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C反应
蛋白的影响
孔喻宁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收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00 mg组、150 mg组,每组40例.阿司匹林300 mg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300 mg阿司匹林口服;阿司匹林150 mg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150 mg阿司匹林口服,观察2周.治疗前、后第3、7、14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抽取静脉血检测CRP水平.结果与150 mg阿司匹林组比较,急性期给予300 mg阿司匹林更有效地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CRP水平(P<0.05);不增加出血风险,但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给予300 mg阿司匹林能更有效地降低CRP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期刊名称】《重庆医学》
【年(卷),期】2012(041)034
【总页数】2页(P3650-3651)
【关键词】阿司匹林;急性病;脑缺血;卒中;C反应蛋白
【作者】孔喻宁
【作者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内科,401120
【正文语种】中文
脑卒中(stroke)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1-2]。

高血压
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40%~50% 脑卒中的发生归因于高血压[3-6]。

C 反应蛋白(CRP)作为血清炎症的标志物,随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发生动态的变化,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CRP与急性缺
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作为独立的评价指标及预测因子[7-11]。

至目前为止,阿司匹林仍然是中国指南中惟一推荐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使用的药物,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及抗炎作用。

为探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对已错过溶栓时机或具有溶栓禁忌证的处于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了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恢复及CRP的影响的研究,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2011年本院住院80例患者。

入选标准:(1)从发病至入院在2d内,最终经头颅CT证实有脑梗死并排除脑出血;其中梗死面积的计算
参考文献[12];(2)患者无意识障碍、查体合作、吞咽功能正常;(3)因错
过溶栓的时间窗或有溶栓的禁忌证;(4)将试验目的告知患者后患者自愿参加临床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5)年龄小于80岁。

排除标准:(1)伴有严重意识
障碍的患者;(2)无法合作者;(3)既往有阿司匹林过敏史,有明确的消化道
出血或其他部位出血者,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4)合并严重感染,肿瘤,新发的外伤及免疫系统疾病者;(5)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患者;(6)血压
不能控制,收缩压高于180mm Hg,舒张压高于110mm Hg。

符合以上标准的
患者共入选8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300mg组和阿司匹林150mg组,每组40例。

1.2 方法在基础治疗下,阿司匹林300mg组入院后即给予每天口服300mg阿司匹林,1次/天;阿司匹林150mg组给予每天口服150mg阿司匹林,1次/天;观察时间为2周。

1.3 观察指标(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3]:治疗前,治疗后3d,治疗后7d,治疗后14d进行NIHSS评分;(2)按照《脑卒中患者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3)治疗前,治疗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CRP水平;(4)一般检查:入院后行头颅CT,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主要是关注有无消化道及其他系统的出血和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反应等。

1.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
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增加18%以上。

死亡。

有效率=(基本痊愈倒数+显著进步倒数)/总例数×100%[14]。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
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各组
间均数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组一般资料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平均年龄,
发病距入院时间(按小时计算),梗死面积情况,血压、血脂、血糖水平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NIHSS评分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3d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有所上升。

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前均有所下降,但两组评分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4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下降,与治疗
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CRP的影响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液中的CRP水平比
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过3d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RP水平均有所上升,但高剂量阿司匹林组上升幅度较小。

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CRP水平略
有下降,但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4d后,两组患者CRP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同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的影响经治疗14d后,
阿司匹林300mg组显著进步者5例,进步者23例,无恶化11例,1例恶化,
总有效率为70%;阿司匹林150mg组显著进步者4例,进步者21例,14例无
恶化,1例恶化,总有效率为62.5%,经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对比了150mg与300mg剂量对NIHSS评分,CRP水平及临床疗效
的影响,并观察了两种剂量下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300mg阿司匹林更有效地降低NIHSS评分,降低CRP水平,但不能显著提高临床的有效率。

NIHSS作为一种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量表,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和应用。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NIHSS评分与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及脑梗死患者的预
后有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转归的重要评价指标。

本研究证实,与150mg阿司匹林组比较,300mg阿司匹林组能在急性期内更有效
地降低NIHSS评分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脑卒中发生的病理机制为脑动脉的粥样硬化。

炎症和氧化应激机制则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其实是一种血管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血栓事件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RP主
要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相非特异性的炎症标志物,主要受白细胞介素-6(IL
-6)刺激而产生。

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CRP可沉积在动脉壁上,与补体复合物和泡沫细胞共同存在,由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使自由
基大量释放,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加重。

因此,目前认为CRP不仅是一种炎
症标志物,在急性血栓事件的发生、发展中还可作为独立的预测和评价指标而存在。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机体的炎症水平,其中包括降低CRP水平,但是否具有剂量依赖性,是否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目前并无太多的
依据。

而本研究发现,在严格排除由于感染、炎症、组织坏死、外伤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等的影响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血浆中CRP的水平。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300mg阿司匹林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比150mg剂量更有效地降低NIHSS评分,降低CRP水平,但未能显著提升治疗2周的临床
疗效。

原因可能与样本量太少及观察的周期较短有关,应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延长观察的周期。

[1]魏立春.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24(6):4038-403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73. [3]张彬,赵玉武,孙晓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1,3(3):186-189.
[4]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J].包头医学,2010,34(1):1-3.
[5]刘冰,李卫,胡泊,等.中国35~45岁人群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2):187-192.
[6]Sun Z,Zheng L,Xu C,et al.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and,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Mongolian and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J].Int J Cardiol,2008,128(2):250-
254.
[7]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9,340(2):115-126.
[8]Hansson GK.Inflammation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artery disease [J].New Engl J Med,2005,352:1685-695.
[9]刘小军,廖贻刚,毛政康,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1):2018-2010.
[10]Labarrere CA,Zaloga GP.C-reactive protein:from innocent bystander to pivotalmediator of atherosclerosis[J].Am J Med,2004,117(7):499-507.
[11]樊云峰.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荟萃,2010,25(4):339-340.
[12]麦觉,欧昌汉,陈以贵.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3):134-135.
[13]Kostoulakos PM,Thomas CE,Yanoschak JL.The NIH stroke scale as a guide to swallow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J].Neurology,2005,64:A370-371.
[1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315.
【相关文献】
[1]魏立春.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6):4038-403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
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3):67-73.
[3]张彬,赵玉武,孙晓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1,3
(3):186-189.
[4]王颖,齐晓飞.我国各地脑卒中流行病学调查近况[J].包头医学,2010,34(1):1-3. [5]刘冰,李卫,胡泊,等.中国35~45岁人群高血压前期检出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2):187-192.
[6]Sun Z,Zheng L,Xu C,et al.Prevalence of pre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and,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Mongolian and Han Chinese populations in Northeast China [J].Int J Cardiol,2008,128(2):250-254.
[7]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1999,340(2):115-126.
[8]Hansson GK.Inflammation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artery disease[J].New Engl J Med,2005,352:1685-695.
[9]刘小军,廖贻刚,毛政康,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1):2018-2010.
[10]Labarrere CA,Zaloga GP.C-reactive protein:from innocent bystander to pivotalmediator of atherosclerosis[J].Am J Med,2004,117(7):499-507.
[11]樊云峰.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荟萃,2010,25(4):339-340.
[12]麦觉,欧昌汉,陈以贵.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3):134-135.
[13]Kostoulakos PM,Thomas CE,Yanoschak JL.The NIH stroke scale as a guide to swallowi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J].Neurology,2005,64:A370-371. [14]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315.
doi:10.3969/j.issn.1671-8348.2012.34.0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