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太原万柏林五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太原万柏林五中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颇有可取之处。

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似乎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

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笑他不知礼。

孔子答复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

孔子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是说,在交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面教员。

还有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

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

元好问《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

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赢得学生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

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

有这种“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

《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

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

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

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做法必然也不同。

另外,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

《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也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的子弟才能入学。

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常低廉,只是十条肉干,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

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事未必可信。

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

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更为穷困。

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

据《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

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有棺无椁,都
见于《论语》。

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知者只有二人。

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当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

《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杨伯峻《试论孔子》)材料二:
《论语》首篇首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未必准确。

虽然《论语》是语录体,但我们发现其首篇首章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同时首篇首章还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不应该是一种巧合,而应该是《论语》编纂者的有意为之。

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论语》中的一条又一条的“语录”上,应当整体观照《论语》全书,要注重全书的逻辑结构探讨。

我们认为,首章首篇中的“学”不是学习的意思,而是学说的意思。

首章首篇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孔子是老师,但他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系统学说的老师,他首先是一位思想家。

我们在理解《论语》首篇首章时,要注意这一章在全书中的分量,要合理设想情境,而不是简单追求能通顺就行。

(摘编自杨朝明《论语诠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不管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抛开具体的学习内容,孔子热爱学习的精神还是值得今人敬佩和学习的。

B.我们反对学生为去世的老师守庐,但能做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关键要靠老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C.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是因为他要让学生产生疑问,在有疑问中积极思考。

D.子路“冠雄鸡,佩猴豚”,“简直像个流氓”,孔子连这样学生也接受,表明他有着教育改变人的理念。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文献,都是用来论证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及理念,增加了说服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要略篇》《韩非子》的观点都论证了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并列式阐述,最后论述孔子的影响。

D.文章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指出其对当下的指导意义,显示了作者的学术眼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今天要准确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但要注意传统说法,还要关注今人的研究成果,在比较中合理取舍。

B.参考各种文献,有助于我们多角度考察孔子思想,从中找出合平逻辑的解释,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推翻传统说法追求新解,要将微观的字词句理解与宏观的思想把握结合起来,要注意新解逻辑上的合理性。

D.“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新解和传统说法都认为三者是并列关系,只是解释不同。

4.材料二认为对《论语》首篇首章的传统理解不准确,请依据材料简要分析其原因。

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孔子的教学理念。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

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

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

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

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

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

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

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

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

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

”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

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

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

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

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

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

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

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

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

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

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

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

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

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

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

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

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

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

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

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

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

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

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

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

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

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

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

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

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

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

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

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品质。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
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作者多次写母亲“讪然”,既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无奈,以及对儿女们牵挂与责怪的矛盾心理,更突出了母爱的厚重无私。

D.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E.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7. 文章写了哪些与“一缕炊烟”有关的人和事,请分条概括。

8.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9.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

请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10. 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划线句子“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把茶壶
顾晓蕊
那个周末,我去汝州白云寺游玩,返回的途中,路过一家“娄氏汝瓷”店。

早就听闻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家藏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却从未近距离地观览过,我心里生起好奇,决定进到店里看看。

店铺的柜架上,摆放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茶壶、茶杯、盖碗、茶盏等等,看上去造型简洁,釉色纯正,温润古朴。

“真不错呢!”我边看边欣喜地叹着。

有位年轻的男孩走过来,黑亮的眼里盈满笑意:“我是这店的主人小娄,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吗?”我有些诧异,想象中的陶瓷艺人应是稳持的长者,而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

“这是祖传的手艺吗?”我端起一把木柄侧把茶壶,狐疑地问。

“娄家算是汝瓷世家,家父做汝瓷行当30余年,我自幼常看他烧制瓷器,但真正入行只有两年多。

”他坦言道,“这把汝壶你喜欢吗?是我新烧制的。


我仔细端详起手中的壶,“这是传说中的雨后天青色吗?”
“说对了!雨过乍晴,一抹淡淡的天青,从北宋至今沿承千年,是最动人的颜色。

你看,它多像江南山水泼墨画,带着迷蒙的神秘。


稍停下他又说:“每一把汝壶都是有生命的,汝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同,会形成开片。

