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8-2019上学期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曾子曰:“_____________: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
③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⑤_______________,盖以诱敌。
(蒲松龄《狼》)
⑥河流大野犹嫌束,______________。
(谭嗣同《潼关》)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江南逢李龟年》中,写杜甫与友人久别重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秋词(其一)》中,刘禹锡描写秋高气爽、鹤冲云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1). 吾日三省吾身(2). 非宁静无以致远(3). 一夜征人尽望乡(4). 何当共剪西窗烛(5). 乃悟前狼假寐(6). 山入潼关不解平(7).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8).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解析】
【详解】默写古诗文。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窗、寐、潼、逢、鹤”这些字词不要写错。
【点睛】古诗文的背诵、默写。
能熟练的背诵并准确的默写,不出现错别字。
对于一些理解性的背诵默写的诗句要理解原句,还要知道句子的象征意义,延伸意义,知道用于哪种意境之中。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就在这时候,他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lín。
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雷霆.()骨髓.()甘lín()
(2)文中“四极”的意思是____;“五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文中把盘古呼出的气比喻成____,把他的声音比喻成_____。
(4)文中描写盘古周身的变化,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1). (1)tíng(2). suǐ(3). 霖(4). (2) 四方的边际(5). 指东、南、西、北和中央,泛指各地(6). (3) 风和云(7). 雷霆(8). (4)排比
【解析】
【详解】考查对字音、字形、词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1)字形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霆”通过形声字来辨析读音。
“甘霖”gān lín,意思是久旱后下的雨。
(2)“四极”四方极远之地。
“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3)“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
”可看出本体和喻体。
(4)“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
”三个以上“他的……”句式构成排比。
3.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西游记》中,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_____、南赡部洲、_____。
(2)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是______,后来孙悟空在西天取经中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_____。
【答案】(1). 西牛贺洲(2). 北俱芦洲(3). 菩提祖师(4). 斗战胜佛
【解析】
【详解】名著和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及谦词和敬辞的区分等。
(1)《西游记》中东胜神洲-众仙岛组成的洲,各路散仙云集之地,也是孙悟空的诞生地;南澹部洲-大唐国所在地,唐僧也是由此出发取经;西牛贺洲-西天如来以及众神佛所在之处,佛法昌盛。
唐僧取经的目的地。
北俱芦洲-最荒凉的洲,无佛法普及,全是赤身露体的野人。
(2)孙悟空第一位师父是菩提祖师,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斗战胜佛。
4.传统节日不仅是文化之根,也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平台。
某班开展以“继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以下诗句不是有关传统节日的一项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班委会决定于11月5日下午3点在班级举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题活动,若请你代表全班邀请校长参加活动,你会对校长怎么说?
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
[A]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结果,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
[B]为了让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创新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我们开展了今天的活动。
①[A]处画线句中有用词不当的问题,应将“___”一词改成“__”。
②[B]处画线句有语序不当的问题,应将“___”与“___”调换。
③西风东进,西方节日被奉为时尚。
据调查,在中国人最喜欢的西方节日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
请针对这种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
【答案】(1). (1) (C)(2). (2)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班×××,我们班准备于11月5日下午3点,在班级开展“继承传统文化”主题活动,想邀请您参加,请问您有空吗?(3). (3) ①结果;(4). 结晶(5). ②创新(6). 继承(7). ③示例:可以学习西方文化,但不能忽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综合试题。
(1)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祭灶节、除夕等。
A春节。
B清明节。
C夏天。
D重阳节。
(2)邀请信是邀请亲朋好友或知名人士、专家等参加某项活动时所发的请约性书信。
它是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日常应用写作文种。
邀请函的正文是指活动主办方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礼仪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
由此看,首先是写明称呼,交代自己的身份,然后写出举办活动的时间、地点、具体内容和发出邀请,语气委婉,态度诚恳。
(3)考查对句子语病的辨析。
①A句“传统文化”与“结果”不搭配。
②B句“创新”与“继承”词语顺序颠倒。
③考查学生的创意解读能力。
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言之成理即可。
先表明观点,摒弃或保留,然后理由要能支持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流畅即可。
如应该摒弃。
我们不可沉醉于过洋节,应该大力弘扬
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多元文化的大潮中丢失了自我。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
于是,由小溪流长成的一条小河,欢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
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
他翻腾起水底沉淀淀的泥沙,卷起漂浮的枯树枝,激烈地打着回旋。
他兴致勃勃地推送着木排,托起沉重的木船向前航行。
什么也阻止不住他的前进。
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
小河就这样奔流,不断向前奔流。
有一只孤独的乌鸦懒懒地跟着他飞行了一阵。
乌鸦看见小河总是这样活跃,这样匆忙,觉得很奇怪,就忍不住问:
“喂,小河!这么忙,到哪儿去呀?”
