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西八里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1 人教新课标版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优课教案和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课文《背影》。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悟和尊重。
增强学生对父爱的理解,激发孝敬父母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都感受过父母的关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父爱的课文——《背影》。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
2.学习生字词,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课堂讨论1.小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父爱?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情感。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背影》,今天我们来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主题。
(二)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主题。
(三)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情感,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
2.教师批改作文,给予评价和指导。
2.布置作业:课后阅读《背影》全文,进一步感悟父爱。
四、教学反思1.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对生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但部分学生阅读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2.课堂讲解环节,教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较为详细,有助于学生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引导。
3.课堂讨论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感悟。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背影》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背影》。
(2)理解文章的背景,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2. 父亲背影的描写和象征意义。
3.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章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2. 父亲背影的象征意义。
3. 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
(2)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背影》。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对父爱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的理解、情感体验的表述以及写作技巧的应用。
3. 情感态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内容,评估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亲情的珍惜以及感恩意识的培养。
1. 情感引导:通过讲述父爱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实例分析:以作者朱自清的生活背景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精选7篇〕八年级上册语文《背影》教案篇1教学目的:〔1〕以学生活动为主、老师引导、点拨为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才能。
〔2〕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3〕加强听说训练。
教学设想:〔1〕安排二课时。
〔2〕注重学生活动,安排讨论,强化听说。
第一课时一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1.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或读不准音的字,画下来并注音。
争取读一两遍能把课文顺畅地读下来。
2.边读课文,脑海中边再现文中描绘的内容,力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地体会父子相爱相怜的深情。
3.对儿子来说,父亲的背影再平常、再熟悉不过了,而浦口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这是为什么?说明: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这个问题。
初读课文,宜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包括课文的情感基调,不宜匆忙“分析”。
“这一次”背影不同于平时,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父亲的爱子之情尤为崇高,尤其感人。
讨论中,鼓励尽可能多的同学发言,发言中不大准确的理解,一般可不予纠正,留待深化理解课文时解决。
二揣摩语言,理解“背影”的特定环境。
两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参加全班交流。
1.说说以下词语的表达作用。
〔1〕祖母死了,父亲也失业了,作者为什么用“祸不单行”来形容这两件事?〔不仅仅是不幸,失业是社会造成的,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失业是灾难,是飞来横祸。
失业,又遇丧事,就是更不堪承受的灾祸了〕〔2〕到徐州,为什么会见到“满院狼藉”的景象。
〔这是对失业后凄凉情景的描绘,父亲只能分开徐州,另谋生路〕〔3〕“惨淡”一词。
除了表现经济状况的困窘,还描绘了什么?〔心境也是惨淡、凄苦的〕2.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承受着哪些痛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失业后经济困窘的压力,生计无着,前景暗淡的凄苦〕3.“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是为了宽慰儿子〕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几个问题,就能把握住“背影”描写的特定环境,为深化理解父亲爱子之心打下根底。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背影》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朱自清所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意,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通过学习《背影》,使学生对散文的文学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7.评价方式,多元立体: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表现。
8.课后拓展,延伸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朱自清的其他作品,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前,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等主题。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3.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巩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2.让学生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亲情故事,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要求真实、感人,字数不少于300字。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3.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荷塘月色》、《春》等,选择一篇进行鉴赏,从文章的主题、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鉴赏文章。通过此作业,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拓展知识面。
2.学生观看完毕后,教师提问:“刚才的广告让你想到了什么?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通用11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通用11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体会选择“背影”作为表现主体的美学意义。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
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令人感动的文章《背影》。
最近我发现,有作曲家又把它写成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一下。
放《背影》歌动画。
二、作者介绍这首歌歌咏的就是父亲的背影。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课文,先了解一下《背影》的作者。
放作者介绍,同学读。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这是对朱自清一生的学识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概括和真实写照。
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家庭变故。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
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三、课文欣赏放全文朗读动画。
思考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四、思考讨论㈠整体感知:两个问题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回答: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回答:四写背影。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分别为:⑴怀念父亲,惦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⑵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胖胖的身躯,步履艰难,蹒跚的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3课《背影》教学设计 (1)

《背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1.解读四次流泪。
2.解读四次背影。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真挚感人的美文,胜在朴实,胜在情浓。
一旦如以往一样去分析理解,就会早成肢解课文的“惨状”。
情浓情真的文章,不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感悟,“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多读,来读出文中的情,读出文中的韵来,这样胜过老师的灌输和肢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们看过自己父母的背影吗?可能因为忙碌,因为疏忽,因为言语的空白,我们同学无法详细描绘出自己父母的背影。
有一位作家,曾经静静地站在父亲的背后,读到它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
2.走进作者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一生之中共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26种,约二百多万字。
《背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之一,他的文章大都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3.背景知识这篇《背影》写于1925年,作者28岁,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
“那年冬天”就是指1917年冬。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二、检查预习1.注音:交(jiāo)卸(xiè) 奔(bēn)丧(sāng) 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 典(diǎn)质(zhì) 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 琐(suǒ)屑(xiè) 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ōng)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2.解释下列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的经典散文。
文章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描述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和内疚之情。
这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悟亲情和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本中提炼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懂得珍惜家人。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责任感。
