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性科学与性教育(上课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性科学与性教育
Ⅰ绪论
第一节生物与性
性(sex),是生物界存在的普遍现象。

动物有雄性和雌性,各具不同的性器官,通过受精以繁殖后代。

同样,在植物界,也有、雄性的存在。

在能开花、结果的植物中,雄蕊是雄性器官,雌蕊是雌性器官,通过授粉,进行受精,以繁殖后代。

生殖(reproduction),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任何生物个体不会因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生物种系的消亡,因为生物体能繁殖后代,从而使种系得以繁衍延续。

有生命就有生殖活动,如同有生命就必然要进行新陈代谢,它们都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性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在某些低等的动物和植物,其繁殖方式为营养繁殖与无性生殖,其后,出现了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是生命进化中的重大飞跃。

而到了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性活动已不仅是生殖活动。

人类的性行为具有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方面的特征,这与动物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但它又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一、生物繁殖方式的发展
生物界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vegetative propagation)、无性生殖(agamogenesis)和有性生殖(zoogamy)。

单细胞生物,可通过细胞分裂,分成两个子细胞,各形成一个新个体;有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又可通过断裂、出芽形成新个体,这些都属于营养繁殖。

而生殖,是指那些需专门产生生殖细胞以发展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生殖分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者各有不同。

在无性生殖,一个生殖细胞就可长成一个新个体;而在有性生殖,则需两个异性生殖细胞成对地配合后,才可长成一个新个体。

生物界的发展,是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就繁殖方式的发展、性的进化来说,无论是动物界还是植物界,都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一)植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
(二)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
在动物界,繁殖方式的发展是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从体外受精到体内受精,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从卵生到胎生的。

低等动物一般为无性生殖,或者是无性与有性的世代交替式生殖。

在多细胞动物进化过程中出现了有专门产生雄性配子(在有性生殖中,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有配合能力的生殖细胞,这些细胞称为配子)的器官----精巢,以及专门产生雌性配子的器官----精巢。

较低等的动物,如扁形动物、某些环节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在一个个体上可同时有精巢和精巢,称为雌雄同体。

雌雄同体的动物,由于精子和卵子通常不是同时成熟,故大多数不能自体受精,需不同个体交尾而受精。

一般高等动物均为雌雄异体。

低等动物在水中受精,即将精子和卵子释放到水中,在水中受精,或释放至水中的精子,通过雌体的呼吸作用等随水流进入锶腔或输卵管,在其中受精。

较高等的动物,不在水中受精。

在陆生条件下,雄性配子排出体外后很易干涸,故有些动物可形成囊状的精子托,精子置于精子托内,排出后能引诱雌性来排卵以受精。

有些动物经过演化,在雄性形成一个特殊的器官----阴茎,雌性体内形成交接囊,这样,雄性借阴茎可把精子直接送入雌性体内受精等等。

在高等动物,不仅分为雌雄两性,而且随着进化,形成日臻完善的两性不同的外生殖器和内生殖器,雌性动物出现了让胚胎得以良好发育的专门器官----子宫。

很明显,对种族繁衍来说,胎生动物的胚胎在母体内发育,比卵生动物的胚胎在体外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发育要优越得多。

在哺乳动物,哺乳器官的形成,更使出生后的子代能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母乳哺育和母性照料。

二、有性生殖的生物意义
有性生殖是生物进化的重大飞跃,对物种的繁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无性生殖。

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生殖细胞,生殖细胞无须两性结合,就可长成一个新个体,这种繁殖后代的方式,比有性生殖简捷得多,可迅速增加新个体,最大限度地扩大物种的个体数量。

但是,如果在一个种系中,所有个体的遗传特性都是一致的(无性生殖的结果必然如此),那么,无论它的数量多么大,一旦当环境发生危及它们生存的变化时,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这对种系的繁衍是非常不利的。

相反,在繁殖过程中,若能进行遗传物质的重组,使后代在遗传特性上能出现多样的变异,就可大大增强种系的适应能力,有利于生存竞争。

而有性生殖,正可满足此种要求。

在有性生殖的生物(包括人类),雌性生殖细胞和雄性生殖细胞,在成熟期,须进行减数分裂,方可形成精子和卵子。

经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精子和卵子),其遗传物质减为体细胞的半数,变为单倍体,即它们有单倍数(n)染色体,而体细胞则是双倍体,即有双倍数(2n)染色体。

