环境进行批判,从而折 射出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现象。
由此可见,《鲜 血 梅 花 》是 余 华 小 说“暴 力 与 鲜 血”主题的延伸。
参考文献 〔1〕余华. 我的真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余华. 余华作品系列———鲜 血 梅 花. 上 海 文 艺 出 版 社, 2004. 5. 〔3〕余华. 世事如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 〔4〕余华. 世事如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 〔5〕倪伟. 鲜血梅花———余华小说中的暴力叙述. 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0.
二、人生虚无与神秘的寓言 有人说余华 的《鲜 血 梅 花 》是 最 好 的 解 构 与 颠 覆武侠小说 的 作 品,或 者 这 也 预 示 着 一 个“新 的 武 侠世界”的到来。尚武与不武,尚侠与不侠,是选择
收稿日期:2014 - 04 - 03 作者简介:郑志平(1976 - ) ,女,辽宁沈阳人,铁岭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摘 要: 当代新写实作家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一篇“新历史主义武侠小说”。之所以冠了武侠小说的帽子,应该是小说在人 物、情节的设置上以及文学意境上符合基本的武侠小说的一些要素。但是,却不同于传统的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等的主题。这部作品 主要展示出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反叛与颠覆、人生虚无与神秘的寓言、暴力与鲜血主题的延续,这样三个方面的主题意蕴。
杀,死亡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把血淋淋的场景刻画 得惟妙惟 肖,小 说 中 的 人 物 是 没 有 自 己 的 声 音 的。 余华借助故事中的主人公传达内心的呼喊,从作品 中体现自己的感受,致使余华的许多作品都是围绕 “暴力与鲜血”来写的,他的作品主题也被冠以“死 亡、暴力与鲜血的 叙 述”。 《鲜 血 梅 花 》也 没 能 逃 出 这样的文学命题,秉承了余华一贯的暴力与鲜血的 主题。
关键词: 反叛与颠覆;暴力;鲜血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4)04—0023—02
当代新写实作家余华的《鲜血梅花》是一篇“新 历史主 义 武 侠 小 说”。之 所 以 冠 了 武 侠 小 说 的 帽 子,应该是小说在人物、情节的设置上以及文学意境 上符合基本的武侠小说的一些要素。但是,却不同 于传统的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等的主题,笔者主要从 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叙述。
作品中所设置的主人公是没有半点武艺的阮海 阔肩背名扬天下的梅花剑,本来按照传统的武侠模 式应该设置武艺超群的人物与梅花剑才得匹配,可 是作者却没有这样做。这是作者故意表现的出来黑 色幽默,暗寓出现代人生存中的诸多无奈、荒谬与无 法解释的现状,是人生虚无与神秘的寓言。作品中 有许 多 文 本 语 言 也 鲜 明 地 体 现 了 这 一 点。 比 如: “阮海阔 行 走 在 街 上,…… 使 他 觉 得 自 己 如 一 件 衣 服一样飘在喧闹的人声中。”“阮海阔行走在江河群 山,集 镇 村 庄 之 中 的 寻 找,便 显 得 十 分 渺 小 和 虚 无。”这些用 语 言 都 非 常 鲜 明 地 体 现 出 人 在 现 实 生 活中与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集镇村庄面前的卑微渺 小、无所依靠,人类在这样的自然与社会里逐渐丧失 与缺乏心灵家园的生存状貌,主人公没有目标、漫无 目的地寻找也使文本显示出虚无的主题意蕴。而阮 海阔阴差阳错地偏离母亲的复仇指令、丢失复仇武 器,却偶然地于无意间通过传话找人,而非决斗,使 自己最终无意间完成了复仇的使命,这本身就是一 种神秘主义的哲理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