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这_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范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指导教师:***
20040301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里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
我们从“形式一语义一语用”和“普通话一古/近代汉语一方言”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问题,同时也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来解释。
全文共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章:概述了现代汉语中指示代词的研究现状及我们选题的缘由。
我们认为,指示代词本身较为复杂,人们对它的研究还很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第二章:探讨了指示代词的本质所关涉的因素。
我们以为,现今的一些教材和词典对指示代词的定义不是十分完美的,有待于进‘。
一步完善。
我们主要从说话者说话时的位置、面向及说话者的体态语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三章:对指示代词进行了功能上的分类。
从功能上看,指示代词“这/那”可以分为称代词与指示词。
“那”还有连词的用法。
第四章:探讨了指示代词与时间词语的关系。
历时考察显示,它们在与时间词语组合方面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从共时平面来看,它们在句法功能上的主要功用是作状语,因它们是背景句同时又是旧信息。
它们用来表示将来较少,这是由人们的认知决定的。
第五章:探讨了指示代词与处所表达的关系。
认为“这/那”在处所表达方面也是不平衡的,最明显的表现是“这里”的介引用法。
本文从共时平面考察了它们表示处所的种种方式和参照物的问题。
最后探讨了它们与句子中其它成分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讨论了指示代词与表人词语的关系。
在历时平面上,我们把它们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在共时平面上,主要考察了它们的表义及指示代词与表人词语中间所出现词语的情况,结果显示,“那”与表人词语中间出现的词语要远远多于“这”,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最后探讨了指示代词与指人专名组合的情况,从功能上可把它们分为区别功能、介绍功能、话题功能以及情感功能等,并讨论了功能叠加的情况等。
第七章:探讨了指示代词的序举用法和对举用法的区别与联系。
着重从句法特点、表义等方面探讨了指示代词的序举用法,把它们区
分开来是很有必要的。
第八章:讨论了指示代词不对称用法的表现,还进一步探讨了它们不对称的原因(表现在远近的模糊性和产生时间及语源上的不平衡等方面)。
第九章:考察了“这个179个”的语用价值。
值得指出的是“你这个NP”句式既能表示贬义,又能表示关心、责备等感情,可以从说话人与听话人的关系,说话人的音长、音量等及说话人的体态语等角度把它们加以区分。
第十章:从人们在运用指示代词时存在的错误来探讨“这/N”的用法,并把它们分为以下几类:指代不明、误用“这iTg”、滥用“这iJg”、缺用“这/那”。
关键词:指示代词“这”“那”序举
ABSTRAT
Thi.sthesismainlyfocuses
ontheusageofthedemonstratirepronounsinmodernChinese.Wediscussitmainlyfromtheanglesof“forms——meanings——pragmatics’’and“putonghua—anclent/modernChinese—dialect”.The
cognitive1inguistiCSbeusedinthethesiS.Itincludestenchapters
Chapterone:ItstatesthepresentstudyoftheChinesedemonstrativepronounsandthereasonswhywechoosethistopic.Thedemonstrativepronounsitselfarecomplicatedandthe
studiesofthemarenotenough,SOa
morestudyofthemisnecessarY
Chaptertwo:Itprobesthefactorsrelatestotheintrinsicnature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Thedefinitions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arenotperfectandshouldbedefinedmorescientifically.Wearguethatthedemonstratirepronouns
havesomerelationswiththelocation,facesandthe
mannersofthespeaker.Thefactorsrelatingtothedemonstrativepronounsindifferentlanguagesordialectsarenotthesame.Chapterthree:ItdiSCUSSeStheClassificationsofthe
.111.
