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限制性内切酶 分生讨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4. 5. 6. 7.
同上
同上 反应前离心数秒
将内切酶稀释,增大取样体积
电泳前将样品臵65℃保温5-10 分钟,取出后臵冰浴骤冷 使用标准反应缓冲液及温度, 避免强烈振荡 适当稀释酶液,反应液稀释的 酶不能贮藏 使用最佳反应体系 加大酶量5-10倍
对 策
8.
9.
10. 11.
三、如果DNA片段数目多于理论值?
原因
1. 2. 3.
内切酶星状活性 其它内切酶污染 底物中含其它DNA杂质
1.
对 策
检查反应条件:甘油浓度大于12% ,盐度过低,Mn2+的存在及酶: DNA值过大均均可导致星状活性 ,降低酶的用量
2.
3.
用λDNA作底物检查酶切结果
电泳检查DNA,换用其它酶切, 纯化DNA片段
DNA的限制性酶切原理、步骤、影响因素 和酶切结果分析
主讲:叶晨 陈炳宏(麻醉120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发现
每当我走进父亲的办公室,总会看见他桌上放着的一 些培养皿,里面装的是菌群。它们就象一个住着许多居民 的城市,在每一种细菌中都有一个国王,他长得瘦瘦的、 高高的。国王有很多仆人,这些仆人长得矮矮胖胖的,跟 皮球差不多。父亲把国王叫做“DNA”,仆人叫做“酶”。 国王就像一本书,仆人们做的每一件事情在这本书中都有 记载。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国王记载的这些细目是个谜。 我爸爸已经发现了其中的一个仆人,他的工作就像一 把剪刀,如果有外国国王来侵犯一个细菌,这个仆人就会 把他剪成小碎片,但他不会对自己的国王造成任何伤害。 聪明的人类用这个带着剪刀的仆人来探究国王的秘密, 他们搜集了很多带剪刀的仆人,并把他们放进一个国王里, 这个国王就被剪成了碎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小碎片使人 类探究国王的秘密变得容易了。爸爸就是因为发现了带着 剪刀的仆人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1.
① DNA:必须具备一定纯度,微量的酚、氯仿、大 于10mM的EDTA、去垢剂、及高盐的存在均将 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DNA碱基上的甲基化 修饰也是影响酶切的重要因素。 ② 反应缓冲液:不同厂家、不同的酶都有不同的最 佳反应条件。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双酶 切时要选择两种酶都具有最高活性的缓冲液。 ③ 反应容积:在DNA浓度<0.4μg/μl的情况下,根 据后续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反应容积。过高浓 度的DNA会使溶液过于粘稠影响酶的扩散,并降 低酶活性。
从电泳结果可以看出,第三泳道出现两个区 带,第二泳道只有一个比较宽大的区带,也就是 说,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将质粒切割成了性质不同 的两部分,说明了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DNA的 切割活性。
六、分析讨论
一、如果DNA完全没有被内切酶切割?
原因
1. 2.
1.
标准底物检测酶活性
2.
