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长于直觉的辩证思维,后期墨家与名家(主要代表人物为惠施、公孙龙)则特别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富于思辨精神的逻辑命题。

但两汉魏晋以来,儒、道、释三家互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去认识,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由此,也就形成了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轻逻辑思维的特点,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更欣赏和满足于在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真理和领悟。

如钱穆所说:“东方人好向内看,而西方人则好向外看。

……因此太抽象的偏于逻辑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不甚发展,中国人常爱在活的直接的亲身经验中去领悟。

”中国文化重直觉感悟、轻逻辑思维的传统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其长处是对世界、对事物容易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具有较长远的历史眼光,不狂躁,不玄想,重经验,好历史,民族心态总的讲比较冷静、沉稳,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历史的大灾大变,使民族文化不断延续、发展。

其短处则在于由于轻逻辑思维,不善于作抽象的思辨,缺乏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和一丝不苟的精确性,不容易形成科学的观念,不容易建立起对世界、对事物的有理有据的科学认知。

(摘编自《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特色》)材料二:
儒家在许多方面都是自命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无需客体认可。

所以,儒家从学理依据周礼之外,其余的内容不是客体社会需要,而是自我命名,先规定,后存在的。

儒家的学理错误是自命无证。

这会导致错误的学风,只要主观意志,而无需客观实践。

重言轻行,君子动口不动手。

这种学风也与现代性格格不入。

现代性的认知是创造性推动的,现代性的实践是积极协作,恰恰是动手动口的结合。

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自命无效,证实才能有效。

这样从古典时期的权威独霸脱离群众,演变成大众认证、客体认证、监控认证,说明自命都是无效的。

现代性在学理上是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凸显客观性认证,把认知变成客体化的,这是现代性的特点。

本质而言,主体性必须经过客体认证,才能检测主体性是不是适合现实。

儒家的心学实际是自命无证的。

这正是佛教指责的,“想入非非”,舍弃客体,无法正心诚意。

朱熹格物致知说基本导向客体认证。

对知
识进行客体认证,会使知识成为真实的知识。

传统思想走的是权威主义之路,圣人之言无需客体认证。

现代性恰恰与此相反,科学知识就是被客体认证的知识,这种知识是确定性的,才能使人信服。

传统文化历经三个阶段:第一是远古时代,文字初创,人文初建的时期,以原始人文意识、宗教为特点;第二是秦始皇之后的封建社会,文明开启,文字统一,历史演义家天下大一统;第三是元宋明清时期,晚清时期,客观性认识不断增加,自我认识开启,对域外文明的接纳。

从古典时期的自命无证,到晚清时期追求知识的客观化标准,接纳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现代性更是把客观化的标准作为知识的尺度,思想的依据,认识的来源。

所以现代性的自命无证被淡化为客观认证。

现代性必须经过客观认证才能反思知识作为自身的合理性,从实践认识知识的可行性。

最终以事实作为知识的结果,以客观化作为自我意志的标准(可行性)。

现代性虽然看似缺少了古人所谓的诚信,但是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这种现象也就是所谓的现代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没有古人少年时期的疏狂,但是整个传统文化因为自命无证而变成整体性的谎言。

古人的言辞散漫正是自命无证造成的,因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就会造成言辞与现实的背离,而古典时期一直不顾这种背离。

这是认识论的历史——不断增强的客观化,不断使思想回到现实,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不断完善。

(摘编自《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材料三:
道与器的相互促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一个“道”字和一个“器”字,对宇宙万物的生发及其关系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这宏大非凡的概括力,展现了中华文化卓越的思维魅力。

一方面,道是最高的哲学范畴,是宇宙的总根源,或一切事物运动的总体规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

另一方面,与无形的道相对的是有形的器。

在道与器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以道驭器、重道轻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特别注重探究道理、道路、方向、原则等重大问题的特点,但也具有忽视科技等器的因素的一面。

究其原因,问题不在于道,而在我们未能摆正道与器的关系,只看到道高于器、统御器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道生于器、寓于器、依赖于器的一面。

所以,正确的做法应是以道御器、道器并重。

以道御器就是在充满竞争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道文化的优势,驾取器物之用,引导人类役物而非役于物;道器并重就是道与器协力,使传统文化道的优势和现代化器的优势,形成互补互进的良性状态,促进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科技创新等更好更快发展。

(摘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重直觉思维,强调对世界、对事物进行整体、系统的把握,而不是穷根究底,所以民族心态总是冷静沉稳。

B.材料二可以从学理上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现代性的特点是主观的东西必须被客观证实才能有效,
客体认证大于主体自命。

C.在现代性体系下的年轻人“未老先衰”,没有古人少年时的疏狂,也没有古人的诚信,但总体上建立了个人认知的可信度。

D.材料三认为应发挥道文化的优势来驾驭器物之用,这里的“道”与材料一中“穷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在内涵上一致。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释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否定用语言、概念、逻辑推理的认知方法。