demonstrativepronounsinfunctions.TheChinesedemonstrativezhe/nacanbedividedasaddresspronounsandindexicalpronouns.NacanbefunctionedasconnectirepronounalsoChapterfour:Itstudi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demonstrativepronounsandthewordsrelatestothetime.Fromtheviewofdiachroniclinguistics,thecombinationofthetimeiSunbalance.Fromtheviewofsynchroniclinguistits,itfunctionsasadverbialmainly,becausetheyarenotonlybackgroundsentencebutalSOthegiveninformation.Decidedbythepeople’Scognition,itiSseldomusedinthefuturetense.Chapterfive:Itanalys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demonstrativepronounsandtheexpressionofthelocation,ThiSpartstudi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a11kindsoflocationsandreferences.Atlast.theinteractionsbetweenthedemonstrativepronounsandtheotherpartofthissentencearestudied
Chaptersix:Itdiscuss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demonstrativepronounsandthewordsofperson.Itcanbedividedintothreeperiods.Fromthepointofthesynchroniclanguage,westudythemeaningsandthefrequenciesbetweenthedemonstratirepronounsandthewordsofperson.Wefindoutthatnaismorefrequentthanzheinthesesentenceswhichhavethe
wordsrelatestothepeoplethatiscorrespondedtothecognitionofthepeople.Atlast,thethesisstudiesthe
combinations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andthe
propernoun
relatestothepeople.Itcanbegrouped
asdistinguishingfunction,introductoryfunctionandemotionalfunction,theoverlappingfunctionisdiscussedinthethesis
Chapterseven:Itstudies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OC——occurrenceandsub+’occurrence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Todistinguishthesetwodifferent1inguisticfactsiSessential.WediSCUSSthemfromthesyntacticalandthesemantiCangles.
Chaptereight:Theasymmetryandthereasonofasymmetry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isdiscussed.Wearguethattheasymmetry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relatestotheambiguityofthedistance,theunbalanceoftheemergingtimeandtheoriginalityofthelanguage
Chapternine:Thepragmaticvalue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isdiscussed.ThePattern(ninzhege+NP)carriesnotonlyunfavorablecommentsbutalsocarefulnessorblame.Wecandistinguishthefeelingsfromtherelationsofthespeakerandtheaddresser,thelengthsofthevoiceandthebodylanguageofthespeaker.
.V.
Chapterten:Theunsuitableusagesofthedemonstrativepronouns(zhe/na)isstudied.Theunsuitableusagesof(zhe/na)arethefollowings:demonstratingvaguely,misusingzhe/na,lackofzhe/na,thesurplusofzhe/na.
Keywords:demonstrativepronounszhenasub—occurrence
第一章“这/N”类指示代词研究概述及选题缘由一“这/N”类指示代词研究概述
