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解读方式: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节课分为两条主线,三大篇章进行讲授。
两大主线分别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历史人物个人品质的探索。
第一条主线贯穿于三大篇章之中,分别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觅人雄”、“赤壁鏖兵,
折戟沉沙——探人杰”、“势分三足,业复山河——抚人心”,每个篇章在大标题的引领下搭配一个小标题,即第二条主线。
通过大标题分别学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及经济发展等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标题围绕“人”展开,透过以曹操为例的人物评价,使学生掌握分辨文学艺术创作与历史史实的区别,同时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同时能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来指导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
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史实并掌握其历史作用;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
形成。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地图、史料等相关
资源,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提高学生读图、析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而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是历史
发展的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树立民族意识,增进民族情感,从而理解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履行国家统一的义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介绍了东
汉末年分裂割据的战争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进行解读,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同时明确,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是对学
习历史的方法掌握不多,需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识别地图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自主阅读标注课本的方法等等,让学生能够科学有效的学习历史。
另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逻辑思维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课堂教学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开发为主,因此设计的环节多接近初一学生的特点,选取的史料内容较为简洁明了,掌握历史事件的方法灵活多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识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联系对比、自主学习、漫画排序等。
【评价设计】
1、通过官渡之战自主学习,综合评价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整合归纳能力,保证95%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2、通过学生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成败原因的分析,评价学生提炼有效历史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保证80%以上的学生能力理解和掌握。
3、通过漫话赤壁的方式,评价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保证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
4、通过引导学生评价曹操,评价学生判断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和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保证95%以上的学生
能够理解和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全体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刚刚大家听到的《唱脸谱》中,涉及到的这几位人物,你知道这是哪个时期的人物吗?那你又是从哪里了解到
这些人物的呢?(可能小说、影视剧、游戏、戏曲等)这些方式都是经过艺术加工,或夸张,或虚构,但缺乏真实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史籍,来复原三国这一时期的历史风貌。
2、出示单元主题和学习目标
继春秋战国之后,我们又将接触一个分裂割据的时代,但在分裂的同时又蕴含着民族融合统一的因素。
通过解读单元主题,使学生宏观掌握单元特点和线索。
通过阅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方向。
过渡语:话说三国,这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广阔的历史舞台上,风云际会,
第一篇章: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觅人雄群雄并起,一段斗智斗勇的大
戏,正浩浩荡荡地拉开序幕。
1、出示《东汉末年的军
阀纷争图》,分析当时的局势,
指出人们渴望安宁统一。
引出
能够实现统一的两支重要的
力量——袁绍和曹操。
两步设问:
(1)图示的东汉末年呈现出
怎样的一种局面(强调看地图
时,要看图名、图例)。
(2)假如你生活在那样一个
混乱的年代,你最大的愿望是
什么?
2、播放官渡之战的视频,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掌握
基础知识。
概括图
片信息
的主要
内容。
阅读课
本,提炼
有效信
息。
对有
效信息
进行归
纳总结
学法指导——教
会学生观察历史
地图的方法。
通过层层设问,
使学生明确当时
的社会形势和人
民的迫切需求,
引出具备统一实
力的两支对抗势
力。
培养学生提炼课
本有效信息的能
力,通过导学案
练习书写。
学法指导——掌
握历史事件六要
素。
3、通过出示三条锦囊,帮助学生揭秘赤壁,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讨论
提炼关
键信息,
得出统
一北方
的原因。
通过解读信息,
提升学生的阅读
能力和表达能
力,学会把握关
键句词。
过渡语:官渡之战书写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此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1、出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图,通过《龟虽寿》指出曹操想要统一全国的志向。
分析形
势图,通
过《龟虽
寿》能够
想到曹
操的进
一步计
通过出示形势图
和《龟虽寿》节
选,使学生掌握
读图的方法,并
利用学过的语文
知识来分析历史
问题。
第二篇章:赤壁鏖兵,折戟沉沙——探人杰
出示长江中下流刘备和
孙权的势力范围,通过提问的
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刘备和孙
权抗击曹操的方法。
为求得一线生机,孙刘结
盟,共同抗曹。
2、播放自制微视频:千古
奇才,忠智之臣——诸葛亮
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的
“隆中对”恰恰与鲁肃和孙权
的“江东对”不谋而合,都可
堪称千古奇策。
剑指南方的曹
操,终于迎来了他真正的敌
人: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由此