将DNA过柱纯化,乙醇沉淀DNA
DNA限制性内切酶
原 理
酶 切 反 应
实 验 步 骤
影 响 因 素
结 果 分 析
讨 论
一、实验原理
•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是一类能识别双链 DNA特定碱基序列的核酸水解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内部的特 异位点并裂解磷酸二酯键。 • 特异位点:特定的碱基序列,通常是4~6个碱基对、具有回文序 列的DNA片段,大多数酶是错位切割双链DNA分子,产生5ˊ或 3ˊ粘性末端。 • 磷酸二酯键:一种化学基团,指一分子磷酸与两个醇(羟基)酯 化形成的两个酯键。该酯键成了两个醇之间的桥梁。例如一个核 苷的3ˊ羟基与另一个核苷的5ˊ羟基与同一分子磷酸酯化,就形 成了一个磷酸二酯键。
2.DNA: 作为内切酶底物,DNA应该具备一定的纯度,其溶液中不 能含酚、氯仿、乙醚、SDS、EDTA、高盐浓度、酒精等,这 些因素的存在均不同程度影响限制性内切酶的活力。 这种抑制可通过: ★增加酶作用单位数(10~20U/ug DNA)、 ★增大反应体积以稀释可能的抑制剂 ★或延长反应时间加以克服。
基因工程中使用的DNA限制性内切酶
• II型酶限制修饰系统分别由限制酶和修饰酶组成。II 型限制酶需要Mg2+作为催化反应辅助因子,能识别双 链DNA的特定序列,一般为4-6个碱基的反转重复序 列。II型限制酶一般在识别序列内进行切割,产生特 异的DNA片断。 • II型修饰酶识别和II型限制酶一致的DNA序列,但其 作用是负责对识别序列的甲基化修饰。
• II型限制酶切割DNA双链可产生三种不同的DNA末 端:平末端、5’端突出的粘性末端、和3’端突出的 粘性末端。
BamH I识别及切割位点: 5’…G↓GATC C…3’ 3’…C CTAG↑G…5’ ↓ 5’…G3’ 5’GATCC…3’ 3’…CCTAG5’ 3’G…5’ Xho I识别及切割位点:5’…C↓TCGA G…3’ – 3’…G AGCT↑C…5’
4.酶解温度与时间:
大多数限制酶反应温度为37℃,如EcoRⅠ, HindⅢ, BamHⅠ, PstⅠ等,也有如BclⅠ需在50℃下进行反应, 反应时间根据酶的单位与DNA用量之比来定,原则 是酶:DNA=2-3:1 1~2小时即可充分酶解。
五、酶切结果
1
2
3
1泳道 maker
2泳道 质粒DNA 3泳道 酶切产物
3.反应缓冲液:
反应缓冲液主要由Tris· HCl、NaCl、Mg2+组成,其中Mg2+ 为内切酶辅基; Tris· HCl维持反应体系pH值在7.2-7.6之间; NaCl浓度不同形成3种级别的离子强度: 低盐(10mM NaCl) 中盐(50mM NaCl) 高盐(100mM NaCl) 不同的内切酶选择特定的反应缓冲液。
配制反应体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④ 内切酶及使用的酶量
• •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限制性内切酶。 1个酶活力单位的定义:在50μl反应体系中, 1μgDNA在推荐的反应缓冲液和温度下反应1 个小时,被完全酶切所需要的内切酶的量。 过量的酶可缩短反应时间。但使用过多的酶将 导致识别序列特异性下降。一般采用2-10倍的 酶量。 加入酶的总容积不能超过反应体系总容积的 10%。否则甘油终浓度将达到5%以上,将抑 制酶的活性。
–
3. 终止反应:可以通过以下3种方式终止酶切 反应:
① 若DNA在酶切后不进行进一步的酶反应时,可加 入EDTA至终浓度10mM,或加入0.1%SDS。 EDTA对酶的灭活彻底,但EDTA存在将使连接 反应变得极为困难。 ② 若DNA在酶切后须进行下一步的酶反应,可将反 应产物置65℃或80℃加热20分钟。但有些酶加 热灭活不彻底。 ③ 用酚/氯仿抽提,然后乙醇沉淀。
分类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都是在原核生物中发现的,可以为宿主抵 御外来DNA的侵袭。根据酶的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 有修饰性可分为I、II、III型三大类。 • I型酶具有核酸内切酶、甲基化酶、ATP酶和DNA解旋酶四种 活性。其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和切割部位不一致,相距几千个 碱基,无固定的切割位点,不产生特异片断。 • III型酶和I型酶类似,也有甲基化功能,但无ATP酶和DNA 解旋酶活性。此类酶可在DNA链的特异位点切割,但切割位 点在识别位点之外,一般相距几十个碱基,对基因工程的意 义也不大。
0.5μl
2. 混匀试剂。将离心管置37℃水浴,反应1小 时。
• 微量移液枪
• 将微量离心管置于适当支撑物上面(如插在泡沫塑 料板上面)
3. 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酶切片段
① 制备1%琼脂糖凝胶。 ② 在每个酶切反应管中加入1/10体积10X上样缓 冲液,混匀。 ③ 将样品平均加入2个加样孔内,每个孔加样 27.5μl。 ④ 135V衡压电泳30-40分钟。 ⑤ 在紫外灯下观察酶切条带。 ⑥ 将酶切完全的质粒大片断、PCR产物从凝胶中 切割下来,装入1.5ml微量离心管中。 ⑦ 置-20℃保存。
3. 4.
