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布病鼠疫报告和管理讲课文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一页,共42页。
从啮传齿播动途物径经蚤和到感人染的传方播式
肺鼠疫的病人到人的空气飞沫传播。 在剥食病、死动物(例如旱獭、狐狸、藏系绵羊等)
过程中,鼠疫菌直接进入手或上肢的微小创口,或通 过兽尸毛皮的残存跳蚤叮咬而感染。 在食用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例如旱獭肉,可通过消化 道感染。 剥皮过程中吸入有菌皮毛的尘埃而感染。
2.5公里范围内)流浪犬和未免疫的犬猫在7天内全 部捕杀。 疫点周围村的犬只进行应急免疫。
第十六页,共42页。
宣传工作(9月28日为世界狂犬病日)
印发《预防狂犬病》小折页; 张贴海报; 报纸宣传;
电视台节目 ; 播放省卫生厅录制《预防狂犬病》DVD。
第十七页,共42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
70 60 50 40 发病数 30 20 10
0 51 55 59 63 67 71 75 79 83 87 91 95 99 2003 2007 2011
年
第十页,共42页。
广州市狂犬病发病情况
50-60年代狂犬病发病数呈逐渐上升势态 70年代发病稍有下降; 80年代随着养犬数量增多而增多,狂犬病数急剧上升,
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疫情开始回升。 2005年我国的人间布病疫情在连续13年增高的基础上迅猛发展。
2010年报告新发病例为31243例,是2004年12232例的近2.6倍, 发病率为2.35/十万. 人间布病近十年间增加十几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 提高,居民对肉类食品需求量增加,市场交易频繁,来自全国 各地牲畜(猪、牛、羊)入市场交易量增加,人与牲畜接触的 机会明显增多。
腺鼠疫在临床上最常见,其次是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 所以这三型鼠疫在鼠疫流行病学上意义最大。
第三十四页,共42页。
临床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
一般症状
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呈 稽留热
头痛剧烈,有时出现中枢神经性呕吐、头晕,呼吸促迫,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音弱,脉博每分钟120次以上。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广州市2006-2011年布病发病情况
20
15
10
发病数
5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由于疫区病畜(主要是羊)流入通过牲畜交易市场销售到本市和珠江 三角洲地区肉菜市场和酒家,引起从事屠宰、运输、销售人员和家 庭自行加工食用人员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感染布病。
番禺区2008-2011年狂犬病门诊暴露人例数与伤口处理率
年份 项目
暴露例数
2008 2009 11302 10661
伤口处理率 84.95 85.64
2010 2011 9169 12484 88.22 87.23
第十五页,共42页。
疫情处理
核实诊断: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表。
密切接触者免疫接种:家人、医务人员。 病家消毒。 疫点净化:当地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对疫点(半径
前驱期
类似感冒症状:头痛、全身不适; 警示性主诉:暴露部位疼痛或感觉异常,出现蚁走感;
急性发作期
恐水 怕光 怕风、狂燥不安。病程不超过6天!
昏迷和死亡
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第六页,共42页。
狂犬病诊断
流行病学史
+
临床症状
•入院后的实验室诊断: •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病毒抗原 • 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省CDC)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足量、全程 抗生素治疗
常用: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副作用较 小,可以连续给药最短6周。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流行
布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在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流行。 我国多见于内蒙、新疆、东北、西北等牧区。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疫情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7927495561 71518 7628686636
56733 50272
1681796528001264502641425347119171187612957271472076533173386173256326
第二十一页,共42页。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重要)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 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 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升高; 细菌学检查:血液、骨髓、乳汁可做细菌培养; 血清抗体检测:虎红凝集初筛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流行最严重国家,每年死
亡人数超过2万,中国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
位。
第八页,共42页。
流行情况
我国 除青海、西藏外,全国各省区均有病例报告 地理分布存在差异,以长江为界南高北低
南方的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等省 持续高发
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少
大城市较少
第九页,共42页。
广州市1951-2011年狂犬病发病情况
宰杀、剥患畜皮感染; 犬舔伤口或肛门感染; 病毒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 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染手经伤口感染。
第三页,共42页。
传播途径
呼吸道感染: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 通过消化道感染
吃病畜肉感染或动物间残食感染,通过口腔粘膜感染。
先天性感染
孕妇被咬伤2个月后发病,剖腹产,婴儿出现抽搐口吐 白沫,被诊断为狂犬病,认为系垂直感染。
狂犬病布病鼠疫报告和管理文档ppt
第一页,共42页。
传染源
主要是病犬,人狂犬病由其传播 者约占 80%- 90%.
