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义和团运动与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 不伸”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想一想: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口号?
2、义和团进入京津——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运动中心的转移:
山东——直隶——京津地区
转移原因:
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 袁世凯率新建陆军镇压山东义和团
①义和团运动在直隶的发展
义和团在直隶斗争的主要地区
仪銮殿的联军司令部
联 军 进 入 紫 禁 城
巷 战 后 的 市 区
八国联军的暴行
联军在乾清宫 被联军炸 毁的北京 民房
想一想:八国联军的暴行
“所以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 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 无疑……又因抢劫所发生强奸妇女之残 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 数亦属不少。”
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
二、战争进程
1、天津保卫战(1900、6-1900、7) 老龙头火车站战役 紫竹林租界战役 天津陷落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1900、7- 1900、8) 围攻西什库教堂 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北京陷落 联军攻占北京外围据点
八国联 军在天 津集结 八 国 联 军 进 入 大 清 门
1904年,清廷诏开党禁,赦免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党人; 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1906年9月根据五大臣建议,下诏预备立宪, 宗旨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7年,设立宪政编查馆,宣布设立咨询性质 的资议局和资政院。
地方:
海外:1907年2月,康有为改“保皇会” 为“国民宪政会”,7月,梁启超组织 “政闻社” 国内:从1906年起,张謇发起“预备立 宪公会”,汤化龙成立“宪政筹备会”、 谭廷闿成立“宪政公会”等立宪团体, 到1909年,立宪团体达80多个。
二、义和团的源流和组织形式
源流:
观点一:义和团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 观点二:义和团与白莲教是“势同水火” 的组织; 观点三:义和团是梅花拳发展而来的; 而梅花拳来源于咸、同年间的乡团。
组织:
组织系统:团--坛 组织特点:分散性,宗教色彩浓厚 主要成员:农民、游民
义和团团旗
义和团士兵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坛
——联军统率瓦德西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四、东南互保
1、背景:
英美列强害怕义和团反帝运动扩大到南方 东南督抚主张镇压义和团,抵制宣战上谕
2、参与者:
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许应骙等 和各国驻上海领事
东南互保:
3、内容:
上海租界与长江内地由签约双方各自保 护,“两不相扰”
新政开始的标志:1901年慈禧颁布“新 政上谕”,标志新政开始; 新政原则:“盖不易者三纲五常”,“而 可变者令甲令乙” 新政目的:增强封建统治力量,应付内 外危机
2、新政内容:
编练新军 ,举办警政,设巡警部; 筹饷 ; 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校、奖游学 ; 改革官制 ,拆撤冗门,整顿吏治;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第七章:义和团运动与抗 击八国联军的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一、兴起的背景
1、反洋教运动的高涨:
反洋教斗争,主要是指反对西方基督 教会侵略的斗争
反洋教斗争发展的原因
近代基督教来华是列强侵略的产物,而洋教又充当了列强侵略的 先锋和工具,因此,反侵略必然反洋教 ,这是反洋教斗争发生、 发展的根本原因。 传教士不仅充当了列强军事侵略的工具,而且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损害了中国官绅和民众的利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感、 仇恨和反抗。 近代西方宗教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正是这两 种文化、习俗的冲突导致了反洋教斗争的发生、发展。 民众与洋教的冲突,主要是因为少数教士和教民,仪仗列强军事 侵略为后盾,颐指气使,成为了压迫广大民众的另一种势力。 基督教奇异的风俗习惯也使中国广大民众疑虑不安。
想一想:
如何评价立宪派的立宪活动?能 否将立宪派看作清政府的同盟军?
