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江市第一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8自然之道说课稿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自然之道》
一、说教材
《自然之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丰富学生的见识,使学生认识到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培养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

但要注意这是一项长期训练的内容,不能要求过高,不能急于求成;在进行精读课文时,要交流学生的自己的阅读感受,从中受到启示: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然好事变成了坏事.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过程
1、引入“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篇课文的题目比较抽象,所以,新课伊始,我先出示一个故事,让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成语?同学们很快猜出这个成语是拔苗助长。

我随后又问:“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说出了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的道理.从这我引出课题“自然之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讲述这个道理。

为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我又让学生听课文范读。

学生听范读后再进一步读,边读边思考文章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

)教师在学生概括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课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先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悟“道":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我运用了演中促读,演中理解的方式。

可爱的小海龟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

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如果你会表演了,也就读懂了。

⑴学习第三自然段.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幼龟动作的词“探”“欲出又止”“踌躇”,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价,相机指出“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意思。

比较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体会嘲鸫的心情。

范写“啄”字.
⑵学习第四自然段。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我和同伴”及“向导”感情或表情的词语,“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想想两者对话时的心理活动:他们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

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果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了那只小龟,嘲鸫呢?并再次体
会嘲鸫“颓丧”的心情.
为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自然之道,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我又设计了两个比较句子的题。

比较句子:下面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小学教学设计网=]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自由读6~7自然段.
数十只食肉鸟因为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 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而“我和同伴们”此时心情怎样?
填空: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天啊啊!”同伴_____地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也_____地说:“___________。


再比较句子,体会“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
向导由冷淡到不情愿到补救到不得不发出悲叹,齐读最后一句。

教师总结:只有人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保护小海龟,违背自然之道只能伤害小海龟。

3、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
潜能.所以我让学生想像,当海滩上最后一只海龟艰难的爬进大海,看到那长长的沙滩足迹时,你最想说什么?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根据学生发言,教师适当拓展延伸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使“道”深入学生内心。

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总结:大自然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候鸟迁徙不能挽留;山涧小鱼难以在鱼缸中生活,温室也难育参天大树,我们要尊重大自然,否则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请看这是一只被圈养的老虎,管理者让它和一只牛关在一起,居然能和牛和睦相处,可见这只牛已失去了野性。

南京着名生物专家吴琦老先生在会上直言抨击了逐年兴盛的商业类“虎牛相争”、“虎鸡相斗”行为,建议政府部门尽快放虎归山。

让我们共同遵循自然之道吧!
四、说板书
自然之道
遵循违背
保护伤害
小海龟
五、说课后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中运用了表演法、朗读法、比较法、想象、揣摩人物内心、填空等多种方法力求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真正懂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在交流讨论中,在分析比较中学生受到启示,更深入的感受到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更好地为自然服务这一思想。

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表演,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汉字,会写8个汉字,掌握多音字“单”,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

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品性。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汉字,会写8个汉字,掌握多音字“单”,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

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
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诗海拾贝: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
(1)我喜欢《春晓》,因为孟浩然描写的春天的景色很美。

我来背一背吧!
(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2.名言引入: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

3。

读一读这三首古诗,看看诗中作者在赞美什么样的品格呢?
4。

对这几位诗人你有哪些了解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5。

闲话诗人。

预设:
(1)王冕:清代画家,诗人.
(2)王昌龄:唐代边塞诗代表诗人。

(3)卢纶:唐代诗人。

二、学习生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几个生字吧!
出示文本:
芙蓉洛单砚乾坤
1。

给生字组词开火车汇报。

预设:芙蓉楼洛阳单于笔墨纸砚乾坤
2.学习多音字“单”。

3.图片识记生字。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

自由朗读三首古诗。

出示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把古诗读流利,不磕磕绊绊。

3.按照老师分配的任务进行诗文朗读。

任务清单:
(1)每个小组研读老师分配给的一首诗。

(2)读准字音,读准确断句。

(3)读出节奏和韵律。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古诗的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预设读诗的方法:
(1)读得字正腔圆。

(2)读出节奏.
(3)读出韵律美。

5。

小组展示分享一下自己的朗读成果吧!
预设: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感知古诗
1。

我知道《墨梅》歌咏的是“梅花",梅花有什么品质值得歌颂呢?
预设:傲骨、高洁等.
2.你还能提出其他有价值的问题分享给小组成员讨论吗?
预设:从不同角度从三首诗中提问,老师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解答。

3。

概括诗意:
诵读三首古诗,进行整体感知,《芙蓉楼送辛渐》是送别诗,《塞下曲》是边塞诗,《墨梅》是题画诗。

我们一起来谈一谈你的认识吧!
4.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同类诗呢?
预设:
题画诗《鸟鸣涧》
边塞诗《凉州词》
送别诗《别董大》
五、班级展示
多种方法速读古诗,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诵读和默写。

六、学习生字
1。

出示会写生字:
芙蓉洛壶雁砚乾坤
2。

观察字形,写好每一个字。

进行组词训练。

七、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八、巩固提高
完成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继续走进《古诗三首》。

