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符号表示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

2、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复习、探究交流的过程,感受复习的一些策
略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
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有趣性,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知道符号与数字一样可以参与各种运算。

2、通过寻找规律来得出在这个数列中的符号所表示的数。

教学用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引入
1、猜一猜,每个算式中吃掉的是几?
(同桌交流)
73+ =101162― =53
23× =11532÷ =8
2、吃掉的数字,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73+ ●=101162―△ =53
23×★ =11532÷□ =8
3、揭示课题:用符号表示数
[ 说明: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唤起对旧知的记忆。

同时,再引出“用符号表示数”,为后面学习“用字母表示数”作准备。

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

]
二、探究新知
1、让生想想、议议:
73+●=101162―△ =53
23×★ =11532÷□ =8
2、质疑:(1)●、□、△、★各表示什么数?
(2)怎样解答这些数?
(3)你的依据是什么?
3、交流:加减法关系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板书)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差+减数
乘除法关系一个因数 =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 =被除数÷商
被除数 =商×除数
4、小结:在解答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时,符号与数字一
样参与各种运算,并利用加减法关系及乘除法关系进行。

5、各式中的△表示什么数字?
(思考:在竖式中出现未知数怎么办?)
25▲ 2 3
×▲+ 2 ▲× ▲ 7
1 5 038621
(学生尝试练习后,交流。


[ 说明:让学生通过想想、议议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表示不同的数,要求学生能知道求算式中的未知数的方法是利用加减法关系和乘除法关系。

求竖式中的未知数,采用先尝试练习,后大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其主要目的都是渗透方程意识,为后面学习解方程打好基础。

]
三、巩固练习
1、各式中的()代表几?
26+()=127.915×()=105()=()=
()+()=72()÷ 7=11
()=()=
2、计算 ()=?
( )+1.75=8.25 ()-15.7=1.57
(学生独立完成,建议学生尝试着书写解题过程。


3、找规律:(小组讨论,交流)
1357▲1113▲1719 ⋯..;
3691215● 212427⋯;
1491625★49 6481⋯.;
4、拓展练习:(有能力的学生做)
*()+ 4.06=13.26+0.3
[ 说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题,让学生体会解题中常用的
基本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题目中领略学习数学的乐趣。

]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 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对思维方法的学习,解题步骤的掌
握等作全面的回顾与总结。

达到梳理知识,反思解题思路、方法的目的。

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
教学设计说明
《用符号表示数》是五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

既有对
旧知识的复习,又有提高的部分,同时,还为后面的方程学习打基
础的。

因此,用“猜一猜”来激趣导入,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中复习
旧知。

接着引入用符号表示数,一方面呈现时比较自然,另一方面,对方程意识的渗透也较为及时。

在探究活动时,通过学生想想、议议,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
题:“(1)●、□、△、★各表示什么数?(2)怎样解答这些数?( 3)你的依据是什么?” 引导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交
流探究的结果。

其中的加减法关系式和乘除法关系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书写解题的过程,时时处处为后面学习解方程作准备。

而竖式中未知数的求得,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

练习部分,分为三个层次。

第 1、2 题,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而且,可以建议学生书写解题的过程,说说解题的依据。

第 3 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完成。

第 4 题,属于拓展提高题,建议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完成。

最后的课堂总结,仍采用自主交流的方法。

让学生自主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通过交流,巩固和强化学生们已达成共识的知识,学生也可以进一步集思广益,举一反三,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2(1)小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小数的性质。

2、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环保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小数点移动。

2、正确进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用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学生独立完成
(1)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数:
6.2580000 =();0.0200=();50.00=()
(2)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7.43 =();20.3=();167=()
2、小结:小数部分末尾添上“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

..
[ 说明:通过一系列的习题,复习小数的性质,深化学生对小
数性质的了解,为之后复习小数点的移动做准备。

]
二、基础练习
1、填空
5.63 ×100 (); 2.03÷1000()
70.87 ()70870; 5.3()0.053
()× 1018.3;()÷ 10 0.27
小结 :
小数点的移动:
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
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当位数不够时,就用“ 0”补足。

2、单位换算
3.3m=()cm2250ml=()l
13.05t=()kg5678dm2=( ) m
2
4.3 元=() 分7356g=()kg
135647m=( )万
小结: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进率。

3、问题解决
摘苹果了 ! 果农第一次摘了5380 千克,第二次摘了 5.93 吨,哪一次摘得比较多?
(1)单位换算
(2)比较
(3)得出结论
[ 说明:习题层层递进,慢慢增加难度,有一定的坡度,使得学生能
够比较自如地解答,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
三、综合运用
1、简要介绍有关“湿地”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
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从而懂得爱护大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

