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摘要:文章针对核电厂的运行管理问题,从运行中的常见问题、安全性评价、经济性评价、安全经济运行的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

结果证实:只有处理好
安全和经济两者的关系,才能为核电厂的健康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电厂;安全性;经济性;改进措施
在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我国电力能源生产中,核电厂数量不断增多。

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预计到2025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
容量将达到7000万kW[1]。

核电厂运行过程中,因专业性强、危险较高,在保证
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此,以下结合笔
者的个人实践,对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分析评价。

1.核电厂运行中的常见问题
核电厂安全高效运行,既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

然实际运行中,常见问题如下。

1.1 设备故障
核电厂设备故障,是系统中的部分设备出现损坏或功能丧失,例如轴系断裂、蒸汽机超速、给排水管道渗漏等。

设备发生故障,轻则影响系统运行,重则带来
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对于这一问题,必须从细节和小处入手,做好日常
检查和维修保养工作,及时发现故障、消除隐患,以保证系统设备正常运行。

1.2 系统失效
核电机组系统失效,通常会涉及多个环节,是造成反应堆冷却剂失水、核泄
漏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系统失效并非一朝一夕出现的,而是多个小问题逐渐
累加起来,最终超过限值而集中爆发。

以冷却剂系统为例,作为核电机组的重要
回路,一旦发生系统失效问题,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运行稳定性。

1.3 安全事故
核电厂内安全事故的发生,和技术、管理、环境等多个因素有关。

我们从管理的角度看,政府核能部门的管理存在碎片化,企业缺少完善的监管制度体系,管理人员本身的责任意识不强,均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一环。

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核电厂的安全监管,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建设统一化、实时性、全流程的监管系统,将安全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2]。

2.核电厂运行安全性评价
2.1 安全性评价理念
核电厂运行安全评价和管理,遵循纵深防御的理念,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分析,制定层次性管理体系。

一般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立足于设计,在核电厂建设完成后,看各种硬件、软件是否满足生产要求。

第二层立足于运行,对生产安全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第三层和第四层针对已经发生的事故,前者提出针对性方案,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能;后者采用必要的措施,减轻事故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五层从预防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定安全保护方法,避免人员伤亡。

2.2 安全性评价目标
核电厂安全性评价目标主要有三个:反应堆停堆处理,余热处理,放射性物质处理,也称为3C安全准则。

第一,反应堆停堆处理。

反应堆紧急停堆,是发生危及到反应堆安全的事件时,为了消除或减轻危险状态,保护系统自动动作,促使反应堆立即停运。

如下图1,反应堆停堆系统是由停堆信号、停堆执行两个部分组成,旨在防止反应堆状态参数超出安全限值,以减缓事故后果。

图1:反应堆停堆系统工作原理图
第二,余热处理。

核裂变的特点是,即使链式反应中止,已发生的裂变反应
所产生的裂变产物会继续衰变,衰变产生多种射线在燃料棒里释放出热能称为衰
变热,再加上反应堆结构材料、冷却剂等所含的显热,共同组成了反应堆的余热。

在余热处理上,将重点放在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上,一旦反应堆发生事故,能向
堆芯紧急注入冷却剂,排出堆芯的衰变热,从而防止堆芯熔化[3]。

结合实践,在
压水堆核电厂中,通常设置高压、中压和低压安注系统,以应对不同事故情景。

第三,放射性物质处理。

为了避免放射性物质泄露污染,过去采取远距离厂
址措施,目前则是在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设置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
块和包壳,将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物质滞留在二氧化铀陶瓷芯块中。

第二道屏障
是反应堆冷却剂包容在内的一回路压力边界,放射性物质不会泄漏到反应堆厂房中。

第三道屏障是安全壳,由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组成,防止放射性物质进
入环境。

2.3 安全性评价方法
对核电厂运行安全性进行评价,主要采用假设分析法。

通过模拟,对不同参
数设定可能产生的偏差和后果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验证,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处
理方案,从而保证运行安全。

该评价方法的采用,能随机预判可能出现的人为故障、机械故障,将预警信息发送给工作人员,以便及时采取行动。

3.核电厂运行经济性评价
3.1 经济性评价指标
核电厂经济性分析,主要指标有工程投资分析、核电成本分析、经济效益分析、不确定性分析等,具体到运行环节,以经济效益评价为主。

内部收益率(IRR),是使建设项目在计算期内净现值的累计值等于零时的贴现率,计算公
式是:
(式1)
式中,代表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代表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n代表计算期。

当、是财务分析指标时,如果结果≥行业基准收益率,说明项目在财务上可行;当是国民经济分析指标时,如果结果>社会贴现率,说明项目对
国民经济是可行的[4]。

3.2 经济性评价模型
目前核电厂内,经济性评价主要采用电力系统发电环保综合规划模型,该模
型中包括技术、电量需求、生态环境等多个约束条件,从中求出最小经济成本、
最大经济效益。

对核电厂的运行经济性进行评价,可见核电投资成本高、运营管
理费用高,但是能源消耗低、生态效益好。

尤其在南方部分城市,核电价格低于
火电,因此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高于火电。

4.核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改进措施
针对核电厂运行中的常见问题,改进措施介绍如下。

4.1 加强设备安全管理
核电设备运行稳定性与否,通常和运行时间、操作方法有关。

随着运行时间
延长,设备的安全性能降低,一旦达到运行极限,就可能发生故障和事故。

对此,
应从安全管理入手,做好日常检查和维修养护工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此外,明确安全操作规范,和个人利益相挂钩,配合适宜的奖惩措施,提高工作人员的
责任心和重视程度。

4.2 构建应急响应体系
应急响应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应对核电系统失效,保证机组运行稳定性。


际生产中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根据系统现状做出响应,执行应急预案,避免问
题进一步恶化。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是细分不同类型的核系统,提高应急响应的
针对性,切实降低风险。

4.3 完善运行监管制度
核电厂运行期间,完善监管制度能对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明确实际
运行和预期之间的差异,从而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应对处理
措施。

监管制度的完善,应结合核电厂的实际情况,将成功的管理经验、新兴的
技术手段相结合,在双管齐下的监管模式下,提高核电厂的运行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是核电企业关注的重要指标,关
系到未来发展前景。

文章介绍了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方法,针对运行问题提出改
进措施,希望为核电厂的运行管理提供参考,实现安全、高效、稳定运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文波.核电厂运行安全常见问题及防控措施的探讨[J].科技资
讯,2021,19(26):27-29.
[2] 宋伟.核电厂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评价[J].科技传
播,2016,8(07):187,190.
[3] 刘成运,张国旭,李学法,等.安全性能指标在核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实践[J].核安全,2021,20(02):1-6.
[4] 宫宇,王宝祥,詹文辉,等.风险指引型安全分级及应用研究[J].核安全,2020,19(05):41-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