病人唾液中含有少量病毒,但人 传人罕见。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 狂犬病
第二页,共42页。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感染:
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毒经破损皮肤 侵入体内传播;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 烈性传染病。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 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病死率 30%~100%。
第二十九页,共42页。
全球鼠疫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三大洲的53个国家。
9个国家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发生。分别是:马达加斯加、 坦桑尼亚、巴西、秘鲁、美国、中国、越南、蒙古、缅甸。
•死后的实验室诊断 • 脑组织标本抗狂犬病毒荧光抗体染色阳性 • 脑组织中病理切片存在Negri 小体
• 脑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毒
第七页,共42页。
流行情况
全球
87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狂犬病发生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占95%, 每年约有5万人),亚洲有四分之三发生在农村, 死亡病例中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
床诊断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暴露人群监测: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
东省暴露后医学处理工作指引的通知》(2009版),全 区设立暴露后医学处理门诊17间,为犬等动物咬伤者 提供咨询、免疫及宣传。
每月10号前上报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给区 CDC,统计再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
第十四页,共42页。
第二十页,共42页。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7~60天,平均为两周,少数患者感染 数月甚至1年以上发病。
临床特点: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泌 尿生殖系统病症等。
前驱期:全身不适、乏力 、头痛、多汗; 急性期:波浪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
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由无症状感染者或 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反复发作神 经痛、关节持续性钝痛(腰痛)、肝脾肿大等;
是由布鲁布氏鲁杆氏菌引菌起病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
染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
痛和肝脾肿大 。
第十八页,共42页。
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布病的羊、牛、猪等家畜,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乳类
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经呼吸道传播
人与人之间传播较少见,偶有通过性传播。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 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占2~7%。
第十九页,共42页。
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 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
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 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职业人群监测
2012年任务 监测点:
国家级布病监测点白云区:根据国家监测方案进行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职业人员1000人,血清学检测200人;
其余十一个区、县级市为市级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血清学检测 100-200人。
番禺区两个监测点:石基镇和化龙镇开展。
监测人群
与牲畜(羊、奶牛、猪)及畜产品接触的人群。重点为 羊交易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肉菜市场销售羊、牛肉人员; 养殖场的饲养员、兽医、配种员;屠宰场屠宰及销售人 员
达到历史高峰。10年间共报告372例,最高年份报告 60多例病例。
90年代仅发生8例,且1993-1996年全市无病例 报告
第十一页,共42页。
1997年后广州市狂犬病发病情况
1997-2001年病例主要发生在花都区。
2002-2004年病例主要发生在增城市。
2005年共9例:增城5例、萝岗2例、番禺1例、 从化1例。
血压下降,
重症病人早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不清,昏睡,狂燥不安
一般在发病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 股、腋、颈等淋巴结为多见。 腺肿表面皮肤随着淋巴结的肿胀而变红、发热。 数个淋巴结互相粘连并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
91 93 95 97 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群众防病意识不高。暴露后伤 口处理不及时或无进行免疫; 1997-2011年56例狂犬病只有 5例进行了免疫。
第十三页,共42页。
监测报告工作
番禺区根据《广州市狂犬病监测方案》开展狂 犬病监测报告工作