立宪派是推动清廷进行宪政改革的基本力量; 立宪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 的进程,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 立宪派反对使用暴力、抵制革命共和,确有配 合清廷消弭革命的作用;但在变革封建专制制 度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他们与革命派并 没有根本区别; 立宪派大力推进的立宪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起 到了发动群众、壮大声势的作用; 运动暴露了清政府拖延搪塞的面目,教育了广 大群众,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②1905年以后立宪运动的蓬勃发展
蓬勃发展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新政,维新派事实上成为合 法,得以重新议论立宪问题; 1905年日俄战争推动了国内立宪呼声的 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和立宪呼 声的高涨,使清政府部分官员为朝廷前 途担忧,迫使清政府认真思考立宪问题。
立宪运动蓬勃发展的表现
中央: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 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 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 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3、结果和影响
提倡新政,使维新派事实上成为合法; 编练新军造成了一支新式军队,大批官兵后来 成为各省光复的主力,而袁世凯等人则成为军 阀,增加了清政府的离心力; 兴办实业的政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的文化政策造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群体。 总之,新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一条缝隙
4、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和英俄在华的争夺
沙俄加强对后党的影响 慈禧准备废黜光绪,另 立溥儁 后党亲贵、官吏多属满 人,与英、美在废立问 题上的矛盾使他们的排 外思想膨胀,主张支持、 招抚义和团,为义和团 在北方的兴起提供了条 件。 英、美、日为对抗沙俄, 支持帝党集团 英、美反对慈禧的废立 计划 南方实力派多是湘淮系 官僚,戊戌后受到压制, 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 与英、美关系较为密切, 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 故义和团未在南方发展 为大规模的运动。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巨 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使馆区”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 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 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 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这是八国联军宣传画中两幅 关于瓜分中国的图片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反洋 教斗争逐渐与反侵略、反瓜 分斗争融为了一体
3、北方是列强侵略和教会势力渗
透的重灾区
北方——甲午战争的主战场 北方——列强夺取的筑路线路的集中地 北方——洋货的主要输入地和销售市场 北方——西方教会势力渗透的重灾区
小结: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 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加紧 对中国的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 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 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 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形成了。
③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及责任内阁的成立
1907-1908年,湖南等9省代表相继赴京请愿;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九年为预 备期限; 1909-1910年,清政府相继成立资议局和资政院,立 宪派基本控制了各省资议局; 1910年,立宪派利用合法地位组织全国性立宪团体, 联合各省资议局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责任内阁,并下令强行取缔请愿 活动。
4、影响:
使八国联军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用兵, 阻碍了南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削弱了 清政府的抵抗力量
第三节:《辛丑条约》的签订
——从瓜分到以华治华
一、列强在中国的瓜分冲突
国家 侵略意图 企图独占东三省,反对英国扩张势力 沙俄 法国 企图独占两广、云南,反对英国在两广的扩张 英国 企图独占长江流域、控制两广,不满俄独占东北 企图独占福建,并打算与沙俄争夺东北 日本 企图侵占山东,挤入长江流域 德国 美国 重提“门户开放”政策,防止别国在华取得更多
三、义和团运动与抗击八国联军 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派联合,力量暂时强大; 主观上,在于义和团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存 在许多弱点:
政治上不能科学地分析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提不出 明确的战斗口号和纲领 组织上分散 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2、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二、预备立宪
1、预备立宪运动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 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慈禧
想一想: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
什么?
预备立宪的目的:
①遏制革命风潮的发展 ②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想一想:预备立宪是在什么背景下
出现的?
