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译《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帛书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译《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帛书本)
展开全文
《道德经·道经》第十七章(帛书本)
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①,其次亲誉之②,其次畏之③,其下母之④,信不足,案有不信⑤。

猶呵,其贵言也⑥。

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⑦。

注释:
①大,上下知有之:“大”:使大,壮大。

此处是接上一章的“道乃久,没身不殆”说的,即当在正当的求得的道理、途径上,使所得大起来,即扩大得益。

《战国策·秦策二》:“亦无大大王。

”《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若物畜而制之。

”“上”:上面的,高的。

此处义有强的,好的。

《说文》“上,高也。

”《孙子·谋攻》:“上下同欲者胜。

”《孙子兵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下”:与“上”对应为下面的,低的,弱的,差的。

《说文》:“下,底也。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羞,不忍为之下。

”“有”:金文形如右手提着肉,义得到,富有,丰厚。

《说文》:“有,不宜有也。

”《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一有一亡曰有。

”《诗·小雅·鱼丽》:“君子有酒,旨且有。

”《诗·鲁颂·有駜》:“自今以始,岁其有。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大,上下知有之”义即大有得了,无论是比你强的好的,还是比你弱的差的都会知道你发财了富有了。

②其次亲誉之:“次”:甲骨文形如左向跪人张大口吐着东西。

此处义次第,顺序,接着。

《战国策·燕策》:“以次进。

”《楚辞·九叹·思古》“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

”《左传·襄公二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其次亲誉之”义即接着,这些上下之人就会夸奖赞誉你,以套亲近,拉关系。

③其次畏之:“畏”:甲骨文形如手抓着面具戴在面上。

此处义敬畏,敬服,以及有威。

《增韵》:“忌也,又心服也。

”《孟子·尽心上》:“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书·皋陶谟》:“天明畏,自我民明威。

”“其次畏之”义即再接着,就是敬畏而佩服了。

④其下母之:“下”即指比他弱的差的人。

“母”:甲骨文形如跪人而突出其双乳,以示其乳育之功。

《说文》:“母,牧也。

从女。

”《广雅》:“母,牧也。

言育养子也。

”《增韵》:“慕也,婴儿所慕也。

”《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

”《商君书·说民》:“慈仁,过之母也。

”“其下母之”义即其中处于弱者差者地位者就会像母亲一样靠拢他依恃他。

⑤信不足,案有不信:“信”:金文形如弯腰曲背的人形背上背一“口”或“言”。

前一个“信”义守承诺,说话算话。

后一个“信”义有信誉,别人相信。

《说文》:“信,诚也。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

”《正韵》:“不疑也,不差爽。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不”:同“丕”义大,十足,充分。

“案”:本义矮腿几桌。

此处义安定,确定,肯定。

《正字通》:“凡官府兴除成例及狱讼论定者皆曰案。

”《过秦论》:“案士息民以待其下。

”《荀子·臣道》:“是案曰是,非案曰非。

”《韩非子·孤愤》:“人臣循令以从事,案法以治官。

”“信不足,案有不信”义即能够十足地守信用,就一定有充分的信誉而得到极大的信任。

⑥猷呵,其贵言也:“猶”:甲骨文形一边似酒坛,一边似狗的动物。

本义指如麂的动物,其性多疑,善上树。

有动静即上树,无事再下来。

义犹豫不决。

又通“猷”义谋划,计划。

《礼记·曲礼》:“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诗·小雅·采芑》:“克壮其猶。

”《诗·魏风·陟岵》:“猶来无弃。

”《荀子·议兵》:“王猶充塞。

”“猶阿,其贵言也”义即他深谋远虑阿又犹豫,他勇于践行又珍贵言语,多做少说。

⑦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省”:甲骨文形,上如初生之苗以示生,下如睁大的眼睛。

音xing时义观照,检查,考察,反思。

与《易经》中的“悔亡”义近。

《说文》:“省,视也。

”《尔雅》:“省,察也。

”《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礼记·中庸》:“日省月试。

”《荀子·王制》:“省农功。

”音sheng时,义除去,省略,有消除改正义。

“祭”:甲骨文形,左如滴血的肉块,右如手持着,表示向祖先和神灵敬献供品,义缅怀致敬,供奉。

《说文》:“祭,祀也。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

”《公羊传·桓公八年》:“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

”《书·大传》:“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

”“成功遂事而百省,谓我自祭”义即每当事情成功了完事了总要百般反省,检讨,“悔亡”以总结经验教训。

又总是说我是自我祭祀,自我供奉。

我要“自求口实(《易经·颐卦》)”,以自我供奉,自我祭祀。

今译:
当在求得的道路上,正确的取得正当的大得益时,无论是比你高强的优越的在上者,还是比你低弱的差的在下者,都会知道你发财了富有了。

接着就是赞誉你,套近乎亲近你。

再接着就是敬畏你,欽服你。

比你弱的差的在下者就会像对待有乳养能力的母亲一样靠近和依恃你。

对人十足地守承诺讲信用,一定会得到崇高的信誉和充分的信赖。

这样的人一定是深谋远虑,工于心计而不夸夸其谈,金言贵语的哦。

而且每当事成功就的时候,一定像《易经》中说的“悔亡”那样,百般反省,检讨,查错纠誤,救亡補缺。

还总是说我是自我祭祀,我要像《颐》卦中说的“自求口实”那样自我供奉,自我养活。

杂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