小河回答:
“到前面去呀。
”
乌鸦往下飞,贴近了他,恐吓他说:
“嘿,别高兴!还是考虑考虑吧,前面没有好玩意儿。
”
小河没忘记自己原来是小溪流,他笑了一笑:
“为什么?才不听你的咧!就不能停留!”
乌鸦生气了,一下说不出话来,就只叫:
“呀!呀!呀!”
小河很快就把乌鸦丢在后面,又不住地往前奔流。
前面出现了水闸,等着他去推动发电机。
小河高高兴兴地做了一切他该做的工作。
再前面又出现了城市。
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就这样先先后后又有些旁的小河同他汇集在一起,小河就长大了。
……
于是,无边无际的蓝色海洋在欢乐地动荡着。
海洋翻腾起白色的泡沫,强烈地向着四方欢唱。
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
他一秒钟也不停止自己的运动。
在海底,一只爬满了贝壳的、朽烂得只剩一层发锈的铁壳的沉船,他早已不耐烦海洋这无休无止的晃动了,悄悄地问:
“可以休息了吧,可以休息了吧?”
海洋记得住一切,他以和小溪流同样清亮的嗓子回答:
“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
他的无穷尽的波浪就这样一起一伏,没有头,也没有尾。
月亮出来了,月亮向着他微笑。
太阳出来了,太阳也向着他微笑。
海洋感觉到整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好像近在他的身边。
海洋更加激起了自己的热情。
他不断涌起来,向上,向前,向着四面八方。
无数圆溜溜的小水珠就跳跃起来,离开了他,一边舞蹈,一边飞向纯洁的蓝天。
巨大的海洋唱着小小的溪流的歌: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
小溪流的歌就是这样无尽无止,他的歌是永远唱不完的。
(有删改)
5. 小溪流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有哪些思想性格是贯穿始终、没有变化的?
6. 文中写“乌鸦”与“沉船”的用意是什么?
7. 你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他是这样复杂,又是这样单纯;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的含义?
8. 小河和大江都曾流过城市,请设想一下:他们会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9. 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5. 热爱生活、不断进取、不怕困难、永不停步、勇往直前。
6. 与小溪流形成对比,突出小溪流不知疲倦、不断进取、坚定执着的精神。
7. 这句话写出了大海丰富多样的性格特征。
“复杂”指大海的博大精深、包容一切,“单纯”指大海一望无际的蓝色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宁静与纯洁;因为大海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所以说他“是这样猛烈,又是这样柔和”。
8. 示例:可以为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可以净化环境,令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9. 照应开头;突出中心,强调小溪流永不停息、不懈追求的执着精神。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文写小溪流在向前奔流的过程中遇到了“枯树桩”、“乌鸦”和“泥沙”,他们都劝小溪流歇歇,小溪流“为什么?才不听你的咧!就不能停留!”“休息?为什么?那可不成!”,再结合“欢声地歌唱着,不分早晚地向前奔流。
他精神旺盛,精力饱满,向着两边广阔的原野欢呼。
”“小河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
”“永远不休息,永远不休息!”可知小溪流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变的是那种热爱
生活、不断进取、不怕困难、永不停步、勇往直前精神。
【6题详解】
考查对对比衬托写法的理解。
“泥沙”“沉船”都劝小溪流停下来休息,写出他们,半途停顿起来,甘愿掉队。
与小溪流的勇往直前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小溪流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的可贵。
【7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此句表现大海的多变性格。
复杂的是他的经历,单纯的是他的思想;猛烈的是他的外在形式,柔和的是他的内心性格。
大海温柔而宽厚的,又是暴躁而凶残的。
当没有风暴时,她是人类的朋友;当风暴来临之时,她又成为残害人类的敌人。
【8题详解】
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如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9题详解】
考查结尾段的作用。
文段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句子“小溪流有一个歌,是永远唱不完的”相呼应。
内容上,点明中心,强调小溪流永不停息、勇往直前的执着精神。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像水晶一样的心愿
矫友田
①很多年前,在小镇的街市一角,有一家小小的书店。
那时候,他只有十二三岁,却已经是个十足的书迷了。
每次跟着母亲到小镇的集市上卖鸡蛋,他总要找机会到那个小书店里待上一会儿。
②那个小书店的老板,是一个60多岁的老者,长得又高又瘦,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
他每次走进书店的时候,那位老者总是伏在柜台上看书。
见他进来,老者便把眼镜往下轻轻地一按,朝他微微一笑,而后继续埋头看书。
③那时候的书店还不是开架售书。
他就用两只小手扳着柜台,使劲跷着脚,仔细地浏览着摆放在书架上的书籍。
每当发现自己喜欢的,他就会让老者帮忙取过来翻看一阵儿。
④那时候上学,父母从来不给他零花钱,他就把卖酒瓶、牙膏皮等废品换来的零钱积攒起来买书。
可是那些书的定价,大都超过了他购买的能力。
因此,为了购买一本喜欢的书,小男孩总是要掂量来掂量去,那位老者则不厌其烦地为他拿来拿去。
⑤渐渐地,老者便记住了那个小男孩的模样。
