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峻碑》《郑固碑》《武荣碑》《景君碑》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〇二〇年




期专

跟着倪文东教授访碑游学
﹃济宁市博物馆是集历史、艺术、人文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地方博物馆,博物馆位
于济宁市中区古槐路38号,始建于1985年5月。

馆舍由两部分组成。

东部为铁塔寺古建筑群,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公元560年);西部为仿古建筑,占地面积20460平方米,馆舍总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楼8831平方米,是一处古建筑与仿古建筑有机结合的建筑群体,蔚为壮观。

目前馆内收藏文物近万件,包括铜器、陶器、瓷器、玉珍、书画等十几个大类。

济宁市博物馆馆藏汉碑之多在全国独一无二,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赞誉。

我国现存汉碑不过60块,而济宁就占有38块,其中博物馆就收藏有11块。

这些碑刻原来散存在济宁文庙院内,损坏严重。

民国十八年由教育局长王大恕等人,集中移置于汉碑馆,加以保护至今,如馆藏的《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鲁峻碑》等均为汉碑精品,对于研究汉代历史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位于山东济宁市北郊的任城王墓,墓主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之孙、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

该墓积土为藏,规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大型东汉诸侯王墓。

墓葬发掘后即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界的极大关注。

这些黄肠石为长宽皆1米的方石,厚23厘米。

题刻大都在石的侧面,少有在平面上的。

大多数为直接刻,少有先书后刻或朱书者,每石刻1字到10字不等,以4字到6字为多。

该墓所用石材包括题凑石墙、封顶石、封门墙、各室底边石、棺床石共计4500余块,其中暴露在墓室内可观睹的题记刻石有782块,上有4000多个单字。

如此之多的题刻,在我国已知汉墓出土刻石中数量是最多的,实为我国汉墓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

任城王汉墓的发掘和题刻文字的发现对汉墓考古、地名考释、文字书法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济宁博物馆和任城王汉墓
访碑
《鲁峻碑》《郑固碑》《武荣碑》《景君碑》赏析
倪文东
《鲁峻碑》全称
《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
隶校尉鲁峻碑》《鲁忠
惠碑》,东汉熹平二年

173年)四月立,现存
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
陈列馆,17行,行32
字。

篆额题“汉司隶
校尉忠惠父鲁君碑”。

此碑漫漶颇甚,
许多字已不可辨。


碑点画方劲端严、厚
重而丰腴,兼有萧散、
古逸之致。

其字大小
相间,欹正相生,布局
活泼可爱。

碑阳与碑
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

明郭宗昌《金石史》谓其“书法峭峻古雅,第小开魏人堂室,然自是汉格”。

清万经云:“字体方整匀净,凡勒笔、磔笔、超笔、挑起处极丰肥,开元诸家似效其体。

”杨守敬《平碑记》则谓:“丰腴雄伟,唐明皇、徐季海亦从此出,而肥浓太甚,无此气韵矣。

”费声骞《古代碑帖鉴赏》云:“临写时应防波画起笔处逆锋侧露,笔致一味重浊而流于唐隶的庸俗风气。


诸多真知灼见的评论,真实客观地评述了《鲁峻碑》
对后世书风所产生的影响。

《鲁峻碑》拓片(局部)
《郑固碑》全称《汉郎中郑固碑》,篆书碑额,额
篆书“汉故郎中郑君之碑”2行8字,东汉延熹元年
(158年)四月立,隶书,15行,行29字,现存山东济
宁博物馆汉碑陈列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早期拓
本,北京图书馆馆藏民国拓本。

原石埋入土中一
段,上部仅存254字。

清乾隆四十三年李东淇、蓝
嘉瑄掘起入地部分,得全字六十,又半字五;在此之
前,即雍正六年,李□(左鱼右鸟)曾得碑之最下一
段(右下角),存字二十,又半字四。

从其字形和点画用笔来看,此碑是当时专业书
家所书,字形扁阔,结体端严,点画多程式化。

宋代
欧阳修的《集古录》即已目为“零落之余”,下部之字
多漫漶不可读。

其书风与《乙瑛碑》《史晨碑》相近,
结体方整,骨肉亭匀,波磔分明,法度谨严。

清万经
评其“笔法坚劲”,翁方纲谓其“密理与纵横兼之,此
古隶第一”。

杨守敬云:“此碑古健雅洁,在汉隶亦
称佳作,尤少积气,《礼器》之亚也。


此碑在欧阳修《集古录》、杨守敬《评碑记》、黄
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文献
中均有记载。

