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Word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名著导读练习答案含答案(Word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练习
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在一次讲演中说,《西游记》善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去讲一些生活哲理。

你从下面这个片段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了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作门扇,舌头变作菩萨,眼睛变作窗棂。

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

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竿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那里哄我。

我也曾见庙宇,更不曾见一个旗竿竖在后面的。

断是这畜生弄喧!”
(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答案】【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解析】【分析】节选部分内容主要写悟空的尾巴不知道该放哪儿合适。

真君因不曾见过庙宇后竖着旗杆这一细节识破了悟空变成的土地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情节反映出的生活哲理即可。

如:生活经验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1】再有能耐的人也有一些无法隐藏的弱点。

【示例2】假象终究是要被人揭穿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名著的阅读积累与理解。

学生要注意积累,注意对作者、背景、写作特色、人物及故事情节理解;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

要结合选段进行分析理解。

2.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冰心的《繁星》《春水》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自然。

(2)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________》;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________》。

【答案】(1)母爱;童真
(2)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解析】【分析】(1)《繁星》《春水》是冰心的两部诗集。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在《繁星》《春水》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

她赞颂母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

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据此作答。

(2)《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借动物比喻人,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资产阶级反动文人。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
童可怜。

据此,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借动物比喻人,表达出对资产阶级反动文人的辛辣讽刺的文章是《狗•猫•鼠》;斥责封建孝道不顾人命、教坏后人的文章是《二十四孝图》。

故答案为:⑴母爱;童真;⑵狗·猫·鼠;二十四孝图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中注意积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3.名著阅读。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

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以上文字出自________(作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人物)
(2)《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读的好书。

在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①________;有表现他在日本与师友交往的②________;也有反映他家乡赛会风俗的③________。

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感情,令人回味无穷。

将下面篇目的序号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每个横线上选择一篇文章即可)
A《狗▪猫▪鼠》 B《阿长与山海经》 C《二十四孝图》 D《五猖会》 E《无常》 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G《父亲的病》 H《琐记》 I《藤野先生》 J《范爱农》
【答案】(1)鲁迅;长妈妈
(2)A;I;D
【解析】【分析】(1)所写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描写。

(2)《朝花夕拾》书中有描述小鲁迅与小动物为友的《狗▪猫▪鼠》,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

他在日本学医时遇到藤野先生;《五猖会》是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

故答案为:⑴鲁迅、长妈妈
⑵A;I;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考查的形式是填空题,考点是重要的情节,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要认真仔细,要尽量阅读原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掌握和辨析的能力。

考查的篇目都是在考纲的范围之内,涉及到名著的名称、作者、体裁、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精彩片段等。

要求考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多读、反复阅读,读原著。

4.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甲】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以上选文均出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甲文选自《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是指作者的内心意愿发生了________的变化。

(2)乙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藤野先生;弃医从文
(2)“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朝花夕拾》各篇中的重要人物的了解,并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识记其相关的故事情节和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藤野先生,弃医从文
⑵“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点评】名著题。

本课是所学课文,根据所学所记判断即可。

注意鲁迅的散文集有两部,内容各有则重,可根据本文的内容来判断出处。

根据文章内容语言要简洁。

5.名著阅读。

(1)……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她”是________。

(2)因为阻止我们吃冰导致我们大半天玩不成,________被我们起了个“肚子疼”的绰号。

()
A.沈四太太
B.衍太太
C.我母亲
(3)《藤野先生》中作者放弃学医改学文学的原因是()
A.受到日本同学的歧视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想拯救国民的精神
D.生活条件太差
【答案】(1)阿长或长妈妈
(2)A
(3)C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选自《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买来《山海经》时的场面,表现长妈妈对“哥儿”的真情关爱,在购买《山海经》这一情节中猛然表露了出来,使作者大受感动,“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以至于对过往所有的抱怨,“从此完全消灭了”,并且对长妈妈“发生新的敬意了”,因为“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解答此题关键是仔细阅读名著,掌握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等知识点,结合知识储备作答。

文句选自《琐记》,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

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

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3)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思想转变的掌握。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开始学医,因为他认为能减轻别人的痛苦,是一种快乐,所以他开始学医;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人们处于一种水深火热之中,受到外国人的欺负,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让他看到中国人的病因不在于医人,而在于医心,所以他决定弃医学文,用他那无形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民族的心,来共同抵抗外来侵越者,让中国蒙受雪耻的不平等条约。

故答案为:(1)阿长或长妈妈
(2)A
(3)C
【点评】(1)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文句表示长妈妈急于将书交给鲁迅的心情,她自己也想分享一下鲁迅得书的快乐。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或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

(2)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

答题时应注意,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

沈四太太:周家的房客。

(3)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思想转变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鲁迅在《藤野先生》写到,在看电影事件之后, 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他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他们的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向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事件便是导致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6.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

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

去罢。

”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

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请概述选段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并说说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 (2)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末两段写大家高兴,而“我”却觉得“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这里用了怎样的手法?反映了什么?
【答案】(1)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

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2)封建权威家长的形象,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无知、与孩子存在隔膜。

(3)这里用了对比手法。

反映了“我”心里的失落。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篇文章,理清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我本来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会,但这时父亲却强令我背《鉴略》,并说背会才能去;无奈我只好按照父亲的要求艰难地背书,最后终于背会了,再去看戏时已经没有什么兴致了。