①保皇派和洋务派的立宪活动
1899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 成为海外最大的爱国组织。保皇会希望光绪复位并实 现君主立宪; 1900年7月,唐才常受命回国勤王,发动自立军起义失 败; 保皇派在海外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 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 张; 洋务派官员孙宝琦上书介绍宪政,袁世凯、张之洞等 奏请立宪。
大名府、 冀州、深州 河间府
②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义 和和团的官员: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荣 禄 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官员:载漪、刚毅、赵舒翘
“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 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 亦因势利导之一法” ——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 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 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义和团 坛口旧 址
三、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义 和 团 运 动 形 势 图
1、运动的兴起
兴起地:山东
1898年11月,赵三多领导的冠县起义 (序幕) 1898年秋,朱红灯率部取得平原大捷, 推动了义和团的斗争 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毓贤对义和 团由镇压到剿抚兼施,最后承认为合法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 号
⑤全国响应
东北、山西、内蒙、河南义和团接 踵而起; 南方各省发生了烧教堂、杀教士、 拆铁路、毁机器的运动; 贵州桐梓群众传习义和团,准备斗 争。
第二节: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背景:义和团的迅速发展,引起帝国主 义的恐慌。他们除继续威胁清政府镇压 义和团外,开始准备武装干涉。 入侵时间:1900年6月10日 1900年6月17日,联军攻陷大沽口,侵华 战争正式爆发; 清政府宣战:1900年6月21日,慈禧颁布 对各国宣战上谕,并正式颁布招抚上谕。
的权益
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
沙俄、法国 英、日、德 支持慈禧,同意议和 扶植光绪,反对议和
1、列强在华的瓜分矛盾难以克服,, 成为列强对华政策从瓜分转向“以华治 华”的重要原因。 2、义和团反帝运动的浪潮,使西方列 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决心,不 得不改变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近代反洋教斗争的发展阶段
1840年-1860年,是近代反洋教斗争的 开始和兴起阶段。 1860年-1884年,是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时期。 1884-1894年,是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 展的时期。 1894-1900年,是反洋教斗争的高涨时 期。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 争高潮的推动下爆发的!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这是促使列强改变对华政策的重要原因; 2、对外战争的惨败,主持朝政的顽固派 集团的被摧毁,推动了社会改革的发展; 3、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无能,促进了人民的新觉醒,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迅速兴起。
第四节:清朝的最后改革
一、慈禧新政
1、新政原因:
列强对封建国家施压,要求它改变无能状态; 清朝统治者感到国家机器已不足以应付局势, 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政府本身生存的 重要课题; 清政府为笼络人心,抵御革命,也不得不想方 设法地改变自己顽固守旧的形象,以适当满足 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想一想: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口号?
2、义和团进入京津——运动的高涨
义和团运动中心的转移:
山东——直隶——京津地区
转移原因:
列强要求清政府尽快扑灭义和团 袁世凯率新建陆军镇压山东义和团
①义和团运动在直隶的发展
义和团在直隶斗争的主要地区
仪銮殿的联军司令部
联 军 进 入 紫 禁 城
巷 战 后 的 市 区
八国联军的暴行
联军在乾清宫 被联军炸 毁的北京 民房
想一想:八国联军的暴行
“所以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 其详数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 无疑……又因抢劫所发生强奸妇女之残 忍行为,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 数亦属不少。”
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
二、战争进程
1、天津保卫战(1900、6-1900、7) 老龙头火车站战役 紫竹林租界战役 天津陷落 2、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1900、7- 1900、8) 围攻西什库教堂 围攻东交民巷使馆 北京陷落 联军攻占北京外围据点
八国联 军在天 津集结 八 国 联 军 进 入 大 清 门
1904年,清廷诏开党禁,赦免康有为、梁启超 等维新党人; 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 1906年9月根据五大臣建议,下诏预备立宪, 宗旨为“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1907年,设立宪政编查馆,宣布设立咨询性质 的资议局和资政院。
地方:
海外:1907年2月,康有为改“保皇会” 为“国民宪政会”,7月,梁启超组织 “政闻社” 国内:从1906年起,张謇发起“预备立 宪公会”,汤化龙成立“宪政筹备会”、 谭廷闿成立“宪政公会”等立宪团体, 到1909年,立宪团体达80多个。
二、义和团的源流和组织形式
源流:
观点一:义和团是白莲教的一个派别; 观点二:义和团与白莲教是“势同水火” 的组织; 观点三:义和团是梅花拳发展而来的; 而梅花拳来源于咸、同年间的乡团。
组织:
组织系统:团--坛 组织特点:分散性,宗教色彩浓厚 主要成员:农民、游民
义和团团旗
义和团士兵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坛
——联军统率瓦德西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四、东南互保
1、背景:
英美列强害怕义和团反帝运动扩大到南方 东南督抚主张镇压义和团,抵制宣战上谕
2、参与者:
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袁世凯、许应骙等 和各国驻上海领事
东南互保:
3、内容:
上海租界与长江内地由签约双方各自保 护,“两不相扰”
新政开始的标志:1901年慈禧颁布“新 政上谕”,标志新政开始; 新政原则:“盖不易者三纲五常”,“而 可变者令甲令乙” 新政目的:增强封建统治力量,应付内 外危机
2、新政内容:
编练新军 ,举办警政,设巡警部; 筹饷 ; 改革学制,废科举、兴学校、奖游学 ; 改革官制 ,拆撤冗门,整顿吏治;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第七章:义和团运动与抗 击八国联军的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一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一、兴起的背景
