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单元测试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题组3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16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2.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析:1.AD ①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作用和化学沉积作用,A对;②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B错;
③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C错;④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D对。
2.AC 由图可知,生物圈从大气圈中吸收CO2,释放的有机物(含碳)进入土壤/沉积物中,进入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中,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是近现代的事件,而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从地球诞生后就一直出现,B错;火山活动往往释放大量气体,是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中的重要途径之一,C对;大气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其吸收太阳能对地球内部温度影响很小,D错。
题组1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018全国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o >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3~5题。
3.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T1
C.T2 D.T3
4.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 T0形成时期
5.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3. A 由材料可知,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下蚀作用明显;且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说明T0为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河漫滩出露地表,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
4. A 河流流速越快,堆积的砾石颗粒越大。
由材料可知T3形成时期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说明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A正确。
5. D 图中显示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
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D正确。
[2018天津文综卷,3—4,8分]读图文材料,回答6—7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6.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
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7.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6.D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被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
三地地貌类型差异主要是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
甲、乙、丙三地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
7.A乙地两个不同高度上的平台,实质上是河谷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两级阶地。
阶地主要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古河床沉积物形成时期,当地地壳较稳定,河流水流较平稳,泥沙不断沉积;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上升运动;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2018海南地理卷,14—15,6分]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8—9题。
8.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9.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8.D据图可知,断层线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一致。
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D选项正确。
9.C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C正确。
(2018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
读图回答10—11题。
10.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B
C D
11.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10. A 四个选项图的地形地质剖面特征分析:从地形角度看,A、B项为凸地形,C、D项为
凹地形;从地质构造角度看,A、C项岩层下凹,中心部分地层新,为向斜;B、D项岩层上凸,中心部分地层老,为背斜。
因此可知:A项为向斜山,B项为背斜山,C项为向斜谷,D 项为背斜谷。
根据等高线可判断从甲至乙,海拔先升高后降低,为凸地形,C、D错;从地层分布看,从甲至乙地层分别是C、P、C,其地层时代分布是老、新、老,属于向斜构造,岩层应该向下弯曲,A对、B错。
11. A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图分析丙处岩层特点,了解丙处在地质构造中的位置。
图的东半部从中部向两翼岩层的分布顺序为S1→S2→D→C,符合由老至新的分布规律,为背斜构造。
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
据图可知,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东南翼,丙处地表岩层为D,因而从丙处向下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应该比D老,最可能是S1和S2地层,对照图例可知为志留系,A对。
(2017全国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2—14题。
12.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3.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12.C 本题考查洪积扇的形成条件,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
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13.B 本题考查影响流水搬运能力和沉积能力的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
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14.B 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
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众多,河流较多,水源丰富;据图可看出,贺兰山东麓洪积扇所在地区海拔接近;贺兰山东麓为迎风坡,其南部和北部降水、光照条件相近。
(2017天津文综卷)读下图,回答下题。
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15.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解析:15.B图示地貌景观为甘肃省张掖某地区的丹霞地貌,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据此可判断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图中所示山脉为地壳运动导致岩层隆起而形成的,部分地区岩层发生断裂、位移,有断层存在,但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
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2017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17.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解析:16.B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岩层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据图可知,甲为砂岩层,乙为断层,丙为岩浆岩。
图中甲岩层未被岩浆岩冲断,故甲的形成晚于丙;丙处岩浆岩形成晚于乙断层上覆侵蚀面,故三者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乙丙甲。
17.B 本题主要考查褶皱构造的特征,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图示地质剖面图上没有一个完整的褶皱构造,但褶皱构造留下的痕迹——岩层倾斜比较明显。
图中甲处岩层和被乙断层错断的岩层明显倾斜,且倾角不同,表明这是两次褶皱造成的。
(2016浙江文综卷)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
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8—19题。
18.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19.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18.C 由材料可知,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即从谷底向两侧山地岩层由新到老,说明是向斜。
由图可知,西侧阶地坡度较大,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较大。
19.B 由题干可知,该贵重金属矿产形成于河床沙中,由图可知,乙处阶地有沙、卵石,且水深较浅,人们可能在此处找到该贵重金属矿物。
(2016天津文综卷)读图文材料,回答9—10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天津市等高线和古海岸线分布图
20.图中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1.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析:20.C 根据材料对贝壳堤的描述可知,早期潮水可以运动至很远的西北部,后来潮水
