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李圪塔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晋城市李圪塔中学2021年高一历史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
二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冷战环境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社会上改革的动机不强烈
D.经济基础薄弱制约着改革
参考答案:
答参考案: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征的认识。
由材料关键信息“坐牢杀头也甘心”、“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主旨即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遭受旧观念,旧体制的影响比较大,比较艰辛”,B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干要求。
材料没有提及冷战环境、经济基础薄弱,排除AD;C项实际上从属于B项,排除。
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体制改革·系列概况
2.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参考答案: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解答:材料反映中国的生活用品都被外国市场占领,说明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 项说法错误,C项正确.
B项时间点与历史不符,应排除.
D项材料体现不出,应排除.
故选C.
3. “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你坐喷气式,咱能乘火箭;你的箭头戳破天,咱的能绕地球转!”,“奇唱歌来怪唱歌,红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称砣,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以上歌谣最有可能出自哪个历史时期
A. 1949—1956年过渡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参考答案:
B
4. “台湾和祖国大陆,在经济上本来是一个整体。
这些年来,经济联系不幸中断。
现在……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
”该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A.《告台湾同胞书》
B.《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C.“九二共识”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参考答案:
A
【详解】根据“经济联系不幸中断。
现在……我们相互之间完全应当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可知该段讲话指的是要恢复大陆和台湾中断的联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早提出恢复与台湾联系的应该是《告台湾同胞书》,故选A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九二共识”和《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出台时,大陆和台湾之间已经开始恢复联系,不符合“经济联系不幸中断”的题意内容,故排除B、C、D项。
5. 恩格斯说:“没有那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比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C.壮大了人民的力量
D.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参考答案:
C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
带来这一变化的改革政策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人民公社
C.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实行对外开放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做法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A;BC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大事,排除;D 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7. 下列属于二战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特征的是
A、政府制定经济计划
B、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C、扩大国有经济成分
D、国有企业私有化
参考答案:
B
8. 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参考答案:
C
9. 《汉书》记载:“过(赵过)能代田。
其法为:田亩分为三沟、三垄,沟垄相间,播种于沟中。
苗生三叶以上稍壮,则耨垄草,睫垄土以附根苗,比盛暑,能耐风旱。
次岁则沟垄互易,是为代田。
而一岁之收常过无沟垄之漫田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上述记载说明代田法的先进之处为()A.增加了种植面积
B.休养地力,保苗抗旱
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D.革新了耕作工具
参考答案:B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
解读材料可知,代田法的最大特点是“沟垄相间”,沟中地势较低,将农作物种植在沟中,一方面容易吸收和保留水分,另一方面也可减轻风沙的侵袭。
第二年原种植地域成为垄,也可有效避免土地重复耕种肥力下降状况的发生。
故选B。
10.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
B.哥伦布
C.达·迦马
D.麦哲伦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根据所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②。
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
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本题应选B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过程
11. 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
”这反映出那时的社会是
A.平等社会 B.民主社会
C.等级社会 D.专制社会
参考答案:
C
12. 它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战争,不具有革命性质,麦考莱的《英国史》称它是理想的、合法的、典范的革命。
这场革命的实质是
A.封建政权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斗争
C.资产阶级内部的争夺政权的斗争 D.封建国王与克伦威尔争夺政权的斗争
参考答案:
B
13. 进入近代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
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
参考答案:
C
14.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
A.完全割裂的
B.互为表里
C.前者决定后者
D.后者决定前者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15. 罗斯福认为“处于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应该给他们条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从总的财富中取得足以满足需要的一份”。
新政对应采取的措施是
A.通过《紧急银行法》
B.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
C.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
D.颁布《社会保险法》
参考答案:
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从材料可以看出,罗斯福认为应该给他们以劳动条件,让他们满足自己的财富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保障人民的就业和收入,故B正确;《紧急银行法》与银行金融相关,与材料无关,故A排除;民间资源保护队与自然资源保护有关,故C排除;《社会保险法》加强社会保障,不符合材料“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故D排除。
16. 黄梅戏《天仙配》里有一段经典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这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的写照。
这种传统经济被称为
A.商品经济
B.小农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反应的是男耕女织的简单性别分工,联系搜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故此题应选B项。
A、C选项不符合形式,D选项与材料体现不同。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小农经济
17. 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
这一变化反映出
A.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参考答案:
B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是加强期,而唐宋不过是松动期,并没有放弃,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唐宋时期,工商业者入仕由禁止到逐渐放宽,这说明唐宋时期工商业者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原有体制,故B项正确。
中国古代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地位不可能平等,故C 项错误;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而是表象,故D项错误。
18. 1953——1956年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核心是:
A.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B.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C.改变不合理的劳动产品分配制度
D.将单一所有制发展为多种所有制
参考答案:
A
略
19. 近代法国政体更换频繁,1789—1875年间出现过君主立宪制、军事帝国、复辟王朝、民主共和制等不同政体。
这反映了
A.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B.启蒙思想日益深入
C.专制王朝力量强大
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近代法国政体更换频繁,是因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势力相对强大。
所以保皇派与立宪派的斗争使得法国政权更迭,反映了民主进程艰难曲折。
故选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1875年宪法的背景
20. “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申谕英夷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失去制海权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参考答案:
A
由题目中的信息“不用官兵”、“《申谕英夷告示》”可知此应为人民群众自发的抗英斗争。
故排除爱国官兵抗日斗争的B项、人民群众自发的抗日斗争的C项及人民群众自发的抗击英、法、美、日等八国侵略的D项,选择A项。
21. 有学者认为,比较理想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是“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
以下制度最符合这位学者观点的是()
A.秦朝的郡县制
B.清代的密折制
C.雅典城邦制
D.美国联邦制
参考答案:
考点: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的联邦制,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解答:既能保证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的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特点是中央集权,但没有过分集权,可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权.AB项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又削弱了地方权力.C项不存在中央集权.所以选D项.
