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中的发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6月第25期Jun.2014NO.25
关。

六年级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年级,
学生的学业压力较少,学生无论是在体育课还是课后都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体育活动中。

七年级是真正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年,学业压
力的增加以及进入青春期带来的诸多身心变化等因素,
都是导致该年级学生将注意力从体育转移到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七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低于了六年级学
生。

而当学生到了八年级则逐步适应了初中学业的节奏,
并且学生身体的发育带来了更多的体育活动需求,学生对体
育活动及体育知识的求知欲有了明显的增长。

这样的变化反应到体育知识测试卷中就表现为八年级的学生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七年级学生有了明显的提高。

4.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总体差异性分析。

从表3看出,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正确
率均值为55.95%,标准差为18.8,体育实践知识的正确率均
值为48.23%,标准差为17.05。

这说明,虽然接受测试的学生体育知识理论题成绩的差距略大于体育知识实践题,但是从正确率的均值上看,学生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仍然明显多于实践知识。

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知识都将为学
生的“终身体育”而服务,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体育行为背后的规律与本质,
实践知识为正确指导体育行为而服务,二者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强调体育实践知识的传授有利于体育知识学习的平衡发展。

5.上海市部分初中
学校不同年级学生对不同类别的体育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分析。

表4最明显的差异在于各年级的体育知识实践题正确
率均低于体育知识理论题的正确率,其次,
七年级学生的体育实践题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年级。

体育理论知识
的正确率差距较小,但从标准差来看,八年级学生不论是体
育理论知识还是体育实践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性均要好于其他两个年级。

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知识总体掌握水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初中阶段的体育知识,且接受测试的学生中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差异,体育实践知识的掌握情况低于体育理论知识。

上海市接受测试的各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有一定差异,六年级学生和八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略高于接受测试的学生总体,但七年级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水平较测试总体偏低。

三、对策与建议
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教学应该更加体系化。

初中体育教学应该拥有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这样的体育知识体系应该涵盖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知识,从而达到
“终身体育”的目标。

体育知识的教学可以走出教室。

在传统观念中,体育知识的教学只能在教室中进行理论课教学。

但实际上,体育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
进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教授体育技能的同时融入相关的体育知识,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做”,更能理解“为何这样
做”。

这种方式能够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辅相成,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上)———对体
育知识及应传授体育知识的概观与思考[J].体育教学,2011,(03).
[2]孟凡国.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EB/OL].http :///content/show.aspx ?newsid=124558
[3]潘前,
王长琦.中美体育知识教学现状比较[J].福建体育科技,2004,(02).
[4]汪伟信,金广江,
郑根发.体育教育对人的现代素质的培养与演化[J].安徽体育科技,2003,(02)
.
表3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学生对不同类别
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总体描

表4上海市部分初中学校不同年级学生
对不同类别的体育知识掌握情况的描述一、
前言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
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
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
展。

太极拳不但具有强身健体、
搏击技艺的双重性,尤其是它的医疗保健价值越来越被人们重视。

1.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
至终都贯串着“阴阳”
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
“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
上下、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

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2.力的由来。

在太极拳中力分为整体力和局部力,即简论陈氏太极拳精要十八式中的发力
王凤仙,
何磊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1450)
摘要: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之魂宝,合儒、释、道、医、兵五字之蕴意,
集养生、健身、技击为一体,陈氏太极拳为现代社会上流传的陈、杨、吴、武、孙、和式太极拳之鼻祖。

精要十八式是当代陈式太极拳掌门人陈正雷大师为了更好地普及陈式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基础上精造了十八个动作为精要十八式。

本文通过笔者长期从事太极拳练习及教学过
程中的体会,通过几个主要的发力动作,简要阐述太极拳的特点、
发力及注意问题等。

关键词:太极拳;发力;
精要;十八式中图分类号:G852.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2-03
142--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6月第25期Jun.2014NO.25
单力和复杂力。