只能到达东南部的当今滨海新区附近海岸,所以图中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故C正确。
21.A 根据四条古海岸线形成的年代和四条古海岸线的位置可知,该处海平面间歇性下降,形成不等距、有序排列的古海岸线,故A正确。
若气候持续性变暖,古海岸线会向地势高的陆地推进,故B错误。
②③海岸线上分布有贝壳堤,这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的产物,不是海滨泥沙淤积的产物,故C错误。
若地壳阶段性下沉,则不同时期的古海岸线应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推进,故D错误。
(2016北京文综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22.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D 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2016海南地理卷)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23—24题。
23.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4.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23.D 首先,北半球中、高纬度相同海拔地区阳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阴坡,因此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要高于西北坡和东北坡,而各坡向相同海拔的日最低气温相差较小,由此可知东南坡和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一般情况下均大于西北坡和东北坡,物理风化作用较强,排除选项A、B;一般情况下,地方时12:00时,太阳辐射最强,但气温并不是一天中最高的,由于12:00—14:00地面获得的辐射收入一直大于其辐射支出,因此14:00时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而该时段有太阳照射且太阳辐射较强的坡向是西南坡,也就是说西南坡的日最高气温高于东南坡,西南坡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东南坡,物理风化作用要强于东南坡,故选项D正确。
24.C 一般情况下,中、高纬度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大于低纬度地区,由此可知热带雨林带分布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要小于选项中其他三个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故其物理风化作用最弱,选项C正确。
(2016江苏地理卷)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读图回答25—26题。
①②③④
25.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析:25.D 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中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且多云雾,为江南丘陵景观。
26.C 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27.(2015安徽文综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下题。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解析:C 本题考查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
图中甲地位于湄公河河口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28—29题。
28.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29.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28.D 河流携带泥沙以堆积作用为主,海浪冲击海岸,以侵蚀作用为主。
从图中可以看出1975年至1979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来越远,说明海底在淤积,即河流以堆积为主,流水作用强;1979年后,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缩小的趋势,因此海底以侵蚀为主,即海水侵蚀作用强,D项正确。
29.B 从图中看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总体上在缩短,说明海底发生侵蚀,即海水侵蚀强,说明此时河流入海水量、含沙量都较小,故选B。
其他选项显示的是人海流量大或含沙量大,与题意不符,舍去。
30.(2015福建文综卷)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B.背斜山
C.向斜谷D.向斜山
解析:A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
(2015山东文综卷)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
完成下题。
31.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解析:C 根据出露地层“C—D—S”由新→老的年龄变化,可以看出是“中间老,两翼新”的背斜构造,C项为背斜构造,D项为向斜构造。
A、B两项中的C、D点都只有一个,不符合题目要求。
(2015浙江文综卷)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
完成下题。
32.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解析:C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顶,排除B选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排除A选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选项;乙地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故C项正确。
33.(2015广东文综卷)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
A.岩石性质 B.通航里程 C.地质构造 D.降水多少
解析:B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河床形态主要有“U型”“V型”等,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地质构造体现了内力作用,故C选项内容对河床形态有较大影响;外力作用对河床形态的影响大小与河床岩石性质(岩石软硬等)、河流水量大小、流速快慢有关,而降水量多少决定了河流水量大小,故A、D两项对河床形态影响较大;通航
里程是指河流适宜通航的长度,对河床形态影响很小,故选B。
(2015江苏地理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34.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35.(2014海南地理卷)某年3月P地(位置见下图)发生强烈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导致附近某核电站核物质泄漏,泄漏到海洋的核物质主要通过洋流扩散。
P地位于( )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挤压带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带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带
解析:A P地位于日本附近,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P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A正确。
36.(2014大纲全国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解析:C 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37.(2014山东文综卷)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
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
完成下题。
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 B. 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B 图中Ⅲ岩层为上覆新形成的沉积岩层,故Ⅲ岩层最新;该观测点观测内容为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知Ⅱ岩层较Ⅰ岩层老。
38.(2014上海地理卷)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
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
A.喜马拉雅山区B.日本太平洋岩区
C.新西兰南北岛屿D.冰岛火山带
解析:A 题干强调“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只有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而印度洋板块不是纯粹的大洋板块,只有太平洋板块是纯大洋板块,而日本、新西兰都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故排除B、C,而冰岛位于板块张裂带不符合,故排除D。
39.(2014安徽文综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
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2)。
图2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读图1、图2,完成下题。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解析:C 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
故A 项正确。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故C项正确。
(2014江苏地理卷)下图为某向斜山地形地质示意图。
读图回答40—41题。
40.与M点的地形-地层关系相符的是( )
41.与沿XY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29.B 30.A 29.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M位于山坡上;再结合向斜构造的地层向槽部延伸的一般规律,可判知岩层应向山顶方向倾斜,故B项正确。
30.根据等高线和地层分界线的分布可知,同一地层分界线在图幅的西北和东南分布的高度较高,沿XY线方向分布的高度较低,可推出XY线方向即为向斜槽部延伸的方向,且大致呈水平状。
又因为1与4,2与3分别处于同一地层界线上,且1与4高度大致相当,2与3高度相同,由此可推出正确选项为A。
(2014北京文综卷)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40—41题。
40.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