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期考核报告(4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中期考核报告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过去了一半。
想起去年,自己怀揣着激动的心情迈入大学校门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回顾过去的这一年,我觉得自己过得颇为充实,这其中虽然伴有学术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焦虑,但更多的是老师们的悉心教导和同学们的真诚帮助。
我在其中收获了许多,进步了许多,也成长了许多。
珍贵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在不远的将来,我就将迎来毕业。
为了让自己的学习生涯有一个圆满的结束,我认为自己在这研究生生活已然过去一半之际,有必要认真地总结一下之前的学习情况,为接下来的学习生活确立一个正确而明晰的前进方向。
在学习上有一点不能不提,那就是身为一个跨专业的考生,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而进入当前的专业,这不得不说是极为幸运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平台上,我得以有机会学习到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学科与相关产业。
此外,由于学校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师资,我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到许多在艺术与美学领域中能力、声望和资质都颇为非凡的校外专家和老师,聆听他们对此领域中种种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分享他们极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总之,我很庆幸自己能够获得这样一个机会、来到一个这样的平台,去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与所有刚刚跨入研究生阶段的新生一样,我在一开始对未来三年所要经历的
感到过茫然和惶恐。
这一方面是因为与大学的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课程要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方式也开始由被动地接受型转向了主动地探索型。
它要求我们对事物有较深入的认识及较高层次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这迫使我在一开始需要花一些时间去适应和调整。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没有经过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的系统地梳理和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并且面对自己不曾接触过的实践活动,面对要用自己刚刚学得的专业知识去独立解决的一些实际问题,我一度感到无所适从。
但虽有上述的种种困难,通过不断地学习、坚持和努力,我终于成功地跨越了这一段最初的过渡时期。
研究生入学以来,我一直在“补课”,自己努力学习了艺术学的核心课程,还有包括前沿的英文专著,通过对他们著作的研读,让我明白了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其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方式。
身为一个研究生,我认为自己首先应该在专业、学术上有所成绩。
自步入研究生阶段以来,得益于学校与学院优良学风的熏陶和诸位老师手把手的亲切指导,我在专业水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研一的课程我都认真地对待。
虽然一些同学认为研一时期的基础课程(如英语课、思政课等)只不过是本科阶段类似课程的重复,但我认为研究生阶段的课更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是在专业拔高时不可或缺的认知过程的一部分,所以我课上认真听、仔细想,争取做到每堂课都有收获。
在专业课程这一方面,我同样不曾懈怠。
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纷繁多样,而艺术学理论作为对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论述,其与理工科最大的差别就是无需反复地做各种实验,但是若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创新,则需要比理工科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
因此,我常常把自己浸泡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愿能取百家之言,得解自家之意。
正是如此,我在研一时期的课程全都以优异的成
绩完成。
现将研一期间(即2014-2015学年)的课程成绩及学分获得情况的详细信息汇总如下:
2014-2015学年课程成绩及学分获得情况一览
学期课程名课程性质学分成绩
14-15年上学期
硕士生英语A类 4.0 8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A类 2.0 85 西方艺术理论专题B类 3.0 85 中国书画艺术教学研究B类 2.0 90 艺术史论专题B类 3.0 92
艺术社会学B类 3.0 94 西方艺术史教学研究C类 2.0 93 西方艺术史C类 2.0 100 艺术理论英文文献阅读D类 2.0 81
14-15年下学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A类 1.0 85 中国艺术理论与美学B类 3.0 90
艺术教育理论与方法B类 3.0 92
媒介环境学D类 2.0 87 学分总计学分性质分类合计学分占比
32
A类学分7 21.88%
B类学分17 53.13%
C类学分 4 12.5%
D类学分 4 12.5% 平均成绩绩点(标准加权算法) 3.55/4
除了完成必要的学位课程以外,研一至今,我按照自己制定的读书计划,已经完成了本院规定的所有硕士生必读书目的阅读。
从开始阅读书单中的第一本书至今,不得不说收获极丰。
而人生中最开心的事之一,莫过于拥有收获了。
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庄子谓:“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阅读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
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
特别是在现今知
识爆炸的年代里,如果不能持续地吸收新的知识,那他终将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就具体的读书情况而言,书单中斯蒂芬·戴维斯的《艺术哲学》、里奥奈罗•文杜里的《西方艺术批评史》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这三本著作由于是当初考研参考书的一部分,因此我对它们已经是相当熟悉了。
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和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亦是同样的情况,虽然这两本并非是考研时的参考书,但作为当初的拓展阅读书目,这两本书的大部分内容还不至于淡忘。
因此,这一年中,我把我的主要阅读重点放在了书单中的另外几本书之上。
而这些书中花费时间最多的莫过于黑格尔的《美学》第一卷,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彭妮•斯帕克的《设计与文化导论》了。
前两部书一部是因为其行文上的风格特点有别于中文,又加之内容不好把握,导致其阅读难度大大增加;而另一部则是因为其文辞有别于今,需要一定的古文功底,且其理论体系庞大而细致(章学诚所谓“体大而虑周”),阅读起来同样有一定的难度。
而彭妮•斯帕克的《设计与文化导论》因为是与我的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书,所以我用了比较多的时间将其非常细致地读了一遍。
阅读这几本书虽然花了大量时间,但是真正读完的时候还是非常开心的。
