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绝崇高——对后现代文学的另一种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刁 再 于 e宗 局 、 巨N
.,. .. . 」 . . f. -
IA _ r
‘三J
WJ.,
对后现代文学的另一种理解.来自龚 昊理 论 与 创 作
2 8
不论后现代主义作家怎样强调“ 的死亡、 人” 主体的 一、 解构与崇高 死亡 、 作者的死亡, 他们的情绪和态度仍然在有意无意 间被卷人了作品中, 为我们走出他们设下的文字迷宫提 不可否认, 解构是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为 供了一条线索。在进行解构的过程中, 他们对现代社会 后现代文学导向的后现代主义就是建立在对传统哲学 的各种危机十分敏感, 他们的冷嘲热讽总是指向现代社 的解构基础之上。 研究者认为在后现代理论中有四个因 素极为重要: . " 传统哲学的终结。 0 1 2 世纪 6 年代的思 会在实现自己的各种承诺方面所遭遇的失败。请看: 0 现在假设这样一种情况: 某人为失去理智的苏 想家明确表示哲学是有问题的, 加以解构。2系谱 应当 . 联造出了氢弹, 确保它威力无比, 然后获得诺贝尔 学的范式。历史也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应该接受多元解 和平奖! 这个值得基尔戈・ 特劳特写一篇故事的真 释, 历史必须包括对在‘ 其具体历史条件下’ 的话语的研 实 人物, 就是已故的物理学家安德雷・ 哈罗夫。 萨 究, 而不是宏观抽象研究。. 3真理观念的消解, 留下的仅 他 因呼吁停止核武器试验于一九七五年获诺 仅是解构以及它导致的进一步解构, 真理是不存在的。 贝尔奖。当然, 自己的核弹早已试验完毕。他的 他 4所有的概念都被历史 与任何普适性的观念相关者 . 化, 都将终结。’ , ① 上述这些因素把后现代主义领上了一条反人文主 义的路线, 无中心、 无意义的虚无感取代了对崇高的追 求。与此相应, 后现代文学提出了它的经典叙事模式“ 无 主题、 无情节、 无人物”文学只是一种文字符号的游戏。 , 可以这样定义后现代文学: “ 一种以精神意义虚无为前提 的文学。 它以技术主义的无限生产为原则, 以消费主义的 欲望扩张为动力。 在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形式的整合运 动中, 后现代文学以诉诸形象化感官的叙事为基本内 容。,也就是说, ’ ⑦ 后现代文学是一种文化无政府主义, 企 图盲目 消解一切, 这样的文学, 当然与崇高不相容。 但这里有个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后现代环境中( 如 果它已经到来了的话) , 崇高是否已经消失了? 如果崇高 已经消失了, 那所有的人就都应该在过着无目的、 无追 求的空虚生活, 只求满足自己的感性欲望, 事实显然并 非如此。人归根到底是一种理性的生物, 没法在单纯的 狂欢中满足自己, 无论形而上的价值在理论上被消解得 如何彻底, 它都不可能真正退出现实生活。
妻子是儿科医生! 哪种人既能改进核弹, 又能同儿
童保健专家结婚?哪个医生能同神经错乱的配偶
过 日子?
理 论 主 页
2 口 口 7 年 第 4 期
“ 今天单位里有什么 趣事吗?心肝?” “ 有。我的炸弹肯定性能极好。你那个得水疽 的孩子最近怎么样?’ , ③ 或者: 那些台词, 那些人物成了我年轻时 那些情景, 候感情上和道德上的界标,直到一九九六年的夏
天依然如此。那是因为首次听到那些台词、 看到那
些场面的时候, 我身处整个剧场全神贯注的着迷 的观众之中。我被凝固了。 倘若我是一个人独坐家中, 吃着烤干酪辣味 玉米片, 盯着面前的阴极射线屏幕, 对这些场面我 就会无动于衷, 就像看“ 周一晚橄榄球” 那样索然
三、 一种可能
有人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视角来观察后现代主 义:引人注意的正是这些后现代主义话语认为一致性 “ 可能已不复存在时所表现的一致程度, 带有权威性地宣 告最终权威的消失, 推广和传播一种文化条件的总体和 全面的叙事, 而在那一条件下, 总体性已不在考虑的范
