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编魏晋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教学时数:8
教学目的和任务:把握建安时代精神、文坛概况和文学风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建安风骨、汉音魏响、曹植诗赋的风格特色
教学方法:贯通古今,关注汉魏文风的承继递变关系;结合科研。
教学过程:
第一节关于建安文学
一、建安文学概况
二、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
三、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钟嵘《诗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
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也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话。
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文心雕龙·时序》)
(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
汉末政治、军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不容斟酌。
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抒胸怀。
2、通脱:汉代末年政治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
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
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3、骋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
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
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第二节三曹(上)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
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曹操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武装。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曹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
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
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可参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举贤勿拘品行令》。
但另一方面,曹操亦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
为制约诸侯,协调本集团内部的等级关系,曹操更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
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
在进取天下的同时,曹操目睹汉室的倾颓、生民的不幸、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短促,又常怀感慨与惆怅。
因此,王霸并用、思接庄玄,也构成曹操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其据有二:光和年间因家人被诛杀,坐免官,"后以能明古学,复征拜议郎。
"其今存著述,引用《诗经》《论语》《尚书》《楚辞》等典籍的情况并不稀见,仅《诗经》即不下数十处。
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
王沈《魏书》云其"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还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
或许正因如此,他才能延揽天下文士于其幕下。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
全部是乐府诗。
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A 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锺惺《古诗归》卷七)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B 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对酒》、《度关山》、《短歌行》等。
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
C 游仙:曹操又有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
学界对它们的理解颇多歧见。
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
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D 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
《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4、作品选讲《短歌行》
(三)曹操的文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
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
《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笔。
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
《祭故太尉桥玄文》、《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
2、清峻、通脱的风格
(四)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1、汉魏之际,承上启下。
2、乐府文学的新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
3、开创"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二、曹丕
(一)曹丕的诗文
1、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
《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
《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动人。
可见诗人生逢乱世,对人间别情,是有切身体验的。
2、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
《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此语概括较为准确。
作品选讲:《燕歌行》
3、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曹植。
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文章的成就不在诗赋之下,代表作《典论》、《与吴质书》、《答繁钦书》等。
《典论·自叙》叙写生平,通脱而生动。
《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生死离合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学评论,是过去的书信之文所没有的;《答繁钦书》描写美人舞乐,辞极绮丽,近于辞赋,即在曹丕文章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二)、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第三节三曹(下)
一、曹植的生平与个性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
卞氏所生第三子。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
后人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
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几被立为太子。
最后终于失败。
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杀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屡改封地,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黄初之世,始终处在生命恐惧之中。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表请求自试,终不为所用,于太和六年,抑郁而终。