1、反洋教运动的高涨:
反洋教斗争,主要是指反对西方基督 教会侵略的斗争
反洋教斗争发展的原因
近代基督教来华是列强侵略的产物,而洋教又充当了列强侵略的 先锋和工具,因此,反侵略必然反洋教 ,这是反洋教斗争发生、 发展的根本原因。 传教士不仅充当了列强军事侵略的工具,而且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损害了中国官绅和民众的利益,必然引起他们的反感、 仇恨和反抗。 近代西方宗教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体系,正是这两 种文化、习俗的冲突导致了反洋教斗争的发生、发展。 民众与洋教的冲突,主要是因为少数教士和教民,仪仗列强军事 侵略为后盾,颐指气使,成为了压迫广大民众的另一种势力。 基督教奇异的风俗习惯也使中国广大民众疑虑不安。
想一想:
如何评价立宪派的立宪活动?能 否将立宪派看作清政府的同盟军?
立宪派是推动清廷进行宪政改革的基本力量; 立宪派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特别是政治民主化 的进程,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重要 组成部分; 立宪派反对使用暴力、抵制革命共和,确有配 合清廷消弭革命的作用;但在变革封建专制制 度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他们与革命派并 没有根本区别; 立宪派大力推进的立宪运动和收回利权运动起 到了发动群众、壮大声势的作用; 运动暴露了清政府拖延搪塞的面目,教育了广 大群众,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②1905年以后立宪运动的蓬勃发展
蓬勃发展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新政,维新派事实上成为合 法,得以重新议论立宪问题; 1905年日俄战争推动了国内立宪呼声的 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迅速兴起和立宪呼 声的高涨,使清政府部分官员为朝廷前 途担忧,迫使清政府认真思考立宪问题。
立宪运动蓬勃发展的表现
中央: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 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 3、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 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 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对反帝运动镇 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6、修订商约。
3、结果和影响
提倡新政,使维新派事实上成为合法; 编练新军造成了一支新式军队,大批官兵后来 成为各省光复的主力,而袁世凯等人则成为军 阀,增加了清政府的离心力; 兴办实业的政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的文化政策造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群体。 总之,新政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一条缝隙
4、清政府内部的矛盾和英俄在华的争夺
沙俄加强对后党的影响 慈禧准备废黜光绪,另 立溥儁 后党亲贵、官吏多属满 人,与英、美在废立问 题上的矛盾使他们的排 外思想膨胀,主张支持、 招抚义和团,为义和团 在北方的兴起提供了条 件。 英、美、日为对抗沙俄, 支持帝党集团 英、美反对慈禧的废立 计划 南方实力派多是湘淮系 官僚,戊戌后受到压制, 对国际形势有所了解, 与英、美关系较为密切, 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 故义和团未在南方发展 为大规模的运动。
《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索,为支付巨 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使馆区”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 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3、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 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4、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 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已上升为主要矛盾
这是八国联军宣传画中两幅 关于瓜分中国的图片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反洋 教斗争逐渐与反侵略、反瓜 分斗争融为了一体
3、北方是列强侵略和教会势力渗
透的重灾区
北方——甲午战争的主战场 北方——列强夺取的筑路线路的集中地 北方——洋货的主要输入地和销售市场 北方——西方教会势力渗透的重灾区
小结: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 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加紧 对中国的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 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他们在华的 代理人,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 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形成了。
③立宪派的请愿活动及责任内阁的成立
1907-1908年,湖南等9省代表相继赴京请愿;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九年为预 备期限; 1909-1910年,清政府相继成立资议局和资政院,立 宪派基本控制了各省资议局; 1910年,立宪派利用合法地位组织全国性立宪团体, 联合各省资议局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活动; 1911年,清政府组成责任内阁,并下令强行取缔请愿 活动。
4、影响:
使八国联军得以集中兵力在北方用兵, 阻碍了南方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削弱了 清政府的抵抗力量
第三节:《辛丑条约》的签订
——从瓜分到以华治华
一、列强在中国的瓜分冲突
国家 侵略意图 企图独占东三省,反对英国扩张势力 沙俄 法国 企图独占两广、云南,反对英国在两广的扩张 英国 企图独占长江流域、控制两广,不满俄独占东北 企图独占福建,并打算与沙俄争夺东北 日本 企图侵占山东,挤入长江流域 德国 美国 重提“门户开放”政策,防止别国在华取得更多
三、义和团运动与抗击八国联军 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派联合,力量暂时强大; 主观上,在于义和团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存 在许多弱点:
政治上不能科学地分析各阶级对革命的态度,提不出 明确的战斗口号和纲领 组织上分散 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2、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二、预备立宪
1、预备立宪运动
“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 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慈禧
想一想: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是
什么?