人间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
第三十二页,共42页。
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菌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 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对鼠疫菌都是 易感的,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的差异 有关。
第三十三页,共42页。
临床分型
根据鼠疫菌毒力的强弱,侵入机体的部位及感染 途径,以及病人机体抵抗力强弱的不同,病原体在机 体内的定位也有所同,临床上一般将鼠疫分为下列几 型:1、腺鼠疫;2、肺鼠疫;3、败血型鼠疫;4、皮 肤型鼠疫;5、肠鼠疫;6、眼鼠疫; 7、脑膜炎型 鼠疫;8、扁桃体鼠疫;9、轻型鼠疫。
狗、牛等实验动物也有此种实例。
第四页,共42页。
易感性
人对狂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
受疯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发病率为10-70%。 通过采取措施,可使狂犬病的发生率降到1%以下
伤口的正确处理; 高效狂犬疫苗的使用; 抗血清的使用。
第五页,共42页。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从暴露后数天到数年,差别非常大,一般 20 – 60 天
亚洲: 23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尼 泊尔、伊朗、伊拉克、蒙古、叙利亚、土耳其、也门、巴基 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哈萨克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第三十页,共42页。
传染源
人类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各种感染鼠疫菌 的啮齿动物,一些野生动物(狐狸、猞猁)、 家畜(藏系绵羊、狗、猫)亦可成为传染源。 肺鼠疫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可通过飞沫造 成肺鼠疫的爆发和流行。
第二十六页,共42页。
日常开展工作
疫情监测
病例报告:各级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 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 直报。
病例调查:接到布病病例报告后,应立即开展个 案调查,详实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信息上报:调查处理结束后,相关疾控中心应在 调查结束后48小时内将个案调查录入传染病监测 信息系统。
2006年共12例:增城10例,萝岗1例,花都1例 2007年共14例:增城8例,萝岗3例,黄埔2例,
从化1例 2008年: 7例: 增城3例、从化、花都、天河。
2009年:2例: 增城2例
2010年:1例,从化 2011年: 1例,黄埔
第十二页,共42页。
疫情上升原因
犬伤人数增多; 犬免疫率和保护率不高;
从啮传齿播动途物径经蚤和到感人染的传方播式
肺鼠疫的病人到人的空气飞沫传播。 在剥食病、死动物(例如旱獭、狐狸、藏系绵羊等)
过程中,鼠疫菌直接进入手或上肢的微小创口,或通 过兽尸毛皮的残存跳蚤叮咬而感染。 在食用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例如旱獭肉,可通过消化 道感染。 剥皮过程中吸入有菌皮毛的尘埃而感染。
2.5公里范围内)流浪犬和未免疫的犬猫在7天内全 部捕杀。 疫点周围村的犬只进行应急免疫。
第十六页,共42页。
宣传工作(9月28日为世界狂犬病日)
印发《预防狂犬病》小折页; 张贴海报; 报纸宣传;
电视台节目 ; 播放省卫生厅录制《预防狂犬病》DVD。
第十七页,共42页。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浪热,
70 60 50 40 发病数 30 20 10
0 51 55 59 63 67 71 75 79 83 87 91 95 99 2003 2007 2011
年
第十页,共42页。
广州市狂犬病发病情况
50-60年代狂犬病发病数呈逐渐上升势态 70年代发病稍有下降; 80年代随着养犬数量增多而增多,狂犬病数急剧上升,
一度低至0.02/10万左右,90年代中后期疫情开始回升。 2005年我国的人间布病疫情在连续13年增高的基础上迅猛发展。
2010年报告新发病例为31243例,是2004年12232例的近2.6倍, 发病率为2.35/十万. 人间布病近十年间增加十几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 提高,居民对肉类食品需求量增加,市场交易频繁,来自全国 各地牲畜(猪、牛、羊)入市场交易量增加,人与牲畜接触的 机会明显增多。
腺鼠疫在临床上最常见,其次是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 所以这三型鼠疫在鼠疫流行病学上意义最大。
第三十四页,共42页。
临床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
一般症状
发病急剧,恶寒战栗,体温突然上升至39℃~40℃,呈 稽留热
头痛剧烈,有时出现中枢神经性呕吐、头晕,呼吸促迫, 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音弱,脉博每分钟120次以上。
第二十四页,共42页。
第二十五页,共42页。
广州市2006-2011年布病发病情况
20
15
10
发病数
5
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由于疫区病畜(主要是羊)流入通过牲畜交易市场销售到本市和珠江 三角洲地区肉菜市场和酒家,引起从事屠宰、运输、销售人员和家 庭自行加工食用人员在缺少防护的情况下感染布病。
番禺区2008-2011年狂犬病门诊暴露人例数与伤口处理率
年份 项目
暴露例数
2008 2009 11302 10661
伤口处理率 84.95 85.64
2010 2011 9169 12484 88.22 87.23
第十五页,共42页。
疫情处理
核实诊断:个案调查,填写个案表。
密切接触者免疫接种:家人、医务人员。 病家消毒。 疫点净化:当地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对疫点(半径
前驱期
类似感冒症状:头痛、全身不适; 警示性主诉:暴露部位疼痛或感觉异常,出现蚁走感;
急性发作期
恐水 怕光 怕风、狂燥不安。病程不超过6天!