(3)学会与父母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三、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学习。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四、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3. 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引导。
五、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亲情。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实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父亲的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感悟亲情的伟大。
七、课堂练习1. 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形象。
2. 抄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加强记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

-写作技巧迁移: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如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让学生尝试在写作练习中运用所学技巧,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背影》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特别感动你、让你铭记在心的亲人举动?”(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亲情的深厚与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词语深层含义的挖掘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似乎并不如预期。我反思,可能需要更多的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词语背后的情感,而不是单方面的讲解。
在实践活动环节,朗读感悟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我观察到他们在朗读中逐渐能够体会到语言的力量和情感的表达。然而,小组讨论的环节,有的小组讨论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是给予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充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背影》这篇文章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亲情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和表达对家人的爱。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家庭亲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教案与教学反思《背影》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描写人物背影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讨课文主题。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顺父母的品质。
理解亲情的深沉,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人物背影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背影的形象。
提问:“背影”这个词在你们心中代表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标记生字词、重点句子。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背影”具有哪些象征意义?4.分析课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着重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深刻含义。
5.写作训练让学生以“背影”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6.课堂小结提醒学生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氛围本节课课堂氛围较为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学生表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表现较好,能够主动寻找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学生在写作训练环节,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短文创作。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能够把握课文主题。
学生在写作训练环节,提高了写作能力。
5.需要改进之处在分析课文时,对部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不够到位,需要加强讲解。
在课堂小结环节,可以进一步强调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但仍需在细节上加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亲情。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表现的深厚父爱。
2. 课文中作者情感的细腻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品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亲情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5. 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亲情的认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和读后感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进步。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6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6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1【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的魅力。
2.品味赏析文章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学习重难点】:1.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2. 赏析文章朴实却含蕴深情的语言。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新课导入在我们的成长路上,父母的爱的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每一寸行程。
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无数有关父母让自己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凝聚着父母对我们的深切关爱。
下面我们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深沉的父爱”的。
链接:《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
作者曾说:“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
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一、预习导学(读顺课文,掌握生字词,积累常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差使()奔丧()狼jí()簌簌()cǎn淡()踌躇()()迂()腐橘子()栅栏()()pán shān()()拭()举箸()suǒ屑()惦记()晶莹()()2、看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乱七八糟的样子:纷纷落下的样子:凄惨暗淡,不景气:④失业在家:⑤短时间停留: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⑦衰颓败落: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⑨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⑩细小而繁多(的事):3、常识填空《背影》选自《》,作者,字,江苏扬洲市人。
现代家,,,民主战士。
他著有诗文集《》,散文《》、《》。
我们曾学过他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是《》。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感知事件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一.读背影,动真情。
①请找出本文的文眼。
(提示: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读出了文眼,就读出了中心,文眼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
)②“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于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时见面时的背景如何?③作者是通过“背影”这一特殊角度来表达“父爱”的,那么文中几次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景下的背影?哪一次给我们的印象最深,令你最感动?说说你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生字词的掌握。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父爱。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父爱的理解。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与讲解。
(2)深入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父爱,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
5.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感现象。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总结其作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父爱的理解程度。
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温馨、感人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同理心。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教案新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父爱。
(2)如何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产生期待。
(2)利用图片、歌曲等素材,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字词、难句,共同解决问题。
(2)组内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父爱故事,分享感受。
(2)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父爱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悟。
五、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生字词,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024人教新版八年级《背影》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本次教学设计安排为3个课时,每节课45分钟。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2.理解并把握散文《背影》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4.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散文《背影》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习作纸、笔;3.《背影》的课文和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分发课文《背影》,让学生自主阅读。
然后提问:“你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散文是一篇什么样的文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并引导他们理解散文的特点和风格。
2.导入新词汇(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散文中的常见新词汇和词组,如:背影、留恋、茫然、渐行渐远、郁郁葱葱等。
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并在课文中找到例子。
3.学习课文(20分钟)带领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问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情节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词语、句子和段落对文章意义的贡献。
