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什么还是不得人心?项羽有一点始终比不过刘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为什么还是不得人心?项羽有一点始终比
不过刘邦
项羽灭秦后,提出了分封十八路诸侯的政策,但这些诸侯非但没有感谢项羽,反而还提出了很多异议,最后项羽还亲自出兵平定叛乱,给了刘邦十足的发育时间。
为什么项羽此番举动还是不得人心呢?因为项羽的思维实在太固化了,秦始皇都已经废掉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结果项羽又回到了分封制,所以肯定是不得人心的。
而刘邦却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了更加合理的改动,自然收获了不错的成果。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利出一孔”、“奖励耕战”的政策。
将官爵赏赐与斩首直接挂钩,驱使秦人必须以敌人的头颅换取功名富贵。
《管子》曰: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荀子也曾说道:“齐之技击不能当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
秦军自商鞅变法之后,无敌于天下,即是受“利出一孔”政策的影响。
而秦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中,唯一实行“斩首授爵”制的国家。
自秦军出关征战天下,就鲜有败绩。
致使东方六国诸侯畏秦如虎,而这种恐惧心理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左右。
而项羽于巨鹿一战,犹如天神下凡一般,以少击多、九战皆捷,击垮了秦军的主力。
诸侯联军皆为楚军的骁勇而慑服,自此打破了东方诸侯对秦军的恐惧心理,而项羽也成了抗秦义军的实际盟主。
此后,各诸侯将相追随项羽破秦入关。
但为何在楚汉相争之时,当初追随项羽的诸侯将相,却都不肯为项羽尽力了呢?
其一,丧失了共同目标。
当初,各诸侯将相追随项羽征战,有着“灭秦复仇”的统一目标。
秦以暴虐取天下,其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屠戮山东六国军民太重(秦军的斩首业绩中,绝大部分都是战俘与平民)。
秦军残暴无道,素无信义,诓楚怀王,烧楚国的先王陵,水灌大梁城,长平坑赵卒等等。
长期忍受秦人的奴役与欺凌,东方六国恨秦国入骨,故愿追随项羽灭秦复仇。
而秦降卒被坑、子婴被杀、宫室被毁、陵墓被焚等等,其本质上都是东方六国对秦人长期积压仇恨的宣泄。
其二,各诸侯将相已被封王,而有了自己的地盘,不愿意再为项羽卖命。
当初,各诸侯将相追随项羽征战,并没有自己的地盘,故渴望以战功而分得地盘。
而如今,已被封王,有了自己的地盘,心愿已足,故不愿意再为他人争夺天下而卖力。
如九江王黥布,曾是项羽最为倚重的战将,但当齐地田荣起兵叛楚之后,项羽向黥布征兵,黥布却称病不往,只派了数千人相助项羽。
燕王臧荼等更不必说。
其三,各诸侯将相的地盘相对狭小,实力较弱而自顾不暇。
项羽一共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分封过多,以致很多诸侯的地盘较小,实力较弱,且与当地故王的矛盾较大、冲突不断,而自顾不暇。
如齐地田荣击败了齐王田都,又追杀了不肯听命的胶东王田市,然后击杀济北王田安,并王三齐之地。
而秦地三分,也挡不住汉王刘邦。
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等更是毫无自守能力,更谈不上相助项羽了。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