在安静的夜里,你如留心听,釉面有极小极细的开片声。


我听得心动,掏钱付款,购买了这把汝壶,还加了他的微信。

第二天的晚上,我冲上一壶茶,慢慢酌饮,细细倾听,果然有“呲呲”的声音,如冰面开裂,玲珑清脆。

然而倒了几杯茶后,发现茶壶木柄与瓷器的衔接处有渗水,我心中有点不悦。

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

他很快回复:非常抱歉!您把壶寄回来吧,我重改进加固下。

壶寄了回去,一周后返回来,我打开包装一看,顿时愣住了。

可能运送途中有磕碰,壶柄处出现断裂。

我心里窝着团火,又拍照传给他,那边回道:您别急,我再快递一把壶过去,这次一定包裹好。

三天后收到新壶,打开层层包装,我仔细查验,釉面润泽完好,冲水不渗不漏,这才放下心来。

那把断柄的茶壶,我种上菖蒲,做了案头清供。

闲来无事时,我经常把玩新壶,简淡、素雅、明润,透着自安之美。

有天正上班,接到一个电话,是小娄打来的,他说:“我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


半个小时后,见到了他,送我一把粉青壶,说是回报老客户。

我开玩笑地说:“要是都这么送,你不就亏本了吗?”
他羞谨地一笑,说:“亏本是小事,不能失了诚信,给您带来麻烦,还望多多宽谅。


接过茶壶,我有些过意不去,站到马路边,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

“年轻人做到这样,也是难得,你怎么能沉下心来,坚守这一古老的行当。

”我不解地问道。

他说自己念书时,心性贪玩,后来勉强考上大学。

毕业后,他跟父亲借了十万元,跟朋友合伙开家酒吧。

生意做得不温不火,看到别的酒吧生意火爆,朋友有点眼热,提出把红酒的商标揭去,换上洋商标好销售。

他虽感觉到不妥,但在利益诱惑下退缩,默许了他的做法。

结果被人揭发,赔了不少钱,生意做不下去,只得停业关门。

他心情沮丧极了,回到老家。

父亲知道情况后,没有责怪他,只是淡淡地说:“跟着我学做汝瓷吧!”
随父亲一起选料、揉泥、拉坯、施釉到装窑点火等等,一道道工序下来,他体会到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烧制成功的第一件作品,是一盏盖碗,开片出窑后,被粗粗细细、长短不一的裂纹惊到了,状如鱼鳞,薄如蝉翼。

父亲严肃起来,对他说:“釉面在烈火中淬炼、开片,宛若涅槃重生。

生活中也是如此,失败了怕什么,在碎裂中绽放,实现人生的开片。


他听懂了父亲的话,并由此迷上汝瓷,那细密温暖的烟火气息,让他觉得安然、踏实。

是夜,我又闲坐饮茶。

桌上的两把好壶,似隔着一抹烟云,深情对望。

开片使汝瓷有通灵之美,只是
不知,它们是否在怀想回忆窑变的前世今生。

隔了几个月,他从微信上发来图片,新开家“一九茶舍”微店。

细思下,有淡淡的禅意在其中,抱朴归真,淡泊守静。

我想,或许他已从汝瓷茶道中,品嚼出生活的真味。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三把茶壶”为叙事线索,通过修茶壶、换茶壶刻画了主人公小娄踏实、敬业、诚信的人物形象。

B. “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暗含了“我”对小娄的不信任,下文“衔接处有渗水”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判断。

C. 小说先提到“还加了他的微信”后写到“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D. “汝瓷”简淡、素雅、明润,透着自安之美,把玩时能让人淡泊守静,“汝瓷”寄寓了“我”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12. 文章多次提及“开片”一词,说说“开片”一词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含义。

13. 最后一段中“我想或许他已从汝瓷茶道中,品嚼出生活的真味”,请结合小说内容,从小娄的角度说说他从茶道中品嚼出了怎样的生活真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

登元祐六年进士第。

廷对极陈时弊,考官恶直,置末甲,调衢州龙游令。

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相继。

通判登州。

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泽奏免之。

朝廷遣使由登州结女真,盟海上,谋夹攻契丹,泽语所亲曰:“天下自是多事矣。

”退居东阳,结庐山谷间。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帑廪枵然。

泽至,缮城壁,浚湟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上言:“邢、洺、磁、赵、相五州各蓄精兵二万人,敌攻一郡则四郡皆应,是一郡之兵常有十万人。

”上嘉之。

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

金人谋攻汴京。

自郑抵白沙,去汴京密迩,都人震恐。

僚属入问计,泽方对客围棋,笑曰:“何事张皇,刘衍等在外必能御敌。

”乃选精锐数千,使绕出敌后,伏其归路。

金人果败,自是不复犯东京。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

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

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为潜善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

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众皆流涕曰:“敢不尽力!”诸将出,泽叹曰:“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

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

都人号恸,遗表犹赞上还京,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B.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C.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D. 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嬴卒十余人/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末甲,古代科举制度殿试中一种等级,殿试录取的等级称甲,最低一等叫末甲。

B.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C. 疏也称“奏疏”,与作为文体的“表”不同,是古代臣子向君王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文章。

D. 阙是古代皇宫大门前面两边供瞭望的楼台,泛指帝王的住所,在文中特指北宋首都汴梁。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泽兴学重教,开启民智。

他在担任衢州龙游县令时,发现当地民众不知学习,遂兴办学校,聘请老师,讲论经学,不仅转变了风俗,也使考上科举的人不断涌现。

B. 宗泽高瞻远瞩,颇有政治远见。

他在担任登州通判期间,对朝廷结交女真、与它结盟并谋划夹攻契丹的举措不以为然,认为天下将大乱,遂辞官暂时隐居到东阳山谷之中。

C. 宗泽精明能干,富有军事才能。

他在担任太原知州期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防备措施,为坚守作长远的打算,并为此向朝廷献计献策,使五郡互为援助。

D. 宗泽尽忠报国,至死不渝。

他从宋王朝利益出发,一再上书请求皇上返回京城;病重之际,他不把家事放在心上,仍念念不忘歼灭敌人,叮嘱将领要实现其遗愿。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境内官田数百顷,皆不毛之地,岁输万余缗,率横取于民。

(2)金人逼二帝北行,康王即帝位于南京,泽入见,涕泗交颐,陈兴复大计。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岭
(宋)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甘”意思是“甘甜”,此处用“一勺”突出“甘”之难得,“甘”之甜美,“又”,又试一勺甘,谓重饮此水,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醉中”对“梦里”,似梦似幻;“江南”对“海外”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梦境,今日北归如宿醉。

C.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D.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19.诗歌尾联写景、抒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背景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2)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_。

__________,忧伤以终老。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3)《兰亭集序》中作者用了四句话来表现兰亭环境优美:____________,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白《蜀道难》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弹奏已毕,但人们依然在月下沉醉于乐声中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