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那段只能根据化石证据推测而无文字记载的过于遥远的历史。
这是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
利用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变化的分布区域的化石证据的多学科鉴定与分析成果,可以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
第0时空从距今约1000万年前延续至距今约330万年前。
在该时空中,猿类和人族主要分布在由地壳构造活动塑造的非洲之墙和亚洲壁垒山脉这两大进化脊上,这里有规律地发生着物种形成,但化石证据稀少而零碎,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了由骨骼上的切痕所显示的技术的痕迹。
目前已知的是,第0时空期间遭遇了一次全球气候变冷,导致森林栖息地减少、稀树草原扩张,促使人族发生身体构制上的两足化转变,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
距今330万年前至180万年前是第1时空的世界。
第1时空经历了从上新世向更新世的地质世代交替,期间全球气候持续变冷。
相较于上个时空,本时空出土了更为丰富的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和饮食变化的考古证据,其中就有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人族石器。
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第2时空起自距今180万年前、终止于距今5万年前,跨时进两百万年。
在这期间,人族制作了各种各样的石器,显示出一些处理体积、对称性和顺序性的灵活概念性技巧,还出现了一些装饰品和骨制工具,从一个侧面证明此时食肉成为人族新的饮食选择。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
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
距今50000至4000年的第3时空,见证了多个人族物种并存局面的结束。
人类此时掌握了一定的穿越水域的技术,到达了海洋的边缘地带,从非洲、亚洲和欧洲大陆扩散至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
在本时空,人类开始了对动物和植物的驯化。
这个过程一方面放大了生产资源。
另一方面也简化了生态系统以支持更多的人口,构成了下一时空“景观迁移”的基础。
在距今4000年前,人类终于拥有了跨越远距离海洋的能力,由此揭开了长达三千年的第4时空的历史。
此时空中,人类在流动过程中携带了各种生活工具以及被驯化的作物和动物,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更少地受制于环境和资源。
加之全新世温暖的间冰期环境,人口大规模增长,以致由扩散导致的取代现象日益频繁。
第5时空是今天的人类最为熟悉并仍生活于其中的时空。
公元1400年被认为是第5时空的开端,大航海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此后地球上几乎不再存在尚未有人涉足过的土地。
这意味着政治性的取代和散居——而非定居,开始成为人类历史的主题。
(摘编自克莱夫·甘布尔《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郭建龙译)材料二: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它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
科技的力量注入考古学,为考古研究注入新活力,让不能说话的文物开口。
遥感考古,指不用进行考古发掘,而是借助遥感卫星等探测技术,并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手段,寻找地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法。
它最大优势是不会破坏考古遗存。
在明长城附燧遗址考古中,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沿长城超低空飞行拍摄,进而获取海量图像,并运用低空遥感技术测绘形成三维模型,建立了“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了明长城横亘万里的历史场景。
关于年代测定,目前,使用最广的有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等多种测年方法。
其中,碳十四法是确定绝对年代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即通过采集动植物遗存或其他含碳物质,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规律,测定生物体死亡或沉积物形成的年代,从而推测考古遗址存在的具体年代。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中,为解决“祭祀坑”的年代问题,研究人员采集了碳十四测年样品,经过超声波清洗、弱酸-弱碱-弱酸处理、氧化等,测定其属于商代晚期。
树木年轮法是借助树木年轮的分布规律与时间顺序,判断木制遗物年代的测年方法。
在青海都兰古墓群考古研究中,工作人员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木材种属,进行测量和定年,还结合降水量和年轮宽度指数的关联建立了年轮年表,为确定古墓群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参考。
古DNA技术是指从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中获取古代生物DNA分子,通过比对,研究古代生物的谱系,探究人类的起源和迁徙的一种研究手段,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过程中,研究人员对出土的狗骨进行线粒体DNA分析,并将研究结果与日本考古的中世纪家犬DNA序列进行比对,证明了日本家犬的一些祖先来源中国。
(摘编自高蒙河《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期的人类历史由于过于遥远,缺乏文字记录,要依赖化石证据进行合理推测。
B.在第0时空阶段,亚、非地区的进化脊上虽有物种形成,但技术一直停滞不前。
C.在第3时空,人类驯化动物和植物既推动生产资源的扩大,也简化了生态系统。
D.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科技考古综合应用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方法与技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技术等考古证据,直接推定人族开始走上迥异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
B.第2时空的人族因为严守定居的地理边界,故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也没有自动推进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
C.在第4时空中,人类实现了生存环境的迁移,并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同时人口也有了大规模的增长。
D.借助无人机摄像、卫星低空遥感测绘等技术,可建立起关于明长城的实景三维数据库,再现明长城宏伟景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观点的一项是()
A.《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B.《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示中国富强……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C.十五世纪末,瓦斯科·达伽马发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线,使得陆上丝绸之路不再是通往东方市场的唯一途径。
D.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在平定“三藩之乱”后,认为“今海内一统,寰宇宁谧。
满汉人民应令出洋贸易,以彰庶富之治”。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B 2.D
3.C
4.C
5.侧重点:材料一针对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史前史”称呼提出“深层人类历史”概念,将其划分为“六个时空”并予以具体阐释;材料二侧重介绍科技考古及其种类,并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遥感考古、碳十四法等考古方法,增进人们对科技考古的认知。
原因:材料一出自个人学术著作,意在阐述自己观点,澄清错误观念;材料二出自科普杂志,意在向大众普及知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B.“但技术一直停滞不前”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直到最后时刻才出现……技术的痕迹”“随之而来的物质延伸和技术创造奠定了脑进化的基础”可知,技术并非“一直”停滞不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A.“直接推定”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根据这些考古证据可以推定,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400cc这个阈值,标志着人族开始走上一条不同于其他专化适应型动物的脑进化之路”可知,“考古证据可以推定”的是“人族脑容量首次超过了”阈值,“间接”得出人族“脑进化之路”。
B.“故大脑进化进程即使加快……”错误,从材料一第四段“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本时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停滞,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
此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不过更大容量的大脑不会自动导致地理扩张或技术创新”可知,“人族定居也严守着地理边界”与“时大脑进化进程尽管大幅加快”是并列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C.“逐渐摆脱环境和资源的限制”错误,从材料一第六段“更少受制于环境和资源”可知,选项夸大程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
A.主要记录汉代已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但不符合“公元1400年被认为第5时空的开端”这样的限制条件。
B.主要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通使西洋”只是附带作用。