等他再走进书店的时候,老者就会主动起身,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他认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书籍,然后递到那个小男孩的眼前说:“你看这些,有你喜欢的吗?”这也是老者对他说的次数最多的一句话。
有些时候,小男孩站在柜台前看上半天,却因为衣兜里的钱不够,最
终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小书店。
而那位老者丝毫没有厌烦,他微笑着起身,将那些书一本本地放回原处。
⑥有一次,小男孩被书架上的一套《安徒生童话》给迷住了。
然而,3.6元的定价在他的眼里是那么遥远。
可他还是鼓足勇气对书店的老板说:“爷爷,这两本书可以为我留着吗?我一定会买下它们的。
”老者微笑着点了点头,而后把唯一的那套《安徒生童话》抽出来,放到另外一个书架上去了。
⑦从此,为了攒够3.6元书钱,小男孩捡过蝉蜕,也偷偷地捅过蜂巢,然后将它们卖给收购站。
然而两个多月之后,仍差6毛钱。
其间,他已经往那个小书店跑了几趟。
当他看到那套书还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时,他才会放下心来。
然后,他就会告诉老者,他已经快要攒够书钱了。
老者则微笑着说:“不急、不急,书一定为你留着。
”
⑧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河边玩耍,意外在草丛里捡到一块鸡蛋大小,像盐粒一样晶亮的石头。
小伙伴都围过来看,其中一个小伙伴说:“这是水晶石,一定很值钱!”小男孩兴奋地问那个小伙伴:“真的吗?你说值多少钱呢?”那个小伙伴思忖了一会儿说:“至少可以换你想买的那套书吧。
”
⑨于是,他把捡到的那块水晶石藏好。
再一次跟母亲去小镇时,他把那块水晶石偷偷带在身上。
他兴冲冲地跑进那家小书店,并告诉书店的老板,他今天是特意来买那套书的。
之后,他从衣兜里摸出3元钱,连同那块“水晶石”一同放在柜台上。
老者点了点那些零钱,不解地问:“怎么还差6毛钱呢?”那个小男孩连忙说:“您看这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行吗?”哦,老者恍然明白过来。
他拿起那块“水晶石”端详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水晶,而是石英,不值钱的。
”听了之后,小男孩的脸蛋一下子红了。
他从老者手中接过那块石英,连同那些零钱,失望地朝门口走去。
老者在他身后犹豫了一下,然后喊道:“孩子,把书带走吧,这块石英我看把它摆在花盆里也不错!”
⑩从那个小书店里出来的时候,那个小男孩像一下子长上了翅膀,在大街上快乐地奔跑起来。
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不再有一丝伤心的云。
许多年过去了,小镇早已变为繁华的城区。
那家小小的书店也成为记忆里的一个符号,而那位当年卖书的老者或许也早已过世。
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
因为,那个小男孩就是我。
今天,当我坐在书房里,注视着那一架架自己喜欢的书籍,忽然感觉它们不就是一块块水晶吗?当老者收下那一块石英的时候,其实他已经送给了我一块真正的“水晶”。
或许,正是因为我拥有那么多水晶般的心愿,生活才会闪闪发亮。
(有删改)
10. 概括文章的情节,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小时候“我”经常到小书店看书,想买一套《安徒生童话》。
②____________
③“水晶石”原来是不值钱的石英,但最后老者还是收下3元钱和石英,把书卖给了“我”。
④____________
11. 第⑩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2. 请说说文中的老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13. 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0. (1). ② “我”攒钱买书,还差6毛钱的时候,捡到一块“值钱”的“水晶石”。
(2). ④ 多年后,“我”依旧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1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小男孩得到书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12. 老者是一个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13.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人、事的段落我们可以从“谁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这几方面来摘取文段的关键词来概括。
先写①小时候“我”想买一套《安徒生童话》;为此,“我”攒钱买书,可还差6毛钱的时候,于是一块很值钱的‘水晶石’,用它抵6毛钱;“水晶石”原来是不值钱的石英,但最后老者还是把书卖给了“我”;许多年过去了,那个小男孩却一直珍藏着那套书,并创作出版了不少自己的作品。
【11题详解】
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他的心情像外面的天空一样晴朗”将“心情”比作“天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男孩得到书后无比快乐喜悦的心情。
【12题详解】
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抓住第二段中对老者的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微微一笑”,第3、4、5段中的动作描写,第5、6、7、9段中的语言描写来分析老者的形象,老者是一个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人。
【13题详解】
解答这类理解启示类题目,先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伯乐的重要性,虽说金子总会发光,但没有一个赏识你的伯乐,你不会的一个发展的机会。
文中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老者
成就了一位作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及.其家穿井()
