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高质量虚词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大噪。
走 进 文 本
第一段 文本解读
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 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 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 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 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 墓旁的小屋 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 之阳名之也。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父:通‚甫‛
叙 事 记 游
说山识碑 得名的缘由 (第一段)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识谬)
考据 践行
探幽记游 前洞 (第二段)
后洞
出洞(悔随)
(第三段)尽吾志,可以无悔
感事言志
顿悟
(第四段)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四人同游 补记作结(第五段)
思考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 概括全文主旨,例如《醉翁亭记》的, ‚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就最能 代表作者的意图。 问:《游褒禅山记》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其 主旨?
侧出:从旁边涌出 记游:指在洞壁上题诗文留念 上: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上走 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问:探究,追究 深:形作名,深度 则:副词,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 相当于‚就‛ 穷:穷尽
翻译: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 进去越深, 前进越困难, 而 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 说 “再不出 去, 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大概我们这 次进洞所到的地方, 比喜欢游玩的人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 左右的石壁,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议
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 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结构
余之 所得

古人求思
无不在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第四段 文本解读
翻译: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 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 献未能存留, 后世的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 没有人能说明白它本名的(情况), 哪能说得完呢? 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走 进 作 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 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 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 ‚通儒‛。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 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 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 有很强的说服力;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 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 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 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第三段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 句中所说的“有叹”。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7、第三段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 道理如何评价?
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 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 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④阐述宏 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 的内在联系。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 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昏惑:迷乱。 相(xiàng):辅佐、扶助 于:在 人:别人 其: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6、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议。第三段着重 写什么?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 之者已少。
拥:持,拿 以: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 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怠:懈怠 且:副词,将,将要 盖:表猜测,大概 尚:还 不能:不及,不到 十一:十分之一
文 体 介 绍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
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 为主,以感为辅。 ‚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 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 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 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 稳固。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 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 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而:然而,表转折 瑰怪:珍贵而奇特 非常:不平常,不平凡 观:景象,景观 险远,形作名,险远的地方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随:跟随
翻译: 有了志气与体力, 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 但到了那幽 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但 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 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尽 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 便可以无所悔恨, 这难道谁还能 讥笑吗? 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浮图:佛或佛教徒弟,指和尚 慧褒:唐朝高僧 舍:名作动,建舍定居 址:基址,这里指山脚 以故:因为…原因 名:命名 所谓:所说的 庐:屋舍 冢:坟墓 以:因为 乃:表判断,有‚为、是‛的意思 阳:南面
翻译: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 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 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 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 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仆(于)道” 文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 也。
仆道:倒在路旁 漫灭:模糊不清 文:碑文 识:辨识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 有‚大概因为‛的意思 谬:错误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_ 名 、山之 寺 、山之___ 碑。 洞 、山之___ ___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 慎取之也。
仆碑:倒下的石碑 以:以之的省略,因此、由此 悲:感叹 名:动词,指识其本名 胜:尽 道:说
不存:流失、散失
谬:使…错 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此所以:这(就是)…的缘故
学者:治学、读书的人 慎取:谨慎地采取
翻译:洞内更深的地方, 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 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 火把还 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 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 出的人, 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 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加:更,更加 方:当,正在 明:形作动,照明 既:已经,……以后 其:助词 则:副词,就,便,表示前后两事紧密相 承或时间相距很近 咎:责怪 其:第一人称代词,指自己 而:连词,表结果,以致,以至于 不得:不能 极:尽,指尽情享受的意思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叙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第二段 文本解读
翻译: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 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 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 (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 路向上五六里, 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 进去便(感到) 寒气逼人, 打问它的深度, 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 尽头, 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仆 碑 严逻 密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道何 也可 哉胜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五段 文本解读
翻译:同游的四个人是: 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 长乐人王回,字深甫; 我的弟弟王安国, 王安上, 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 临川人王安石记。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思考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取”的态度。 议论一正一反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3、这一段说明事物方位清楚,层次井然。交代空间 的变化,其作用是(不超过10个字):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 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 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联系课文内容,厘清作者行踪路线图
东行5里
翻过一座小山

后洞
慧空禅院
前洞

第三段 文本解读
翻译: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 山 川、 草木、 虫鱼、 鸟兽, 往往有所得益, 是因为 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 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危险而又远的地方, 前来游览 的人便少。
的结局以致于另提一事古今异义表结果古今异义回上层一?而?的用法1并列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转折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而其见愈奇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4修饰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递进而又不随以怠6因果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介词用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因为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修饰4不随以止也5而又不随以怠表修饰表修饰特殊
华 山 与 华 山
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和‚华夏‛之 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慧褒和尚云游至此,见山中龙女泉、白 ‚华‛,就源于华山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 龟泉等大小泉水,终年流泻,起云峰、鳌鱼岭等大小山峰,如列 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 翠屏,心情大悦,遂结庐于此。 第一山‛的说法。 华(huà)山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据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和 慧褒和尚死后其弟子将山名改为褒禅山,慧褒草庐后经宋高 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 僧中会和尚扩建为褒禅寺,宋元裕和尚重修已初具规模。 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中华之 南宋哲学家叶适任沿江制臵使,带兵路过这里,正值大旱, ‚华‛,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往寺祈雨辄应。宋宁宗庆元六年 (公元1200年),和州州守王大过 华(huà)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 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 亦因祈雨灵验,筑喜雨亭。此后,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因而名 华(huà)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 ‚ 华山(huā)‛,即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 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叹:感慨 之:主谓之间,取独 得:心得,收获 求思:探求、思索 无不在:无所不在, 没有不探索、思考的 以:相当于‚而‛,表并列 夷:平坦 则:表假设的连词,那么
翻译:然而世上奇妙雄伟、 珍异奇特, 非同寻常的 景观, 常常在那险阻、僻远, 少有人至的地方, 所 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 志气, 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但是体力不足的, 但 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