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丁作品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丁作品浅析
西丁,原名陈懋林,四川邛崃市人,1933年生,国家一级美术师。
原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1953年毕业于成都艺专(四川美院前身)。
擅长水墨画、漫画、书法艺术,其子陈丹也在艺术界设计界很有名气,设计了不少优秀的logo。
西丁的画室叫“寻无斋”,专寻他人之无,无而又寻,岂不矛盾?然主人有言:寻无,寻求已有之无也。
寻百家之有,取百家之长,固然重要,但只能是研习绘画的一个手段,而非终极目的。
艺术创作是创造而非制造,寻求前人作品,他人作品中所无的东西,就是觅求艺术的原创性,这是艺术的生命。
为此,他以“宁过独木桥,不走阳关道”作为座右铭自策自励。
艺术创作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创造思维,它应具超常的性质与出新的特征。
以漫画画家出身西丁先生,在多年的创作路上的寻无,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技巧,涉及书法,国画,壁画等诸多领域,常年游走在艺海当中,就是在艺术上不断寻寻觅觅,进行超常、反常的探索,以求创作出“反乎常规,又合乎自然之道”的作品,使得欣赏者不但看出其中的新意,品味趣味,还能够意味深长,引发更多精神上的共鸣。
西丁的画作,无论古代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在简朴中透出无限滋味,以简述繁、以少显多,无论古代题材还是现代题材,画得都很简朴,滋味却极其丰腴。
西丁通过个性化构思、布局、用笔、着墨,使作品充分地表情、传神,具备极大的感染力,让人百看不厌、常看常新。
除有趣之外,巧妙的情节构设,生动的人物动态,传神的神态刻画,更是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副优秀的作品,笔墨韵致柔而峻、拙而秀,以简述繁、以少显多,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所以西丁的画除非你不看,只要一上眼,你就会吃惊,就觉得新鲜,越看越有新发现,不由得要喟叹起来。
譬如《老小对弈》下棋时,小童的固执和老人的宽宏;《赤壁归舟图》用苏东坡的《赤壁赋》绘出崖壁,气势恢弘;《渔樵江渚》用瑟瑟芦苇烘托出渔樵与世无争的恬然心态;《听松图》两棵老松枝中带风,两位化石般的高士正闭目聆听,满耳天韵;《距离美》组图中胖厨师挥刀削面入锅,茶师远远飞壶泡茶,众人细长管子咂酒,孙子给爷爷的长烟袋点
烟以及其他画图中钟馗的肩膀,曹雪芹的踱步,眠者高翘的胡髭,痒人颤抖的指爪等等,这些,都是西丁的,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西丁通过个性化构思、布局、用笔、着墨,使作品充分地贯气,通脉,表情,传神,因而具备了极大的感染力。
揣摩欣赏西丁的画,趣味盎然。
《城墙根》系列有拖辫子的、剃光头的、着长衫的、穿雨衣的,取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平凡事物的艺术再现,让人有欣赏的愉悦感。
《借火》《遛鸟》《围棋》……让人仿佛看到了清末民初城墙根下的芸芸众生,可仔细推敲之,普通形象在西丁的笔下产生了鲜活灵动、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生动、可爱、憨态可掬,让人忍俊不禁。
难能可贵的是,西丁能在平凡的现实生活里发现新意,细细品味这些生动自然的形象,让人无法不佩服西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
西丁先生《伯乐》赏析
伯乐西丁
首先画面上只有伯乐和马桩,是的,这画上没马。
没有千里马,何来的伯乐?伯乐跟千里马本身就是一对相互存在的矛盾体。
如果没有马,伯乐已经不在是伯乐了。
西丁的高明之处正在这里。
他先卖个“无马”的破绽,却又无中生有地让画中有马;先画一个拴马桩,桩头有半截绳扯向画外;再画伯乐凝眸顺绳寻视而
去。
这样,就让人们“看”到画外卧的一匹马,也许还是秦二爷的瘦黄骠!感觉它随时会腾地站起,喷鼻奋蹄,仰天长嘶,好一腔经历了太久太久等待而终于相见的怨,慕,泣,诉……为什么西丁的无马让人分明看到了马,甚至胜过有马?这是一个深奥的美学修养问题,又是一个高超的眼界与手法的问题。
西丁先生深知艺术的魅力在于悠长的弦外之音,生命力在于群众的七嘴八舌议论,于是留下大量空白且大胆地将空白留于画外,只让大家顺着伯乐的目光一齐跑到画外的广阔天地,依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郭哒郭哒地牵出自己的神骏。
空穴来风,万紫千红,西丁先生好手段!
