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正确朗读《乞巧》,并熟读成诵;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重点体会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创造性地讲述民间故事。
2.体会民间故事口语化的表达和成语之间的不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主回顾。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
我们读了哪些故事呢?
生:《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
师:谁能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
生:我给大家分享的是《猎人海力布》。
乐于助人的海力布每次打猎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救了白蛇得到宝石,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但是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会变成石头。
因为能够听懂鸟语,得知要发洪水,为拯救乡亲们,说出秘密、牺牲自己变成大石头。
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他。
生:我复述的是《牛郎织女》。
牛郎从小遭哥嫂虐待,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与织女相识并即结为夫妻。
牛郎织女在王母娘娘的干预下,被天河隔开,从此天各一方,
但牛郎织女不忍离别,隔河相望化作星辰。
王母娘娘拗不过他们,允许他们每年七夕相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民间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全班交流,改编故事。
【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
师:刚才两位同学将两个民间故事进行了复述,复述时都能根据主要线索,抓住主要任务的重点情节进行复述,真厉害。
读到了好的故事,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
不过这些故事我们已经很熟悉了,怎样让你的故事具有吸引力呢?
生:让故事更有新鲜感,更具有吸引力。
(1)妙招一:变换人称,亲切讲述。
师:在讲故事时我们可以来点小创作,让故事更具有新鲜感。
请同学们读一读“交流平台”,勾画关键语句,想一想:讲民间故事有哪些有趣的方式呢?
生: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
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换种人称亲切讲述故事,也就是妙招一:变换人称,亲切讲述。
有哪位同学愿意试一试讲讲《猎人海力布》这个故事。
生:我用猎人海力布的口吻讲故事的第1~4自然段。
我的名字叫海力布。
我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
我经常热心帮助别人,每次打猎回来,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自己只留下很少的一份。
有一天,我到深山去打猎,忽然听见天上有喊救命的声音。
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老鹰正抓住一条小白蛇从我头上飞过。
我急忙搭箭开弓,对准老鹰射去。
老鹰受了伤,丢下小白蛇逃了。
我对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快回家去吧!”小白蛇说:“敬爱的猎人,您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报答您。
我是龙王的女儿,您跟我回去,我爸爸一定会重重地酬谢您。
我爸爸的宝库里有许多珍宝,您要什么都可以。
如果您都不喜欢,可以要我爸爸含在嘴里的那颗宝石。
谁嘴里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我想,珍宝我倒不在乎,能听懂动物的话,对猎人来说,可太有用了。
我问小白蛇:“真有这样一颗宝石吗?”小白蛇说:“真的。
但是动物说什么话,您只能自己知道。
如果对别人说了,您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
(2)妙招二:大胆想象,添枝加叶。
师:你的故事真有意思。
还有哪些方法呢?
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
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
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师:大胆想象合理编写故事,也就是我们的妙招二:大胆想象,添枝加叶。
生:我用这个妙招跟大家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
原来,这头老牛,不是普通的牛,而是天上的金牛星转世,因犯天规被贬下凡。
相传,金牛星与天上的月老在一次饮酒时,看到月老手中捧了一本书——《姻缘簿》。
匆忙中就好奇地翻了翻。
恰好看到了织女这一天会到凡间洗澡,牛郎与织女是命中注定会有这段感情。
再如,织女是如何被抓的:
王母娘娘一觉醒来,发现众仙女中唯独不见织女的踪影。
大家都说不知道织女在哪儿,她便掐指一算,原来织女在人间结了婚,还有了一儿一女。
顿时,火冒三丈。
她一拍座椅,大声喝道:“织女简直是吃了豹子胆了。
也不想想自己是什么身份,竟敢违反天条!二郎神。
”“到。
”“哀家命你下凡去查访织女的下落,但千万别打草惊蛇。
”“是。
”二郎神经过一番打探,向王母娘娘禀报了织女的住处。
“四大天王何在?”
“末将在此。
”
“命你等即刻率领天兵天将,跟随哀家前去捉拿织女归案!”