2、出示一系列有关条件,并提出:保护区的区域面积有多大?
(1)说一说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列式计算 165.92+10.7+64.93=241.55(平方千米)
(3)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
3、提问:保护区的堤外面积有多大?
(1)说一说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列式计算 326-241.55=84.45 (平方千米)
(3)分析计算出错的原因
4、试一试:
①根据提供的条件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小组内进行交流。

③选择几个喜欢的问题计算。

[ 说明:通过学生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能够使学生的
思路更加清晰;让学生自己根据条件来提出问题则能提高学生
学习的兴趣,增加课堂学习的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理解有关“湿地”的知识 ,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使教学不单单是“教”和“学”
的过程,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
四、拓展练习
小胖和妈妈去超市购物,具体价格如下:
物品钢笔书包牛奶手帕球鞋
价格(元) 10.6 28.522.7 1.825.0
如果妈妈带了100 元买这些东西够不够?如果够,剩下的钱够不够
再买一支钢笔?
[ 说明:设计这样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通过去超市购物这一
情景了解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是有用的。

同时深化本堂
课所学内容。

]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 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对知识有系统
的梳理,对于学生所欠缺的地方,教师也能够比较快地掌握学
生的情况。

]
教学设计说明
本堂课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小数乘除法做准备。

首先,第一部分是通过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这两类练习来复习小数的性质,旨在为之后的小数点的移动这一内容的复习作铺
垫。

其次是小数点的移动,通过练习熟练掌握一个小数乘(除以)10,100,1000,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紧接着进行单位换算的练
习,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结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进率;低
级单位化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在综合运用部分,简要介绍有关“湿地”的知识,通过情景引入,复习小数的加减法,通过分析错因和试一试,培养了学生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复习过程中向学生宣传环保,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的拓展练习联系生活,通过去超市买东西这一现实情景,提出跟生活有高度相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认识数学是有用的,为现实服务的,体验数学的生活化,增
强了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2) 小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理的方
法进行计算。

2、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2、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

教学用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平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1、计算
15.6+18.76 -1.249.56 -3.96+8.905
10.1 -3.49+6.5180 -19.4 -8.09 -3.51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数
18.76 -3.47 -0.53 5.26+4.43+0.74
32.17 -0.46 -4.170.9+1.08+0.92+0.1
3、问题解决
⑴ 小巧所带的钱,如果买一本 1.2 元的书,剩下 0.8 元,如果改
买一本 0.48 元的书,可剩下多少元?
⑵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小亚跳过了 1.1 米,小胖跳的高度比小亚低
0.05 米,小丁丁跳得比小胖高 0.25 米。

小丁丁跳过多
少米?
[ 说明:通过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小
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用简便方法运算能够锻炼学生根据题
目特点选择合理得方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
二、情景导入
1、出示情景
小丁丁的作业被墨迹弄脏了,你能帮他找回失去的数吗?
()+9.32-36.49
=()-36.49
=30.71
2、小组讨论,尝试解答
3、交流:先求什么数,再求什么数。

(说清楚计算过程)
(1)30.71+36.49=67.2被减数 =减数 +差
67.2-9.32=57.88一个加数 =和- 另一个加数
(2)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借助竖状算图这一工具帮助理解解题
的过程。

(3)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57.88+9.32-36.49=30.71
[ 说明:创设情景:帮助小丁丁找回失去的数,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希望能够学生间的交流产生激烈
的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对于学困生,教师借助竖状
算图这一工具帮助理解,真正使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

]
三、尝试练习
1 、先求出方框里的数,再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91.1- □+83.7=9036.01- (7.63+ □) =21.6
(1)让学生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如: 90-83.7=6.336.01-21.6=14.41
91.1-6.3=84.814.41-7.63=6.78
(2)建议学生利用树状算图帮助理解。

2、用计算器求方框里的数
43.99+ □-32.7=50.387- (□ -2.68 )=45.54
3、练一练
一根绳子长 4 米,第一次剪去一些后,第二次又剪去 1.65 米,最后还剩 75 厘米,第一次剪去了多少米?
数量关系:总长度 - 还剩 - 第二次 =第一次
75 厘米 =0.75 米
4-1.65-0.75
=2.35-0.75
=1.6 (米)
[ 说明:巩固练习,熟练掌握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

用计算
器计算主要是为了领略现代科技的便捷性 , 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
好的验算习惯。