但此后,在受精过程中,单倍体的雌性配子和单倍体的雄性配子相结合(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合子)。

于是受精卵的染色体数又恢复了原来父母系的体细胞的双倍数。

因此,有性生殖的物种,在繁殖过程中仍能保持种系的稳定,新个体能保持着种系的遗传特性。

但是,维持种系的稳定,只是有性生殖的特点中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可提高物种的变异性,导致后代的多样性,使个体之间有差异,加强了种系的适应能力。

为什么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可导致后代的多样性?因为有性生殖的新一代个体同时接受了雌雄两亲本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雄性配子(即精子),另一半来自雌性配子(即卵子),也就是说,子代同时继承着父系和母系两方面的遗传物质的分离(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与混合(通过受精作用产生受精卵)。

正是在种族繁衍上这种双亲的遗传物质的混合、分离、再混合、再分离,一代一代地进行,造成了每个个体的多样性。

由于生殖细胞在成熟过程所进行的减数分裂,在载有遗传基因的染色体减半时,染色体的分离过程可能发生染色体的某一片段互相交换然后再连接上,因此分离后的每一染色体所载的遗传基因有可能是改变了的;同时,在减数分裂中,每一个成熟的精子或卵子,其所含的亲本的半数染色体是任选的,这样一来,由于染色体的混合、分离、再混合,就导致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虽然是同一个物种,但在遗传上总是不完全相同的,各个个体之间是各种各样的。

如果再加上自然界存在突变现象,即在此过程中可产生突变的基因,可以说,有性生殖所产生的每一个新个体都是不会重样的。

这与无性生殖那种后代子孙与亲代之间只不过是简单的复制有极大的不同。

有性生殖的这种作用,对种族的整个群体来说意义十分重大。

由于个体的多样性,种族就能面对环境的挑战,具有圈套的应变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所生存的环境,使其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优势,不被淘汰,从而使种族得以更加繁荣昌盛。

三、人类的性
在人类,性和性行为是生物进化的必然。

人类也有两性之别,两性具有不同的生殖器,具有诸如体形、声音等的两性差异,性激素也各有特点,性染色体男女各不相同。

在性功能发育成熟后,两性均会按生理规律发生各种性活动。

人的上述特点,和高等动物没有多大差别,这是人类所具有的生物学上的性。

但是,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具有发达的脑。

人类不但有生理活动,更有丰富的心理活动。

人类的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支配。

例如,相同的性刺激,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可以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有的出现强烈的性要求,而有的却产生厌恶性心理,并不出现性兴奋,这种情况在动物是不存在的。

还有,人类是有社会生活的,一个人既是生物学上的人,又是社会学上的人。

人类的行为,包括性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会特征,受社会伦理道德所规范,受社会法规所制约。

人类的性活动,不能像动物那样只由生物学规律所支配,如果它不符合伦理、道德、法规的要求,就不能进行,要自我制约。

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乃至法律的制裁。

也就是说,人类的性,既是生物学的,也是社会学的。

人类的性行为具有心理
学的和社会学的特征。

由于人类的性具有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特征,故在两性差异上,不但有生物学上的差异,还有心理学上和社会学上的差异。

为了区分和研究这些差异,在性科学上使用了“性”、“性别”、“性角色”三个述语。

1、性是指男女两性生物学上的差异。

性的差异是由性染色体的不同决定的。

两性的特征性差异是生殖系统的不同,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解剖、生理方面的两性差异。

2、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心理学上的差异,如性格、气质、情感等等的差异。

表现在情绪和情感方面,男性显得粗犷,女性显得温情;在爱恋心理上,男性一般表现为爱别人,女性一般表现为被人爱等等。

3、性角色是指男女两性社会学上的差异,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表现男女差异的行为模式。

“角色”一诩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指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位置。

例如,家庭是一种“社会结构”,它就有如下一些特定位置: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及女儿等,每一个位置都有它特定的权利和义务,都是“角色”。

在社会上,一种角色(如“教师”)可由很多人承担,同时一个人也可承担多种角色。

如一位“教师”,他也是“男人”,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某学会的“理事长”,某杂志的“主编”等等。

“性角色”是指“男人”角色和“女人”角色,它是由性别差异而出现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社会分工中,有些活动通常由男性承担,有些活动则通常由女性承担。