其次就是西丁先生能够极致的提炼画魂的能力。
这画非但无马,连“相马”二字都去掉了,题目就叫《伯乐》。
是的,天下皆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的存在就是为了千里马而来的,没有千里马就没有伯乐,此处何必再累赘地添上“相马”二字?
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无名主,无慧眼,就无栋梁起于蓬荜。
三就是令人无限遐想的,背对着人们的伯乐,其相貌不扬,身材矮短,满脸风霜,专注于相马,而无视于世俗,一个无谓的姿态,纵情与千里马的世界,不看世事风月,也不管别人的看法。
正是通过西丁的妙笔传状,人们还是相信了正是这样的伯乐才具有朴实的大智慧、大能耐。
看,画中的伯乐正风尘仆仆地踽踽集市,却蓦地收脚,回头,瞠目,警觉地向拴马桩后面扫去。
顿时,眉骨突兀,帮眼睛聚焦;眸子滴溜溜转,耳朵支楞老高;脚步绕桩移动;倒背的双手先泄露了惊喜!那脸开始拉长,竟“同类”相怜地有了些马相;腿下也不由得腕细蹄圆,露出了“马脚”。
呜呼伯乐,终生为马,能不马化?
韩愈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我要说,一看这幅《伯乐》,就陡地涌起一腔想当卧槽马的悲壮冲动!这种强大的、高等的感受,仅仅就因为看了西丁一幅简简单单的画而起。
这就叫摄人魂魄,这就叫功夫!
听于无声,而观于无形;极为简练,却深不可测;柔似无骨,却棱角楚楚;一派寂寥,却生机勃勃。
你说西丁的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先生是怎样把许多对立面天衣无缝地统一起来而又出神入化地表现出来的?他究竟是怎样设的“局”,把人们一步步诱进了他的圈套的?
西丁的书法,也着意回避一些程式化的东西,而在倾仄险峻里寻求新的和谐
与均衡,犹如旧体诗里的用险韵,专在艰僻之处下功夫,若无深厚的功力及对美学规律的深入理解是难以驾驭的。
反常易,合道难,反常合道则正难。
西丁知难而进,标新而不逾矩,立异而有根底。
其运笔,顺逆藏露随意转换;其用墨,枯润浓淡应心而生;其结体,字形忽扁忽长,重心忽左忽右,常避方正对称易生的呆与滞,力造倾仄偏斜中的新均衡;其分行布白,忽偃忽仰,忽疏忽密,不平中求平,不正中求正,不匀中求匀,不同中求同,平正奇变,相反相成。
通观全篇,鳞羽参差,妙变无穷,波澜起伏,诡谲灵动,卷中异彩灿然,笔下传统延衍。
笔墨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从西丁的画里,可以深刻感受到他在笔墨上所下的功夫,功力非凡,张弛有度,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他把漫画中惯用的夸张手法大胆而巧妙地用于水墨画的人物造型,努力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征,并借外形展现其内心世界,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这源于西丁全面的文化修养以及他数十年练就的漫画造型功力。
西丁的水墨画,不拘一格,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出发,超越时空限制,按照自己的意愿“置陈布局”,追求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深远。
西丁先生的意蕴深长的画作,配合其多年独创的书法,形成一种博大精深的作品,一张原本简单的宣纸,经过寥寥数笔,一些生活中本质的东西变得以挖掘体现,饱含豁达、幽默与智慧,引人深思,通过欣赏其画作,读者往往会被西丁先生蕴藏其内的人文精神以及西丁对中国文化独到的妙悟,以及他恣意纵横、任性为之的才气所深深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