关于“这/那”类指示代词(包括这/N、这里/N里、这么/那么、这样/N样等),研究和探讨这方面问题的著作和论文不少,但有一些问题至今还少有人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如“这iN”类词的序举问题,因此要想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就必须对“这/那”类指示代词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概述如下:
1.1指示代词的立类及来源问题
1.1.1“这/那”的立类问题
汉语指示代词的立类问题实际上就是汉语代词立类的问题,汉语代词该不该立类,这是一个有过很大争议的问题,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
A: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
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最早是马建忠先生在其著作《马氏文通》中提出来的,他模仿拉丁语法,在我国第一部汉语语法著作中把“代替”作为代词的主要特征,代词之下又从意义出发分为指名、指示等四大类【1】,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把代词分为指示等类【2l,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把代词分为复指、指示等类[3l,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把代词叫做指称词,下列确定、无定等五个类别【41,高名凯《汉语语法论》[5J和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6]都把代词分为指示代词和代词两个独立的词类;而现今的各种现代汉语教材都立有代词这样一个类别,下设有指示代词小类。
可以看出,尽管各位语言学家对代词范围的大小和所使用的语言术语不一样,但都承认存在代词这个类,也都承认有指示代词这个类的存在。
B:否认代词是一个独立的类
早在三十年代,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明确提出,“代词本为名字之一种,外国文之所以独立为一类而研究之者,以其有‘格’(case)之变化,又有关系代字等须加以特别说明者耳。
今吾国既无关系代字,,而如‘格’之变化等形式上特征,又为我国
文之所无;似不如有其名目,而作为名字中之一细类,眉目较为清朗。
代字在解剖国文时,虽亦重要,而在字论上,仍可无须独立为一类也。
”17】作者看到了代词的重要性,但他否定其作为一类,认为代词一类是沿用外国文法的结果,不符合汉语“国情”,因此无须独立为一类。
乃凡(1955)认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功能不全一样,如果代词能代替这三种词,那它势必有三种功能形式。
事实并不是代词里所有的词都有三种功能。
事实是这样的:有些词可以代替名词(如‘我’),有些词可以代替形容词(如‘怎么’),有些词可以代替加语形容词或名词(如‘这’)。
所以在代词这一个类中,词和词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因此无法加起来成为一个词类。
换句话说,代词这个类是不存在的。
”IS]乃凡在陈承泽的基础上仔细分析了不同代词的功能,发现它们没有一个共同的功能,进而否定代词这个类的存在。
其实,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功能,那就是“其所以能提出来自成一类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叫做‘代”’(吕叔湘语)。
张静(1987)认为,代词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把代词中的词语分归为名词、动词、数词、副词四个词类。
他把“这朋g、这里/N里、这)L/JJBJL、这会)l,179会儿”等归为名词,作为一类,称为代名词。
理由是:名词最本质的特点是能作主语,不能作谓语(加“是”以后不再是谓语),能跟介词组合,都是事物范畴pJ。
这些特点使名词区别于任何词类,上述各个代词都有这些特点。
可以看出,作者吸收了词的语法特点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比较陈乃两位专家来,可以说是迈进了一大步。
但实际上代词与名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
首先,如果从语法意义上来看的话,“山”是指所有的山。
看见一座山,我们可以说,它是一座山。
但是,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是无所依的,正如胡壮麟(1994)指出,“指称的意义只有在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中才具有生命力。
”f10】因此,当我们仅看到“这”这个词时,是无法准确知道其确切含义的。
其次,如果从张静先生把它归入的类(代名词)来看,似乎也不太妥当。
因为“这/N”的称代对象可队是人、事物,但也可
以是词、短语、句子、甚而至于语篇,其中的一些是代名词所不能包含的。
以上不同看法反映了我国语言学家在划分词类问题上一刀切的局面,其结果却事与愿违,变得“藕断丝连”;同时也反映了词类两难的局面,~方面不得不根据分布来给词分类,另一方面,彻底的分布主义路线又很难贯彻到底。
(参袁毓林1995)[111袁毓林(1995)在词类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提出词类是一个原型范畴。
袁认为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经常代替体词或谓词作主语、宾语、定语或谓语、补语、状语等,但在分布上受到一定的限制[11J。
我们赞同袁先生的看法,词类是一个原型范畴,其内部成员的地位并不平等,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而指示代词在这方面的特点尤其突出罢了。