《郑固碑》全碑《郑固碑》
局部
《武荣碑》全称《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隶书碑额,全文“汉故执金吾丞武君之碑”,东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立,现存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陈列馆。

从其形制来看,下有碑座,中有碑穿,上有碑额(圭形),碑文在其穿右下侧,左侧无字,形制奇特。

该碑纵243厘米,横84厘米,厚26厘米,碑文10行,行31字,正文隶书,全文274字。

此碑是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的碑刻之一,原在碑主墓前,由于黄河改道,墓群石刻大部分被淤埋地下。

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钱塘人黄易(西泠八家之一)任职济宁运河同知时,寻得原石,就地建石室庋藏,并写下《修武氏祠堂记略》。

该碑是汉碑中的佳作,风格与《郑固碑》相近。

书法用笔波磔上扬,点画形态流畅活脱,字形体势
飞动,毫无拘谨之感。

惟惜其剥蚀较重,临写有很
大难度,清何绍基、赵之谦等人有该碑临本。

洪适《隶释》对其有记载。

清代何绍基、赵之谦
有临本存世。

《武荣碑》局部
《武荣碑》拓片(局部)
《景君碑》全称《汉故益州太守北海相景君铭》,篆书碑额,正文隶书,全文561字,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刻立,现存山东济宁博物馆汉碑陈列馆,北京图书馆馆藏清代拓本。

该碑纵288厘米,横105.6厘米,碑文17行,行23字。

从其形制来看,下有碑座,中有碑穿,上有碑额(圭形),是现存汉碑中形制最完整的一通。

篆额“汉益州太守北海相景景君铭”2行12字,碑阴有隶书54人题名。

碑文记述景君殁后,其门下属吏慕其德而为之树碑之事。

景君名遽,汉功臣景丹的第五代族(从)孙,济宁人,曾任河北大名县司农,益州太守,北海(今昌乐县西)相。

汉安二年(公元143年)秋病逝。

据碑文记载,景君碑为当时北海故吏诸生所立,碑刻上下三列文字,全是立石人的官职、住址和姓名。

它是对汉故益州太守景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歌功颂德。

该碑的书法体势淳厚古雅、风神严峻飘逸、是汉代隶书中的上乘佳作。

它代表了从篆到隶过渡的书体,对于后世学者研究书法艺术、汉字字体的演变规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景君碑的书法价值在于它是隶书接近成熟的杰出作品,在点画形态和线质量表达上,多参篆籀之意,尤其是竖画,多以悬针之状貌出之,如“衍”“节”“弱”等字,以平直方劲的笔法,使有凌厉万钧之气势。

它向下垂直的竖画中保留了一些小篆的特征,同时又开启了楷书悬针和垂露的先河。

后世对该碑评价甚高,赵明诚《金石录》、吾丘衍《三十五举》、王世贞《弇州山人稿》、孙承泽《庚子消夏记》、翁方纲《两汉金石记》、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文献均有记载。

其中元代吾丘衍称:“隶书须是方劲古拙,斩钉截铁,挑拔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

此语惟是碑足以当之。

”清代杨守敬云:“隶法易方为长,已开峭拔一派。

”康有为也称其“古气磅礴,曳脚多用籀笔,与《天发神谶》相似”。

当代著名书法家费声骞《古代碑帖鉴赏》认为该碑开启了初唐欧阳询楷书结构偏长
的规模。

这些论断无疑是对该碑艺术特点最中肯的评述。

《景君碑》全碑《景君碑》碑额
在《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众多的黄肠石题刻中,内
容涉及人名、地名、数字、尺寸及其不同的组合。

从其书法
艺术风格来看涵盖了平稳工整类、率意烂漫类、板滞拘谨
类、跌宕遒丽类。

隶书作为汉代的通行字体,由隶变而成,是战国古隶
发展变化的结果。

西汉初期篆书到隶书的变革基本完成,
到东汉时期,隶书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

随着社会发展,
在实用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双重引导下,汉代隶书出现了通
俗隶书和典型隶书两大类型,即正体与俗体。

任城王一号汉墓黄肠题石刻字从内容、书法风格上的
分类情况可以看出汉代隶书正体与俗体的发展关系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
法家协会理事

《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局部)《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局部)
《任城王汉墓黄肠石题刻》(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