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弄堂深处--与乐建成一起感受石库门的文化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弄堂深处--与乐建成一起感受石库门的
文化底蕴
乐建成画家、摄影师。
西南位育中学美术老师,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安徽霍山县西山文化研究会顾问。
田子坊原住民,把家变成名为“井蟾斋”的艺术工作室,因1岁就搬到了这里居住,人称田子坊的“原住画家”。
现专注于石库门、山乡、水乡等专题的影像纪录和绘画创作,建有上海石库门影像资料库。
乐建成(右一)老师与娄承浩老师在乐老师石库门讲座上合影。
摄影:城市老牛老建筑专家娄承浩老师认为:石库门一砖一瓦,都是美的。
观音兜山墙、水泥挑阳台、铁铸窗栅、小木梯、水泥护角和砖雕门罩,石库门建筑的每一个细节,仔细赏玩起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石库门是“千姿百态”“精美绝伦”的,也是“一去便
不复返”的。
用镜头记录石库门之美,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对美好逝去的记录与挽留。
篾竹路摄影乐建成。
特别喜欢这张照片,拍出了上海石库门让人割舍不掉的那份回忆和烟火气,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弄堂深处。
乐建成微博上“永远的石库门”系列连载文章篇首语阐述了他对石库门的情感
从2007年到2015年,乐建成老师走过上海1500条石库门里弄,拍了数万张照片,遗憾的是他拍过的大部分石库门弄堂现在巳经消失了。
最近乐老师又开始对以往拍过的弄堂进行探访,看看还有多少弄堂被保存了下来,(估计已经不到10%了让人痛心疾首)。
上周一天清晨6点多,我在虹口区梧州路周家嘴路口与乐老师偶遇,原来乐老师早上5点多出门,从闵行赶到虹口拍摄老房子。
望着乐老师的背影,想对他访谈的想法愈加强烈了。
乐老师清瘦的背影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每次出门乐老师都会规划好当天要走的路线,把他们写在小纸片上带在身边
最近虹口区梧州路沿线的老房子在拆迁,乐老师又抢拍了不少照片
胡平:从2007年起您对上海的弄堂拍摄过三次,第⼀遍挑喜欢的、经典的去拍,如门头和弄堂⼀⼀的⼀活习惯去拍。
第⼀遍,系统地拍,每条弄堂的门⼀、⼀库门⼀门、过街楼等等。
第三遍,补缺补差,按
季节拍摄,夏天拍不到的冬天拍。
⼀年来⼀撑您持续拍摄的信念或者执念是什么?
乐老师:石库门弄堂是伴随上海的都市化而产生的一种民居建筑,多少年来,石库门弄堂一直是大多数上海市民生活起居、繁衍生息的主要场所。
石库门弄堂民居不是一个可以在各地随意安放的盒子,它具有自己鲜明的地域属性。
罗浮路88弄摄影乐建成
石库门是中国的,是中国民间绵延数千年的院落式住宅。
它是江南的,一正两厢,有着“四水归一”的天井。
它是上海的,袖珍的尺度、中西合璧的装饰、联体式的排列,迎合了城市化进程的上海。
石库门弄堂民居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我要用镜头留下我们城市发展史册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甘肃路153弄摄影乐建成
胡平:每系统拍摄完⼀次,您的感受如何?您的照⼀为什么⼀都是⼀⼀灰色的调子?
乐老师:每次系统拍摄完⼀次后,总有些不尽人意之处,总留下一些遗憾。
于是促使我一遍又一遍地拍摄,永远是“在途中”。
东余杭路932弄摄影乐建成
我拍摄的场景,无论是石库门建筑,还是弄堂里的居民生活,大都蒙着一层怀旧的气氛,带有一缕淡淡的乡愁。
所以,我拍的照片除了部分采取黑白的外,较多的是有意识地降低色彩的纯度,用灰调子来表现类似记忆深处的东西。
降低色彩的纯度,也有利于形成较为统一的色调。
大田路弄堂摄影乐建成
胡平:作为⼀个⼀活在60年代的⼀⼀坊原住民,昔⼀弄堂⼀活的点滴全印在您的脑海中,⼀上海⼀⼀限的乡愁或许便是如此了。
您觉得上海弄堂⼀活最让⼀忘不了的特⼀是什么?您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库门⼀活场景是怎样的?