线性力、
冲击力和杠杆力是简单力;旋转力和膨胀力是复杂力。

复杂力是两种以上力的复合。

每种力都有自身的作用和特点,太极拳中所求之力是一种复杂的
混合力,旋转力贯穿太极拳始终,
同时也与其他力复合。

太极拳中的“四两拔千斤”,从力学上看无非是对杠杆力和旋
转力的运用,亦是一比,而非其真,
不是用小力接大力,或抗大力,更不是用小力打大力,若当其真莫过于以卵击石。


兰先生(字馥春)
论应敌说:“敌以一斤力袭来,我则以一斤力接之,以一两力打来,我即以一两力应之,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四两拔千斤”是在力量的变化中改变敌力方
向,在敌之力似发未发,前力已尽,
后力未续,劲断处瞬间出击,小力便可胜大力,是以我之优势攻敌之弱势,才是真正
的“四两拔千斤”之义。

不能凭字妄猜乱用。

小力赢人仍是瞬
间力的优势的应用,是太极拳用力的方法而已。

二、精要十八式中主要的发力动作1.手的发力(以掩手肱拳为例)。

在这个动作中手的发
力不是简单的冲拳,而是一种复杂力(几种简单力的融合),它整个的发力动作是这样的:
发力时,中心迅速由右腿移向左腿,同时通过右脚蹬地、转膝、转腰、扣裆、转跨、顺肩,使
力迅速传递到拳上。

整个身体向左旋转,
左肘在右拳发出的同时,迅速向后发力,和右拳正好形成对称的拉力。

这样,
既可以保持自己的身体平衡,
又可使自己的两肩尽可能拉长,在发力时身体不会前倾而失去中心,在实战时则不被对方
引动而失重,
又有助于右拳的发力,左肘快速后拉可以推动右拳向前发力的速度,
从而做到集全身之力于一拳发出。

左肘在右拳发出的同时,迅速向后发力,和右拳正好形成对称的拉力。

这就是力学上讲的旋转离心力。

2.腿的发力(以玉女穿梭为例)。

动作要点:右脚向前上步,左脚迅速提起向前迈出。

右脚蹬地、发力使身体腾空;同
时右掌上架,左掌前推,所有动作在瞬间完成。

下落的同时,右脚向前插步。

动作要连贯、快速,一气呵成。

而玉女穿梭在《陈氏太极拳术》中是这样说的:
“其内劲发源最远,由仆参逆行而上,逾背后至附分,以至右指”。

“玉女穿梭是顺转平
纵法……其进如风……手法,
步法,转法,愈快愈好……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至起势至势终,
右手足虽是顺缠法,而周身皆是倒转劲,连三赶进,皆是进
步。

至于内劲,至顶劲至脚五指,
法皆与前同,始终以右手右脚为主,而以左手左脚佐之。

右手顺转,左手必是倒转,缠丝劲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右手以转大圈为式,功久自然小方好。


3.脚的发力(以金刚捣碓为例)。

在金刚捣碓这个动作中很多认为震脚是跺脚,其实都是不懂门道的。

震脚的前提
是腿松身整,腿上是丝毫不用力的。

腿上用了力,那叫跺脚,
只能啪啪响而已,也会踏的脚板痛。

震脚的原理就像打桩机
打桩,中间要断开,腿就是桩,
身子就是重锤,使关节松开,然后支撑侧一虚,内里一沉,
身子要整,然后把这个整沉的劲从脚底透出去。

做对了,
脚是不会痛的。

松不够和整沉不够,透出的劲就有限,也就发不出沉闷的响声来。

松,要松得
到位,还要松的够快,
感觉不只是松沉,而且与地之间有相吸之意。

震脚的目的,用个通俗的词说,那就是“发重力”,也就是练习对重力的运用,惯性力和重力是太极拳运用主力之一。

而垂直方向脚底发重力是最容易的了,掌握了松沉的关键技术后,就要练习在用拳肘,肩的地方把松沉劲打出来,通俗的说就是用这些部位来发重力。

就是把震脚透出
来的那股劲,从这些部位透出来。

它的发力《歌诀》
中说: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劝君智力休使尽,留下余力扫千军。

三、如何发力
提到太极拳的发力,很多人都会联想到
“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句古话,
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往往是:脚先蹬地,然后将力量通过腿传到腰部,
再通过臂部传到手上。