]
四、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张五( 1)班部分学生的身高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五( 1)班部分学生身高统计表
姓名李强于洁刘穗张超王敏
身高(米) 1.48 1.53 1.55 1.61 1.40
1、以上学生的身高总和是多少?
2、最高学生和最矮学生之间的身高差多少?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 同桌间尝试解决 )
[ 说明: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
计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 说明:让学生自主交流,回顾、总结解题步骤,梳理知识,
反思解题思路。

]
教学设计说明
本堂课是五年级第一学期《小数》的第二课时,既有对小数加减法的复习,也有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这一新的知识点。

首先,设计一些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及简便运算题,帮助学生巩固小数加减的运算能力,为之后学习借助树状算图用逆推法求方框里的数做铺垫。

在导入部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小丁丁的作业本被墨迹弄脏了,需要同学们帮助他找回失去的数,创设这一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到课堂之中。

并且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解题的能力。

然后尝试练习求方框里的数,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思考的过程,然后教师可以建立学生画竖状算图来帮助理解。

要求学生用计算器检验,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也可以让他们领略现代科技的便捷性。

第三部分的拓展练习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题的
能力,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诚。

在之后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最后的总结是通过学生的自主交流,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明确解题思路。

2.1(1)小数乘整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景,初步了解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意义,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初步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出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能初步利用小数乘整数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小数乘整数的乘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出示 P7 例 1 题(略)
谁能列出算式?并估算一下结果。

学生算式:4dm ×2.6dm=估算:4×3=12d㎡
2、观察算式中两个因数有什么区别?(揭题:小数乘整数)
[ 说明:通过观察两个因数的区别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又通过估算,知道积的取值范围,同时也了解了估算是检
验计算正确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
二、探究新知
例 1、 4dm ×2.6dm 怎样计算呢?学生先小组交流,尝试计算。


后翻开课本,了解不同算法。

1、介绍小胖、小巧、小亚的算法:
小胖:图略。

8 个1 d㎡=8 d㎡24个0.1 d㎡=2.4 d㎡
8 d㎡+ 2.4 d㎡=10.4 d㎡
2.6 dm=26㎝,
小巧:因为4dm=40

所以 4dm×2.6dm=40㎝× 26 ㎝=1040c ㎡=10.4 d ㎡小亚:4 × 2.6 =4×2.6 =4 ×26÷10
×10÷10=104÷10
4×26= 104=10.4
2、学生观察讨论:小巧和小亚的算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的。

你更喜欢哪种算法?
3、试一试:先估算,再计算:
6×0.9 1.8×27×3.5
[ 说明:这一过程是整数乘一位小数,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理的探究过程
之中。

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
例 2: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电梯速度是0.007 千米 / 秒,从底层到上球体室外观光层需要37 秒,上球体室外观光层高多少千米?
学生列式: 0.007 ×37=
=259÷1000
0.007 × 37= 0.259
×1000÷1000
7×37 =259
竖式计算:
3737
× 0.007×1000× 7
0.259÷1000259
2、讨论:计算小数乘法时跟什么有关?
练一练:先想一想整数乘法,再计算:书P9 最后一组
3、通过练习,你有什么发现?(提示积中小数的位数与因数的联系)小结: 1、小数乘法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
2、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4、学生自学 P10 例 3 (先估算,再计算)
[ 说明: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利用因数与积的
变化的规律进一步来探索小数乘法的算理。

]
三、巩固练习
1、竖式计算 P10
2、根据 18×26=468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8 ×26= 18 ×0.26= 0.18×26=()×()=0.468(练习说话:因数的小数位数只有两位,所以积的小数位数也是两位)[ 说明:变式练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思维和探索
的空间,学生在自主迁移和强化巩固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建构。

]
四、课堂小结
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1、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2、因数的小数部分有几位,就在积中从左往右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 说明:通过回忆总结,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

]
五、作业布置
1、练习册
2、预习例 4。

[ 说明:通过练习与预习,提高计算正确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力求改变以往计算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少,以计算技能的培养为主,以正确计算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方法,而是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运用过程中。

探究新知时,引导学生估算,初步知道积接近于几,知道估算能
有助于提高计算正确率,从而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和多向探索,去发现和创造
小数乘法的算理和不同的算法,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排竖式时,教师有意思的点拨排竖式的技巧,并提供时间
讨论怎么排竖式更合理,让学生在尝试和验证的过程中了解去掉小数点数位多的因数放在竖式的上面。

从而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思维能力、合作探究
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使数学思想方法得到渗透。

2.1(2)小数乘整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学会解决小数乘整数过程中积末尾有0 的计算。

3、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整数(积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小数乘整数积末尾有0 的处理。