思想方面,前期以儒为主,后期多老庄。
二、曹植的诗文创作
今存诗歌约90首。
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一)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以诗歌成就为大。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选讲)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也有不同意见,如郭预衡认为是后期对青年时代的追忆)、《公宴》
(3)抒写友情之作。
《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二)后期创作
1、诗歌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1)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
《赠白马王彪》(选讲)、《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
"此诗(《赠白马王彪》)景中有情,甚佳。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2)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
(3)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2、辞赋创作
代表作《洛神赋》,作于黄初三年。
或以为"感甄"之作(尤袤《李注文选》刻本),或以为"托词宓妃,以寄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
按其序云:"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赋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
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后说为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
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
此外,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
3、曹植对乐府诗的贡献
4、建安时期的辞赋大家。
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
在建安时代,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最为巨大。
第四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概说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
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
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活动。
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
1、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存诗23首。
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之作。
王粲《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壮志未酬的心境,在建安抒情小赋中,与曹植《洛神赋》并为双美,其《为刘荆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难钟荀太平论》、《安身论》等文,或直陈利害,词义恳切,或义近名法,长于辨难。
2、刘桢
刘桢,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刘桢当时甚有诗名。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诗品》上)
成就主要在诗,可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
游乐诗包括《公宴诗》、《斗鸡诗》、《射鸢诗》等。
钟嵘《诗品》说:"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
3、其他文士
三、蔡琰
1、蔡琰的身世生平
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
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
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活了十二年,生了一双儿女。
后来汉朝与南匈奴矛盾缓和,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重嫁陈留董祀,整理父亲遗文。
2、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
其诗今存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
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比较可信。
苏轼《仇池笔记·拟作》以为非出自蔡琰之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以为是蔡琰所作,以史证诗,当为蔡琰作无疑。
(参看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
3、五言《悲愤诗》: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长108句,540字。
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为主,夹以抒情。
表现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是建安时期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第二章正始文学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正始文人的苦闷情怀与政治态度,熟悉阮籍、稽康等人的诗文及其风格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始之音、阮籍的《咏怀诗》。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结合科研。
教学过程:
第一节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1、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死,齐王曹芳即位,改元正始(240)。
从正始10年到甘露五年(260)二十年间,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进行了六次政治、军事方面的较量,每次斗争,都以曹魏集团的惨败而告终。
这场斗争的特点是:它主要发生在上层集团内部,但依附于各个集团的文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介入;斗争的双方都在维护名教的名义下,行翦除异己之实,手段异常残酷。
名教的虚伪性因此暴露得淋漓尽致。
2、魏晋风度:在正始时期的血腥杀戮和政治高压之下,文人朝不保夕,动辄罹祸。
饮酒服药,放浪形骸,乃成为他们寄托愤懑、逃避祸端、保全性命的惟一选择,魏晋风度由是而起。
3、正始之音:由于司马氏借名教杀人,依附于曹魏集团的人士往往以"自然"对抗"名教",从而导致玄学的兴起。
又因为政治上的高压,汉末以来的清议脱离时政,演变为清谈。
清谈与玄学结合,进一步推动了玄学的发展。
魏晋之际,玄学既是政治斗争的思想武器,又是文人保性全身的手段,更为文人纵欲任情提供了口实。
但无论出于何种动机,玄学的普及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它对于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
它对于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和文学的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4、正始名士: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
5、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山涛。
参看《世说新语·文学》。
二、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一)才性四本之争与文学:
1、才性四本之争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命题之一:
"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
"(《南齐书·王僧虔传》)争论的焦点在才、性的离合异同。
性,指人的内在,诸如气质、性情、道德、修养等;才,指人的行为能力,也包括社会实践的客观效果。
魏晋思想家因其政治态度不同,一派主张才、性统一(合、同),即主张以外在事功、证明自己秉性的优劣,依附于司马氏集团大都持此种观点。
一派主张才、性并不统一(即离、异),即认为外在事功与自己秉性的优劣并无必然联系,依附曹魏集团者大都如此。
2、才性至上说、才性离异说的兴起,促使两汉以来注重事功的人生价值观向着魏晋的尊重个性、重视人格完美、精神自由方面转化。
