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
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
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
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
楚怀王放逐,也依旧保持高洁之身。
屈原行走在江畔上,坚守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操,沉吟江畔,“至死不悔”,死得壮烈,死得浪漫!再如《红岩》中江姐,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酷刑,无所畏惧,誓死忠于党,这就是以死明志吧!
何为生?不在于活得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
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法如何,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篇二: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这是《报任安书》里的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司马迁用它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
司马迁口出“恶”言,便遭受宫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于是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
越王勾践,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终于成功消灭吴国,取得胜利。
品尝苦胆,睡在薪草上,这不是一个皇帝所应有的待遇。
他为了复国是多么的艰辛。
不但要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还要受尽天下人的耻笑。
这是何等的痛苦,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毅然踏上了这条复国的艰辛道路,迈出自己的脚步。
这是为什么?为了一个信念,一个梦,一个复国的梦!
飞蛾扑火,人尽皆知。
为了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
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一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了自己的性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南宋词人李清照赞美项羽的诗。
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大败,一路逃到乌江边。
却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于乌江边,他原本可以逃回江东,等待时机,再度东山再起,以他在江东的声望,绝对可行,可由于内心极度的谴责,便在乌江边自刎了。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体现他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他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为什么?为了光明,所以宁愿牺牲。
何为生?不在于活的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
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式怎样,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人生短暂,我们无法控制,但它所散发的光辉是我们亲手创造的。
让生命大放异彩,这才是活的价值。
【篇三: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有的人活,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使我想到司马迁用自己的人生对此作出很好的诠释。
司马迁口出“恶”言,便落下刑罚,遭受宫刑之后,作为一名文人,为了保全名节,本应自行引决,但思及自己的
理想,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使得自己能够显露于世,于是他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忍受多年的孤军奋战。
在《报任安书》中,他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藏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等已乎?”他是何等的痛苦。
可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他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韩信曾经为了自己的志向,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想飞蛾扑火,为什么?为了未来,为了自己的志向,最后他毫无意外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大将军。
面对这样的处境,为何还能毅然决然的迈出这样一步?
因为他们有梦,为了信念,为了梦想,他们在后人心中留下了顶天立地的形象。
论生,还有另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自己活得更长久,甘愿做一棵墙头草——正如名著《红岩》中所述的浦志高一样,在敌人面前的姿态做牛做马,在地下党面前甜言蜜语,人的尊严消亡殆尽,命是得以保住了,可是人呢?终日活于担忧之中,两边倒,他们是中国人的耻辱,他们为了换取一时的安宁,一时的荣华富贵,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再有华音醉心名利,汲汲富贵,致使管宁割席与之绝交;扬雄趋炎附势,巴结王莽,招天下文人鄙弃;关起为得骈名。
杀妻取信,遭世间百姓万代唾骂。
屈原吟沉江畔,至死不悔;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朱自清拒绝“美粉”……他们坚贞,他们有观念,他们有志气,他们在一番矢志不渝的坚贞中,成就了万代英明,在后人心中,他们挺直了脊梁的顶天立地的形象,他们是不朽的丰碑。
那些汉奸们,为求生而投敌,也许获得一时的荣华富贵,留下一生的骂名,一辈子的耻辱。
人一生中或生或死,或长或短,我们要让生命大放异彩,这才活得有价值。
【篇四: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曾经在中学课本上出现过,后不知缘由落到了隐身于读本的境地。
曾经读过,但是印象已经比较模糊。
今日再读,有了新的思考。
“推贤进士”不过任安婉曲之词。
判处腰斩下狱之前作此书信,其主要意图往往不在于替国家举荐人才。
更多的恐怕是希望司马迁爱惜人才。
那么,人才将死,如不能保其生,则断无推贤进士之可能。
可是,司马迁“刑余之人”,未受刑之前,力保李陵,罪及自身。
如今情形,“推贤进士”怎么可能?司马迁一定
经过了痛苦的思索与斗争。
所以,“阙然就不报”。
痛苦的挣扎之后,司马迁显然想明白了一些问题。
于是,有了这封信。
一部分写死,另一部分则写生。
死,要死的高贵,死得其所。
古人之死,怎样才是高贵,死得其所呢?于士大夫来讲,为国尽忠,恪尽臣节,显然是死得其所。
至少就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来看是这个样子的。
高祖刘邦开始重儒道并重。
武帝刘彻则独尊儒术。
司马迁有此认识,显然是很对的,况且,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认识是很有道理的。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大夫犯了罪,免于惩处。
而是说,士大夫犯了罪应该在国家追究惩处之前就引咎自裁。
这样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样子,获罪于国者,当以身报之。
这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作为司马迁来讲,身份地位低贱。
不在士大夫之列。
以罪囚之身而死,辱身在先,辱祖在心。
死,不关节义。
虽死,于己无益,于国亦无益。
这里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那就是人的生命是应该有些意义和价值的。
既然无益,不死也罢。
死则可惜!
之后讲生。
人都是贪生的。
非死不可,一定是为了心中所想,比如“激于义理”。
为了节义而死,这不是最难的事
情。
也就是说,死,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选择了“死”,极有可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选择生,则可能是选择了艰难。
能够“隐忍苟活”,一定是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支撑,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信念,还可以是亲情、责任等等。
司马迁的精神支撑是什么呢?——创作《史记》,流传后世。
这样,虽表面卑贱,实则高贵。
什么样的生命能够比“不朽“更加高贵呢?
司马迁举出历代圣贤的例子,将他们忍辱不死,发奋有为。
旨在表达一种生命思考。
命为志存!
志不在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古往今来,能实现者,鲜矣!然而,司马迁实现了!似乎是屈辱的活,实则是高贵的生。
正是因为生得高贵,才有可能死的不朽!
于是,有一闪念。
可能这就是屈辱、苦难的灵魂更加高贵的根源所在吧。
也难怪,艾青礼赞自己的乳母的“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苦难与高贵就是如此之唇齿相依。
当然,此种思想,“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