划。
观看视
频并理
解隆中
对计策
的提出。
借助漫
画讲述
赤壁之
战的经
过。
分析出
通过自制微视
频,使学生了解
诸葛亮其人,对
联合抗曹的隆中
对有一定的了
解,同时认识到
当时局势下人才
的重要性。
进而
拓展学生的视
野,提升学生的
兴趣,并感受历
史人物的优秀品
质。
通过漫画重组的
环节,增加学生
的兴趣,提升学
爆发。
3、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漫话赤壁”环节,使用电子白板的拖拽功能。
选取的代表表述清晰简练,结合历史六要素。
着重点明赤壁之战的影响。
4、通过“图说赤壁”快速抢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东风”引出杜牧的《赤壁》,小组合作探究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
示的史
料,理解
孙刘胜
利、曹操
失败的
主客观
原因。
学生快
速抢答。
学生合
作探究,
分析交
流。
学生集
体回顾。
生概括、归纳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
力,培养学生的
小组合作意识
通过图说赤壁环
节,将历史拉近
生活,培养学生
分析史料的能
力,认识到战役
的失败是必然性
和偶然性综合作
用的结果。
理解
赤壁之战曹操失
败的根本原因。
通过表格,巩固
学生的记忆,重
温两场战役的重
要作用
5、利用表格的方式对两场战役进行总
结
第三篇章:势分三足,业复山河
过渡语:赤壁之战后,刘
备、孙权、曹操三股力量又发
生了什么变化?此时的中国,
可谓是三股力量势均力敌,任
何一方都不具备一统天下的
条件,于是,三国鼎力的格局
便应运而生。
1、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
出示的三国鼎立形势图,选取
一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指出
需要注意的问题。
特别指出
“曹操是否是三国时期的人
物”,再次强调文学作品和历
史史实的区别。
教师点拨:①曹操是不是
三国时期的人物?魏国的建
立者不是曹操。
②222年,孙
阅读课
本,完成
导学案,
并共同
对代表
作业进
行批改。
通过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动手操
作的能力,同时
利用填图的方
式,形成历史空
间记忆,加深学
生印象。
通过当堂批改的
方式对全体学生
进行纠错,强调
注意的问题。
——抚人心权建吴,称王。
229年称帝。
③口诀:魏蜀吴,012,阳都
建,曹刘权。
2、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结合形势图分析三国发展经
济的特点。
教师设问:三国建立起来
之后,都力图积蓄力量,以待
时机,谋求统一大业。
在相对
稳定的环境中,你认为最重要
的事情是什么?
3、通过评说三国,给予曹
操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引导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
的认同和学习。
理解三
国各自
经济发
展的不
同。
对曹操
形成客
观公正
的评价,
对历史
人物的
优秀品
质形成
认同感。
通过出示地图,
使学生利用地理
位置进行分析,
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评论曹操,
培养学生客观公
正评价历史人物
的能力,掌握客
观评价历史人物
的方法,并用历
史人物优秀的品
质感染学生,鼓
励学生学习和模
仿。
通过学习历史人
物优秀的品质,
对第二条主线——“人”,进行总结升华。
本课练习过关斩将闯三关:
选三国、连三国、诗三国
自我检
查
巩固本节课基础
知识,并适当进
行拓展
结束语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
我国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
裂重新走向统一的重要时期。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统一之
势,不可阻挡。
在纪念孙中山
先生诞辰150周年的会议上,
习近平说:“中国是一个统一
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
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
种意识才使我们能作为一个
国家而被保存下来。
”“‘统一”
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我
们也坚信,中国统一之梦终将
实现!
聆听并
思考,认
识到统
一是大
势所趋、
民心所
向
加深学生对统一
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学生的民族
认同感,培养学
生维护国家统一
的历史责任感
板书
设计
第20课三国鼎立
第20课三国鼎立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是对学习历史的方法掌握不多,需在授课的过程中,渗透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如识别地图的方法,把握历史事件的方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自主阅读标注课本的方法等等,让学生能够科学有效的学习历史。
另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逻辑思维和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未形成,课堂教学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开发为主,因此设计的环节多接近初一学生的特点,选取的史料内容较为简洁明了,掌握历史事件的方法灵活多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姓名班级教师
第20课三国鼎立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介绍了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的战争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进行解读,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同时明确,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0课三国鼎立评测练习
本节课的评测练习分为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借助导学案,在每个授课环节,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并及时检测练习效果。
第二部分通过最后过关斩将的环节,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检测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一、导学案评测练习
1、官渡之战
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内容和课本P117页相关知识,完善表格。
教师点拨:官渡之战的作用。
2、赤壁之战
借助“漫话赤壁”环节,进行漫画排序,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
教师点拨:用简练的语言叙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3、三国鼎立
教师点拨:
(1)魏蜀吴依次建立政权的时间是连续性的。
(2)易错字的书写,如“魏”、“蜀”等。
(2)孙权称王和称帝的时间区分。
(3)借助都城记忆政权和地理方位。
4、三国经济开发
二、“过关斩将”评测练习
第一关:选三国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奠定了三国
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对三国时代一位著名历史人物的高度赞扬。
你知道被称赞的是谁吗?()
A、刘备
B、曹操
C、周瑜
D、诸葛亮
第二关:连三国
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丝织业兴旺魏国
造船业发达,船队达夷洲蜀国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吴国
第三关:诗三国