4.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总结整个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以及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对背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10分钟)2.学习写作技巧(15分钟)讲解叙事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如合理安排篇章结构,运用描写手法来展现情感等。
通过课文中的例子给出说明,并结合学生的作文,点评优秀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指导写作(20分钟)让学生根据所给题目“我的背影”,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短文。
提醒学生注意写作的目的、巧妙使用描写手法来展示情感等。
4.作文批改和点评(10分钟)请几名学生将自己写的短文诵读出来,然后进行班级集体批改和点评,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提出宝贵的意见。
第三课时:1.学生展示(15分钟)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将自己的作文分享给全班。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给予改进意见。
2.深入讨论(20分钟)3.总结课堂内容(10分钟)回顾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并让学生总结散文《背影》所传达的主要主题和情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优秀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背影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教学步骤: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氛围。
)刚才一曲《父亲》将我们引进深沉的父爱,我们说:父亲是一座山,伟大而坚强。
严酷的现实扭曲了情感,沉重的负担压弯了脊背,他从无怨言,默默地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
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那篇表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背影》。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今天我们通过重点研读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学生齐读本堂学习目标)二、检查测评1、关于作者(找一名同学口头回答)2、给加点字注音(考试本上小测,同桌互评,错词归入“错词本”)3、感知回顾(齐答)四次背影,重点是刻画背影,在第六段。
三、重点研读1、读一读,想一想老师范读,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1)第六段是全文的核心,具体写“背影”的有哪几句?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2)文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主从和两方面详细刻画。
(3)请用横线划出表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动词,以“我认为--用的好,因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4)请用横线划出父亲所说的话,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挚感情。
答案:(2)外貌、动作(3)示例:A、我认为“蹒跚”用得好,因为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难了。
B、我认为“攀”用得好,因为用一个“攀”字写出了月台的高,父亲攀的吃力可以想象。
C、我认为“探、攀、缩、倾”这些动词用得好,因为突出父亲行动的艰难,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提示:1、写作中,写人记事,应该选取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
(4)<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2>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4>进去吧,里边没人。
人教新课标八上《背影》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上《背影》教案导读:《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一)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教学难点明确文章“背影”与“父子深情”和谐统一的结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教学方法(一)诵读教学法,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联系实际教学法,巩固基础知识,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思考生活。
(三)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四)提问法四.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时数: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预习安排读书,运用字典查出生字词并记住他们,上课时将提问调查解决情况。
(二).导入新课1、播放Flash动画歌曲《父亲》2、导入:是啊,正如歌中所唱“父亲是那拉车的牛,父亲是那登天的梯”,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著名作家朱自清的叙事记实散文《背影》,就是一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之作。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2页,让我们一同走近作者,共同感受这份浓浓的父爱吧。
(三)、新课进行 1.师生联合进行作者简介,老师可检查预习的作者情况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八里中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背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2.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3.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2.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
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1925年暑假以后到北平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
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由一个爱国者走向人民,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当时,美帝国主义一面用枪炮支持国民党反动政府打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另一方面又把它的剩余物资——美国面粉运往中国,作为救济粮来笼络人心。
朱自清为了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了名,并且在临终前还嘱咐家人“不要买政府配售的美粉”。
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赞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导入课文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多媒体显示2: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分析:(一)“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
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二)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
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
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
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
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三)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第二课时一、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思考下面的问题:既然本文是通过描写父亲在车站送别儿子的情景,特别是通过描写“背影”来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家中光景惨淡、父子一起到南京等情况,特意在文中安排进第二、三、四节呢?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
分析总结:第二、三、四节交代父子当时所处的环境,提供能够动人心弦的规定情境,为描写“背影”作好铺垫,显现父子在车站依依惜别的哀愁氛围,从而更具体地反映出旧社会贫寒知识分子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当时社会世态的阴冷、灰暗,了解文章的基调之所以比较低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
二、让学生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时说的几句话,联系上下文,讨论话的深层含义:找出原话并讨论问题。
分析总结:1.第一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
“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
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2.第二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上了车,替儿子拣定了椅子,铺好了座位,既关照儿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要做的几乎都做了,要说的几乎都说了,但又忽然想到儿子路上口喝怎么办;“我买几个橘子去”,正是他想到这一点时自然地迅速地做出的决定。
他怕买橘子回来找不到儿子,又怕车上东西丢失,于是又象关照小孩那样,向儿子叮咛了一声:“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慈父的心。
3.第三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分别在即,嘱咐儿子写信,父亲的挂念之心在分别之前就悬了起来了。
4.第四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
”送别,则终有一别,这句既是对儿子说的又像是劝自己,惜别之情尽在言外。
这四句话都很简短,然而饱含感情,有丰富的潜台词,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充分地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
三、朗读全文,认真体会。
教师范读、录音范读、学生朗读均可。
四、教师小结:《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
作者通过朴实真切的记叙,抒写了父子深情,表现了当时社会中小有产者虽然屡经挣扎仍不免破产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伤情绪,所写在当时说来,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可是却很感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原因何在呢?(一)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
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
作者在一九四七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
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文字,而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
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三)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
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自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
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特别是在作品写作发表的当时,它曾引起了经济上同样处于风雨飘零状况中的广大贫苦知识青年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由衷的感叹。
五、拓展迁移: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
本文以小见大,将父亲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
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
读了本文,你不会不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打出齐读: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六、布置作业:1.让学生识记下列词语:“狼藉”,“惨淡”,“勾留”,“祸不单行”,“蹒跚”,“颓唐”,“晶莹”,“东奔西走”(下节课听写)。
2.要求学生用其中“狼藉”、“颓唐”、“晶莹”“祸不单行”、“蹒跚”分别造句(课后作业)。
3.仿写:以本课为范例,写一篇以人物形象的某一个特征(如“眼睛”、“双手”、“脚步”等等)为题目和线索的作文,要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具体地描写出有关事件与场景,真切地表达出对某个人物的感情。