太极者阴阳也,
事实上阴阳之理蕴含在任何形式的动作中。

而太极拳所求的阴阳通常只是限于武术范畴,这是研究传
统太极拳的一个前提。

那么,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太极拳的发力也应当符合阴阳之理。

太极拳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
“阴阳互为其根”就是一种体现,我们讲:“发力要有根”,
但并不是说力由脚起就算是有根了,根的作用在发力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起作用,而并不仅仅作用于一开始。

蹬地之后,
腿的作用就不见了,力被自下而上地“抛”了上去,这时脚下
空空如也,哪里还有根的影子?失去了根的作用,这种被抛
出的力便不是“整力”,而是
“断力”了,是不能够随势而变的,一旦出去便再难控制。

在研究发力时,不要仅限于弹抖
力,当将阴阳劲儿作用于对方时,都在此范围内。

所谓“阴阳
劲儿”指的就是互为其根的力。

四、发力练习的主要方法
人们通常认为太极拳运动就是为中老年人运动保健的,殊不知太极拳还讲技击速度和爆发力,或者只见过公园
和比赛中的推手,以为是太极拳的技击精髓,
其实只对了一半,太极拳推手只是太极拳技击的一个训练过程,
目的在于通过推手走向散手。

现在很多练习太极拳的人,
在推手中稍微得到一点模拟技击方法,便以为自己已经得到了真传绝
招,这其实是还不懂得太极拳的根本在散手,
是速度和反应爆发力的总和,只有这样,实战中才能打击敌人,摧毁对手,拳论说:“如遇劲敌,内劲猝发,迅雷不及掩耳,摧枯拉朽”。

首先,练站桩、无极桩、川字桩等,效果在于,能够调节内分
泌系统,在实战中,不至于过度应激而心慌意乱,手足紧张,
而大脑一片空白。

第二,
练推手。

通过推手练习不仅容易发现自己动作中的毛病,何处断劲、何处不圆都会很明显,而
且可以练习听劲、
化劲、反应能力、攻防作用和部分模拟实战。

第三,练弹抖劲。

抖大杆,单式发力,抖大杆是太极拳功
力增长的独特训练方法,它下练腰裆、主练督脊、
大长膊臂实力,是提高技巧的好方法。

五、注意问题
太极拳要求刚柔相济,在拳法的盘架中,
加有一定的发力动作,就本人而言,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讲,不适宜在盘架
中有发力的动作。

因为初学者对拳法演练还没有深入的认
识,比如:对身体刚柔的转换、意念的调节、气血的运行、拳
法的结构等方面都没有认识,盲目的发力不仅达不到太极拳的要求,反而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发力首先要具备有
力,有力才可以发力,这种力不是后天的拙力,
而是用于搏击中的一种活力。

虽然前贤有云:劲断意连,意断神接。

此话
的确是金玉良言,但是不适合初学阶段,因为初学者根本就
没有神、意、劲的体会,只有在太极拳盘架和其他的基本功
有一定的体认后,具备了发力的素养,
才可以进行发力。

需要指出的是: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自我
欣赏的,如陈氏太极拳的抖弹力,
发力时决不可两手抖来抖去,好像劲力很大,
实际不然;抖弹力是应该如何抖入对方的体内,同时把对方的劲力抖散把劲力渗透进去,发力一切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

143--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育教学论坛
EDUCATION TEACHING FORUM 2014年6月第25期Jun.2014NO.25
参考文献:
[1]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陈振勇.陈式太极拳发力动作机制初探[J].四川体育科技,2002,(1).
[3]李秒丰.太极拳发力训练[J].武当,2004,(12).
[4]王新.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在运动分析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王凤仙(1968-),女,河南新乡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研究。

随着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不同民族、种族、部落或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人们走出自己原来的生活范
围、区域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民族进行接触和交往,
他们在生活、生产、习俗、
文化等多方面都相互产生影响。

而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也更加频繁,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广泛,这一切的活动都可以称作为跨文
化交际。