昏迷和死亡
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第六页,共42页。
狂犬病诊断
流行病学史
+
临床症状
•入院后的实验室诊断: • 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病毒抗原 • RT-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省CDC)
第二十二页,共42页。
治疗
治疗原则:早期、足量、全程 抗生素治疗
常用: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副作用较 小,可以连续给药最短6周。
第二十三页,共42页。
流行
布病流行于世界各地,全世界在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流行。 我国多见于内蒙、新疆、东北、西北等牧区。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疫情曾得到较好控制,发病率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7927495561 71518 7628686636
56733 50272
1681796528001264502641425347119171187612957271472076533173386173256326
第二十一页,共42页。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重要)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 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 者。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象 淋巴细胞增多,血沉升高; 细菌学检查:血液、骨髓、乳汁可做细菌培养; 血清抗体检测:虎红凝集初筛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印度是世界上狂犬病流行最严重国家,每年死
亡人数超过2万,中国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
位。
第八页,共42页。
流行情况
我国 除青海、西藏外,全国各省区均有病例报告 地理分布存在差异,以长江为界南高北低
南方的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等省 持续高发
北部和西部地区较少
大城市较少
第九页,共42页。
广州市1951-2011年狂犬病发病情况
宰杀、剥患畜皮感染; 犬舔伤口或肛门感染; 病毒污染物刺伤皮肤感染; 护理病人,被其唾液污染手经伤口感染。
第三页,共42页。
传播途径
呼吸道感染:通过气溶胶吸入感染。 通过消化道感染
吃病畜肉感染或动物间残食感染,通过口腔粘膜感染。
先天性感染
孕妇被咬伤2个月后发病,剖腹产,婴儿出现抽搐口吐 白沫,被诊断为狂犬病,认为系垂直感染。
狂犬病布病鼠疫报告和管理文档ppt
第一页,共42页。
传染源
主要是病犬,人狂犬病由其传播 者约占 80%- 90%.
病人唾液中含有少量病毒,但人 传人罕见。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 狂犬病
第二页,共42页。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感染:
动物咬伤后,唾液中的狂犬病毒经破损皮肤 侵入体内传播;
第二十八页,共42页。
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 烈性传染病。
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 法》中列为甲类传染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 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病死率 30%~100%。
第二十九页,共42页。
全球鼠疫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三大洲的53个国家。
9个国家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发生。分别是:马达加斯加、 坦桑尼亚、巴西、秘鲁、美国、中国、越南、蒙古、缅甸。
•死后的实验室诊断 • 脑组织标本抗狂犬病毒荧光抗体染色阳性 • 脑组织中病理切片存在Negri 小体
• 脑组织标本中分离到病毒
第七页,共42页。
流行情况
全球
87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有狂犬病发生
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占95%, 每年约有5万人),亚洲有四分之三发生在农村, 死亡病例中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
床诊断病例,进行网络直报。
暴露人群监测: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广
东省暴露后医学处理工作指引的通知》(2009版),全 区设立暴露后医学处理门诊17间,为犬等动物咬伤者 提供咨询、免疫及宣传。
每月10号前上报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监测给区 CDC,统计再上报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
第十四页,共42页。
第二十页,共42页。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7~60天,平均为两周,少数患者感染 数月甚至1年以上发病。
临床特点: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泌 尿生殖系统病症等。
前驱期:全身不适、乏力 、头痛、多汗; 急性期:波浪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睾丸炎、卵巢炎;
慢性期 :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由无症状感染者或 轻症者逐渐变为慢性,也可长期低热或无热,反复发作神 经痛、关节持续性钝痛(腰痛)、肝脾肿大等;