其他,如家庭分工乃至娱乐、打扮、爱好等等,都可体现出来。

在社会生活中,男女两性各自展现出不同的形象,使性角色更合理地发展和完善,是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趋势的。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性角色是人们比较敏感的问题,如一个人的性角色活动与本身的身份不一致,将会遭到非议。

如那些被子嘲笑为“女人气”的男子,被贬称为“假小子”的女子,就是明显的例子。

一个人在生物学上的“性”与其在心理学上的“性别”、社会学的“性角色”,一般是一致的。

一个人在心理上把自己视为男人还是女人,心理学上称之为“性别同一性”,或称“性别自认”。

绝大多数人的性别自认和其生物学上的性是一致的,个别人却并不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那些要求用手术改变自己性别的“异性癖”者,以及那些“同性恋”者。

综上所述,人类的性活动并非像一般动物那样,仅仅是一种本能。

人类的性行为,已是一种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几种因素共同构成的复杂行为,特别是它受社会因素所制约。

正因为如此,进行性教育,特别是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不仅是人们自身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要求。

第二节学习性科学
由于人类的性具有与动物不同的、人类所特有的特征,特别是它受人类社会所影响、所规范,因而,性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一样,是人们所必需的,是应受到同样的重视的。

其实,从古到今,性教育一直在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公开地或非公开地进行着。

其中既有正确的性教育,也有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有害的性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有关性教育问题的态度被严重扭曲,甚至是否应开展正确的性教育也成了问题。

对此,必须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

一、学习性科学的意义
有关性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禁区,因而至今对诸如性行为等的了解还很不完备,性科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

在我国,由于封建思想意识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性科学知识讳莫如深,谈论性科学知识被认为是低级下流,有的竟把宣传性科学、提倡性文明,与西方宣传“性解放”、“性自由”相提并论。

越是神秘化,就越导致性愚味,那些错误的知识和错误的观念就更易辗转流传。

于是,许多有损身心健康,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也就由此而
生。

其实,性活动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人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性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于月经,性兴奋随之出现,逐渐萌发对异性的兴趣,男性也可能出现性冲动,出现手淫。

面对青春发育期的这些变化,如果性知识缺乏,加上自控能力较差,常常会使青少年处于迷惑、焦虑、恐惧之中。

如果懂得有关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知识,以及性心理知识和性心理卫生,就可以避免产生这些现象。

在成年人中,由于两性生活有许多关于生理需求的科学知识及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往往因为对性和生殖过程等的无知或恐惧,缺乏有关卫生知识,导致性生活不和谐,出现性障碍,产生各种与性有关的疾病。

而性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婚姻和家庭,这方面发生问题,会影响家庭的稳定和幸福,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后果。

因此,大力开展性教育----性科学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这还可从下述资料窥见一斑。

广州市1988年曾有单位举办过一次“爱情、婚姻心理生理咨询”,据183份咨询表的统计,因性无知而造成性心理障碍的有129名,居咨询问题的首位,占总数的69.9%,性变态者占7.7%,而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性障碍则为数很少。

在出现性心理障碍和性变态的咨询者中,文化程度不高,即只有中学文化程度者比例较大,女性占女性总数的70.6%,男性占男性总数的49.5%。

在年龄方面,20-40岁者占85.2%,其中又以20-30岁者占多数,为总数的57.9%。

这一统计数字表明,文化素质差,文明程度较低,缺乏性教育已造成严重后果。

在性功能障碍者中,有的因小时追问自己从哪里来,被母亲骗称是一个女人扔在后山被姥姥捡回的,从而憎恨女人心狠,发展到厌恶女人,产生同性恋的性变态;有的因性无知,极度害怕性生活而产生性障碍,以反过来引起配偶也产生性障碍,使家庭为此陷入不安。

在上述咨询者中,已婚的占总数的52.3%,其对社会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国内外对离婚案例的研究表明,实际上因性生活不和谐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占有相当的比例。

虽然性生活不和谐的原因很复杂,但缺乏足够的、科学的性教育,确是重要原因之一。

还要指出的是,我国1964年已基本消灭的梅毒、淋病等性病,这些年来又有出现,并且日渐增加,这就迫切要求加强性道德教育,同时要大力宣传有关由性接触而传播的疾病的卫生知识,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消灭诸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防止它们在我国的传播和流行。

还有,从这些年来有关犯罪方面的分析表明,犯性错误与性犯罪的青少年,在性犯罪者中所占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可见,在青少年中开展性道德与性科学知识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有人认为,既然“食色,性也”,它是人的天性,就可无师自通。