尽管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
但是“跨文化交际”这一名词的出现却是有近代人类学家霍尔首次提
出的。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
分享思想、情感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不管人们分享的是什么。

总之,当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产生交流时,跨文化交际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里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指的是广义的文化,它是指一群人通过个人或群体通过个人或群体时
代努力所获得的一切沉积物,包括经济、知识、
信仰、价值观、行动、态度、意义、等级制度、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制造物等方方面面。

“外来词”
作为这种跨文化交往的一个比较稳定的产物也随之诞生,并且深深地融合在汉语词汇中,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本文从外来词的角度探讨汉语语言中的外来词对汉语语言产生的影响。

一、英语外来词
跨文化交际在中国很早就发生了。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
内部的跨文化交际早在夏朝就开始了。

翻开中国译学史,即可发现自翻译出现之时便有了跨文化交际。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与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地区进行了跨文化的交际,而这些行为的结果就是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外来词,这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文化词汇。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
全球化,汉语吸收了很多英语词汇,
这些词汇大量而频繁地出现在医学、计算机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语外来词主要有缩略词、音译词和谐音及意译词几种。

1.缩略词。

这一类词在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
以至于人们常常用这种缩略词代替这个词全称所表示的含义。

如:CT 的全称是Computed Tomography ,表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指医学检查的一种。

但是做检查时一般都说做CT ,而不是说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类似的再如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VIP :Very Important Person ,贵宾、会员;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音译为“艾滋”,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世界贸易组织;WWW :World Wide Web ,
环球信息网。

2.音译词。

大量的音译词已融合在汉语的词汇中,
披上汉语的外衣,俨然看不出是外来词。

如brandy (白兰地)
,chocolate (巧克力),coffee (咖啡),sofa (沙发),heroin (海洛
因),lemon (柠檬),logic (逻辑),mango (芒果),nylon (尼龙),radar (雷达),tank (坦克),typhoon (台风),aspirin (阿司匹
林),Arab (阿拉伯),cartoon (卡通),ballet (芭蕾),engine (引
擎)等。

3.谐音及意译词。

有的词是根据英语词语的描述翻译
的。

如传真:通过有现或无线电装置照片、图片、书信、
文件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一种通信设备。

万维网:环球信息网。

维他命:即维生素。

此外,
还有一些当下比较流行但源自英语的一些词语。

尽管他们的翻译表面上是有意义的,
但在汉语中的意思已不是其在汉语里原有的意义,而是作为一个
新的含义出现在各种词语中。


“门”,在汉语中的解释为“入口”或“派别”,但在美国的“Water Gate ”事件发生后就作
为丑闻的代名词而产生。

如:艳照门、泼墨门、诈捐门等各种丑闻都冠之以“门”。

再如“秀”
,在汉语中古已有之,其解释:①清秀;②聪明、灵巧;③特别优异。

但现在流行的很多词语中的“秀”,如“脱口秀”、“真人秀”、“时装秀”等,其“秀”字很
显然不是汉语词典中一贯的解释,这里的“秀”是英语词语“show ”的音译。

二、宗教外来词
汉语中融合了很多的宗教外来词,有的词汇如果不追
分溯源已经很难区分是否是外来词了。

早在一千多年前,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汉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以致有人说不懂佛教就不能全面理解中国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刘正琰等编撰的《汉语外来词词典》收录古今汉语外来词一万多条。

其中源自梵语系统的佛教音译
词就有1050条,约占整个外来词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
梵语系统的外来词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文字里原本没有“塔”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塔”字是在魏
晋以后专门造出来的,亦有音译为
“浮图”、“浮屠”、“佛图”,意思为方坟、圆冢、灵庙等。

因此中国常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说法。

“世界”一词,
很多人不会把它与外来词,更不会与宗教外来词联系在一起,但它的确是一个外来词,
在梵语中原义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在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
外来词———跨文化交际的词汇融合
罗勋梅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跨文化交际是人们因生产生活需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

这种活动进行的结果之
一———外来词,也就随之产生了。

外来词对汉语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英语外来词、宗教外来词、网络词汇以及其他语言的外来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来词;
汉语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144-02
144--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