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阅读理解小窍门【英语阅读的新武器——语法隐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阅读理解小窍门【英语阅读的新武器——
语法隐喻】
英语阅读的新武器——语法隐喻摘要:本文从语法隐喻的两种类型入手阐述了语法隐喻造成的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困难。

旨在说明正确理解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并将一些复杂语法隐喻还原为一致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语篇,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阅读;语法隐喻对“阅读”一词学界有很多种诠释方法,在此姑且不论,我们可以把它简单地理解为识别。

阅读不是直接的交际活动,它是一种在作者与读者之间间接进行的书面交际活动,是读者利用英语快速获取各种信息的有效途径。

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译的基础。

在语言学习中,特别是外语学习中,阅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英语学习者将很多精力花费在提高阅读能力上,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将提高阅读能力置于很高地位,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课题。

今年来,学者们也致力于钻研出更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以便后来者少走弯路,尽快掌握英语阅读,关于阅读技巧的书籍和宝典也层出不穷。

本文语法隐喻的角度出发,试为阅读理解提出一个
新方法,即正确理解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并将一些复杂语法隐喻还原为一致式,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语篇,提高阅读能力。

1.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 Halliday很早就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他认为语法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Hailiday在1985年指出,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这两个类别分别代表了一个给定意义的两种表达变异,一致式(congruent form),即通常所说的“平白体”literal)语言,和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即与一致式相对应的,在某种程度上经过了“转义”(transferred)的语言。

韩礼德1993年分析科技语篇时,借用了雅式(Attic)和土式(Doric)两个概念来替代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

在对“一致性”概念的进一步解析上,韩礼德谈到,“让我们首先回到一致性表达形式。

请注意,一致性是指语义和语法层面在他们共同进化的起始阶段的相互关系”。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符号学系统,由表达层和意义层构成,分别表现为词汇、语法(lexicogrammatical)和语义(semantic)形式。

一般情况下语义层的实现是和特定的表达层相对应的。

这种语义和语法之间的固定对应关系被称为一致性关系(congruent relationship)(Halliday,1996)。

他把从意义到实体的过程看作是一个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进而到音系层的多层体现过程。

他认为,对每个语义形式而言,在其从语义层到词汇语法层之间的各种体现关系中,至少有一个“一致”的体现形式,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另外一些被转义的“非一致”式,或称为隐喻式(王馥芳,2001)。

在一致性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

但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发现原关系的变化,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

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

例如将The brake failed和Brake failure,前者为非隐喻形式,其中的the brake,是表示参与者的名词,failed则是表示物质过程的动词,但在后一个句子中被转化成了名词短语,就成了隐喻式。

他(1985)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

他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之后又一直试图修正和完善他的语法隐喻理论,进而对语法隐喻进行了重新整理和归类,提出了13种语法隐喻,试图抹去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的界限,并将语篇隐喻也吸纳入内。

这样使得语法隐喻的解释面扩大了(闫静,2008)。

概念隐喻涉及到及物系统中六个过程的转换以及与过程相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改变。

及物系统包含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
存在过程。

若过程的选择与现实情形一致,则表达往往是一致式的,即非隐喻的;若过程选择刻意偏离现实,则表达往往是非一致式的,即隐喻的。

例如:(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其中,they是动作者,arrived
是表物质过程的动词,at the summit是表地点的环境成分,on the fifth day是表时间的环境成分,这是与现实情形相
一致的表达,是非隐喻的。

将之转换为下面的表达式(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这里物质过程变成了心理过程,the fifth day由环境成分变成了心理过程的感知者,物质过程变成了被感知的现象,这种表达显然与现实的情形相去甚远,为非一致式的表达,即隐喻的表达。

人际隐喻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种。

言语交际总的来讲分为两类:交换信息和交换物品与服务。

相应地产生了四种基本的言语功能,即陈述、提问、命令和提供。

在一般情况下,陈述语气表陈述,疑问语气表提问,祈使语气表提供和命令,但在实际的交际中,由于各种语境因素的作用,讲话人常使用一种非一致式的语气来表达和完成各种功能。

例如(3)Can you pass me the salt? 这是疑问语气,但讲话者并不真正关心听话人是否有能力来帮助他把盐递过来,所以并非旨在完成提问的言语功能,而是代替祈使句行使命令的功能,这种疑问语气表命令较之祈使语气更加委婉、礼貌,易于为别人
所接受。

这就是语气隐喻,即在体现言语功能时,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常规的语气,而是采用别的语气以适应语境达到特定的效果。

我们把这类语气变异现象,即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称为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所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

显然,在语气隐喻中,语法范畴和语义特征已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种语气同时体现了两种或多种言语功能。