我们以为,代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只不过其个性有些特别罢了。
就拿其中的指示代词来说吧,指示代词反映的是一种篇章关系,与动词、名词、形容词等有实在词汇意义的词不相同,其所指实体只能在篇章中得以确认。
但指示代词与典型的虚词如介词,连词,语气词又不相同,典型的虚词在篇章中也没有相应的所指实体,只有句法上的作用或篇章上的功能。
(参张伯江,方梅1996)[12J
1.1。
2“这/N”的来源问题
1.1.2,1“这”的来源问题
吕叔湘(1955)认为它源于古代汉语的“者”。
“者”原为上声字,作指示代词用的“者”和“这”在宋代己读为去声,和现代汉语中“这”的声调是一致的(131。
高名凯(1948)[141王力(1980)【15】等认为它来源予古代汉语的“之”。
王力解释说,“之”和“照”同属照母。
由于口语和文言读音分道扬镳,“之”在中古时,与文言中“者”相混,就有人借用“者”来表示。
陈治文(1964)则认为“这”是借字【161。
志村良治(1995)从音韵上来探究,认为“这、遮、赭”都音同或音近。
认为《敦煌变文》中的近指代词和上古音系近指代词有语源上的关系11”。
梅祖麟提出一个假设,认为“这”的前身是“只者”【18J;冯
春田(2000)认为,比较而言,“这”系字为“只么”的合音的推测似乎更为合理一些【19J。
吴福祥(1996)认为“那”源于“尔”,主要是从用例的常见与否和语法功能的分析来进行论证【2叭。
以上几种意见大都有其理据,但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到底“这”字源于什么字或词,尚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考究。
1,1.2.2“那”的来源问题:
王力(1958)认为它来源于上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若”或者“尔”字,“尔”的把握大一些,但是到了1989年,他修正了原来的看法,认为它最初为疑问代词,后来才转变为指示代词【18】。
章太炎认为,“那”与“若”亦一声之转,唐钺《白话字音考源》假定“那”是“尔”的音变【l81。
吕叔湘(1985)认为“那”从“若”出比较合适【131。
我们以为,如果从现今方言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吕先生的看法似乎更为合适一些。
“那”作“你”讲至今在某些方言中尚有体现。
伍云姬(2000:15)指出,从湖南方言的情况来看,不仅第一人称与近指代词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三个人称代词与三(两)个指示代词也显示音韵上的联系【211。
指示代词与三身代词在来源上来说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一些民族语言中它们存在同源的现象。
1.2“这/那”功能的探讨及使用术语的异同
1.2.1“这/那”的功能
1.2.1.1吕叔湘(1940‘“,1985‘…,1990‘233)的看法关于“这/)Jlj”的功能,吕叔湘论述得最为详细,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提出,大多数指示代词都有单纯指示和指示兼称代两种用法;在八十年代,他又在其专著《近代汉语指代词》中提出,当“这/那”后面有名词的时候,它的功能是指示,当“这/那”后面没有名词的时候,它的功能是称代(当然也兼指示),
并且还提出了“这/TJlj”的承接作用。
而他在九十年代发表的《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中,把“这朋B”的作用统归为指示、区别和替代三大类。
并且认为,指示是根本,可以兼替代,也可以不兼替代;可以兼区别,也可以不兼区别。
1.2.1.2从话语角度分析所得出的看法
Miracle(1991)注意到“这/N”词语在自然语言中担任的有关“话题”和“话轮”的功能124】。
Tao(1999)从话语的角度来考察“这/那”的功能,把它们分为情景用、语篇用、示踪用和认同用【251。
而梁敬美(2002)在Tao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和细化,把它们分为21种功能,并归为三大类,分别为语用功能(空间指、事物指等)、话语功能(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等)、即席功能(找词、找话语等)[26】。
他们观察到的一些功能是前人未曾探讨过的,对我们的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1.2.1.3各种现代汉语教材或著作对指示代词下的定义:马建忠《马氏文通》:“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区别也。
”【1】
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指示代词用来指示人或者事物的代词。
”【27】
张静《现代汉语》:“指示区别人、事物、情况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28】
语法编写组《语法》:“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点、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f29】
江天《现代汉语语法通解》:“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示或区别人物、行动、性状、数量的代词。
”【30】
王钟林《现代汉语语法》:“指示代词是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311