B.墨家与名家虽发展了理性的逻辑思维,但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因此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C.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的方法,是被中国主流文化肯定和推崇的追求和获得真理的重要因素。

D.古人拥有无须客观化的认知,这往往会形成他们言辞散漫甚至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荒谬结果。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中国文化特点”的一项是()
A.《周易》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观此卦象,从而以天为法,坚强振作,不断努力。

B.《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意思是大人的德性,要与天地的功德、日月的光明相契合。

C.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即便不合口味,也要吃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

D.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制约的。

4.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请简述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如何看待用“工具理性和客观化的理性”来评判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有关《边城》的题目,共6分。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

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

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

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象缺少了什么。

好象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她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人家喊:‘过渡,过渡,老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走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一面锐声喊着她的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

见到了祖父正把船拉在溪中心,船上人喝说着话,小小心子还依然跳跃不已。

……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

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在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

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祖父夜来兴致很好,为翠翠把故事说下去,就提到了本城人二十年前唱歌的风气,如何驰名于川、黔边地。

翠翠的父亲,便是当地唱歌的第一号,能用各种比喻解释爱与憎的结子,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母亲如何爱唱歌,且如何同父亲在未认识以前在白日里对歌,一个在半山上竹簧里砍竹子,一个在溪面渡船上拉船,这些事也说到了。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祖父于是沉默了,不曾说“唱出了你后也就死去了你的父亲和母亲。


6. 下列选项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溪边的白塔、桃花色的薄云、深翠的篁竹在沈从文清新而温润的笔下,勾勒出一幅明媚秀丽的湘西山水画,整座边城弥漫着淡淡的宁静,散发着淡淡的祥和。

B. 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烘托出翠翠内心的寂寞惆怅。

热烈勃发的杜鹃、泥土,温柔、美丽、平静的黄昏,让翠翠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C. “月光如银子”一段突出了夜晚景色清幽宁静的特点,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氛围,既烘托了父母爱情的美好,
又写出了翠翠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D. 选文中对夏夜啼叫的草莺的描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侧面突出小说中人物素朴忠厚的品质和天真不失趣味的童真,散发着灵气,荡漾着诗意。

7. 以下属于选文画线省略号处的情节的一组是()
①翠翠坐在溪边忽然哭起来了,回屋中把火烧燃后去叫祖父回家,祖父未立刻回去,翠翠坐在悬崖边上再次悲伤起来。

②翠翠和祖父原本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

翠翠从不答应到答应,后又翻悔,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

③祖父听到翠翠撒娇又埋怨的声音,隐隐担心自己若不在了翠翠怎么办。

回到家中祖父告诉翠翠,做一个大人,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

④祖父和翠翠做饭时,提到了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

两人饭后又到高崖上月光下说起翠翠母亲性格中的乖巧处和强硬处。

⑤翠翠的长成让祖父想起来翠翠母亲的旧事,不由得担心翠翠的着落,既是她那可怜母亲交给他的,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才算完结。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⑤
D. ①②④
8. 下列选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翠翠的凄凉来自对爱情的困扰和渴望,翠翠的爱情是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这种爱是纯粹的,是不可捉摸的,却又实实在在的。

B. 翠翠深知祖父爱她,想象自己出走后对爷爷的“惩罚”,意识到自己对祖父深深的依赖,祖父也给予翠翠最好的呵护,这种真挚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

C. 祖父总是想起翠翠的母亲,是因为祖父知道翠翠一定会面对与母亲类似的结局,作者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悲剧证明乡村生活中对爱情的追求必然是悲剧。

D. 沈从文是贴着人物的感情、情绪进行创作的,所以能体会到人物许多飘飘忽忽的、跳动的心事,通过极细腻的描写让人物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疫情期间,“云综艺”火了。

从云答题到云美食,从云运动到云合唱、综艺节目制作纷纷“触网”“云游”,衍生出不少新玩法。

在音乐竞技类节目《歌手·当打之年》中,身在上海自我隔离的歌手周深以家中白墙为背景,独自录制参与竞演。

没有集中录制、没有现场观众、嘉宾和工作人员互不见面、通过自拍、直播等形式采集视频素
材,这正是标准的“云录制”模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综艺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因为无法现场录制而导致的库存告急、节目断档窘境,一边是如何在特殊时期丰富内容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转变策略、调整布局,走出一条“云端”赋能综艺节目生产的新路。

从技术角度看,利用“云”思维打破节目录制的时空限制,仅用几天时间便可完成从立项、录制到播出的全流程工作,“云综艺”充分彰显出快速高效的独特优势。

相比传统综艺节目,没有导演、没有摄像、没有演播厅的“三无综艺”虽显得有些简陋,但素颜出镜的嘉宾、临场发挥的内容、手机完成的拍摄,这些“降维”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增加了观众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实现了抓眼球、省成本的一举两得。