在表达情态意义时也同样会出现语法隐喻的情况。

情态有四种取向: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非明确客观与明确客观。

其中明确主观和明确客观一般由一个小句来表达,明确主观由一个表心理过程的小句表达,如:“I think that…”明确客观由一个表关系过程的小句来表达,如:“It is possible that…”这两种形式都是隐喻性的,,因为它们将情态动词和语气状语级转移成为一个小句。

例如(4)Mary will know.一般来说,情态由副词,情态动词,或者一些其他的谓词形式来实现,这种形式是一致式,而(5)I think Mary knows.这里意向由一个小句“I think…”来实现,这是非常规的,即隐喻式。

(1,2,4,5引自廖巧云功能语言学课件) 2.个案分析隐喻模式是成人语篇的特性,只有儿童的语篇才有可能不出现隐喻,隐喻提示着思维的复杂与抽象。

几乎所有的阅读语篇都包含着语法隐喻,熊学亮先生考察了学生二语写作中语法隐喻的使用情况,得到的结论是二语习得中语法隐喻的个体发展遵循了
从一致式到隐喻式的规律。

制约这种正迁移的是学生的二语语言水平。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生对语法隐喻的理解直接制约着其对语篇的理解和驾驭程度。

例如:(6)My manners, my status, and my ego were attacked and crushed by a German in an instance where thirt y years’ residence in this country and excellent command of English had not affected German definition of intrusion.(6引自《泛读教程》,王守仁编著)这句
话的大意是作者的自尊心在一次经历中受到一个德国人的打击,这个德国人虽然在美国生活了三十年,并且能够很好地使用英语,但这仍然没能改变他德国式的对打扰的定义。

这段文章的阅读难点在于名物化程度较高,其中residence、command、definition等都是被名物化了的,
“汉语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学生即便知道单词如何变形,却难以理解这种变形所带来的信息的增添与丢失,造成阅读理解上的困难。

一般说来,当动词名物化时,语义密度加大,一些信息反而被隐藏了,如动词时和体的信息会被隐藏起来”(闫静,2008)。

如果能恰当理解其中的语法隐喻,并将一些复杂隐喻式还原为一致式,就能准确理解文章。

将residence还原为had resided,command还原为commanded,definition还原为defined,这些时体信息可以
通过上下文语境来还原。

但名词词组“thirty
years’residence in this country”的还原则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在名物化的过程中施动者被隐去,形成一个隐主语,根据最近距离原则才可确定“a German”作为控制语或施动者,因此这个名词短语可还原为“The German had resided in this country for thirty years.”将“‘thirty years’residence in this country”正确还原后,整段文章就一目了然了。

上述的语法隐喻属于概念语法隐喻,下面我们再看人际语法隐喻,例如: a. You should come here at once. b. Could you come here at once? c. Come here at once! 这三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命令”功能。

a直接用祈使语气,是“命令”功能的一致性体现。

b和c则分别采用了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来体现“命令”功能。

就是“命令”的隐喻式。

如果读者在遇到上述b和c时不仅正确理解了其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还结合上下文猎取了作者的命令口气,那么对于其所在的整个语篇理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又如:(7)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idea was a commonplace long before Nats were born. (8)This example represents the proposition as only one of a range of possible positions.(7,8引自廖巧云功能语言
学课件)这两个例子都是非明确客观的表达,但因为没有看到“I think”,“I believe”等词,阅读者很难把它们同作者看法和作者态度联系起来,如果可以将其还原,从上述两个例子看出作者的情态趋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文章。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
化,以体现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

常用来体现情态意义的名词包括:possibility, probability, likelihood, certainly, unusualness, regularity, typicality, intention, desire, determination, need, obligation, regulation, compulsion,等等。

这些名词将情态意义建构成一个使人难以
质疑的“事物”,结果就掩盖了情态的来源,使之具有明确客观取向。

读者在阅读时如能将这些词语与作者的情态趋向结合起来,理解起来就会更加轻松,理解也就更准确了。

3.结语语法隐喻是造成阅读理解困难的一个原因,很多文章的晦涩难懂就是因为文章中使用的隐喻式太过密集。

正确理解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并将一些复杂语法隐喻转化为一致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语篇。

语法隐喻为攻克英语阅读的难题提供了一个新武器。

参考文献: [1] 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nd
Arnold,1985 [2]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
概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管振彬.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J].湖南教育学报.2005(5) [4] 王馥芳.‘语法化’理论和韩礼德的语法隐喻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1(2) [5] 闫静.从语法隐喻看英语阅读的难点[J].前沿.2008(5) [6] 朱永生、严世清.语法隐喻理论的理据和贡献[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