乐老师:我自幼在石库门弄堂里长大,对石库门弄堂里的一砖一瓦,对生活在石库门弄堂里的人们怀着依恋之情,儿时游戏的伙伴、读书结伴的同学、朝夕相处的左邻右舍。
我喜欢田子坊,就是喜欢这里生活和艺术交织的独特氛围。
如果田子坊失去了生活,或者失去了艺术,都会黯然失色。
弄堂口摄影乐建成
周家嘴路139弄摄影乐建成
而上海弄堂⼀活最让⼀忘不了的特⼀是现今居住方式中难以形成的亲密的邻里关系,是那种邻里关系营造出“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平民阶层的生活氛围,是这种生活氛围中弥漫着的浓烈的人情味。
石库门弄堂民居是数代老上海人的精神家园。
去年11月,我在自
己的《井蟾斋迂语》公众号上发了篇《新新里的记忆》的推文。
没几天,文后上了一百多条留言。
瑞金二路409弄新新里摄影乐建成
有的忆起难忘的老宅:新新里155号,外婆温馨的家,阁楼、木梯、晒台、老虎天窗、弹格路;
有的忆起美味的弄堂小吃:新新街口的清真牛肉汤面,新兴馆的菜汤面,瑞金食品店的刨冰、酸梅汤,乐添兴的汤包、鲜肉包、猪油豆沙包和黄松糕.....都是记忆中的美食。
有的忆起儿时夏天的活动:盛夏,白天出去捉“野乌子”,下午建国游泳池游泳,后铁门斗蟋蟀,回来弄堂里搁块木板乘风凉、吃夜饭。
很多朋友都感叹现在梦里经常走来走去,走不出的是弄堂的地方。
胡平:据我们所知,仅⼀库门门头您就有近2000张照⼀,有三角形、圆弧形、长方形、梯形和阶梯形等不同形式。
您能跟我们简单介绍⼀下⼀个您最喜欢(或者觉得最经典)的⼀库门门头?您认为⼀库门门头、门额的价值如何?
乐老师:大门乃住家的脸面,而门头部分更是大门装饰的重中之重,丰富而精彩。
从石库门门头的演变,我们可以了解海派文化融合中西的进程。
早期,石库门门头脱胎于江南民居中的仪门,做成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样式,如已经拆除的董家渡路281弄5号门头。
董家渡路281弄5号是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样式摄影:乐建成
石库门民居一路走来,其门楣略去了瓦檐,增强了浮雕装饰。
随着西风东渐,石库门楣饰亦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代之以各类欧式山花样式,古典、巴洛克……
也有在门楣和门框之间的过渡层镶嵌进传统的门额。
门额是石库门民宅中最为“国粹”的部分,言简意赅,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也是石库门脱胎于传统建筑最有力的佐证。
威海路590弄72支弄25号的门额“福履绥之”。
石库门民居建筑传承中国建筑传统,丰富和美化大门所采用的门额,既是传统建筑艺术与文学、书法篆刻艺术以及装饰艺术所孕育出来的精美的物质载体,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人们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的体现。
从现存的案例看出,石库门门额内容并不是随心所欲拼凑的,都是引经据典,立得住脚,无可挑剔的。
不少出自《诗经》和历朝历代的名篇,所谓字字珠玑。
门额在这里不仅起到装饰作用,同时凸显了石库门主人的身份和修养,提升了石库门住宅高雅的品味。
门额的内容有光宗耀祖的族号,如河南北路368弄457号的门头,西洋的蛋形、卷草浮雕门楣装饰下方,为“谢”姓“东山堂”堂联中的“东山世德”四字。
河南北路368弄457号门头中的“东山世德”门额。
摄影:乐建成有立身齐家的古训,如尚文路133弄30号的门头上,寓意着风调雨顺、吉祥喜庆的中国传统高浮雕“双狮戏球”,映衬着古典回文图案围起的,引自于《国语·晋语六》的“厚德载福”。
尚文路133弄30号的门头:厚德载福摄影:乐建成如山西北路469弄12号的门头,繁花拥簇中的门额出自著名书法家⼀邕手书的“备致嘉祥”。
备致:准备发生。
嘉祥:祥瑞,指吉祥的征兆。
'备致嘉祥'就是:准备出现祥瑞的意思,是憧憬祝福的吉语。
出自汉朝班固的《东都赋》。
“备致嘉祥”就是准备出现祥瑞的意思摄影:乐建成
山西北路469弄12号的门头繁花拥簇中的门额出自著名书法家⼀邕手书
胡平:经常徜徉在上海弄堂,发现弄堂口的建筑装饰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应该也是海派石库门建筑的特色之一。
能不能请乐老师也给
我们读者简单介绍一下?