“末将听令。
”
再说织女跟着牛郎辛勤劳动,日子过得挺美满。
可是,织女有时候也发愁。
愁什么呢?她怕王母娘娘来找她。
这一天,牛郎照常去田里干活。
织女在家一边做饭一边看孩子。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转眼间,天兵天将已到家门口。
王母娘娘冲进屋里,一把拉住织女就往外走。
织女“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央求道:“外祖母,您就饶了我吧。
老牛死了,牛郎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加上孩子还不懂事,您就让我留下来吧!”“做梦!”王母娘娘一点也不为所动。
再看那两个孩子,见此情景,上前死死地拽住王母的衣服,哭着叫着:“放了妈妈,放了妈妈……”王母见状,一咬牙,把两个孩子甩得远远的。
天兵天将押着织女飞向天宫。
织女一边挣扎,一边大叫:“快去找爸爸……”
(3)妙招三:巧变顺序,妙讲故事。
师:你的大胆想象让故事精彩了好多。
还有哪些方法呢?
生: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结局,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
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
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师:妙招三:巧变顺序,妙讲故事。
谁来试着讲讲《猎人海布里》改编版?
生:大家一定不敢相信石头有名字吧。
有一块叫做“海力布”的石头,是因为村民世代纪念英雄猎人海力布而命名的。
很多年前,一位叫做海力布的猎人非常乐于助人,每次打猎总是把猎物分给大家,打猎途中救了白蛇得到一块宝石,可以听懂动物说的话,但是不能告诉别人,否则会变成石头。
因为能够听懂鸟语,得知要发洪水,为拯救乡亲们,海力布不得不说出秘密、牺牲自己变成大石头。
(4)妙招四:奇思妙想,续编故事。
师:除了书上给大家的三个妙招,我们还学过“续编故事”,别忘了哦。
妙招四——奇思妙想,续编故事。
请大家试着编一编,想想:海力布变成石头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生:过了不知多少岁月,有一天,小白蛇来到人间,她要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她四处寻找、打听海力布的住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石头面前,伤心地哭起来:“恩人啊,——你怎么那么傻啊?那群乡民不信你,那你就不告诉他们,难道你忘了我嘱咐你的话吗?”
“你放心,不管用什么办法,我一定要救你!”小白蛇发誓说。
说完,小白蛇来到了水晶宫,向父亲寻问解救海力布的办法。
可龙王怎么也不答应,小白蛇便威胁龙王:“您要是不告诉我,我就永远不吃饭!”龙王听了,无可奈何,只好给了她一颗珍珠,说:“这种珍珠一万年才能得一颗,非常珍贵。
你把它喂给海力布,他就会复活,但从此他只能生活在水中了!”
小白蛇马上来到海力布身旁,用眼泪把海力布的嘴化开了,小心翼翼地把珍珠喂给了他……
当海力布恢复人形的时候,已经没有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鱼尾巴……
直到现在,海力布还生活在海里呢!
师:同学们的故事可真是精彩,让我们的民间故事更具新鲜感、吸引力。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运用四个复述故事的小妙招,如妙招一:变换人称,亲切讲述,让学生换一种人称进行讲述,身临其境;妙招二:大胆想象,添枝加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合理想象;妙招三:巧变顺序,妙讲故事,则让学生掌握设置悬念的方法;妙招四:奇思妙想,续编故事,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续编故事”,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
】
二、词句段运用:区分俗语与成语,我能行。
1.指名读词。
师:现在我们进入“词句段运用”的学习。
请同学们读出这些词语,说一说你的发现。
课件出示:
鼻子都气歪了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
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
打开天窗说亮话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
生:右边一列次为四字成语,左边一列为俗语。
每行左右相对应的词语意思相近。
【设计意图:通过读词思考,归纳词语特点。
】
2.区分俗语、成语。
师: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再试着读一读,请你们思考俗语、成语有什么区别?