“云综艺”以细小的切口、烟火气十足的日常生活场景,传递着“陪伴式观看”的理念。

相较于设计感十足的传统综艺,“云综艺”里的艺人嘉宾在镜头前做美食、做运动、做游戏,提醒观众,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其中那些稍显粗砺的日常,意外地让原汁原味的生活元素“浮出水面”。

一段段视频、一次次直播,拼凑起暖心温情的居家生活图景,在细水长流中抚慰观众的情绪,营造着“共同生活”“同频共振”的在场感和参与感。

不过,也要看到,“云综艺”火爆一时,未必是常态。

无法否认的是,视频卡顿、画质欠佳等技术问题仍是“云综艺”绕不开的关卡;疫情过后,制作精良的综艺节目回温,“云综艺”能否延续偶发性“风口优势”,也是未知数。

即便是目前,内容同质化、套路化的老毛病也在发作。

当看艺人做饭健身、展示宠物、讲述美妆心得成为十余档节目的“交集”,伴随同质化而来的便是观众新一轮审美疲劳和意兴阑珊。

哪怕艺人素颜出境、在直播中一时词穷、抑或挑战做菜时“翻车”,这些意外的“有料”桥段一旦成为频繁使用的套路,最终将让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度大打折扣。

近年来,过度消费明星、泛娱乐化、内容创意贫乏等问题也一直制约着行业的长远发展。

“非常时期,非常办法”,疫情催生了综艺节目的生产新模式,为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维持用户黏性解决了“燃眉之急”。

但当“云综艺”与“看明星”画上等号,最终难免陷入“靠明星博收视”“新瓶装了旧酒”的窠臼。

“云综艺”要想实现节目质量跃升、赢得良好口碑、树立自身品牌,比技术选代与手段升级更重要的,是核心内容的优化、价值内涵的提升以及独有气质的打造。

放松与娱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但想要留住“回头客”、吸引新受众,归根结底还要靠深耕内容与创新形式的“双管齐下”。

如今,不少综艺节目开始探索人生成长、探讨社会议题、关注多元价值,人们期待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切中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以创新的形式贴切价值内涵,于欢笑中蕴含深层内核。

这恐怕是综艺节目制作者需要长期思考、不断探索的命题。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导演、没有摄像、没有演播厅的“三无综艺”在疫情期间充分彰显出快速高效的独特优势。

B.显得有些简陋的“三无综艺”反而增加了观众的新鲜感和亲切感,开辟了综艺节目的新路径。

C.“云综艺”相较于传统综艺,其中那些稍显粗砺的日常让生活元素更原汁原味。

D.在特殊时期火爆的云综艺同质化、套路化的弊端最终将让节目丧失娱乐性和可看度。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云综艺的缘起特点和未来走向等方面较为深入地论述了云综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中《歌手·当打之年》周深录制节目的情形,为展现“云录制”的标准模式提供了例证。

C.文章通过辩证分析,阐述优化核心内容、提升价值内涵、打造独有气质才能让云综艺迭代和升级。

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述了云综艺在风口优势迎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综艺跳出库存告急、节目断档窘境,消除了综艺行业在特殊时期丰富内容供给、满足市场需求的压力。

B.云综艺中暖心温情的日常生活场景,在特殊的疫情时期起到了抚慰观众的情绪,共克时艰的作用。

C.疫情过后,具有自身优势的传统综艺节目回温,“云综艺”可能难以延续偶发性优势。

D.综艺节目需要探索人生成长、探讨社会议题、关注多元价值,才能更好地切中时代脉搏和观众需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

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

十岁通五经。

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

遂荐于玄宗。

召见金銮殿,论时事。

因奏颂一篇。

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

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

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

恳求还山。

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

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

璘败,累系浔阳狱。

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

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12.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B. 后天才赡逸逸:超过一般
C. 白益傲放益:更加
D.辟为僚佐辟:躲避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力士耻之臣之妻私臣
B. 以所业投贺知章寻向所志,遂迷
C. 遂荐于玄宗皆以美于徐公
D.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乃不知有汉
14. 不能表现李白“傲放”个性的一句是()
A. 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

B. 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C. 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
D. 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5. 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 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字“太白”。

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B. 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

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 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D. 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

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17.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

(2)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旧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奇士: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B.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9.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田园和自由的向往,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21.在下列词语中进行选择,为后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供选择的词语:
性情自然安和山水涵润身心心中不可无书熟读诸史五经读书贵在有疑心神欲静待人要和度量求宏胸怀要正山水怡人脚跟须定
上联:眼界要阔,遍览名山大川;
下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2.下面这份请柬在用语和格式方面共有五处不当,指出并加以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