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於时,司马景王亦预焉。
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
"盖欲以神况诸己也。
(《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引《魏氏春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是以君子之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
……故修形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嵇康《养生论》)
3、魏晋之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直接影响到人物的评议标准、文人的人生态度乃至文学艺术的美学境界。
诸如神气、神情、神韵、神貌、风神、风韵等概念的提出,表明人的个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遗形取神的表现方法已受到作家、艺术家的相当重视。
此时的人物评议,或直接描绘其内心世界: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且曰:"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世说新语·赏誉》)林下诸贤,各有儁才子。
籍子浑,器量弘旷;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速;咸子瞻,虚夷有远志。
(《世说新语·赏誉》)
或以其神情难摹,则托之比喻:
裴令公目夏侯太初:"肃肃如入廊庙中,不修敬而人自敬。
"……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世说新语·赏誉》)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咸云:"肃肃如松
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止》)
或评议人物,竟至遗形取神:
裴令公有儁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至人。
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 (《世说新语·容止》)
刘伶身长六尺,貌甚醜顇,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世说新语·容止》)
对艺术中心、物的关系问题,嵇康虽然持心、声二元论(《声无哀乐论》),阮籍对借以达情的物更持虚无的态度(《清思赋》),但他们在心、物关系中更看重个体的体验和表达,无疑对提高古代文学艺术的美学境界和美学创造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学意义:
1、就名教与自然的关系而引发的一场争论,是魏晋之际政治斗争在玄学上的反映。
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长官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义。
此两者之不同,明白已甚,而所以成问题者,在当时主张自然与名教互异之士大夫中,甚崇尚名教一派之首领如王祥、何曾、荀顗三大家,即佐司马士欺人孤儿寡妇,而致位魏末晋初之三公者也。
其眷怀魏室,不趋典午者,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亲。
(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2、在玄学的范畴,正始名士一般都对名教与自然持调和的态度,即言辞激烈的嵇康,亦承认人伦秩序乃是自然秩序的反映。
魏晋时代,崇尚礼教的势力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
因为魏晋时所崇尚礼教,是用以自利,即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反对礼教。
--但其实不过是态度,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礼教,当作宝贝,比起曹操司马懿要迂执得多。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
但在政治的范畴,正始名士愤激于司马氏的以名教杀人,更多的时候则是对名教及名教的思想基础六经持强烈的否定态度。
3、对名教与六经的批判,必然有助于正始文人努力摆脱外在事功与理性规范的束缚,而渴求皈依自然,发现自我。
嵇康的"师心以遣论",阮籍的"使气以命诗"(《文心雕龙·才略》),正说明正始文人在相当程度上获得了自然心性的解放和创作心理的自由。
(三)"言意之辩"与文学的关系
1、"言意之辩"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庄子以为道是不可以人士、更不可以言传的。
但他同时又认为道在万物,人可以借物达道,物因此而成为人与道之间的媒介。
魏晋之际,言意关系问题随着玄学的兴起,再次引发争论。
当时,欧阳建持"言尽意"论,王弼持"言不尽意"论,荀粲持"言意在象外"论,其中尤以王弼论言、象、意的关系对文学的发展最有推动作用。
2、就实质而言,"言不尽意"与"言意在象外"实属同一范畴。
正始时期言、意、象关系的建立,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艺术的创作与审美中注意到了形象大于思维这一事实。
以言绘象、以象明意,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遂使意象、意境成为魏晋之际诗歌追求的最高美学理想。
第二节阮籍与《咏怀诗》
一、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1、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父亲去世时,他只有三岁,是由寡母抚养成人。
陈留阮氏是汉魏名家大族,代有名宦,但到阮籍这一支已经衰落。
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尤好老庄,"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2、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
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儒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
他平时的一些行为显得放诞不羁,无视流俗,但并非没有准的。
在他内心深处存在着比一般礼法之士更为标准的儒家道德规范。
阮籍对现实不满,鄙视礼法之士,但不像嵇康那样刚峻激烈,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
常写一些游戏文字来挖苦讽刺礼法之士。
如《猕猴赋》、《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以游戏之笔出之,又不指名道姓。
牵涉政治和具体的人事,往往"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用酣醉来回避一些政治是非。
阮籍行为放荡,但内心十分痛苦,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内心苦闷宣泄。
二、《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咏怀,举凡咏史、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诗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
1、"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阮籍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
故风格隐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时代和他的身世所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
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使诗歌变得非常隐晦。
李善《文选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
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
2、就诗歌的精神而言,《咏怀诗》大抵又具备各自的个性,它们远承《风》、《雅》、《离骚》,近取乐府、《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多样于统一。
3、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
"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严羽《沧浪诗话》)
4、《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
三、作品选讲:《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第三节嵇康
一、嵇康的生平与思想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出身低微,父亲在嵇康幼年便去世了。
嵇康是由母亲和兄长抚育成人。
自幼资质不凡,《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