看看以下的诗是描写三国时的哪一位英雄豪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曹操)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关羽)
沉淀积蓄厚积薄发
——《三国鼎立》课堂教学反思
今年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极其幸运,参加了本届青年教师大赛。
从课题的教学设计到最终的比赛,整个过程积蓄了多方力量的思想和智慧,但也是通过本次比赛,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和亟待改善的地方,现将反思总结如下:
1、深入的德育渗透是前提基础
一堂好的课程一定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程,这种收获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获取,更表现在情感上达到的认知和认同。
历史课程的特点就是容易找到德育渗透的出发点,这是一堂课的核心所在,也是需要达到的最深刻的授课效果。
本节课根据德育一体化的要求,选取了两条主线,分别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历史人物品质的探索来体现德育渗透,并将其贯穿在整个课程的始终。
就授课时的实际效果而言,学生能够理解课程需要表达的德育思想,对国家统一和历史人物的品质都能够形成一定的认同感。
但在激发学生的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和学习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设计和表达上,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
因为,在情感的提升上仍需要历练,以期实现学生能够自然而然或油然而发的情感共鸣。
2、清晰的授课体系是首要任务
在课题确立之后,对于整理授课体系的建立有很长的纠结时间。
面对手边零零碎碎的材料,却没有头绪,这就为课题的解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没有清晰地立意,整节课就像一盘散沙,教师讲得凌乱,学生也学得困扰。
在经过的长期的讨论之后,本节课最终确立了主干框架,即明暗两条主线,立意确立后,在随后的知识填充阶段就如鱼得水,对每个板块的重难点有针对性的逐一突破。
这点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无论是教师备课还是授课,都应该给自己也给学生建立一个宏观的认知体系,在体系之下进行授课,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后发之力
通过本次讲课,深感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十分欠缺,确立课题后自己缺少素材和基本的设计思路。
在材料的选择上缺乏新意和创意,总是踏着前人之路进行改编,缺少自己的独创点。
但是知识储备又不能在一朝一夕中完成,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
平时将自己的阅读习惯储存在意识中,落实到行动中,并能够在授课中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
所以,这种积累不单单是阅读的过程,也是在平时授课中日积月累的过程。
备课时需要认真思考,广搜素材,坚持每堂课都能上出新意和创意,让学生和自己都有所收获。
4、巧妙的课堂处理是点睛之笔
本次授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对课堂的把握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没有把时间充分的放手给学生,也急于向学生呈现自己的要求,缺少启迪和思考的过程。
在对学生的评价和课堂情况的处理方面,缺少经验和方法,能不做到灵活稳重的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没有多样而自然的流露。
针对此情况,今后会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意见,并走进他们的课堂去汲取智慧。
利用每堂课进行练习,是自己的的课堂处理能够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习惯。
5、踏实的学习创新是智慧之源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但历史教学却是可以不断丰富和创新的主观呈现。
通过本次讲课我深刻的感受到,闭门造车显然是行不通的,一堂好课也不是自己绞尽脑汁才能成就的,而是需要积蓄各方力量和智慧。
除了要向身边的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还要把握每次听课的机会。
如历史学科的市优质课、省优质课和其它学科的优质课等等,
从每堂课中汲取智慧的力量,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课堂呈现。
每一次学习都是沉淀和升华的过程,我们也要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将每一次沉淀和收获都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6、科学的信息技术是教学助手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涌现和丰富,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但这种重要并不是要以其为主,而是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利助手。
本节课涉及的信息技术的运用体现在借助白板的拖拽功能进行展示,借助微视频的制作了解诸葛亮其人其事,借助展台对导学案进行批改展示等等。
整个环节的设计发挥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没有造成喧宾夺主是可取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尽可能的多接触和使用一些其他功能,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本次授课的完成离不开实验南北校各位师傅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离不开教研组内各位老师的细心点拨和建议。
经过反复的磨练才成型的课堂,是汇集了各方力量智慧的结晶,在本次比赛备课的交流过程中,也涌现了很多新的思路和想法,对以后的教学都有很大的指导性。
现今的历史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打造,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这就需要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在历史教学的道路中不断的探索前进。
经过这次历练,让我看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看到了更多的需要提升的空间,也让我对以后的课堂充满了动力。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我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自我积蓄和提升,以打造更完善的课堂,更完善的自己!
第20课三国鼎立课标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解读方式:
根据课标要求,将本节课分为两条主线,三大篇章进行讲授。
两大主线分别为国家的分裂和统一、历史人物个人品质的探索。
第一条主线贯穿于三大篇章之中,分别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觅人雄”、“赤壁鏖兵,折戟沉沙——探人杰”、“势分三足,业复山河——抚人心”,每个篇章在大标题的引领下搭配一个小标题,即第二条主线。
通过大标题分别学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及经济发展等基本史实,使学生认识到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标题围绕“人”展开,透过以曹操为例的人物评价,使学生掌握分辨文学艺术创作与历史史实的区别,同时学会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同时能从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来指导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