3. 4.
5.
5.
对 策
6.
6. 7.
DNA不存在该酶识别顺序
7.
换用其它的酶切割DNA或过量酶 消化进行验证
二、如果DNA切割不完全?
1. 2.
原因
1.
2. 3. 4. 5. 6. 7.
用5-10倍量过量消化 用酶贮藏液或反应缓冲液稀释 酶
8.
9. 10.
11.
内切酶活性下降 内切酶稀释不正确 DNA不纯,反应条件不佳 内切酶识别的DNA位点上的碱 基被甲基化或存在其它修饰 部分DNA溶液粘在管壁上 内切酶溶液粘度大,取样不准 酶切后DNA粘末端退火 由于反应溶液、温度、强烈振 荡使内切酶变性 过度稀释使酶活性降低 反应条件不适 识别位点两侧插入了可影响酶 切效率的核酸顺序
•
•
2. 酶切温度及时间:根据产品说明确定最佳反应 温度。反应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内切酶产生星 活性。
– 星活性(Star Activity):是指限制性内切酶在 某些反应条件产生的识别并切割非特异序列位点的 现象。其结果是酶切条带增多。 星活性除了与酶本身的性质有关外,与酶过量、甘 油浓度过高,pH值不合适、离子浓度过低、酶切 时间过长等有关。酶切时间比增加酶量更易产生星 活性。
4. 酶切结果的鉴定 酶切完成后,取适量反应液进行琼脂糖凝胶 电泳观察酶切结果。
三、实验步骤
1. 按顺序,在1.5ml微量离心管中配制反应试剂:
① ② ③ ④ 10X Buffer(缓冲液) DNA (~100ng/μl)(质粒) BamH I (15Units/μl) Xho I (10Units/μl) 5μl 44μl 0.5μl
检查反应系统是否最佳 换用对DNA甲基化不敏感的同裂 酶酶解,重新将质粒DNA转化至 dcm-,dam-基因型的细菌菌株 换用不同切割非甲基化位点的同裂 酶消化DNA(如San3A I代替Dpn I),重新将质粒转至dcm+ dam+菌 株中扩增 将DNA底物与λDAN混匀进行切 割验证
内切酶失活 DNA不纯,含有SDS,酚 ,EDTA等内切酶抑制因子 条件不适(试剂、温度) DNA酶切位点上的碱基被 甲基化 DNA酶切位点上没有甲基 化(如Dpn I) DNA位点上存在其它修饰
这是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W· 阿尔伯(1929-)的女儿 西尔维娅(当时10岁)在听完父亲给她讲完限制性内切酶 后写下的一个故事,限制性内切酶就是故事中带剪刀的仆 人。 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 准后将DNA分子的双链交错地切断。因此,限制性内切酶 被称为“分子剪刀”,它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 1965年,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具 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1968年成功分离出I 型限制性内切酶,但这种酶的切割基因功能不理想。1970 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H· 史密斯(1931~) O· 分离出了I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1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 家D· 内森斯(1928~)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 对基因的切割。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实现 人工基因重组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他们于1978年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影响因素
1.内切酶: 不应混有其它杂蛋白特别是其它内切酶或外切酶的 污染; 注意内切酶的识别位点及形成的粘性末端; 内切酶的用量:根据内切酶单位和DNA用量而定, 通常 1u指在适当条件下,1小时内完全酶解1ug特定 DNA底物所需要的限制性内切酶量,使用中一般 以1ug DNA对2-3u酶短时间为宜。 同时内切酶体积不能超过反应体系10%,因内切 酶中含50%甘油,体系中甘油超过5%会抑制内 切酶活力; 内切酶操作应在低温下进行(冰上);使用时防止 操作中对内切酶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