其实不然,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得好,他说“……‘本能’这个词对于人类的性行为,并不是一个很恰当的字眼。

整个说来,根据严格的心理学可以称之为本能的行为,只有婴孩的吸乳动作。

……严格来说,性行为并不是本能的,虽然存在着一种非有性行为而不能满足的欲望。

……所谓本能,并不是一种已经完成的动作,而是一种学习的冲动”,所以,必须进行科学指导,即性教育。

性行为是如此,性卫生更是如此。

我们要建设精神文明,就要使每个人具有完整的自我认识,即对自己的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几种属性要有起码的认识,从而有着健全的心理,去创造并享受有价值的人生,由这样的人组成的家庭和社会,就会显示出文明。

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并积极开展性教育,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二、性科学的内容和学习目的
性科学是研究有关性的科学。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性解剖学、性生理学、性发育学、性医学、性心理学、性行为学、性伦理学、性犯罪学及性教育学等等。

本章不拟全面论述性科学的所有问题,其内容主要为下述三个方面:一是介绍性的解剖生理、性发育、性卫生保健(包括优生、计划生育)等知识,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学习,达到
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二是介绍人类性心理发展,以及有关性道德、性法制的知识,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促进身心健康;三是帮助大学生认识性教育的意义,掌握性教育的基本原则,使之将来能自觉、有效地担当起向青少年或下一代进行性教育的重任。

三、学习性科学的指导思想
前面讲到,学习性科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及为担负起性教育这一重任作专业知识上的准备。

它关系到人们的健康水平、民族的兴旺,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学习应该围绕这样的目的来进行,这就要求:
1、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

以猎奇或轻浮的态度对待学习,不但达不到上述目的,相反还会产生有害的后果,对此理应制止和纠正。

2、学习中不仅要学习有关性生理、性卫生保健等科学知识,更要加强性道德的修养,加强性法制观念,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性价值观念,把性科学的学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3、要自觉地把学到的知识,用来避免和纠正不正确的、有害身心健康的观念和行为。

抵制和批评有关性方面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知识,积极宣传性科学。

第五节生育力与性老化
一、生育力
生育力除取决于生物学因素外,还受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生育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人们对婚配的价值观,对家庭经济利益的理解,对家庭规模的大小的取向,乃至宗教信仰等,无不对生育力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由于社会的进步,婴儿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与此相联系,青春期以后的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的数量相应增加,从而使世界人口正在快速增长。

这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因此,许多国家纷纷制定人口政策,控制生育力,以便使人口的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使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节器。

我国对此正在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努力,要求限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一)生育力年龄妇女的生育力随年龄而变化。

青春期开始,月经初潮出现,标志着女性已具有潜在的生育力。

不过,早期的月经周期还不规则,有些周期内并不排卵。

妇女在20岁左右生育力最强。

现在还无法确切地说明人类生育力随年龄变化的情况,因为有的年长妇女对性交的兴趣下降,这就不仅是受精糨的问题了。

但不管受精率是否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就维持妊娠和顺利分娩的能力来说,确实是从35岁开始缓慢下降,下降的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快。

通常估计,20—25岁的不育妇女占3%-6%左右,35-40岁的不育妇女占20%。

45岁以后的妇女,月经开始不规则,进入更年期,这个变化过程可持续10年以上。

此期间,卵巢逐渐萎缩,卵泡数量逐渐减少,以至性激素分泌大大减少后,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也就停止,从此月经不再发生,是为绝经。

青春期起至绝经期止,是妇女的生育期。

男性从青春期起,睾丸发育成熟,具有生成精子的功能,即具有生育力。

男性的生育力的减退,相对于女性来说,显得很不引人注目。

因为40岁以后,生精作用依旧良好。

70岁以上的男性仍有生育者也有报道。

不过,男性性欲减退,性高潮减弱,阳痿等,则从40岁以后时有发生。

(二)生育力与受孕对有生育力、性欲强而又有生育意愿的妇女来说,要达到受孕一般需3-5个月。

在不避孕的条件下,有25%的妇女在1个月后受孕,63%的妇女则在6个月后受孕,80%是在该年年底受孕。

有的妇女在第一次性交后就会受孕,而有的则可能要结婚10年以上才能受孕。

(三)生育力的控制控制生育力,当前常用的措施是避孕、人工流产和绝育。

这些方法并非100%都有效,故还要通过晚育和处长生育间隔来控制生育力。

1、避孕的方法有多种,其作用原理是:使生殖细胞不能正常生长成熟,或阻止精子与卵子适时相遇,或阻止胚泡在子宫着床。

(1)自然方法一种是安全期法,即性交限在“安全期”进行。

月经期较为准确的女性,约在两次月经中间排卵,故在排卵前5天至后4天的10天内避免性交,就可避开精子与卵子相南的时机,达到避孕的目的,也就是说,除上述10天内都为性交的“安全期”。