预备立宪的目的:
①遏制革命风潮的发展 ②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想一想:预备立宪是在什么背景下
出现的?
①保皇派和洋务派的立宪活动
1899年,康有为、梁启超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 成为海外最大的爱国组织。保皇会希望光绪复位并实 现君主立宪; 1900年7月,唐才常受命回国勤王,发动自立军起义失 败; 保皇派在海外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 积极宣传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 张; 洋务派官员孙宝琦上书介绍宪政,袁世凯、张之洞等 奏请立宪。
大名府、 冀州、深州 河间府
②义和团进入北京、天津
义 和和团的官员:许景澄、袁昶、徐用仪、荣 禄 主张招抚义和团的官员:载漪、刚毅、赵舒翘
“拳会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 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 亦因势利导之一法” ——赵舒翘等人的奏报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 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 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义和团 坛口旧 址
三、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义 和 团 运 动 形 势 图
1、运动的兴起
兴起地:山东
1898年11月,赵三多领导的冠县起义 (序幕) 1898年秋,朱红灯率部取得平原大捷, 推动了义和团的斗争 山东巡抚李秉衡、张汝梅、毓贤对义和 团由镇压到剿抚兼施,最后承认为合法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 号
⑤全国响应
东北、山西、内蒙、河南义和团接 踵而起; 南方各省发生了烧教堂、杀教士、 拆铁路、毁机器的运动; 贵州桐梓群众传习义和团,准备斗 争。
第二节:抗击八国联军的战争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背景:义和团的迅速发展,引起帝国主 义的恐慌。他们除继续威胁清政府镇压 义和团外,开始准备武装干涉。 入侵时间:1900年6月10日 1900年6月17日,联军攻陷大沽口,侵华 战争正式爆发; 清政府宣战:1900年6月21日,慈禧颁布 对各国宣战上谕,并正式颁布招抚上谕。
的权益
列强侵华政策的转变
沙俄、法国 英、日、德 支持慈禧,同意议和 扶植光绪,反对议和
1、列强在华的瓜分矛盾难以克服,, 成为列强对华政策从瓜分转向“以华治 华”的重要原因。 2、义和团反帝运动的浪潮,使西方列 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决心,不 得不改变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
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近代反洋教斗争的发展阶段
1840年-1860年,是近代反洋教斗争的 开始和兴起阶段。 1860年-1884年,是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时期。 1884-1894年,是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 展的时期。 1894-1900年,是反洋教斗争的高涨时 期。
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洋教斗 争高潮的推动下爆发的!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
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这是促使列强改变对华政策的重要原因; 2、对外战争的惨败,主持朝政的顽固派 集团的被摧毁,推动了社会改革的发展; 3、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和清政府的腐败 无能,促进了人民的新觉醒,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迅速兴起。
第四节:清朝的最后改革
一、慈禧新政
1、新政原因:
列强对封建国家施压,要求它改变无能状态; 清朝统治者感到国家机器已不足以应付局势, 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政府本身生存的 重要课题; 清政府为笼络人心,抵御革命,也不得不想方 设法地改变自己顽固守旧的形象,以适当满足 资产阶级上层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