生:俗语,是群众所创造的,并在群众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生: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是汉字文化的一个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3.教师小结。
师:俗语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字数有多有少;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具有概括性。
有不少的俗语和成语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4.体会表达。
师: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加点字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第一组:
(1)壮壮和涛涛吵架了,老师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你们两个人都有错误,都应该好好反思。
”
(2)在小组讨论会上,只有王宁一个人持反对意见,真是孤掌难鸣
....啊!
第二组:
(1)今天我为什么找你呢,打开天窗说亮话
.......吧,就是来麻烦你帮忙办一件事儿的。
(2)老师直言不讳
....地指出了我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我帮助很大。
师:请同学们思考:加点字在表达效果上什么不同?
生:“一个巴掌拍不响”“打开天窗说亮话”都是俗语,通俗易懂。
“孤掌难鸣”“直言不讳”都是成语,表达意思言简意赅。
师:俗语与成语这两种形式分别适合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俗语、歇后语等口语化短语更加通俗易懂,适合在与他人聊天、讲故事的时候用。
有些成语言简意赅,适合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第一个部分要求学生读词并体会两组词语的不同,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自主品析,可以将具体的俗语、成语放入具体语境中,让学生体会两者的不同。
通过表格形式总结俗语与成语的特点,学生可以更加直观感受到俗语与成语的不同,并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
】
5.小练笔。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下列成语可以用哪些俗语替换?
课件出示:
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嘴巴
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
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张冠李戴——张公帽子李公戴
一丘之貉——天下乌鸦一般黑
寡不敌众——好虎抵不住群狼
谨小慎微——走路生怕踏死蚂蚁
越俎代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师:同学们,你们做对了吗?
2.选择题:下面的成语或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喝着这早就享有盛名的龙井茶,我不禁的手舞足蹈起来。
B.如果你想不努力,就取得好成绩,无异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C.在课堂上,同学们人云亦云,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D.盼星星,盼月亮,我最爱的“六一儿童节”终于到了。
【设计意图:拓展俗语、成语的知识,巩固本课所学知识。
】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词句段运用。
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学习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2.日积月累。
正确朗读《乞巧》,并熟读成诵;感受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创造性讲述民间故事的几种方法,也了解了意思相同的几组成语,体会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学习如何将一个情节写具体,感受乞巧节上人们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
二、词句段运用二【语文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的复述故事。
】
活动一:仿照例文说具体,我能行。
1.出示例文,比较交流:读一读,说说这两个片段写了什么内容?对比两个片段,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读文,简述内容和发现:两段文字都完整地讲述了狼和小羊之间发生的故事,第一个片段比较简略,而第二个片段增加了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补充了狼的神态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气提示语,第二个片段说得更加具体。
)
3.我们一起看看第二段文字增添的内容,画出第2段话中增添或改变的部分,和同学交流如何将情景写具体。
增添的内容:
①增加狼的动作和它具体的心理活动。
②补充狼的神态和小羊说话的样子。
③补充狼和小羊说话的内容与语言提示语。
改变的内容:
①改用口语化的用词。
如“饮水”改成“喝水”。
②把比较概括的词语表达的意思具体叙述来,如“恼羞成怒”。
师小结:第二段里的句子添加了一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把第一段里的一些句子加上
了语言对话,增加不少的动作、神态描写,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这种写法其实就是扩写。
3.那么什么是扩写呢?