但安全期法的成功率往往不高,因为妇女因健康、环境或情绪等变化,排卵期有所改变,亦可因性刺激而额外排卵,从而会使避孕失败。

此外,因这种避孕方法不成功时受孕,由衰老的卵子受精所发育的胚胎,发生先天性畸型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故一般以不采用此法为好。

(2)应用安全套与阴道隔膜使用安全套避孕是目前世界上普遍应用的一种较好看避孕法。

安全套由优质天然乳胶薄膜制成。

由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无副作用,还能预防某些性病,特别是艾滋病,故是一种良好的避孕法。

不过,使用安全套也并非绝对安全,有报道,它对防止怀孕的失败率为18.4%。

而且经常使用会导致宫颈糜烂,如不及时治疗,重度者会发展成宫颈癌。

阴道隔膜也称子宫帽,是一种浅的橡胶帽,边缘有一圈细金属环,用优质的天然乳胶覆盖。

金属环可以弯曲,从而可按压变形进出阴道。

将阴道隔膜放置阴道项端可覆盖子宫颈口。

使用时在其两面及边缘涂上杀精子的避孕药膏。

这样,既可封闭宫颈阻止精子进入子宫腔,并可在精液沉积处杀灭精子。

它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女用避孕工具。

但有严重阴道炎及重度子宫颈糜烂者,则不宜作用。

(3)宫内节育器是放置于子宫腔内的避孕装置,通常以不锈钢、塑料或硅橡胶等材料制成,有的还带有铜、锌或孕激素等活性物质。

它是一种只作用于局部而对全身功能没有影响的避孕方法。

放置一次,可使用多年。

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简便的优点,且取出后不影响生育,故颇受妇女欢迎。

关于宫内节育器的避孕原理,尚未完全明确。

主要认为它会改变宫腔内环境,阻止受精卵着床。

如放置金属节育器后,可引起异物反应和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无菌性炎症)。

这样的子宫环境对植入前后的胚胎有细胞毒作用,能抑制或破坏子宫内膜为受精卵着床所产生的蜕膜反应。

总之,其作用可能是多方面的,还有可能改变和抑制精子与卵子的输送和受精。

根据上述作用原理,需根据子宫腔的深度来选择大小不同的节育器,并把它置于子宫内较市制位置,从而确保当受精卵从输卵管进入子宫后,即暴露于细胞毒环境内。

患有盆腔炎、子宫内膜炎等的患者不宜使用宫内节育器。

未婚或新婚未经产的妇女也不宜采用。

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并发症有: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子宫痛。

宫内节育器可能在不被注意时排出,也可能带器妊娠。

(4)药物避孕自从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妇女用口服避孕药以来,由于它具有效率高、应用方便的优点,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陆续研制出各具特点的第列避孕药。

目前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可分三类:短效片剂和长效片剂、针剂、探亲避孕药。

前两类都是应用雌激素和服激素制成的复合制剂,探亲避孕药多数是孕激素制剂。

药物避孕虽然有其显著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短效及长效避孕药的区别,主要是前者药片中药物含量较低,须在月经周期中的一段时间内连续服用;后者则药物含量较高,可以间卫星较长时间服用。

两者的避孕原理相同,可以抑制排卵,增加子宫颈黏液的黏稠度,不利于精子进入子宫腔,影响子宫内膜发育,抗着床,以及抑制精子获能。

常见的副作用有恶心、头晕、乏力、不规则的阴道出血、月经过少或闭经,乳胀、腰酸等。

长效避孕针剂是人选肌肉注射用,其避孕原理是以抗排卵为主。

探亲避孕药适用于两地分居的夫妇探亲时服用。

其优点是不受月经期的干扰。

其避孕原理,有的是以抗菌素着床为主,有的是增加子宫颈黏液的黏稠度,有的抗精子穿透力,或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