(2)有闻.而传之者()
(3)国人道.之()
(4)闻.之于宋君()
(5)丁氏对.曰()
15. 翻译下列句子。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6. 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
17. 对本文的寓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D. 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
【答案】14. (1). 待,等到(2). 听说(3). 讲述(4). 使……知道(5). 应答,回答
15. (1)家里没有水井,只好去外边打水浇田。
(2)像这样去探听传闻,不如不去探听。
16. 道听途说的传闻传到了宋君那里,宋君并没有轻信,而是派人去调查,这说明宋君是一个善于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的明正之君17.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
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闻”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的意思是“使……知道”。
“道”这里是“听说”。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溉,浇灌。
汲,从井里取水。
若此:像这样。
【1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此文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D“要勇于揭穿别人的谎言”不符合寓言的内容。
【17题详解】
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对待传闻,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说明宋君并没有轻信,而是派人去调查了,证明宋君是一个验证考察,不盲目轻信传言,明正之君。
【点睛】识记和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具体要求有准确理解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理解一词多义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准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等。
当然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能用已学过的文言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译文:宋国有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人停留在外面。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
"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举国上下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写作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阅读优美的文章会使我们怦然心动,为之倾心赞叹。
我们的生活、自然、四季,以及父母、老师和同学,不都是一本本内涵丰富的书吗?不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感悟吗?
请你“阅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1)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阅读亲情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发生不一样的趣事。
每一个感动的瞬间也会带来不同的感悟。
而我经历了这些后,明白了一定,那就是亲情。
热水袋式的温暖
请陈年并不是那么的明媚。
微微睁开眼,映入眼帘的事乌黑中带有淡蓝色的天空。
一丝丝的寒气渐渐潜入我身。
我蜷着身子坐起,又慢慢的踮着脚走出房间。
迷糊的来到了厨房,那场景让我顿时清醒。
黑色的桌子上放着一碗还在冒热气的面条。
我渐渐的靠近,寒冷的感觉正在一步一步离我而去。
我吃着这充满爱的面条,它正如热水袋般温暖着我。
如此寒冷的早晨,忙碌中送上了一碗面条。
虽很普通,但我读出了爱,读出了亲情。
私家快递
小学的我总有短暂性健忘症。
丢三落四已成了习惯。
一天,妈妈送我上学后便到了外地办事情。
我一蹦一跳的来到了教室。
当我打开书包时整个人都懵了。
我的语文书没有带。
“呀!一定是在床头忘拿了。
”我焦急地自语道。
“让你妈妈送来不就行了。
”旁边的同学接道。
诶。
妈妈今天有事情啊!我纠结着要不要给妈妈打电话。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最后还是拨通了那熟悉的号码。
妈妈并没有说什么就挂了电话。
我想她一定不会来了。
“嘿,你妈妈来了。
”一个同学叫道。
我像有了条件反射一样回过头去。
看到门口站着的是已满头大汗的妈妈,她一定是很快赶过来的吧。
我连忙跑过去,接过了这私家快递的书,不知道该说什么。
私家快递,我读懂了,读懂了亲情。
服务员
由于初三的学习紧张,每天的晚餐都只能在车上吃。
而我妈妈则每天在家里做好了不同的饭菜给我送来。
她看着我吃完后才吃那早已冷了的饭菜。
她是我的服务员么?不。
不是。
她只是我的妈妈,一个爱我的妈妈。
亲情无处不在。
有时候就体现最喜爱很平常,很细微的小事上。
而正是这些小事,让我阅读亲情,并渐渐地读懂了它。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中的“阅读”有“念、看、识别”等意思。
根据提示语可知,横线上可填的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是书,还可以是人、其他物或景。
写作此文,有以下三种角度可供参考。
角度一:写与别人的认识交往。
选择别人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背影或眼神等,穿插适当的故事情节,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