阿兰・ 怀尔德认为, 后现代主义不是宣扬隐含的形 而上学, 而是强调存在于可见事物之中的真理。所以他 要求后现代文学去适度地体验现实世界, 通过对世界的 大量认识来刺 或纠正现象中的无序状态。 怀尔德说这 是一种“ 旨在激活作为整体的意识, 在它与世界的关系 围 内 " 之 。m 能动的、 交互的东西”0 在怀尔德看 从这里不难看出: “ 面对这种矛 后现代主义并非 中实现某种动态的、 盾, 完全是后现代理论所声称的那么一回事……如果将这 来, 只要人们对世界采取适当的正面态度, 那世界就会 类形式的矛盾视为后现代主义所固有的东西, 那么, 就 使其自身进人与我们保持一致的状态。由于“ 怀尔德低 有可能将后现代主义解读为一种反思性作用, 它的完整 估了创造真正历史异化的确定的否定形式。 现代艺术的 性不在于所含观念的一致性, 而是源于在不同反思性操 异化及其调和矛盾的充满焦灼的尝试并不只是意志或 精英者的傲慢的失败的产物, 他们也是关于意义的实际 作中语境和结果的规律性。’ , ⑥ 月 的标志。 净 这种异化的条件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表示否 实际上, 后现代主义的实践总是在接受反馈来的关 于这些实践的信息的检验和重塑, 从而不断地改变自己 定或者加紧努力就可以克服的’, , 使他的理论显得有些 ⑧ 的形态。“ 在这里, 意志、 屈服、 控制和放弃在一起转动, 不切实际, 但这一理论并非没有意义。 形成一种不能分离的螺旋线, 那样的螺旋线自身就是一 谁也不会否认, 后现代理论对传统价值体系的解构 种朝向崇高的形式。’ , 。 自 有其道理, 现代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卓越的宏大叙 在后现代理论的话语中, 后现代主义的确是以一种 事, 但大多数源于这些宏大叙事的方案最终遭到失败, 只有破坏性而无建设性的面目出现的, 它无意取代原来 利奥塔认为, 这些失败的典型就是奥斯维辛, 在一个非 的价值体系, 但在实践中, 当它完成摧毁任务的时候, 却 常现代的宏大叙事之下, 纳粹为取得雅利安人的最终胜 不得不为了自身的延续, 去填补那一片空白, 承担重建 利, 以军事行动对犹太人实施了难以言喻的迫害。利奥 的任务。后现代文学在这一重建中 必将扮演重要角色。 塔质问: “ 在那种环境下, 合法性的宏大叙事怎么还能够 伊哈博・ 哈桑用俄耳甫斯的传说来形容后现代文 具有可信性?’ , 他进一步说: “ 人们因而尝试着去信任一 学, 俄耳甫斯被参加酒神狂欢节的女人们肢解, 他的头 种有关宏大叙事的衰落的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具有不 颅和七弦琴被扔进河里后, 在水中仍继续歌唱。哈桑认 可检验性( 因为其一旦失败就不可挽回) , 而且总是对一 为,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理解后现代文学蓄意脱离传统的 些人不公平, 也容易切断对未知的追求, 后现代理论对 它的解构应该说没有错, 只是后现代理论拒绝拿出宏大 做法: 现代的俄耳甫斯们不仅宽容破坏和肢解, 而且在 所有情况下继续歌唱, 肯定那在毁灭过程中保持完整的 叙事的代替品, 结果使人无所适从。 新创造力。由此, 哈桑从约翰・ 巴思和威廉・ 巴勒等当 代 怀尔德的看法可能对这种状况有所裨益。 从种种意 美国作家的作品中读出了“ 沉默的两种声音”一种是负 义和价值的重负中解脱之后, , 我们也许更容易看到生活 的本来面目: 过好每一夭, 在今天中孕育明天, 直到人生 面的、自我毁灭的、 “ 魔鬼式的、 虚无主义的”另一种是 , 的尽头。这是一种静悄悄地流淌在生活当中, 几乎不为 正面的、自 “ 我超越的、 神圣的和绝对的” ⑧ 。 后现代主义 作家也像他们的现代主义前辈们一样, 具有由破坏和英 人所觉察的对当下的珍视, 在一定的情况下, 这种珍视
理 论 与 创 作
2 9 理 论 主 页
2 0 口 7 年 第 4 期
万方数据
理 论 与 创 作 3 0 理 论 主 页 2 0 口 7 年 该 万 期
可能比那些隐含的意义更接近于崇高。 可以用这种思路来考察托马斯・ 品钦的小说 《 葡萄 园》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索伊德是个嬉皮士, 。 他的妻子 福瑞尼茜曾是联邦检察官布洛克・ 冯德的情人,布洛克 为再续旧情, 借缉毒为名逮捕了索伊德, 并在狱中逼迫 索伊德答应带女儿普雷丽远走高飞, 每年公开做一次疯 子以向布洛克报告自己的行踪, 而索伊德则可以 按月 领 取政府的“ 精神障碍抚恤金”索伊德带着女儿移居到加 。 州葡萄园县, 很快地适应了新环境, 除了每年一次的跳 窗表演( 他选择的发疯方式) 和对前妻的无穷思念以外, 其他一切如常。 索伊德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地方, 玩玩摇 滚、 吸吸毒、 打打零工、 抚养女儿, 时常分不清现实世界 和迷幻世界, 按主流价值观的看法, 这简直就是浪费生 命。可是从索伊德的角度来看, 他深爱着背叛了他的妻 子, 甚至希望自己的歌能上电视, 这样, 也许某天凌晨三 点,妻子碰巧打开电视,索伊德正好就在电视上…… “ 《 今夜你寂寞吗》《 ,给宝贝的歌》《 ,自从我爱上你》 — 歌名一一在屏幕上闪过, 她自会明白, 所有这些忧郁而 熟悉的歌曲都是为她唱的’。 , 他对女儿的爱也“ 。 如长明 的夜灯, 永在近旁, 淡而弱, 却彻夜不息’ , , 他对自己的 . 生活无比珍借, 对身边的一切温情脉脉。考虑到以布洛 克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对他的迫害,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简 直可以说带有某种不屈服的英雄主义色彩。 