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唐诗鉴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唐诗鉴赏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诗鉴赏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

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达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其五)。

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时元稹已转迁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赴贬所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了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佳作。

它以极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做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不然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

暗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等“试玉”、“辨材”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真伪。

这是以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际进行的总结。

在诗中诗人表示了自己对真理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以及好友元稹的所作所为是对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因此他勉励自己和好友要等待“试玉”、“辨材”,洗清诬陷,辨明真伪。

在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对恶浊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从此之后,他渐趋消极,不大过问政治,明哲保身,但在杭州、苏州等地作地方官时,关心民生疾苦,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深得人民爱戴,诗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真实、善良、正直的。

“赠君一法决狐疑”,起句开门见山地说要告诉人一个判断真假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可见是经验之谈。

这就紧紧吸引了读者。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诗人并不先说出这个方法是什么,而以否定语词,排除凡伪的办法,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很简单,要辨别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

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自会呈现出来的。

五、六两句,又用两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从反面来说明这个方法及其正确性。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上句用的是周公事例。

据古书说:
周武王死,子成玉立,成王年幼,周公摄政。

管、蔡、霍三叔,阴谋陷害,造作流言,说周公要篡位。

周公恐惧,避居于东,不问政事。

后来成王悔悟,迎周公回来,三叔恐惧而叛变,成王命周公出征,奠定东南,治国有成效。

历史事实证明,他对成王一片忠心,他的表现是真的,说他要篡位的流言是假的。

下句用的是王莽的事例。

《汉书·王莽传》:“(莽)爵位益尊,节操愈谦。

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

安赡名士,交结将相卿大夫甚众。

..欲令名誉过前人,遂克己不倦。

”后来竟独揽朝政,杀平帝,篡位自立。

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他的谦恭下士是假的,篡位才是真的。

以上两句用周公、王莽两人的事例,说明时间是对人的重要考验,不能只凭一时一事的现象就下结论。

否则就会把周公当作篡位者,把王莽当作谦恭下士的君子了。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全诗的关键句。

“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

如果妄下结论,不经过时间来考验,就容易被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含文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

分别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

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自己从中得出结论。

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
大,耐人寻味,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