结合情节分析我的心情,那天因为要去看五猖会,船已经准备好,其他的也一应俱全,我此时是高兴地“笑着”“跳着”,想象着五猖会热闹的情景;父亲来了后,要我去拿书,这是我的心非常的忐忑,父亲教我读书的时候,我“担着心”,生怕父亲不让我去看戏。

当父亲要求我会背之后才能去看戏时我无奈地地强记,头脑里似乎要伸出许多铁钳,会背之后再去看戏,感觉虽然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2)结合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我的感受等分析父亲的形象,我本来兴高采烈地准备去看五猖会,但这时父亲却强令我背《鉴略》,并说背会才能去;无奈我只好按照父亲的要求艰难地背书,最后终于背会了,再去看戏时已经没有什么兴致了。

由此看出父亲是封建权威家长的形象,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无知、与孩子存在隔膜。

(3)大家的高兴和我没有兴致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因为父亲的专制,因为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我本来很高的兴致被浇灭了,结尾句反映了“我”心里的失落。

故答案为:⑴在即将出发去看五猖会时,“我”被父亲强令背《鉴略》,艰难地背诵出一段不懂的文字后,先前兴奋的心情全没有了。

心情变化:高兴地“笑着”“跳着”“催”—“忐忑”“担着心”地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却“没有什么大意思”。

⑵封建权威家长的形象,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心理无知、与孩子存在隔膜。

⑶这里用了对比手法。

反映了“我”心里的失落。

【点评】⑴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

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和心情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和心情。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

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

解答此题,要掌握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

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7.根据阅读名著完成下列题目。

(1)《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①________集(文体),作者是现代作家②________。

《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神话③________(文体),作者是④________。

(2)为了提高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语文老师决定在班级举办《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请你编写推荐语,向其他同学推荐《朝花夕拾》。

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A.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讲述了作者入学前后的一些富有童趣的事。

C.这本书里的《二十四孝图》中提到了“老莱娱亲”“卧冰求鲤”等故事,作者想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很有教育意义。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自私自利的衍太太,有沉醉于读书的寿镜吾老师,还有追求革命但备受打击迫害的范爱农……
(3)《西游记》中,孙悟空有几个名号,如:石猴、孙行者、斗战胜佛、齐天大圣、美猴王等。

请结合下列情节,将与之相对应的名号填在横线上。

在花果山他率先进入水帘洞,被众猴拜为“①________”;从龙宫得了金箍棒,到幽冥界的生死簿上除了名,被龙王和冥王告上天庭,玉帝接受太白金星的建议,招安孙悟空上天,封他官职为弼马温,让他管天马;因不满在天庭只做个弼马温,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接受独角鬼王的建议,自封为“②________”;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被唐僧救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就给他起个混名,即“③________”。

【答案】(1)散文集;鲁迅;小说;吴承恩
(2)C
(3)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
【解析】【分析】(1)《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

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因此C错误,故选C。

(3)美猴王是孙悟空发现水帘洞后起的名。

孙悟空是它拜师学艺时起的名。

弼马温是它在天宫的第一个官职。

齐天大圣是它与天庭翻脸后的自称。

行者是取经时的称号。

斗战胜佛是到天竺后的封号。

①结合“在花果山他率先进入水帘洞,被众猴拜为”可知,这一情节是在他拜师学艺之前,并且此时已经被其他猴子封为首领,因此应称为“美猴王”。

②结合“自封”可知,这是一个孙悟空给自己的称号,只能是“齐天大圣”。

③结合“被唐僧救出,听说他已有‘孙悟空’的法名,就给他起个混名”可知,此时应该是孙行者。

故答案为:⑴① 散文集;② 鲁迅;③ 小说;④ 吴承恩
⑵ C
⑶① 美猴王;② 齐天大圣;③ 孙行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名著作者、作品、作品内容及体裁。

⑵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名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情节的掌握,作答时需要依据原著内容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名著《西游记》中主要人物之一的孙悟空的名号以及来历,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故事情节,孙悟空的经历,名号的由来等,细读记准是平时读书非常重要的一
点。

8.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那老僧道:“老爷自上邦来,可有甚么宝贝,借与弟子一观?”三藏道:“可怜!我那东土,无甚宝贝,就有时,路程遥远,也不能带得。

”行者在旁道:“师父,我前日在包袱里,曾见那领袈裟,不是件宝贝?拿与他看看如何?”众僧听说袈裟,一个个冷笑。

行者道:“你笑怎的?”院主道:“老爷才说袈裟是件宝贝,言实可笑。

若说袈裟,似我等辈者,不止二三十件;若论我师祖,在此处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

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

”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

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

”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

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行者道:“放心放心!都在老孙身上!”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早有霞光迸迸,尚有两层油纸裹定,去了纸,取出袈裟!抖开时,红光满室,彩气盈庭。

众僧见了,无一个不心欢口赞。

(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________》,作者是明代小说家________(人名)。

(2)唐僧不愿将袈裟展示给别人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1)西游记;吴承恩
(2)怕太招摇而惹祸上身。

(3)爱面子,做事不计后果。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

(2)可分析“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

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

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等句,即可归纳出唐僧不愿将袈裟展示给别人看的原因是怕太招摇而惹祸上身。

(3)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你看他不由分说,急急的走了去,把个包袱解开”等描写和情节中可概括出其“爱面子,做事不计后果”的性格特征。

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故答案为:⑴西游记;吴承恩
⑵怕太招摇而惹祸上身。

⑶爱面子,做事不计后果。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的基本文学常识,要求考生在平时阅读名著时注意对基本的常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