C.写达伽马开辟新航线,扩大了东西方贸易交通,最符合“大航海开启全新时代”。
D.清廷的海洋贸易政策,主要为了让百姓富庶,不符合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含义和理解分析图表的能力。
C.“做多个方向的切面”“用体视显微镜测量和定年”错误,以偏概全,选项表述的只是青海都兰古墓群考古研究的做法“对发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个方向的切面,放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木材种属,进行测量和定年”;“关联降水量建立年轮年表”错误,曲解文意,原文第四段说的是“结合降水量和年轮宽度指数的关联建立了年轮年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和分析文本特色的能力。
先分析侧重点:材料一题目是《定居地球:深层人类历史的考古学》,对“深层人类历史”这一学术概念的阐述,作者是先以“每当谈起早期人类历史,人们会不自觉地用‘史前史’称呼”引出话题,再总说观点“在跨越了千万年的深层人类历史中划分出六个时空,每个时空都在其年代和地理范围内见证了人类脑进化与定居全球的双重进程”后,逐一对各时空进行具体阐释。
材料二题目是《科技考古,让文物自己“说话”》,侧重于“科技考古”方面,文章首段先介绍其定义“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应用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考古学研究,能进一步深化考古学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分析了其作用及意义。
然后分别介绍了遥感考古、年代测定法(碳十四法、树木年轮法等)、古DNA技术等考古方法,对科技考古进行了普及性介绍。
再分析原因:材料一“摘编自”外国科学家克莱夫·甘布尔的学术论著,意在进行学科化论证,澄清错误观念“用先入为主的‘历史’割裂和想象‘史前’,实际上,人类过去的一切都是历史,那些更遥远的是更深层的历史”;材料二的文章选自科普杂志《知识就是力量》,意在向大众普及知识,语言浅显易懂,举了贴近生活的事例,如“明长城全线实景三维数据库”、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发掘等等。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
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宝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
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
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过,实在没精神多说话。
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
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
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
“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
”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
“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
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
“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
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
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
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
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
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
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
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
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
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
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
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
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
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的有么!”
1960年(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只能从“司机之家”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恶劣、寒冷荒凉,因而心灰意冷,但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
D.“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下面出场,而是借助惠嫂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小说没有着意于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而是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小说的叙述方式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8.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
请简要概括说明。
9.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案】6.A7.D
8.①初闻小刘低声嘟囔这句话不明所以。
②听说惠嫂提及老惠用这句话骂她感到疑惑。
③听惠嫂解释这是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感到羞愧。
④听惠嫂讲述这句话的来历后陷入沉思。
⑤第二天用这句话来反问小刘时信念坚定。
9.①以“讲故事”的方式,叙写建国初期广大民众克服艰难、积极投身于边疆建设的系列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曲折动人。
②以“讲故事”的方式,让上海女孩李婉丽引出可亲可敬的惠嫂,又由惠嫂引出扎根高原的老惠,人物蝉联而出,巧妙自然,相互映衬。
③以“讲故事”的方式,形成较为巧妙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也以“我”的视角见证青年人的进步成长,深化小说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只能从……获得所需的温暖与关怀”错误,原文只说“司机之家”给他们带来温暖;
C.“丈夫的斥骂让她幡然醒悟,思想发生了转变”错误,应该是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及其象征的共产党员崇高精神使她发生思想转变;
D.“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错误,无中生有。
原文是凭着一棵草的精神,大伙自力更生建起来窑洞,表达了在此长期奋斗的决心和意志。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与《荷花淀》颇为相似”错误,《荷花淀》中并没有“大故事套小故事”的艺术形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
原文“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可知,李婉丽第一次听说这句话时因为初来并且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感到诧异,不明所以的心理。
原文“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可知,当李婉丽在惠嫂嘴里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想起小刘骂她的话,疑惑为什么都会用这句话来评价人。
原文“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可知,当李婉丽得知这是句厉害的骂人的话的时候,对小刘骂她的事情感到羞愧慌张。
原文“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可知,当李婉丽理解了这句话的来历和含义后,不仅对其中的故事倍感兴趣,随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原文“走呀,我要到前面去!”“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可知,最后李婉丽被这句话深深感动,决定留下来,当小刘以轻视的态度问“你来做什么?”的时候,李婉丽反问小刘“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表达了她坚定了信念的心理特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由小说“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
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开篇以“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开启小说的叙事;“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读完小说可知“第一课”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讲述了她如何从畏缩退守到坚定信念扎根边疆,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如“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走呀,我要到前面去!”,故事构建了引人入胜,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
由小说“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惠嫂,她讲述了“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的含义,用“讲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