教学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2、竖式计算
7.34×617×0.210.08×33
3、揭示课题:小数乘整数
[ 说明:通过回忆计算方法和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 P11
小胖有 80 元,他想买 20 枚邮票,每枚 4.2 元,请你帮忙估算够不够?应该要多少元?
学生讨论并估算: 4×20=80
4.2×20>80得出钱不够
2、学生列式,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

3、交流: 4.2 ×20=
方法一:×10
4.242
×20×20
4040
8080
84.0÷10840
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小数部分末尾的“0”可以去掉)
方法二:
4.2
× 2 0
84.0
4、讨论:哪种方法更简便?在积中点小数点应该注意什么?
5 、尝试: 25×0.42=
6、小结: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碰到积
部分末尾有 0,应该先点小数点,然后再把积中小数部分末
尾的 0 去掉。

[ 说明: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单一的算理算法及技能训练,
学生深感计算枯燥、错误百出。

本环节在推进过程中力求先让学生独
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探究、验证、解决,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使其通过个体思考,小组或全班交流逐步得出自身认可的计算法则或规律,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
三、巩固练习
1、用竖式计算。

书P11
学生板演,核对,提醒:先点小数点,再去0。

2、猜一猜积是几位小数?
23 ×0.15= 70×2.13= 6.8×50=
3、根据 735×20=14700,直接写出得数:
7.35×20=0.735×20=0.0735×20=7.35×2=
735×0.2=73.5×200=()×()=14.7
[ 说明:设计的这组专项性习题,以进一步强化积中的小数位数
和因数的关系。

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练习 3 最后一题安排了一组开放性练习,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落实,也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探索能力得到训练。

]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跟前一节内容有什么区别?计算时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 说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归结到
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
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 P3
[ 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解决在计算过程中积末尾有 0 的计算。

内容看似简单,但在以往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错误的情况,原因:一是排竖式时没有处理好末尾有 0 的因数的位置。

再是在积上点小数点时把顺序搞错,经常会出现先去 0 再点小数点的错误现象。

因此,在新课探索过程中,教师不包办,不暗示,不替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再让小组合作讨论。

在交流
过程中会出现 2 种不同的竖式形式,教师有意识的启发学生那种竖式
更合理,并说出原因。

在处理积末尾的 0 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供广
阔的思考空间与交流机会,鼓励学生说理,验证。

从而得出先点小数点再去 0 的计算技巧和方法。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
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数乘小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笔算简单的小数乘小数的乘
法。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他们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
抽象概括能力,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行交流。

2、提升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感受数学探究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概括出计算方法。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用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复习旧知
师:小巧搬新家啦,这是她家房间的建筑平面图。

客厅长 3.21 米,宽 5 米,你能计算出它的占地面积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客厅面积: 3.21 ×5=16.05 平方米,先按照整数乘法进行计
算,因为 3.21 是两位小数,在积中从右往左数出两位,点上小数
点。

所以积是两位小数。

2、揭示课题
师: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小数乘整数的乘法。

现在小巧的房间,
长4.1 米,宽3.2 米,它的占地面积又有多大呢?谁来列出算式。

生: 4.1 ×3.2=
师:“4.1 ×3.2 ”和刚才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小数乘小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乘小数”的乘法。

(说明:从计算“房间的面积”这个生活原型引入,突出数学与
实际生活的联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计算房间面积
过程中,既复习了已有知识,激活了新知的生长点,又引出了
“小数乘小数”的新的数学问题,给计算教学增添了浓郁的现实
意义。


二、探究新知
1、尝试计算
师: 4.1 ×3.2= ?你能否用已经学会的本领解答这道题?如果有
困难可以先估一估它的结果。

生:独立尝试
2、呈现资源
可能有:(1)估算: 4m×3m =12 m2
面积比 12 平方米大。

(2)12 个 1 m2=12 m2
11个 0.1 m2=1.1 m 2
2个 0.01 m2=0.02 m 2
2
12+1.1+0.02=13.12 m
(3)单位换算: 4.1 m=41dm
3.2 m=32 dm
41×32=1312 dm2=13.12 m2
(4)4.1 ×3.2=41 ×32÷100
=1312÷100
=13.12
(5) 4.1(6)4.1
× 3.2× 3.2
8 28 2
123123
131.213.12
⋯⋯
3、质疑明理
师:同一道算式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你能很快的判断一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说出你的理由。

生:利用估算进行判断(5)是错误的。

师:其它的方法你都看懂了吗?不懂的可以提出来,看懂了也可以提问题考考大家。

生:小组讨论,个别提问,全班交流
( 1)提问:(集中提问,一起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