如果把一个句子比作一棵大树,那么,缩句就是给“句子”这棵大树修枝剪叶;扩句就是给句子添枝加叶。
从阅读角度讲,缩句就是把握一个句子的主要意思;从写作的视角看,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添加一些适当的修饰语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形象。
如
原句:红旗飘扬。
扩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飘扬。
可以看出,前一个句子的意思是完整的,但是不具体、不明确,从这个句子中看不出什么样的红旗、在哪里、怎么样地飘扬。
后一个句子在前一个句子的基础上加上了“鲜艳的“五星”“在天安门广场上”“迎风”等修饰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更明确、更具体。
4.仿照例文,展开想象,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步骤一:学生先静静地想象,并联系上下文,思考自己要加入哪些内容。
步骤二:与同学交流自己想增添的内容,并听听同学的建议。
步骤三:扩写牛郎织女初相见的情节。
5.范文展示,展示评议。
(要求:是否加入了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描写,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抓住重点进行描写。
)
活动二:总结扩写方法,我能行。
1.扩句:在句子中加上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
扩写文段:读、找、想、改
2.《牛郎织女》这个故事中有些情节很简略,任选一题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2)仙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示例]牛郎的邻居是个好心的大娘,经常给牛郎送吃的。
大娘的孩子不在身边,没人帮她种地。
牛郎看见了,就和老牛商量:“老牛,老牛,邻居大娘家的地该种了,她自己种不了,大娘对我那么好,老给我送吃的,明夭咱们帮帮她,给她把地种了吧?”老牛低下头蹭了蹭牛
郎,“哞—哞——”地叫了两声,好像在说:“好啊,好啊,你真是个善良的人,就听你的。
”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要求“仿照例子,将故事情节说具体”,设计活动时可以从例文出发,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提炼出将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并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创编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描述。
】
三、日积月累
过渡: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魅力十足啊!这样的扩写让我们眼前立刻浮现出了一幅牛郎织女初相识的美好画面,这样精彩的民间故事也在诗人笔下留下更美的期盼。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有关这个民间故事的一首古诗——«乞巧»。
(一)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出示课题:乞巧
2.读音: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个三声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
3.书写:“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出示“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看书写视频。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观察“巧”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看书写视频。
4.“乞巧”是什么意思?(出示解析)
5.大家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简介:林杰,唐代诗人。
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二)“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2.《乞巧》这首诗当中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的,是哪两个字?(“宵”“霄”)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师:查字典,看看这两个字的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这两个字?(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三)“二读”——读出韵味。
1.大家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生思考: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注意停顿断句)
3.自由读,读出韵味。
(四)“三读”——入情入境。
1.结合给出的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注释:①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
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
②今宵:今夜。
宵:夜晚。
③碧霄:青天。
霄:天空。
引导说诗意: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对月穿针,乞求智巧,穿过的红线该有几万条吧!
2.这首诗前两句隐藏着一个民间故事,你们知道吗?(牛郎织女)
师:牛郎和织女在干什么呢?
生:鹊桥相会。
3.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由这两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出示古代少女们乞巧的画面。
引读:“穿尽红丝几万条”。
少女们乞求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
4.视频赏析: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盛况吧!
5.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6.(音乐起)就让咱们一起加入乞巧的人群中去,眼望浩瀚的银河和皎洁的明月,许下美好的心愿吧!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地吟道——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五)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大家可以课下去收集。
读一读,背一背。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故事情节说具体的方法,通过诵读《乞巧》感受到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希望同学们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编排的是《乞巧》这首与民间故事有关的古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了解其中的意思,还可以鼓励学生从乞巧节中开始拓展了解其他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并熟读成诵。
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
四、当堂练习
五、作业设计
1.背诵《乞巧》这首诗。
2.完成对应课时作业。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复述故事。
在“交流平台”的部分,通过回忆本单元所学的民间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总结方法、应用方法,让学生复述故事。
2.积极引导,让学生大胆展示自我。
在“交流平台”与“词句段运用”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大胆想象,创造性复述故事,并学会仿照示例,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加具体。
3.借助学习框架,梳理重难点。
在教授“词句段运用”的第一个板块,掌握俗语、成语的不同,通过表格归纳两者的特点,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了词语的不同。
并运用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与理解。
不足之处:在复述故事时,可以应用趣味比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建议: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三个板块的内容,部分内容与前面的教学板块有重合的地方,可加强整合,灵活调整。
如,“交流平台”这个板块的教学可以安排在口语交际之前,引导学生运用梳理和总结的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开展民间故事会的活动。
又如,“词句段运用”这个板块的第二个内容,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可以与《牛郎织女(一)》教学相结合,在随文的语言实践中习得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