王维贤、卢曼云《现代汉语语法》:“指示代词用来区别指示人或者事或物的代词。
”132]
张静等《古今汉语比较语法》:“指示代词用来指示各种事物或现象的词。
”1331
郝长留《语法辩识》:“起指示区别作用的代词,如‘这/N、这儿/那儿’等。
”【341
汪丽炎《汉语语法》:“用来区别或者指称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35】
廖定文《现代汉语语法入门》:“指示代词是用来指称或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36】
马松亭《汉语语法修辞》:“指示代词是指称事物、行动、状态的。
’’【37l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38】
《教学语法系列讲座》:“指示代词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
”f39】
刘叔新《现代汉语理论教程》:把“这/那”等称为指别代词,是因为这类代词除了指代之外,还意在区别人或事物…。
观察上述定义,无不从指示代词的功能入手来探讨,不过各人的侧点重不一样,如有的注重指示代词的区别功能,有的注重指示代词的指示和称代功能,而有的着重指示代词的指示和区别功能,而有的注重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
我们以为,要想给指示代词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必须先搞清楚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们以为,指示和称代功能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东西。
指示功能是句法组合层面上的,指示功能着重于语言单位同语言外现实中事物的关系。
称代功能并不发生在直接的句法组合上,它不是在词的直接组合上有特殊功能,而是代词与其他被替代的部分处于不同句或短语时所发生的现象,侧重于某一语言单位同其他语言单位的关系,它称代的对象随语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如:(1)“这是我们主编,大拿。
”李东宝为林一洲介绍。
(王朔《王朔文集·谐谑卷》,华艺出版社,1994,487页)
(2)李东宝:“可以有一个是要出国的,这些筮塞二批厶。
但不能两个都是,都是在类型上就单一了。
男的可以是压根就没想过出国,就想在国内混,遮鱼岱塞二太地厶。
”(王朔《王朔文集·谐谑卷》,华艺出版社,1994,492页)
例(1)中的“这”指“我们主编”,而例(2)中的第一个“这”称代“一批人”,第二个“这”称代“一大批人”,语境不同,它所称代的对象也可能不同。
而区别功能也不是句法平面的,它是一种事实上的功能,与语境紧相连,有时甚至在无须指别的指人专名前,它也有区别的功能,如:
(3)今天的幸子再不是当初塑全圭王了,今天的幸子只能算藤条女人。
(曹建川I《花海子客栈》,《小说月报》,2001:7,
101页)
这里的“那个”把过去的那个幸子同今天的幸子相区分开来。
吕先生(1985)认为,“这/N”对举使用时,可以把各自指称的事物区别开来。
举例如下:
垫间屋予通着理间屋子。
(指示兼区别)
堕问屋子住得下那么多人吗?(指示不兼区别)
我们以为,诚如吕先生所言,在对举的时候,“这/那”的区别功能最为明显。
但是在不对举的时候,如“这问屋子住得下那么多人吗?”中的“这间屋子”也有区别作用,只不过是把屋子同别的旅馆或宾馆什么的相区别,不过这种区别作用相对于对举来说,似乎弱化一些:这时人们常常通过增加其他非语言手段来加以补充,如手势等姿态语言。
如:
(4)他们在台上一站定,孙琳便笑盈盈地指着男士说:“这=位不用我介绍,大家就可能猜得出他是董经理的弟弟,不错,这位先生正是董经理的弟弟董子显先生,也就是小宝宝的叔爷爷。
旁边这鱼女士,是董老师的夫人,小宝宝的叔奶奶。
……”(楚彰《姓氏之战》,《小说选刊》2001:11,84页)
因为这里有许多人,如果孙琳不用手指出来,别人也不会明白他指的是谁,也就是说不知道其中的“这一位”指的是谁?正是因为孙琳用手指出来,“这位”的所指才得以明确化。
而指示代词的连接功能则是无所不在的,它既可以是句法组合层面上的,表明语言单位同语言外现实中事物的连接关系;但也可以不发生在直接的句法组合上,是代词与其他被替代的部分处于不同旬或短语时所发生的现象,侧重于某一语言单位同其他语言单位连接的关系。
(详细论述可参见下文指示词和称代词)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指示功能、称代功能和连接功能是指示代词的三项基本的功能。
2.称代功能和区别功能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3.区别功能是指示功能的附着功能,在“这/那”对举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N”不对举时表现其区别功能较弱,常常会借助体态语等来加以表达。
因此指示代词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指称或区别人、物和情况,并且起连接功能的词叫指示代词。
也正是因为各位学者对“这/那”的功能认识上的不同,因此所采用的术语也不一致。
1,2.2人们用来称呼“这/N”所用术语
“这/N”一类词,大部分语法学者都使用指示代词这个术语,如胡裕树【411、黄伯荣、廖序东【38】、吴启主【42】、邵敬敏【43】等先生编的《现代汉语》教材。
也有一些学者、专家并不同意指示代词这个称呼。
如陈光磊(1994)认为,我们把“这朋B”一类词称为指词,一般把它们归为指示代词,实际上它的基本作用在于指别而不在于称代,而且它在功能上同数词有显然的一致性:经常同量词组成指量短语来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一J。
刘叔新(2002)把“这/N”等称为指别代词I柏1,而宋玉琨(1992)则把它们称为指别词【451。