除了本院规定的硕士生必读书目之外,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也会推荐一些书目,而这其中我读过的有:奥克威尔克的《艺术基础:理论与实践》、乔尔乔•瓦萨里的《巨人的时代》、卡西尔的《人论》、保罗•克利的《克利与他的教学笔记》、H.W.詹森的《詹森艺术史》、道格拉斯•凯尔纳与斯蒂文•贝斯特合著的《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潘诺夫斯基的《视觉艺术的含义》、冯友兰
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和清代董若雨的《非烟香法》。
此外,我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也接触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书目,有些对于我的论文具有相当的参考和启迪作用,现罗列如下:
在撰写《艺术中黄金的“怯魅”》的过程中,我阅读了以下书目中的部分内容: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麦克斯•缪勒的《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何新先生的《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崇拜》、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美学译文》第二卷、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第一册《论天主一体三位》、耿幼壮先生的《圣痕——基督教与西方艺术》、邵大箴先生主编的《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转向》、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以及Michael W. Cole的Cellini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ulp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在撰写Beyond Neoplatonism: Another Interpretation of Botticelli’s The Birth of Venus的过程中,阅读了Plato的Symposium,阅读了部分Liana De Girolami Cheney的Botticelli’s Neoplatonic Images(Maryland: Scripta Huamanistica, 1993)和Marsilio Ficino的Commentary on Plato's Symposium on Love (Columbia, Mo., 1944)。
在撰写《浅析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的过程中,阅读了柏拉图的《会饮篇》、阅读了部分耿幼状先生的《视觉、躯体、文本——解读西方艺术》和黑格尔的《美学》第二卷。
在撰写Gustave Moreau: A Learner of the Oriental Art的过程中,阅读
了部分Genevieve Lacambre的Discoveries Gustave Moreau (Harry N. Abrams, 1999) 和Gustave Moreau: Between Epic and Dream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1999),以及Russell T. Clement的Four French Symbolists: A source book on Pierre Puvis de Chavannes, Gustave Moreau, Odilon Redon, and Maurice Denis (Greenwood Press, 1996)。
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能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相信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将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思想和精神。
除学好课内知识、阅读专业书目外,我在2014-2015学年的下半学期还参加了雅思考试。
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过得非常充实。
这次考试经历不仅让我重拾了久未使用的英语,还促使我将学习英语的习惯一直保持了下来。
我相信,随着日积月累,我的英语能力将会有更大的提高。
学习毕竟不是研究生的全部,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思想、觉悟上的要求。
因此在2014-2015学年下半学期,我参加了学校第51期的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并顺利地获得了结业证书。
一直以来,我坚持关注党的会议、方针、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虽然未能做到事事关心,但对那些重大事件还是有相当的关注和自己的思考。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无论在思想上、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当然,人无完人,我发现自己仍有一些缺点和不足,因此我对自己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自己能继续努力克服这些不足,以争取更大的提高:首先,摆正心态,虚心向学。
研究生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每一阶段都
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自己不断学习之外,还需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节省自己的学习时间成本。
多学多问,是积累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
其次,提高学习效率,制定学习计划。
每一学期前、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之后,尽量与导师进行沟通,安排本学期的任务进度安排或阶段计划。
无论是自己学业的大的计划,还是每一阶段所要完成的进度安排,都制定一个宏观的规划和科学的时间安排。
统筹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时间,使得学习、科研、生活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使时间效用最大化。
最后,夯实理论基础,着力培养创新意识。
巩固基础知识,阅读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专著。
一方面,自己做好归纳和总结,把握学术前沿,另一方面,记录自己知识的盲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向老师请教获得问题的解答。
同时,通过阅读文献的方式,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学习、消化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总结目前本领域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列出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缺陷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尝试用有别于目前已有的方法与理论的新方法、新理论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自己论文写作的思路和灵感。
我目前所取得的成绩,与我的导师的关怀、支持和鼓励,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密不可分,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踏实的心态,不断充实和挑战自我,以期获得更佳的成绩。
我相信,“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