故选D.
22. 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
A.面粉、纺织等行业发展最快B.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完全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D.粮食大量出口
参考答案:
A
23. 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
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
该现象
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B.表明海禁政策已受到冲击
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
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
参考答案:
D
2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C. 战国时代的各国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均田制从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参考答案:
A
25. 如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参考答案:
考点:1O:科举制.
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应熟悉科举产生的影响.
解答:A.寒族子弟和小姓都有一定比例,故A不正确.
B.科举考试是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
C.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D.《唐书》所载830名进士出身包括了寒族、小姓、士族而士族所占比例很大,说明唐代科举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故选D.
26. 20世纪初,美国政治家查尔斯?休斯在某次演讲中感慨道:“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行政权与司法权间难以协调
B.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
C.法官掌握着对司法的解释权
D.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权力冲突
参考答案:
C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之间相互制衡,行政权与司法权难以协调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三权之间相互制衡,最高法院居于宪政体制核心地位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据材料“我们生活在宪法之下,但这个宪法是什么意思,却是法官们说了算”可知法官掌握着司法解释权符合题意,故C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提及地方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故D错误。
27. 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由此可知,汪叔棣认为
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
C.九一八事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D.二战开端于1931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
A
根据材料,汪叔棣将九一八事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说明他非常重视中国人民的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
但是他的论断是不正确的,现在普遍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是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故A项正确,D项错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多个战场,如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属于亚洲战场的一部分,并非二战主战场,这也并非材料叙述的重点,故B项错误。
1942年,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这与发生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故答案选A。
28.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由此看出直接引发工业革命的因素是
A.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需要 B.蒸汽与机器的结合
C.不断扩大的市场的需求 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参考答案:
C
29. 西汉的中外朝制度形成于()
A.汉高祖时期 B.汉惠帝时期 C.汉景帝时
期 D.汉武帝时期
参考答案:
D
30. 下图为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特区时的题词。
此后不久,中共中央决定在江苏开放的沿海城市是
①苏州②南通③连云港④盐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参考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所拥有,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已不存在;同时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
——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二、我们比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
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
……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前苏联的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
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失业者参加劳动。
其中最宏伟的工程是田纳西流域的水利工程。
材料四、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邓小平文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有哪些发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产生这些发展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三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
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4)依据上述西方社会和中国的民生政策,说说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发展变化:企业所有权发生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社会福利制度发生变化。
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加强。
(2)措施:推行“以工代赈”。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
(3)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使农民得到实惠和利益。
(4)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二在"后美国时代"图景中,一大批国家正在发展壮大,世界各主要区域的政治经济力量正在整合,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极世界正在显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后美国时代”,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你的判断.
参考答案:
(1)(1)①西欧崛起的因素: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政治上,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确立: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科技上,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技兴起.②美国能主导世界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民主制度较为健全完善;积极进行科技革命;适时进行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
(2)同意:当今多极化趋势下,美国面临许多问题,如严重的金融危机、持续不断的恐怖主义威胁等
不同意:当今世界,尽管美国遇到许多问题,但其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实力强大,仍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回答西欧崛起和美国能主导世界的主要因素,原因类题型,考查的是阶段特征,需要学生结合所学找出特定时代有利于西方主导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原因。
(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选择同意,从当前美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方面加以说明,也可以选择不同意,从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方面加以回答。
33. 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
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2分)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4分)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
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2分)
材料二: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
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26米以上,宽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
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可达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件。
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
在“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等。
(2)“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
在上述已出水的文物中,哪些可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2分)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轮。
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2分)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4分)
参考答案:
(1)男耕女织或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有利因素:政府实行重农政策,有一定的扶持和奖励措施,不利因素:赋税沉重,不能抵御大的天灾,土地兼并等。
区别:土地国有,农民只有使用经营权。
(2)、用麻石制的船“锚”,制造船身用的马尾松木。
(3)可能到过的港口:宁波、杭州、泉州、广州。
(答对任何两个都可得2分)
理由:它装载有大量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地的瓷器;还有铜镜、朱砂、胭脂、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等。
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阿拉伯。
(答对任何两个均可得2分)理由:沉没时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上有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
34.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中国从古至今城市变迁的写照。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荼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南京“织机逾百张”,繁阜喧盛。
材料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
”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里,有两幅《清明上河图》惊动全场,令人遐想无限:一幅是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的“动”版《清明上河图》。
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
另一幅是中国国家馆“国之瑰宝”文物展区中的明代仇英的《清明上河图》。
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取法宋本,画作长9.87米,比宋本长近一倍,高0.3米,画中人物超过2 000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风格与宋版迥异,是后世众多版本的鼻祖,也是历代再创作版本中最好、价值最高的一幅。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北宋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
(3)宋版《清明上河图》原本是没有夜景部分的,但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国家馆在原版基础上增加了夜景。
试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其合理性。
(4)综合上述材料,简述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1)表现:经济功能增强,商业贸易繁荣;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等服务设施;货币金融发展;出现夜市。
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商业政策的放松,政治中心的影响;
东京处于汴河附近,交通便利。
(2)专业化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城市的夜间也非常繁华热闹。
所以,中国国家馆对宋版《清明上河图》增加夜景的创新设计是合理的。
(4)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城市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规模逐渐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