乐老师:上海弄堂口的外立面简繁不一,通常有立柱式、牌坊式、过街楼式等三种类型。
立柱式弄口:比较简洁,感觉宽敞。
为弄口两侧设两根立柱,有的立柱外侧刻有弄名,讲究些的还有柱头装饰。
这种样式的弄口旧里鲜有采用,以后期新里、邨、坊居多。
立柱式装饰的弄堂口
牌坊式弄口:外立面应是由传统牌坊演变而来,通常是用青灰或赭红的砖石砌成一个拱形的入口,不少还以西洋图案浮雕装饰,很有点欧式味道。
牌坊式弄口外立面,早期石库门里弄和广式石库门里弄居多。
罗浮路64弄摄影乐建成
过街楼式弄口:外立面是石库门弄堂口应用最广的一种样式。
过
街楼式弄口外立面的上方刻着建筑的年份及弄名,并配有典雅华美的浮雕纹饰,书法与浮雕相映成趣。
大田路334弄典雅华丽的过街楼式衖口摄影乐建成
虹口区溧阳路637弄常乐里,不同于法租界的欧式和苏州河以南的广式里弄,具有一些东瀛遗风的特色。
特别说一下过街楼,它指的是石库门弄堂穿过建筑空间的楼房。
总弄上方常建有连接两侧建筑的过街楼,下面是走路的弄堂,上面为住户的居室,应和了都市的经济空间。
过街楼遮阳挡雨。
楼下空间既是石库门里的居民休闲聊天的场所,也是弄堂里的“公共杂物间”。
东余杭路598弄装饰艺术风格的过街楼摄影乐建成
炎热的夏日,过街楼下的穿堂风凉爽而清新。
婶婶、阿婆们爱搬个小板凳,聚在过街楼下,一边剥毛豆、拣毛菜,一边拉家常。
小孩子或下棋,或打牌,或起劲地斗起蟋蟀。
到了夜里,过街楼下又安放着铺板、躺椅和帆布床,纳凉的人们在此一觉睡到天亮。
非常鲜活的
弄堂生活场景。
淮海中路526弄过街楼摄影乐建成
时间过得很快,跟乐老师1个半小时的访谈一转眼时间已经到了,但我强烈的感觉还有很多关于石库门文化的问题还没有请教乐老师,看来等到“海派生活推进会”成立,一定要邀请乐老师给我们做讲座,
让更多的朋友能够了解上海的石库门文化和海派文化。
最后,我们节选乐老师微博上为历时两年的“永远的石库门”连载所做的结束语,作为我们文章总结,愿我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能够代代相传。
历时两年的连载已告一个段落这六百多个日日夜夜又有无数条石库门弄堂倾倒在铲车之下因此这里所谓的'永远'已成了遗照已成了挽歌已成了老上海人的残梦然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作为上海城市民居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石库门弄堂建筑将凝固在几代上海人的记忆里永存在这座城市的史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