二、古诗背诵
同桌之间进行背诵检查,然后请同学展示自己的背诵情况,评选出读得最好,背得最熟的同学.
三、探究方法
(一)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理解?
预设:
(1)参考课后注释.
(2)借助工具书.
(3)听一听别人的理解。

(二)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思考:这三首诗分别赞美了什么高尚的品格?预设:复习后指名回答。

预设:
(1)《芙蓉楼送辛渐》—-一片冰心在玉壶(品行高洁)。

(2)《塞下曲》——欲将轻骑逐(自信勇敢)。

(3)《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傲骨铮铮)。

四、古诗赏析
(一)冰心玉壶。

1.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想一想题目里给我们哪些信息呢?
(1)预设:送别诗——送。

(2)送别对象——辛渐.
(3)送别地点—-芙蓉楼。

(4)谁送别辛渐呢?王昌龄。

(5)理解字义.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平明:天刚亮。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

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

2。

诗句意思:自由用自己的话表达,老师纠错.
3.小组讨论。

(1)我为什么感觉雨“寒"呢?
预设:因为我的心情是寒冷的.结合背景释义。

王昌龄此时是在异地,因为自己被贬至此,所以深感孤寂凄苦,但是依然不愿家乡亲人惦念担忧,所以安慰亲人“一片冰心在玉壶"。

(2)你从“孤”这个字眼中体会到什么?
预设:作者的心情孤苦。

(3)这两句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致呢?
预设:凄凉的景致:雨水和江水连成一片。

(4)通过读这两句诗,你知道诗人王昌龄的故乡是哪儿吗?
预设:洛阳。

4.谈一谈你对诗人要表现的品格有怎样的认识。

预设:不畏强权,冰心玉洁。

(二)大雪弓刀。

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吧。

单于:匈奴的首领。

这里泛指侵扰唐朝的游牧民族首领。

2。

出示诗句体会含义:
前两句:夜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夜静月黑群雁飞得很高,单于趁着黑夜悄悄地逃窜。

后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3.小组整理《塞下曲》的问题。

(1)第一句在全诗里有什么作用?
预设: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2)你能不能感知到“月黑"交代的时间?
(3)前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4)你从最后一句诗里能体会到环境吗?
总结:环境渲染对主题表达的重要。

4.探究:谈一谈你对诗人要表现的品格有怎样的认识.
预设:英勇善战,自信满满。

(三)梅花品格。

1。

读一读《墨梅》诗,想想这三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吗?预设:我们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品格.
2。

出示诗句: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1)谈一谈:梅花有怎样的品性呢?
预设:自由表达.
(2)白描出了梅花的形态:“淡墨痕”。

(3)梅花生长在哪儿呢?
预设:洗砚池旁边.
(4)你从“淡”这个字,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梅花的颜色,体会梅花的淡然脱俗。

3.出示诗句: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乾坤:天地间。

(2)你从“满”这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4.读一读《墨梅》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吧!
5.谈一谈你对诗人要表现的品格有怎样的认识。

预设:鄙视流俗,贞洁自守.
五、积累运用
谈一谈这些诗句中的品格。

预设: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无私奉献)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落尘俗)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正廉洁)
六、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七、巩固练习
完成相关习题.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教材分析】
课文是大明的爸爸收到大明的信以后写的回信.信中叙述了大明爸爸收到信和照片后的高兴心情;介绍了南极的气候特点和有趣的动物有及国家为南极考察队员提供的良好工作、生活条件;并对大明提出“争取更大的进步”的希望,从而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心亲情。

【教学要求】
1、了解有关收信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并感受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的亲情.
2、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继续认识收信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词句训练和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大明爸爸收到信后,给大明回了一封信.
2、“南极来信”指从南极寄来的信.
二、初读课文。

1、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教学生字。

世:笔顺、组词.
界:上下结构,组词。

乎:与“呼”比较。

争取:口头组词。

3、理解词语。

世界:地球上所有地方.
非常:十分,不同一般。

争取:努力得到.
4、继续认识收信格式。

三、指导收定,记忆字型。

内:中间的“人”大小要适中。

世:长横要向左伸出点。

而:下面中间两竖排列要均匀。

取:右边部分比左边低一些。

四、课堂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听写词语。

世界非常地方高兴
动物争取条件放心
二、精读课文
第1段
1、指名读
2、看图:图上的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周围是什么景象?有什么动物?他身边不远的地方叫什么?插着什么?
3、哪个词表现信在路上走的时间长?
4、“一遍又一遍”说明什么?
5 指导朗读。

第2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3、看图:图上是什么地方?你认识图上的动物吗?你喜欢哪一种动物?
4、理解“胖乎乎"和“耐寒"
5、齐读课文。

第3段
1、自由读
2、为什么要写这段话?
3、理解“冰天雪地、温暖如春”.
4、介绍南极长城考察站。

第4 段
1、齐读
2、怎样争取更大的进步?
三、总结全文
四、课堂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用“非常、争取”各说一句话。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朗读。

1、分自然段读课文。

2、学生自由练习读.
3、教师指名读。

4、反馈。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认识书信的格式。

3、自己练习写一封信。

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正确。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非常——
争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