高更生(2001:73)把“这朋B”等称为指示代名词m】。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把由“这/JJlj”单独或加其他成分构成的称作定指指代词【4刀。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中把它称为指称词【101。
方梅(2002)认为“这/那”是指示词【48】。
我们以为,无论是把它们叫做指词也好,或者是定指指代词也好,还是称代词也好,都不能完全反映指示代词的功能。
陈光磊(1994)中的指词的基本作用在于指别而不在于称代㈣,从我们的讨论可以看出,称代功能也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称作定指指代词也显得有些片面,我们知道,“这/那”单独或加其他成分不仅有定指指代词的用法,而且还有“有定中的无定”的用法。
如:‘(5)每次从尤家张网回来,同寝室的炊事兵小亮子都缠着我回这I'n-J塑,因为小亮子曾和我去过一次张网,周家媳妇还特意给我们做过一顿丰盛的鱼宴,让小亮子不能忘怀的不仅仅是那顿晚饭,还有周家媳妇那可爱的笑脸。
(徐岩《落花时节》,《小说选刊》,2002:5,116页)
关于“问这问那”这种用法,我们在下文“这用B”的序举用法中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有人把指示代词ⅡLf做称代词,似乎也不太妥当,因为指示代词除了称代用法外,还有指示的用法,区别的用法,连接的用法。
那么到底如何称呼呢?我们以为,照顾到习惯,照顾到汉语语法
的传统,应称指示代词为上。
1.3指示代词的分类及虚实问题
1.3.1指示代词内部的分类问题
1.3.1.1从语义功能的不同这个角度来分类
对指示代词进行体系分析并分别给以命名的,最早是从马建忠《马氏文通》开始的。
他根据其语义功能的不同分别归入了指名代字,起指示作用的指代词归入指示代字【11。
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将指代词分为指示代名词,指示形容词,指示副词【491。
1.3.1.2按有定无定来分类
吕叔湘(1940)按指代对象的有定无定来给代词分类,指代词属于有定指称类【211。
1.3.1.3按近指远指来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始于《马氏文通》,《马氏文通》:“‘是’、‘此’、‘若’三字,先于公名,所指皆当前者,非当前者,间以‘彼’字先之”【11。
《高等国文法》正式将指示代名词按指代远近分为近称、远称等四大类149]。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50l和《汉语史稿》【15】将这种分类方法加以推广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以后各级各类教材大都采用这种见解。
1.3.2指示代词的虚实问题
在指示代词的虚实问题上,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见解。
1.3.2.1有人把它归为虚词
王了一(1955:58)把“这/N”一类词归为虚词151。
香坂顺一(1992)在《水浒词语研究》中把指事的代词当作虚词【5捌。
1.3.2.2有人把它归为半虚半实词
吴启主(1991)《现代汉语》中把“这/N”一类词归为半虚半实词【4’1。
1.3.2.3有人把它归为实词
黄伯荣、廖序东(1991)[38】、邢福义(1991)[531、胡裕树(1995)【411、邵敬敏(2001)[43】等都把“这/N”一类词归为实词。
那么指示代词到底是归为实词还是虚词呢?这牵涉到词类的分类标准问题,是单凭意义还是兼顾结构和意义的问题。
我们以为,指示代词能够做句子成分,虽不能称呼事物,但能指明其
他实词所代表的事物、动作、性状、数量等,因此把它归为实词似乎更好一些。
与指示代词虚实相关的问题之一,就是“这/N”的语法化问题,这个问题也有不少专家曾探讨过。
1.3.3“这/那”的语法化问题
1.3.3.1类似于冠词的或冠词性的“这/那”
最早提到这个问题的当属吕叔湘先生,他在《中国文法要略》皿lJ一书中指出,“这/那”用来指示上文已说或虽未明说但说话人、听话人早有默契的人或事物时,“这/那”可通用,类似于中性指称词。
在《近代汉语指代词》中,他认为,在“这”和“那”并不对举的时候,“这”的近指性和“那”的远指性都会弱化而近于中性;当名词本身已经有定,无需指别的场合,或该事物本质上只有一个或此时此地只有一个的,其前的“这/那”,不妨称之为冠词性【221。
张伯江、方梅(1996)认为,“这/N”用在通指成分和无指成分前面分别为通指标记和无指标记【l2l;方梅(2002)则更进一步指出“这”的冠词用法1481。
1.3.3.2描述性状程度的“这/N”
张伯江、方梅(1996)考察了现代北京口语的情况,指出在现代北京口语里“这朋B”指示意义为性状程度的用法十分固定。
如“明明吵嘴哭了,大妈一进来,又装没事人。
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擦的泪,那熟练那专业”中的“那”【埘。
1.3.3.3弱化为谓词标记的“这/那”
方梅(2002)认为“这”主要用在“一+动词”之前,表示弱化谓词标记,“指示词+一+动词”用来指称某种行为。
如“这一哭,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想”中的“这”【48J。
1.3.3.4话题标记的“这/N”
方梅(2002)认为“指示词+动词”构成的弱化谓词短语可以用在句首作话题,指称上文中叙述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事件。
如“提起这发财有个笑话”中的“这”【4引。
1.4“这是……”与“这个是……”的差别
陆俭明(1999)认为“这是……”与“这个是……”存在差别,他主要从语用方面来考察,认为在询介人、物和处所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