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音乐情境,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音乐情境,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
摘要:音乐是一种社会性的非语言交流的艺术形式,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内在
感情,对人体心理、生理具有调节作用;能使一个人得到对“美”的满足感;能诱
发一个人的活动力。

音乐活动能使一个人感到自我满足;能促进一个人的统合运
动机能;能帮助一个人宣泄内在的情绪。

团体音乐活动能帮助促进人际关系,所
以音乐与语言又是密切相连的。

音乐教学中从创设有效的音乐情境介入,能够稳
定情绪,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异常,使其更加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异常行为音乐情境
自闭症儿童大部分有语言发育落后的问题,无法通过语言的音调、节奏、抑
扬顿挫来表示需求和感受,且情绪不稳定,行为怪异。

正常儿童感兴趣的他不理会,而对于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却很感兴趣、很喜欢,并经常以偏离常态的各
种方式出现。

多年的音乐教学中,我注意从稳定情绪、激发兴趣、改善行为为目
的出发,有机地创设音乐情境,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
环境,对个别自闭症儿童的行为习惯及言语异常有所改善。

一、儿歌稳定情绪改善言语异常
稳定的情绪是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一切训练的基础,这是我们能否开展有
效训练的关键。

儿歌有整齐的自然韵律、强弱分明的节奏、明白如话的语言、并
富于音韵美和音乐感。

不仅能丰富其词汇、纠正其发音,还能调节语速过快,影
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因此它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1.案例分析:小龙,男,九岁。

该儿童有语言但不会沟通,且声音有障碍,音
调高低分不清,语速过快,不会使用“你”、“我”、“他”等人称代词。

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有时会出现无缘无故地哭,不高兴时会抓着自己的头发,打头、碰头。

但我发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有好奇心,只要有新鲜的东西出现,他的
注意力很快转移到这上面来。

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
生共鸣,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

他的交往方式是抓女同学的辫子,打男同
学的脸或者抓衣服。

但他对音乐特别敏感,只要听到音乐,他会很高兴,就会立
刻就跳起来。

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初步的教学目标,先从模仿开始。

模仿是学习
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模仿,孩子就不能学习适应他的文化所必须的语言和其他的
行为方式。

声音模仿是动作模仿的高级阶段,所以训练孤独症儿童的语言,一般
都从测试他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模仿能力开始。

2.具体内容和方法:课堂上,我先放一首儿歌(配有画面),吸引他的注意力。

当画面上出现小动物时,他会指着说:“小猫”、“小狗”。

但吐字不清,语速
很快;我再让他看着我的口型,放慢速度学说:“小—猫——叫—”,“喵—喵—喵—”。

并且说到这里再做一个捋胡须的动作,我发现他会跟着我表演(虽然动作不到位)。

说到第三遍时,他的注意力不集中了,我就换另一幅画面,给他一种新
鲜感。

“小—狗——叫—”,“汪—汪—汪—”……为了进一步纠正他的语速快,我先让他看着画面跟着我按节奏拍手读歌词。

这样按节奏读歌词,每周两节课,经过两
个月的训练,虽然吐字发音还不是很清晰,但是已经有节奏了,语速也慢了很多。

现在教唱歌曲时,他会跟着钢琴按歌曲节奏完整地唱下来。

所以,借助儿歌的节奏、韵律再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既能稳定情绪又能训练自闭症儿童的语言
异常。

二、利用打击乐器改善感知觉异常
孤独症儿童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

有资料记载:在自闭症儿
童中轻度失调为13.18%;重度失调为86.12%;总失调率达到96.17%。

感觉统合
能力是大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展,还需要依靠环境的刺激和要
求激发。

美国的爱尔丝博士认为:在环境的互动中,大脑和身体不断地顺应此反应,这样有利于儿童进行感觉功能的统合。

在音乐教学中,我注意“就地取材”,
围绕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通过利用各种打击乐器,来促进自闭症儿童的感
觉统合,从而补偿感知觉方面的缺陷。

三、利用音乐游戏训练交往能力
游戏和音乐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特定的音乐游戏更是对儿童身
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在普通游戏的基础上赋予一些特定的新元素,对儿
童的潜能开发有着不同的影响,对儿童的某些缺陷也有一定的补偿作用。

1.训练步骤:(1)有目的地选择游戏。

我安排了游戏《找朋友》。

要求:在
游戏中先找到一位好朋友,然后再对着拍手。

游戏开始了,大部分同学能找到朋友,对着拍手;而他自己站在那儿拍手,显然没参与到游戏中。

游戏再次开始,(音乐响起)我边引导他看,边说:“你看,同学们都去找朋友了,找到朋友就可以做游戏了,你的朋友呢?你的朋友在哪里?去找朋友。

”这时他的脚开始往前走,慢慢地来到了王某的面前,并拉了拉他的衣袖。

(2)参与角色游戏。

做《找朋友》这个游戏时,开始还是需要我的提示,给他多次参与角色的机会,渐渐地我
发现他也会去找朋友了,找到朋友后也会敬礼、握手等。

(3)体验成功。

每当
他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我鼓励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显得非常兴奋,做得更认真了。

2.效果:通过经常做这些特定的音乐游戏,他以前抓辫子、撕衣服的这种交
流方式逐渐减少了,有时还和其他同学一块玩儿,非常高兴地参与集体活动。

这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尝试,这个自闭症儿童也有了点滴的进步。

要想
有更大地改善,还需继续探究、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