和他相比, 鼓吹自己“ 要保护一切臣民”对索伊德 、 万分蔑视的布洛克却真正是在浪费生命: 为了自己的前 程, 屡次抛弃福瑞尼茜; 参加了一个又一个半途而废的 政府f 动, t 顺便假公济私, 最后却一无所得。 在他即将被 类死人( 书中描写的一种追求死亡的人, 他们放弃了除 义愤外所有的感情) 处死时, 拖车司机威头给他讲了一 个故事: “ 一个都丽普人失去了他所爱的女人, 追随她进 人死亡的国度, 发现了伊拉亚之舟, 那是摆渡死人过世 间最后一条河的船。 他把船拽上来, 用一块石头砸碎。 十 年里凡间没有一人死亡, 因为没有船让他们摆渡’。布 , 。 洛克若有所思, 但已太迟。 品钦在小说结尾处留给我们的这个故事意味深长, 在这里我们仿佛又被带回了文学的原点: 歌颂生活, 歌颂 生命。 如果说这不是崇高, 那也并没有什么比这更崇高。 当然, 在后现代中, 我们不能指望崇高会具有相同 的面孔, 这里蕴含着各种可能性, 作家所提供的崇高也 许会和我们的希冀大相径庭, 对于他们的种种探索, 读
者和批评家们应该更宽容一些。 四、 后现代的作者和读者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艺术是这样表现崇高的: “ 后现 代会在现代中提倡呈现自身不能呈现的东西, 会放弃美 好形式的安慰, 放弃情趣一致性- 那将有可能共同分 享对无法获得的东西的怀旧感— 会探求新的呈现方 式, 其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它们, 而是为了传达一种对不 可呈现的事物的更强烈的感觉。’ , 。 这是因为“ 人们不可能展示( ) 呈现 理念对象的样 本、 状况、 象征本身。 宇宙是不可呈现的, 人类亦然, 历史 的终结、 瞬间、 空间、 等等, 善, 都是不可呈现的。康德将 其称为: 普遍绝对。因为呈现就是相对化, 就是安排背 景, 安排呈现的条件和际遇的成形。所以人们不能呈现 绝对” 气 利奥塔进一步提出:对艺术的反思主要不再是作 “ 品的传颂者…… 而是它们的接受者。 今后, 最好去分析 影响后者的方式, 后者接受和感受作品的方式, 他评判 作品的方式。’ , 。 可以看出, 后现代对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提出了新的 要求。 罗伯・ 格里耶在《 走向新小说》 中强调, 小说应该坦 白承认其虚构功能。在后现代小说里, 作者侵人式的叙 述比比皆是, 举一个例子, 时震》 冯古内特写道: 在( 中, “ 我现在如果有了短篇小说的构思, 就粗略地把它写出 来, 记在基尔戈・ 特劳特的名下, 然后编进长篇小说” 气 而他一早就把真相揭露了出来: “ 特劳特其实并不存在。 在我的其他几部小说中, 他是我的另一个自 ’ 冯古 我。。 , 内特在反复强调作品的虚构性。 而元小说干脆把我们所读的小说是如何出现在书 页上的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在作品中谈自己如何 写小说, 向读者介绍他的写作意图和构思。在阅读约翰・ 巴思的《 曾经沧海 — 一出飘浮的歌剧》 读者似乎就 时, 坐在作者的书斋中, 陪着他一起回顾和记录过去的时光。 要理解后现代作家的这种做法,首先必须认识到, 他们认为人们虽然无法呈现绝对, 但却可以表明有绝对 存在。 因此, 后现代作家试图扩大创作的概念, 使读者的 阅读过程也变成创作的一部分, 使现实在体验的同时被 文本化,元小说中的人物试图阐释他们身处的文本, 而 与此同时, 读者也在阐释这一文本, 两种体验由此结合 在一起, 阅读成了一种再创作。 要做到这一点, 文学就必 须想方设法建立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们一次又一
二、 反思性
雄的再创造构成的环状特征。 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在经历了与现实世界 的各种危机的和平共处之后— 其实并不和平, 正如哈 桑所说“ 正是痛苦将沉默挤压为语言, 将语言挤压为沉 默, — 后现代主义会再度吹响反抗的号角, @ , 这不但 是所有其他人的需求,也是后现代实践者们的需求, 后 现代主义无法回避这个声音。
无味。④
我们能说后现代主义作家是虚无的吗? 虽然在叙事 上后现代文学表现出了无中心的特征,但是从总体上
万方数据
看, 后现代文学却在扮演着批评家的角色, 后现代主义 作家玩世不恭的面具还是掩盖不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他 们也和别人一样, 希望在无穷无尽的虚无中重新找到确 定性, 我们只要留心他们无意中 提供给我们的思想箭 头, 就会明白这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 崇高— 至少在后 现代实践中— 确实有介人解构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