是由布鲁布氏鲁杆氏菌引菌起病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
染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
痛和肝脾肿大 。
第十八页,共42页。
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布病的羊、牛、猪等家畜, 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乳类
传播途径:
经皮肤粘膜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经呼吸道传播
人与人之间传播较少见,偶有通过性传播。
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 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病者占2~7%。
第十九页,共42页。
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 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
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 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
第二十七页,共42页。
职业人群监测
2012年任务 监测点:
国家级布病监测点白云区:根据国家监测方案进行监测, 流行病学调查职业人员1000人,血清学检测200人;
其余十一个区、县级市为市级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血清学检测 100-200人。
番禺区两个监测点:石基镇和化龙镇开展。
监测人群
与牲畜(羊、奶牛、猪)及畜产品接触的人群。重点为 羊交易批发市场从业人员;肉菜市场销售羊、牛肉人员; 养殖场的饲养员、兽医、配种员;屠宰场屠宰及销售人 员
达到历史高峰。10年间共报告372例,最高年份报告 60多例病例。
90年代仅发生8例,且1993-1996年全市无病例 报告
第十一页,共42页。
1997年后广州市狂犬病发病情况
1997-2001年病例主要发生在花都区。
2002-2004年病例主要发生在增城市。
2005年共9例:增城5例、萝岗2例、番禺1例、 从化1例。
血压下降,
重症病人早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意识不清,昏睡,狂燥不安
一般在发病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 股、腋、颈等淋巴结为多见。 腺肿表面皮肤随着淋巴结的肿胀而变红、发热。 数个淋巴结互相粘连并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
91 93 95 97 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群众防病意识不高。暴露后伤 口处理不及时或无进行免疫; 1997-2011年56例狂犬病只有 5例进行了免疫。
第十三页,共42页。
监测报告工作
番禺区根据《广州市狂犬病监测方案》开展狂 犬病监测报告工作
人间疫情监测: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疑似、临
第三十二页,共42页。
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菌普遍易感,没有天然免 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年龄对鼠疫菌都是 易感的,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的差异 有关。
第三十三页,共42页。
临床分型
根据鼠疫菌毒力的强弱,侵入机体的部位及感染 途径,以及病人机体抵抗力强弱的不同,病原体在机 体内的定位也有所同,临床上一般将鼠疫分为下列几 型:1、腺鼠疫;2、肺鼠疫;3、败血型鼠疫;4、皮 肤型鼠疫;5、肠鼠疫;6、眼鼠疫; 7、脑膜炎型 鼠疫;8、扁桃体鼠疫;9、轻型鼠疫。
狗、牛等实验动物也有此种实例。
第四页,共42页。
易感性
人对狂犬病没有自然免疫力。
受疯动物咬伤抓伤后的发病率为10-70%。 通过采取措施,可使狂犬病的发生率降到1%以下
伤口的正确处理; 高效狂犬疫苗的使用; 抗血清的使用。
第五页,共42页。
临床表现
潜伏期
从暴露后数天到数年,差别非常大,一般 20 – 60 天
亚洲: 23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缅甸、越南、老挝、尼 泊尔、伊朗、伊拉克、蒙古、叙利亚、土耳其、也门、巴基 斯坦、阿富汗、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哈萨克 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
第三十页,共42页。
传染源
人类鼠疫的传染源主要是各种感染鼠疫菌 的啮齿动物,一些野生动物(狐狸、猞猁)、 家畜(藏系绵羊、狗、猫)亦可成为传染源。 肺鼠疫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可通过飞沫造 成肺鼠疫的爆发和流行。
第二十六页,共42页。
日常开展工作
疫情监测
病例报告:各级医务人员,发现疑似、临床诊断 或实验室确诊病例,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 直报。
病例调查:接到布病病例报告后,应立即开展个 案调查,详实填写《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信息上报:调查处理结束后,相关疾控中心应在 调查结束后48小时内将个案调查录入传染病监测 信息系统。
2006年共12例:增城10例,萝岗1例,花都1例 2007年共14例:增城8例,萝岗3例,黄埔2例,
从化1例 2008年: 7例: 增城3例、从化、花都、天河。
2009年:2例: 增城2例
2010年:1例,从化 2011年: 1例,黄埔
第十二页,共42页。
疫情上升原因
犬伤人数增多; 犬免疫率和保护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